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寂寞的—徽剧
摘要:徽剧,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又影响深远。它导源于昆腔、余姚腔、青阳腔又进而形成的吹腔、拨子,经西皮,二黄参与的复杂组合,终于形成了徽剧。徽剧曾经雄踞京师舞台长达 半个多世纪,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中国南北几十 、个地方剧种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它的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关于徽剧孕育形成,发展兴衰及至徽京嬗变的历史,历来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各家各派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对徽剧的孕育形成及至发展衰落作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历史阐述。
关键词: 徽剧 戏曲 声腔 剧目
一.徽剧的简要描述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二.徽剧产生的历史渊源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安徽,受当地诸腔影响,逐渐衍变,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拨子高亢激越,常和当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个剧目中配合使用,习称“吹拨”。由于它产生和流行在枞阳、石牌(今怀宁)、安庆一带,先后被称为枞阳腔、石牌调或安庆梆子。吹腔脱胎于由弋阳腔和昆山腔衍变而成的四平腔,五声音阶,属南曲系统。早期的吹腔(昆弋腔)为曲牌体,后受滚调的影响,逐渐形成七字句或十字句,有正板、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拨子为五声音阶,有时亦出现“变宫(si)”,但无‘变徽(fa)“。
唱时以枣木梆击节。拨子名称的来源,一说因初用”虎拨思“(近似琵琶一类的弹拨乐器)伴奏,故称拨子;另一说当地土语的\"梆\"、\"拨\"难分,拨子即梆子。它最初习称\"二凡\"(因源出□西秦腔二犯□,\"凡\"、\"犯\"同音),只有散板形式的上下对偶句曲调(紧奏慢唱),流入安庆、桐城、石牌一带后,受青阳腔等声腔的影响,发展了导板、十八板(回龙)、原板、流水、叠板、散板等各种板式,演变成拨子。二凡与拨子均擅长表现激越之情,在老徽戏剧本中,二凡和拨子可以通用。另外,拨子和吹腔可以结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戏中,唱腔采用吹腔与拨子两种腔调,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这种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渐渐发展、融合、衍变,于是产生了二簧腔。
二簧腔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腔调的蜕变,而是有主次的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初时,吹腔中出现了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昆腔风味较浓,称之为\"四昆腔\"、\"昆平腔\",亦有人称之为\"咙咚调\"(浙江徽班称\"龙宫\",疑系\"咙咚\"之讹)。这种腔调后受拨
子影响,并改用唢呐伴奏,形成了\"唢呐二簧\"(又称老二簧)。\"唢呐二簧\"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之后,又吸收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后又变出了反二簧。另外还有一种\"二簧平\"(即二簧平板),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簧\后变为京剧的\"四平调\"。因此二簧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簧平(小二簧)、老二簧、二簧、反二簧。
清代中叶,二簧腔就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由于戏班和艺人交流频繁,出现了二簧、西皮合流的情况。当时,齐集扬州的各地乱弹戏班,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入北京,自此逐步兴盛起来,到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也进京搭入徽班演戏,徽汉合流,集众所长,发展成以唱西皮、二簧为主的京剧。此外,徽班的影响遍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种与它有渊源关系。
三. 徽剧的艺术特色
徽剧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其中徽昆剧目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八阵图》、《八达岭》、《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芦花絮》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凤凰山》、《淤泥河》等;西皮戏,多与汉剧类同;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反昭关》、《宇宙锋》、《月(肉)龙头》、《花田错》、《春秋配》等;花腔小戏有《骂鸡》、《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1957年后,安徽省徽剧团也整理演出了部分青阳腔和四平腔的剧目如《出猎回猎》、《磨房会》和《借靴》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徽剧剧目有:《齐王点马》、《百花赠剑》、《七擒孟获》、《八阵图》、《水淹七军》、《淤泥河》、《打百弹》、《拿虎》等。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的唱腔曲牌较苏昆粗犷强烈,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大小唢呐伴奏,配以大锣大鼓,气势宏伟。吹腔以笛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等三类唱腔结构。拨子以枣木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二簧除老二簧用唢呐伴奏外,其他都以徽胡为主,分男女宫,有导板、原板、回龙、哭板、散板、流水等板式。西皮也以徽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亦称慢垛子)、流水(亦称紧垛子)、原板、叠板、哭板等板式,分男女宫,有西皮、反西皮两类。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俚歌,也包括□□腔,生活气息较浓,已记录下来的有70多首曲调。伴奏乐器多以徽胡、笛、唢呐为主。徽胡又称科胡,木杆、丝弦,琴筒内直径为二指,用短弓弓法,配以揉、滑等指法,有独特风味。另有一种乐器,称为\"先锋\"(亦叫\"挑子\"、\"虾须\"),喇叭形,长五尺,铜制,分三截,可伸缩,用于出将、法场、出鬼怪。打击乐器有单皮鼓、牙板、大堂鼓、云鼓、徽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等。
脚色分行早期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 9行。浙江徽班分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丑)、四花脸、杂(扮演龙套、老虎、狗,兼管三箱即道具箱)共15行。
徽剧在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由于继承了安徽旌阳(今旌德)一带目连戏艺人的技艺,徽戏表演一直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许多特技,并吸收民间武术如\"红拳\"等成为武打中具有特色的招式。
四.徽剧的发展及现状
历史上徽戏曾一度衰落。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2)间,汉调艺人王洪贵、李六等在北京加入徽班,使徽、汉合流,出现变“诸腔杂陈”为“以皮簧为主”新剧种。而
南方的徽班也受到京剧和其他各新兴地方剧种的冲击,在咸丰、同治(1851-1874)后,徽剧班社逐渐减少;加上原先徽商的地位已被新兴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势力所取代,使徽班逐渐失去原先徽商在经济上的支持,活动区域日渐缩小,只流行于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省的部分地区。但其艺术形式却保留了下来,并与京戏分为两个系统,称为“徽戏”。十年(1921)以后,徽班虽仍然活跃,但改调京腔者日渐增多;至抗日战争前夕,大多数职业班社解散,艺人多改学京戏或弃艺从农或改行经商,只有少数班社勉强维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成立了安徽省徽剧团,抢救挖掘、搜集整理了近千个剧目和大量的徽剧声腔、音乐、脸谱等珍贵资料。1959年和1961年,该团两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公演。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盛会中,徽剧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再次轰动京城。1991年至1997年间,安徽省徽剧团多次应邀赴、、地区和日本演出;1999年夏,又应邀赴西班牙参加第20届朝圣国际艺术节、西班牙奔牛节和马德里夏季艺术节的演出。中国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给当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极高赞誉。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但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现在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11.--819页
[2] 梨园春花:地方戏曲与京剧/关嘉禄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86页.--(清代社会文化丛书.文艺卷 ;5)
[3] 阮大铖戏曲四种/(明)阮大铖撰;徐凌云,胡金望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3.--631页.--(安徽古籍丛书
[4] 安徽戏剧选:1949-1979/安徽省文联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4页
[5] 元杂剧喜剧艺术/王寿之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125页.--(安徽戏剧理论丛书)
[6] 导演八论/钱英郁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133页.--(安徽戏剧理论丛书)
[7] 编剧丛谭/金芝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224页.--(安徽戏剧理论丛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