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 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 5.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7.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8.诗歌鉴赏
鹧鸪天・咏渔父 〔宋〕王质
一只船儿任意飞。眼前不管是和非。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 全似懒,又如痴。这些快活有谁知。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1)上阙中“飞”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船儿的________特点,又表现了渔夫________的心情。
(2)下阙中词人感慨“这些快活有谁知”,你觉得“这种快活”蕴含了怎样的情怀?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壕:护城河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
故答案为:(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点评】(1)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10.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13.古诗文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4.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16.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 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 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③, 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唐]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好友。②菉:草名。③王孙草:代指茶叶。④逋客:避世之人。 (1)作者通过写远远、上层崖、白日斜、宿野人家,突出了采茶生活的
(2)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18.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第一首中的春风 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2. (1)“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解析】【分析】(1) “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后,向秀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怀念。“烂柯人”,借用的是晋人王质的故事: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下
棋,看完后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这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悟到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于是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尾联中的“长精神”展现了一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⑵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3. (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分析】⑴要注意调动想象,结合诗歌内容来描写。注意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这些景物不能落下,要发挥想象,把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⑵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故答案为:⑴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⑵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描绘图景画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已是可爱之至,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画面: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⑵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4. (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解析】【分析】(1)诗中“落雁(归巢的雁)”“炊烟茅屋起”“橹声归去”的景物可以看出是“晚归”。
(2) “落雁”“炊烟”“红蓼花”从视觉角度,“橹声”从听觉角度;“落雁斜”“起平沙”“摇动一滩红蓼花”描写动景,“山野”“茅屋”描写静景;从“山野”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远到近;从“落雁”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上到下。 故答案为:⑴ 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⑵ 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内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5. (1)客
(2)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落叶》这首诗借描写落叶抒发了游子的思归怀乡之情。“飘零似客心”中“客”的意思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此“客”字体现了诗人心境和身份。 (2)《落叶》这首诗歌的意象选择了入秋的落叶,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在空中漂浮不定的落叶,还运用拟人手法,写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形象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 故答案为:⑴ 客
⑵ 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首先是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要求进行分析,从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寄与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理解作者的情感。
6.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
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 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 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7.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
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8. (1)轻快灵活;轻松自在
(2)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解析】【分析】(1) “飞”是飞翔的意思,一般指空中行动的动物或者被风吹起的事物,它们普遍比较轻盈。这里用来形容船儿在水上的行动好像在空中飞行一般,突出了船儿的轻快灵活。一切景语皆情语,船儿如此轻快灵活,暗示了船儿行的快,进而暗示了渔夫此时心情的轻松自在。
(2)结合“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可知,这里描绘了两个画面,暗示了两种生活,“华堂只见灯花好”写华丽的厅堂里花灯美丽,象征着俗世的富贵名利,“波平月上时”则用自然景观象征着一种朴素、淡雅的隐居生活。显然作者更倾向于淡泊的、远离俗世富贵的生活。故“这些快活”里包含了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轻快灵活;轻松自在;
⑵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9.无
10. (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11. (1)古渡头;涧底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樵夫早起上山砍了一担干柴,挑到人来人往的古渡口去卖,得到的钱足够一天的花销,便心满意足回家了。他没有休息,而是来到山涧边,在石头上磨快刀和斧头,准备明天再去砍柴。所以描写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的词语可提取“一担乾柴古渡头”中的“古渡头”、“归来涧底磨刀斧”中的“涧底”作为答案。
(2)如第一种观点,把渔翁和樵夫的生活描写的充满诗情画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青山绿水间劳作,没有和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人情世故的困扰纷争,自食其力,逍遥自在,樵夫的生活让人羡慕。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第二种观点,写出了樵夫的忙碌与辛苦,每天要去山里砍柴,挥汗如雨,才能砍得一挑干柴,然后远远地挑到集市上去卖,再用这些钱买米买盐,回家之后还是不得休息,要磨好刀子和斧头,为第
二天砍柴做准备。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 故答案为:⑴ 古渡头 ; 涧底
⑵ 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诗句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明确写出了樵夫每日生活的片断,是苦是乐任由读者去解读。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2.D
解析: (1)D
(2)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13. “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14. (1)世路艰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15. (1)客
(2)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16. (1)落万丝;春水生
(2)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17. (1)危险和辛苦
(2)第一首诗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第二首诗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磐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18.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19. (1)细小、稀疏、透明
(2)用白描(或比喻)的手法,展现了一幅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 “雨映寒空半有无”的意思是:秋天微微的雨丝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这句话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透明而又细如丝,若有若无,给人以清冷之感。
(2)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意思是: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饱含了诗人极度愉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 细小、稀疏、透明
⑵ 用白描(或比喻)的手法,展现了一幅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注意诗句运用的手法,从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20. (1)待汝成阴系钓舟。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借“千嶂里”的广阔来衬托“孤城”的渺小,从而巧妙的借景抒情,突出了戍边将士们的孤寂愁苦;同样董颖以“万顷”之大来衬托“双鸥”之小,借景抒情,突出了离别时的孤寂和伤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