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徽剧与其他中国戏曲的不解之缘

徽剧与其他中国戏曲的不解之缘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戏曲剧种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取、变异融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徽剧及其皮黄声腔更是广结艺缘,几遍天下。皮黄戏学者于质彬探索其因有二:“一是徽班走遍天下,到处为家;一是皮黄声腔不忌讳方音土语,易于跟所到之处的民歌杂曲融合,从而造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皮黄戏剧种”。故他说:“徽班为皮黄戏之祖。”

徽剧与昆曲的关系非常具戏剧性:既是亲家又是冤家。徽班在其“家班”阶段就是以演唱明代南戏四大声腔(即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及海盐腔)的多声腔剧种,一度更重昆曲,演员也多“征丽于吴”(“丽”是指优秀演员,“吴”指苏州一带。是说早期徽班多从吴地挑选昆曲演员)。后来这些声腔在徽班中演化而使徽戏强盛并具特色,昆曲渐渐改去吴音,而成“徽昆”。原本是“亲家”而后却因“花雅之争”成了“冤家”,从扬州到北京,争了数十年,昆曲由“官腔”之盛而渐衰落,徽班由“乱弹”而称雄,京师剧坛为之一变。但昆剧虽消,徽剧虽长,却未断缘。

徽剧与京剧的关系独特而罕见──常见的戏曲剧种之间的关系,是在相互吸纳及竞争中此消彼长,一衰一荣,而徽剧与京剧则是直系关系,有人喻之为“父与子”,倒也贴切。自金、元以来,北京就是国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戏曲入京献艺,此时“四大徽班”进京,徽剧本身技艺广博,又融会了过去与新近来京的其他戏曲精粹,具有普遍受全民喜爱的审美特点,使北京人认同“这是我们的剧种”,连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清华大学的学生都以“一笔好字,两口二黄”为时尚。

徽剧与粤剧的关系,则是一种旁枝连发的关系,是徽剧四处播种,落地开花的典型表现。广东戏曲,历有“外江班”(即来自广东省以外的戏班)与“内地班”(即由粤人自组的戏班)之分,而“外江班”自明末清初即已班多势众,其中徽班来粤最早,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外江班”涌入更多,徽班已成主流。“四大徽班”进京,徽剧在北京嬗变为京剧后,徽剧在广州却反成强势。徽

剧重武戏,粤剧武戏亦佳,而广东的潮剧、西秦戏等,亦以皮黄为主要声腔,这都可能与徽班的传播对粤剧的影响有关。这正体现出中国戏曲一枝多发,形变艺传的独特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