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六上《书戴嵩画牛》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上《书戴嵩画牛》说课稿

来源:好走旅游网
《书戴嵩画牛》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小古文《书戴嵩画牛》。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此环节,如用于教师编 可以大幅度缩减)

文言文作为汉语言的精髓和典型,其语言具有凝练含蓄、意蕴丰厚的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共编排了16篇文言文。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架构单元内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选取了两篇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的小古文,《伯牙鼓琴》讲述了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字里行间体现出琴声的高妙,包含着真挚而深厚的情意。《书戴嵩画牛》为苏轼所作的一篇题跋,围绕唐代戴嵩画的《斗牛图》,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杜处士和牧童之间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本课中出现了较多的多音字,其中《伯牙鼓琴》中的“少、汤、为”和《书戴嵩画牛》中的“数、曝”这几个字容易读错,需重点指导。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大致理解古文大意。课后练习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即创造性地讲故事。高年级学生在理解文意后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但在通过合理想象、深入情境,把故事讲述得更丰富生动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尤所爱”和“拊掌大笑”这两个关于人物表现的关键词,结合相关语句,想象杜处士和牧童的表现,以此丰富故事内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读准“数、曝”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3.借助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二、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完成的准备有: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两个知识拓展微课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带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体会文言文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开展有层次的朗读,从读准字音到读好节奏,接着读好人物对话,读出人物特点,最后熟读悟理。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讨论课文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并提出建议,也可以两人合作练习讲故事。

角色体验法。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人物,揣摩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练习讲“我”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合理想象以及形象表达,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四、教学程序(此环节很重要,可以着重两个点来讲) (一)微课导入,初读课文

本文是苏轼所写的一篇题跋,学生对题跋这一艺术形式较为陌生,因此在课堂初始,我通过一则微课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题跋,为学习本课做好预热。微课中先是出现一系列古代字画,学生赏析并观察,继而发现这些书画作品上都有一些小字,由此引出题跋就是写在字画、书籍、

碑帖等前面或后面的文字。借助微课,学生不但认识了题跋这一艺术形式,也初步领略了古代书画的艺术魅力。

随后导入课题并理解课题,引导学生说出题目中的“书”就是“书写”的意思,“书戴嵩画牛”的意思就是“写了一个关于戴嵩画牛的故事”,这一步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

接着请学生初读课文。第一遍读,自由读,读准字音。多音字“处、数、曝”较为难读,我将这三个字所在的句子单独呈现,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字的意思,确定字的读音。特别是教学“数”时,我将“数”两个读音对应的意思呈现在课件上,学生据此判断读音时仍有难度,所以我又出示了句中“以”的意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在句子中的含义,即“计数”,由此判断“数”在文中应读第三声。第二遍读,读出节奏。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停顿提示,我先示范读,学生再齐读,从而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尝试读出小古文的味道。

(二)理解文意,想象读文

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借助注释,探讨文意,合作说一说这篇古文的意思。初步理解后,研读课文重点词句,关注不同人物面对《斗牛图》的表现。

研究杜处士的表现,围绕“尤所爱”这一关键词,我先让学生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读出了这份喜爱”,学生能够抓住“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曝书画”等关键词句加以体会。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杜处士还会有哪些“尤所爱”的表现,如“吃饭睡觉都带着这幅画”“常常小心擦拭画上的灰尘”等,为后续的讲故事做好铺垫。研究牧童的表现,则是围绕“拊掌大笑”,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为何而笑”,接着通过演一演动作,读一读对话,进一步体会天真无邪、直言不讳的牧童形象。表演读的方式既能促使学生快速融入牧童角色,加深体验,又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随后,我请学生思考:“面对牧童的取笑,杜处士是什么态度?”“他可能会想什么、说什么?”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杜处士“笑而然之”这一表现背后所包含的对牧童的认可,并且促使学生联想到“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初步感悟课文所蕴含的“做事要向内行人请教”这一道理。最后,我向学生连续提问:“教书当问?”“治病当问?”“种花当问?”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结,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哲理的体会与理解。

(三)移位体验,趣说故事

在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尝试讲故事,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引导学生讲好故事,我先请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讲得更吸引人,由学生之口搭建出讲好故事的第一个支架——加入想象,即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甚至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讲属于“我”的故事。同时,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贴士,目的是指导学生讲好故事的开头,为他们提供思路。学生还可能会补充,注意讲故事时的语速、语气、动作等要点,教师要予以肯定。

接着,我再出示讲好故事的第二个支架——评价标准。请学生对照“讲完整,主要情节不遗漏;讲清楚,表达有序条理清;讲生动,想象合理有创造”这三条标准,自己先练习讲一讲故事,讲完后说给同桌听,相互提出改进建议,开展伙伴互助学习,在巡视的时候,我也鼓励学

生合作讲故事。有了学习支架的辅助,学生在练习讲故事的过程中有方法可用,有标准可依,讲故事的难度降低了,讲故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都能讲得有滋有味。

最后,学生上台讲故事,讲完后互相点评交流,同伴和老师的夸赞能够提升学生表达的信心,提出的建议让学生明晰了进步的方向,如此有讲有评,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思辨讨论,感悟明理

课文里讲到,小牧童认为戴嵩的《斗牛图》画错了,牛打斗的时候尾巴是夹在两条大腿间的,而画中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来摆动着的。其实,牛打斗的时候,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在备课时,我想到了这里的认知冲突可以作为教学新的生发点,于是我制作了第二个微课。微课中出示了目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斗牛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与课文内容相比较,戴嵩画错了吗”,通过拓展乾隆皇帝在《斗牛图》上先后做的两篇题跋,了解文中的这幅斗牛图并没有画错。

学到这里,我预设学生心中会有疑问:课文是不是写错了?于是我把“你认为苏轼的这篇题跋还有价值吗”这个问题抛给学生。通过思考,学生很自然想到课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事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的道理,所以有价值。有的学生经过深入思考,还发现就算有经验的人也会因为认识有限而出错,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这也是读这篇题跋所悟得的启示,很有价值。甚至,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欣赏层面进行思考,题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字画融为一体,本身就拥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深度有了,高阶思维得到了发展,课堂也得到了升华。

课堂的尾声,我在简短的总结后,请学生伴着悠扬的古琴乐曲,齐读这篇小古文,一节课的学习积淀加上富有历史感的音乐,我想,这一遍读,学生的感受应该是更丰富、更深刻了。

五、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题跋 杜处士 牧童

《斗牛图》

尤所爱 拊f ǔ掌大笑

笑而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