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猫》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抓住关键句,探讨情感态度来把握文本中心的阅读方法。 2. 学习通过对比手法由浅入深地表达情感和主旨,并尝试运用。 3. 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生命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学习通过抓住关键句,探讨情感态度来把握文本中心的阅读方法。 2. 学习通过对比手法由浅入深地表达情感和主旨,并尝试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生命平等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 伴随着一声猫叫,我们一同走进郑振铎笔下的《猫》。我好想知道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在预习之后,我们都认为文中的“我”是喜爱猫的,但又怎么会要永不养猫的地步呢?文末的这句态度决绝的话让我产生了疑问。 2. 由疑问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二)初读文本

1.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在文中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预设:情感:表达了 “我”冤枉猫之后的难过、忏悔、自责之情。 2. 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D30-32,引导学生探究“我”情感强烈的原因。 预设:若读得出感情,请学生谈谈为何能够理解“我”的情感;

若读不出感情,那么“我”确实冤枉了一只猫,但为何会对此产生像针刺心脏般如此强烈的自责忏悔之情呢? 3. 主问题:“我”产生情感如此强烈的原因何在? 作者又是如何来凸显他所想要表达的思想的?(单元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我”对第三只猫的惯常态度和突发事件中“我”惩罚猫的行为表现,结合相应段落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  第三只猫的冤死

探讨“我”妄断鸟吃猫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1. 直接原因:(即认为是嫌疑犯的依据)

鸟来时,猫对鸟的表现 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子的话 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鸟死后,猫的表现 找到它后还发现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 客观分析:那作为旁观者,我们来判断下这只猫可不可能吃鸟呢?(“猫是否会吃鸟”的探讨)

预设:很可能没有。因为首先它又懒又胖、不活泼、不好动。其次,动物只有在饿的情况下才会吃其他动物,而这只猫有张妈每天给它喂食,所以它费力吃鸟的概率不大。但凡 “我”如果没有开始的偏见且仔细想下,就可能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有失偏颇。

2.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全家都不喜欢它。(“我”对它有主观偏见) 预设:关注D15-16对第三只猫的描写。 3. “我”自责、忏悔之情如此强烈源于:

(1)“我”带着主观偏见对它进行评判,故而“判断不明白”。 (2)我冤枉它时的表现(D27:关注一连串的行为描写):

当“我”认定是这只猫吃了芙蓉鸟,“我”的表现是“拿起门旁倚着的木棒,追过去打”,“怒气冲天”之下,“我”下手是不会轻的。打完之后,仍然“愤愤”, “我”的表情也一定是穷凶极恶的。而面对“我”的棒打,这只猫“不能说话辩诉”,只是“无抵抗的逃避”。

4. 总结:“我”的强势和它的弱势,“我”的暴虐(棒打)和它的不抵抗形成对比,正是因为巨大的反差而导致“我”良心受到谴责。也是使得“我”对一只 “我”开始并不十分喜欢的猫的亡失,要比前两只“我”很喜欢的猫的亡失要难过得多的原因。

(三)再读课文

1. 第三只猫“我们全家都不喜欢它”,那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具有哪些特点呢,对它们“我们”又是什么态度呢?回看第一二只猫和芙蓉鸟。(写法:动作、外貌描写)

外观 性情 功能 第一二只猫 (毛)白雪球似的、毛很光泽 活泼好动、有趣(给人以“生命的新鲜”之感) 会捉老鼠 芙蓉鸟 黄色 叫得很好听 2. 继续思考,对于前两只猫和芙蓉鸟“我们”究竟喜欢它们的什么?

预设:生命的活力、给“我们”带来快乐(逗猫、赏猫、猫捉鼠、鸟叫得好听);

当猫生病时,三妹仍然在逗它玩,也是为了让它展现活力来取悦自己; 把鸟关在笼子里,剥夺它的自由来取悦“我们”。

3. 小结:由上,可以看到“我们”对动物的喜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喜欢具有生命活力的、能带给“我们”愉快的动物。而以上这些条件不满足——如第三只猫不活泼、懒、不捉鼠——“我们”就不喜欢了。动物成了人欲望的满足品,动物和人的关系地位并不平等。这也是“我”对第三只猫可以随意冤枉和暴虐,而它无力反抗的根本

原因。这一根本原因的发现更加深了“我”的愧疚和自责。 4. 写作背景一: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时期,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对弱小无辜的同情,并倡导尊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四)深读课文

1. “我”的强烈的忏悔、自责仅是针对对于猫吗?只有猫被冤枉了吗?

预设:否,张妈。妻子当发现鸟死了,第一个责怪的除了猫以外,就是张妈了。因为她“早就叫张妈要小心”猫。而面对妻子的斥责,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张妈的默默无言也是一种不抵抗的态度,因为她估计是家里的佣人,也是弱者。 2. 客观分析:是否真是张妈失职呢?

预设:否。依据:当妻子刚拿回鸟发现猫一直凝望鸟时,妻子刚让张妈留心猫“张妈便跑来把猫捉去了”。其次,是张妈第一个发现鸟死了一只。而且作为佣人,她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所以无法时刻顾及猫和鸟。——这是我们在为张妈辩护,而张妈自认是佣人家庭地位低。因此也选择逆来顺受。

3. 写作背景二:《猫》选自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文中的很多家庭成员多半有着被侮辱、被伤害的而不被平等对待的命运,《猫》作为小说集的首篇,不妨说是以猫的悲剧拉开人的悲剧的序幕。

 关注边缘人物张妈(在文章中似乎也显得“若有如无”) 默读并圈划“张妈”在文中的出场描述,探讨她对待三只猫的态度:

 既没有对前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猫予以过多关注,也没有对第三只猫过多不喜爱,仍是每天给它喂食的。当妻子

说猫会吃鸟,她也只是把猫捉了去,并没有对猫有厉声呵斥或驱赶。同时,当发现鸟死了之后,她更没有立马下定结论是猫之过。且张妈第一个得到第二只猫去向消息的;也是张妈把第三只猫给捡了回来的。 3. 小结:相较于“最喜欢猫的三妹”对于猫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生命的不平等”导致人们对于动物爱的付出存在一定条件性。而“我”由于冤枉猫的悔恨而逐渐看到了这一人身上的劣根性。而“向来不喜欢猫”的张妈却对它们一视同仁。也许只有在她身上体现了“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这一观念。 4. 总结:张妈被无故冤枉也“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辩护”,也未得到平等对待,但她自身对于生命却是持有平等的态度。

——关注对比

5. 作者笔下的自由平等有如此深的感悟是因为:

 作者个人经历:郑振铎童年家贫,寄居在叔父家却没有得到善待,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地位低下又无力抵抗。

故而当他投身“五四”运动后,他就积极提倡民主、平等、重视人权。

(五)未完待续

1. 一句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而引发的“我”的强烈情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平等的探讨,自此我们的课程也临近尾声。然而对于郑振铎这篇文章可以挖掘的思想内涵仍旧未完待续…… 2. 作者体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单元目标:文章主题的凸显)方法: 1) 强烈的情感流露; 2) 核心的思想贯穿; 3) 典型的人物设置; 4) 一定的写作手法

四、作业布置

1. 选做:《猫》选自郑振铎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下这本小说集,并在课堂上为大家介绍所读的内容和感悟。

2. 必做:以“我想说声’对不起’”为题目,根据“突出文章中心”的方法,来拟定写作大纲。。

五、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