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来源:好走旅游网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018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专业评审组:序号: 奖励类别:编号:

提名者 项目 名称 项目名称 公布名 云南省 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盛军,闫希军,龚加顺,王宣军,郝淑美,严亮,方崇业,黄业伟,周红杰,赵明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大学,普洱茶研究院,云南唐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洱茶树良种场,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密级 保密期限(年) 1 学科分类名称 2 3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任务来源 定密日期 定密机构(盖章) 茶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代码 代码 代码 农业 农业 2104050 2104510 省部级项目 计划、基金名称编号:(1)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 普洱茶调节人体代谢机理研究(云南省政府科技攻关普政发(2009)20号);(2)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 普洱市现代茶园综合效益科技示范工程(2011AB020);(3)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 普洱茶中咖啡碱功效的研究及普洱咖啡茶新产品开发(2009AB021);(4)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 降血糖普洱茶功能食品开发(2008QA028)。 已呈交的科技报告编号: 授权发明专利(项) 项目起止时间 54 起始:1985年1月1日 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 完成:2013年12月31日 26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二、提名意见

(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

提名者 通讯地址 联系人 电子邮箱 云南省 云南省昆明市北京路542号 和振远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 650051 2 6 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是系统研究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成果。项目针对普洱茶加工技术落后、精深加工不足、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等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普洱茶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创新速溶普洱茶加工技术,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普洱茶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产品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二是发现了茶多酚抗炎作用新靶点,揭示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三是选育了抗虫茶树新品种,建立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了普洱茶的原料品质,从源头上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 项目成果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索引文章41篇,影响因子5.0以上3篇),专著4部,授权国家专利54件(发明专利26件),培育茶树新品种2个,生态茶园栽培技术推广应用229.66万亩。项目近3年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186.4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260万美元。第三方评估认为,项目从全产业链创新入手,解决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项目整体水平先进,在普洱茶功效和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该成果获201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经我单位组织专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声明:本单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提名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 法人代表签名:单位(盖章) 年月日 二、提名意见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适用于提名专家)

姓名 院士 最高奖 工作单位 职称 学科专业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是□否 身份证号 □是□否 学部 年度 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 责任专家 提名意见: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等奖。 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提名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本人已征求被提名者同意;作为提名者,本人同意在项目公示时向社会公布;本人承诺根据需要参加答辩,接受评审专家质询;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 专家签名: 年月日 三、项目简介

普洱茶传统加工工艺由摊晾、杀青、揉捻、晒青、渥堆、干燥、压制、包装组成。项目针对普洱茶加工技术落后、精深加工不足、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等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了普洱茶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

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系,并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了普洱茶初加工到精深加工产品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研究发现了茶多酚抗炎作用新靶点,揭示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建立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茶叶的质量安全,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创新点如下:

一是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该项目创新传统工艺,研制出自动化摊晾—电磁+微波杀青—自动化揉捻—阶梯式太阳能晒青—数字化发酵—机械化压制和包装一体化的普洱茶初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出自动投料—数控罐组逆流循环提取—二次连续离心除杂分离—自动出渣—快速干燥—香气回收—自动分装的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筛选获得17种起主要作用的耐热微生物;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特征和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的机理,明确了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并建立了检测方法;该项目开发了“帝泊洱速溶普洱茶”、“茶褐素”、“茶纤素”新产品以及茶多酚食品添加剂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了普洱茶产业链条。研发的速溶普洱茶“卓清”成为我国第一个纯茶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项目制定了速溶普洱茶标准3个,创新了普洱茶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技术体系。

二是首次发现茶多酚作用新靶点,阐明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该项目系统研究了茶叶抗炎以及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和作用机理,为科学饮茶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研究发现了茶多酚(EGCG)作用的新靶点是细胞膜受体蛋白Notch,并阐明了EGCG通过抑制Notch受体的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快速抑制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揭示了茶叶“清火”的主要机理;研究证实普洱茶以及其它茶中的咖啡因是引起空腹喝茶“低血糖”(俗称“醉茶”)的主要原因,并阐释了其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证实,普洱茶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增加骨密度,不会引起钙流失。

三是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构建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该项目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普茶1号’和‘普茶2号’,抗虫性能优于云南现有茶树品种云抗10号;构建了茶与中药材、食用菌复合种植的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体系,推广应用229.66万亩,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在生态茶园改造的基础上,15.64万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4.16万亩通过国际雨林认证,从源头上保障普洱茶的质量安全。

该项目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50篇(SCI文章41篇),专著4部,获国家专利授权54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项目整体技术在云南、陕西等省和斯里兰卡得到了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6.4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260万美元。项目通过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

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意见认为,项目是生物新技术在普洱茶领域的重大应用,在理论和工艺上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普洱茶领域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该项目成果获201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四、主要科技创新

1 主要科技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背景

普洱茶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普洱茶和传统黑茶在产地、原料、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特征明显、知名度高、产业规模大等特点。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数据显示,普洱茶品牌价值高达60亿元,居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普洱》杂志调查表明,云南省16个州市中有15个州市的110个县区市生产茶叶,其中11个地州75个县属于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行政保护区域。茶农有800余万人,涉茶人口1100多万。截至2016年底,茶园采摘面积达57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2900余元。普洱茶产业是我国少数民族区域重要的经济支撑和边疆稳定保障产业。

典型的普洱茶传统加工工艺由摊晾、杀青、揉捻、晒青、渥堆、干燥、压制、包装等步骤组成。作为传统农业产业,普洱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以下问题:①普洱茶加工技术落后。普洱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标准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普洱茶的生产效率、品质稳定和质量安全。②产品同质化和产能过剩严重。普洱茶作为我国紧压茶的典型代表,产品形式相对单一,消费人群局限性强,普洱茶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③普洱茶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普洱茶深加工技术发展缓慢,产品的冲泡步骤较复杂致使饮用不便,产品附加值低,严重阻碍市场拓展。④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普洱茶以特殊健康功效著称,但其保健功效作用机理不清,创新产品开发和国内外市场推广亟需其抗炎、降糖等功效的科学数据支撑。⑤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普洱茶产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加工、储存等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不利于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为解决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普洱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普洱茶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以盛军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团队实施了“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从解决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取得了普洱茶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功效研究和立体高效生态茶园等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项目推广应用近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6.4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260万美元,社会效益良好。 1.2 主要技术创新

1.2.1 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开发普洱茶精深加工产品系列

普洱茶的作坊式生产是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项目组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普洱茶的加工过程、品质形成特点和规律,创新传统工艺,开发机械化生产设备6台/套,形成了普洱茶的现代加工技术体系。筛选获得17种起主要作用的耐热微生物;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特征和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的机理,明确了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并建立了检测方法。此外,项目组针对普洱茶深加工不足、产品同质化和产能过剩严重、附加值低等影响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开发出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研制了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了普洱茶产业链条。

(1)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

普洱茶的加工传统上采用地面发酵形式,依赖师傅经验对发酵过程进行控制和判断发酵终点,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利于普洱茶的规模化发展。项目组在对普洱茶化学成分和发酵过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普洱茶传统加工过程的研究,将自动化技术、远程控制、设备互联等技术应用于普洱茶发酵等生产过程,创新传统工艺,开发出自动化摊晾—电磁+微波杀青—自动化揉捻—阶梯式太阳能晒青—数字化发酵—机械化压制和包装一体化的普洱茶初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和自动化。主要成果如下:

Ⅰ、研制了普洱茶清洁化、自动化初加工装备

项目组通过对普洱茶传统加工工艺的研究,将远程控制、设备互联等技术与普洱茶发酵等生产过程结合,研发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了普洱茶初加工过程的清洁化和机械化:①自动控温控湿动态摊青萎凋设备。作为普洱茶加工的第一

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步,摊青或萎凋对后序加工工序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动化控温控湿动态摊青和萎凋机组的成功研制改变了以往靠视觉、手感等主观感官对该工序加工质量的评判,为普洱茶加工和品质控制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②采用电磁杀青结合微波杀青的方式,具有高效节能、加热均匀速度快、温度可控性好等特点,实现“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能稳定、均匀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达到了理想的杀青效果。③程控连续揉捻机组。将自动化技术与传统揉捻方法有机结合,解决了手揉或简易设备揉捻不均匀导致的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普洱茶加工中揉捻工序的效率和质量。④针对阴雨天晒茶难题,开发太阳能茶瀑晒茶技术。采用可最大限度利用阳光的阶梯式高透光率专用材料进行密闭晒茶,同时储存太阳能用于晚上和阴天模拟光照,提高晒青茶品质,加速晒青茶干燥速度。⑤自动化发酵设备。根据对普洱熟茶渥堆工艺的研究结果,开发了配备多组传感器以获取普洱茶制备过程中的技术参数信息并进行有效控制的普洱茶自动化发酵设备,实现了普洱茶的清洁化、自动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⑥普洱茶自动压饼机。采用机器模拟传统人工茶饼制备方式,开发了包括进料装置、初步压制装置、自动定型装置以及出料装置等的普洱茶自动压饼机,在降低了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茶饼的质量。

Ⅱ、开发出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

项目组针对普洱茶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深加工不足等影响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开发了普洱茶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制出自动投料—数控罐组逆流循环提取—二次连续离心除杂分离—自动出渣—快速干燥—香气回收—自动分装的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构建了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全程数字化操控、物料封闭传输,保证了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的安全性,提高了品质。更建立了普洱茶有效成分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Extracting Practice,GEP)和5套普洱茶深加工产品标准。

该技术体系首先在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应用实施,年处理茶叶原料340吨,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出口创汇660万美元;此外,还在云南唐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推广应用实现销售收入9.05亿元,出口创汇4600万美元。

(2)阐释了普洱茶发酵机理和品质变化规律,为普洱茶加工技术研发提供

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了理论支撑

项目组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和微生物区系特征,系统研究了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的机理,明确了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并建立了检测方法,为普洱茶加工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Ⅰ、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

首次发现了嗜热真菌和细菌,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分析,确定了17种在普洱茶发酵起关键作用的嗜热微生物。普洱茶渥堆发酵最初阶段以好氧细菌为优势种,好氧菌的生长氧化茶叶中可利用成分,使堆温升高,含氧量下降,氧化代谢产生有机酸使pH下降,形成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了普洱茶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酶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普洱茶发酵中优势细菌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8.42%),优势真菌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94.98%)。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上,这些研究结果为普洱茶(熟茶)的标准化、自动化加工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项目组证实了在茶叶发酵过程中不适合黄曲霉的生长,改进并验证了适用于普洱茶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包括ELISA快筛法和HPLC法,从市场上随机抽取的1183份普洱茶样品中未检出黄曲霉毒素,为有效监控普洱茶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提供了科技支撑。

Ⅱ、阐释了普洱茶发酵机理和品质变化规律

渥堆发酵过程是普洱熟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普洱茶固体发酵的过程控制是普洱熟茶加工工艺中的难点。研究发现,在发酵过程中,原料中原有的大量儿茶素类成分发生一系列如氧化、聚合、缩合等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以褐色氧化型茶多酚(Oxidized Tea Polyphenols, OTP)为主并与其它成分结合形成结构更为复杂的聚合多酚类成分,构成了普洱茶(熟茶)茶色素的重要化学物质基础。OTP具有多聚酚羟基的结构特征,能够与脂类、糖类、咖啡因以及脂溶性毒素等相互作用,具有显著的降脂、减肥、解毒等保健作用。从普洱茶(熟茶)中共分离鉴定了31个化合物、46种共性挥发性香性成分、15种微量元素痕量成分以及10种农残成分。首次发现4个新的黄烷-3-醇类化合物,3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和1个新的简单酚酸类化合物。应用质谱联用技术,获取了普洱茶的水溶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无机元素、理化成分、农残安全评价等“多息”特征,用于普

8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洱茶品质的综合评价。此外,通过制备茶褐素标准品、确定其最佳吸收波长,建立了标准曲线和茶褐素紫外测定方法,所建立的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普洱茶及其制品中茶褐素的分析测定。以上研究结果明确了普洱茶重要品质特征成分和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新化合物,为普洱茶加工工艺创新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3)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了创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转化 针对普洱茶产业产品链短、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等现状,项目组在构建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阐明普洱茶发酵机理和品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帝泊洱速溶普洱茶”、“茶褐素”、“茶纤素”新产品以及茶多酚食品添加剂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共计22种。开发的“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茶褐素”、“茶纤素”、茶多酚系列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等为普洱茶深加工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创新产品开发推动了普洱茶产业向其它领域的扩展,延长了普洱茶产业链条。

在项目整体成果的支撑下,以单一普洱茶为原料制备的保健食品——帝泊洱牌“卓清”速溶茶,通过国家药品总局的认证,取得保健食品批文,成为我国第一个纯茶保健食品(“国食建字G”)。普洱茶深加工产品——帝泊洱即溶普洱茶2013年通过中国、美国、欧盟、日本有机产品加工认证,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项目制定了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系列企业标准(已备案)3个,分别是即溶普洱茶珍产品企业标准Q/TSL 0001 S-2012、固体速溶茶企业标准Q/TSL 003 S-2013、滇红茶珍产品企业标准Q/TSL 0002 S-2013。

项目成果由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唐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大叶帝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转化生产,近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5亿元。普洱茶系列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转化生产,延伸了普洱茶产业链条,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1.2.2 首次发现茶多酚作用新靶点,阐明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

普洱茶以特殊健康功效著称,但对其功效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为科学阐述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和作用机理,为创新产品开发、普洱茶产品的科学应用提供科

9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学支撑,该项目系统研究了普洱茶抗炎等健康功效和作用机理,为科学饮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发现了茶多酚(EGCG)作用的新靶点是细胞膜受体蛋白Notch,并阐明了EGCG通过抑制Notch受体的细胞信号通路,快速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的机制,揭示了茶叶“清火”的主要机理;证实了普洱茶以及其它茶中的咖啡因是引起空腹喝茶“低血糖”(俗称“醉茶”)的主要原因,阐释了其作用机理;证实了普洱茶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增加骨密度,不会引起钙流失。研究成果为阐明普洱茶功效机理、创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提供科学数据。

(1)首次发现茶多酚作用新靶点,揭示了茶叶“清火”的主要机理 长期以来,茶叶功效研究以日韩学者为主导,日本学者发现的茶多酚作用靶点67LR被认为是茶叶功效的通常靶点。项目组在研究普洱茶调节炎症功效时发现:在茶多酚(EGCG)处理THP-1来源巨噬细胞的早期(3小时内),炎症中介蛋白如NF-κB、MAPK的活化没有受到影响,而在炎症激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Notch信号则在数分钟内被抑制。表明在EGCG抑制炎症反应的过程中,Notch信号的早期抑制作用至关重要。通过RNA干扰降低Notch1/2的表达后,EGCG对炎症的调节作用基本消失。通过分子互作技术研究EGCG与Notch的结合特征,发现EGCG能够与Notch胞外段结合,且亲和力较强。使用人外周血来源的原代人巨噬细胞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确认了Notch是EGCG调节炎症的早期靶点。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免疫学会杂志—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6.43)。普洱茶水提物具有显著的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效应。使用项目组研制的EGCG单克隆抗体,确认了普洱熟茶中的以OTP为主要成分的茶褐素含有类EGCG结构,从而揭示了普洱茶降低炎症的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为普洱茶的降低炎症功效提供了科学解释,揭示了茶叶“清火”的主要机理。

(2)阐明咖啡因是普洱茶降血糖的功效成分,明确“醉茶”现象的发生机制

大量饮茶,尤其是空腹饮用时,很多人会出现心跳加速、出虚汗、心慌等现象,俗称“醉茶”。“醉茶”现象与低血糖引起的症状十分相像,项目组通过志愿者实验证实了“醉茶”者当时的血糖较低,证实了所谓“醉茶”确实是一种低血糖现象。为进一步阐释普洱茶导致“低血糖”的原因,采用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小鼠糖耐量实验发现,灌胃普洱茶水提物后能够显著加速降低小鼠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而去除咖啡因后,普洱茶水提物的降血糖效应基本消失,加入同等

1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剂量的咖啡因可以恢复其降血糖效应,从而确认了茶叶中降血糖的主要功能成分是咖啡因,明确了空腹喝茶导致低血糖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口服咖啡因20分钟后血液中咖啡因浓度即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步降低。普洱熟茶由于富含OTP,可以和咖啡因形成复合物,从而影响了咖啡因的吸收,导致咖啡因的血液峰浓度降低33%,咖啡因总吸收量降低26%。普洱熟茶中咖啡因吸收动力学的改变导致饮用普洱熟茶对睡眠的影响减小。咖啡因的降血糖的科学研究确认了普洱茶的降血糖效应,并根据咖啡因吸收和降血糖效应特征确定了普洱茶辅助调节血糖的饮用剂量和饮用方法。为人们更好地利用普洱茶辅助调节血糖提供了基础数据。据此,在普洱市人民医院进行了普洱茶辅助降血糖的临床体验,3个月的体验结果表明普洱茶降血糖总有效率7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ood &Funct等杂志上。普洱茶降血糖的研究以科学的数据证明了普洱茶的降血糖效应,支撑了我国第一个纯茶降血糖保健品“卓清”的注册审批。

(3)证实了饮用普洱茶能够增加骨密度,消除了饮茶会导致钙流失的传言 项目组采用通用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进行了饮用普洱茶对骨质疏松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提物能够有效缓解卵巢摘除大鼠的骨质疏松。卵巢摘除后,饮用普洱茶的大鼠其股骨皮质和骨小梁较模型组显著改善,其血清学指标也显著好转,改善了钙磷平衡。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饮用普洱茶不仅不会导致血钙流失,还能够提高骨密度,有利于骨质疏松的改善,消除了“喝普洱茶容易引起钙流失”的错误传言,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4)阐明普洱茶降脂作用机制,揭示了普洱茶“刮油”的分子机理 项目组研究表明,普洱熟茶中富含的氧化型茶多酚(OTP)能够结合胆固醇和油脂,从而抑制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吸收,促进脂肪随粪便排出(粪便中甘油三脂浓度提高2.5倍,胆固醇浓度提高1.3倍)。此外,OTP还能调节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高脂饮食导致的内脏脂肪(以附睾脂肪为代表)的积累。确证了普洱茶中的OTP是其减少内脏脂肪积累的主要物质基础。另外,咖啡因作为普洱茶的主要功能成分,调节脂肪代谢的特点是减少皮下脂肪的积累。普洱茶富含OTP和咖啡因,具有均衡的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和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期刊。 ,构建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农药、化肥的滥用对茶园和茶产品

1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的安全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国外市场也对中国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也日趋严厉。为解决茶叶原料质量安全难题,项目组从选育抗虫性强的茶叶品种和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研发两个方面开展了研发工作,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普茶1号’和’普茶2号’,抗虫性能优于云南现有茶树品种云抗10号;构建了茶与中药材、食用菌复合种植的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体系,推广应用229.66万亩,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在生态茶园改造的基础上,15.64万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4.16万亩通过国际雨林认证,从源头上保障普洱茶的质量安全,茶产品近三年出口5260万美元。

(1)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

项目组系统收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1700份,建立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圃。以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为基础,选育出抗虫性较强,适合进行生态化种植的优良茶树品种’普茶1号’(雪芽100号)和’普茶2号’(短节白毫)并进行推广和应用(抗虫性能优于云南现有茶树品种云抗10号,见下表)。

表选育茶树新品种的抗虫性和抗病性 小绿叶蝉 项目 受害率(%) 虫情指数 受害率(%) 虫情指数 受害率(%) 病情指数 普茶1号 普茶2号 云抗十号 13.77 13.54 15.87 4.34 4.26 5.00 8.67 9.28 9.17 2.42 2.71 2.63 2.66 3.73 5.47 0.67 1.14 1.62 茶黑毒蛾 茶饼病 目前,‘普茶1号’和‘普茶2号’在云南多个产茶地州累计推广39.01万亩,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37.19亿元。

(2)构建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

项目组根据云南茶园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构建了茶与中药材、食用菌复合种植的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体系,推广应用229.66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33.98亿元,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在生态茶园改造的基础上,15.64万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4.16万亩通过国际雨林认证,从源头上保障普洱茶的质量安全。

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的主要特征是:①在茶园中种植多个树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茶园中树种主要以云南特有或者适宜的豆科、落叶和常绿的乔木、小乔木型树种为主。树木直径要求2厘米以上,树高1.5米以上。种植时山顶防护林每4-5米种植1株;道路和沟渠两旁或一旁每7-8米种植1株;四周空

1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缺地适当种植。在茶山纵向每隔20-30米,选择2-3个梯台种植3-4米宽度的林带。②山区梯田式茶园的梯壁护坡种草防护。除恶性杂草外,保留梯壁的杂草,以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提供茶树天敌栖息场所,营造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改传统的梯壁劈草、除草剂除草为割草,并覆盖或埋入茶园行间;对于裸露的茶园梯壁,选种爬地兰、黄花菜、平托花生、遍地菊、白三叶等多年生绿肥。③在茶园茶树行间套种黄豆、花生、马铃薯等绿肥。在未封行的茶园和幼龄茶园中轮种绿肥,防止表层土壤养分蒸发和水土流失,种植的绿肥可作为饲料或肥料。经过生态化技术改造的茶园提供了向有机茶园改造的良好条件,提升了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建立茶菌、茶药复合生态种植模式。以“茶为本”为原则,构建茶园复合生态种植模式,适用于中低产茶园改造及茶园土壤改良,不仅增加茶农非茶经济收入,而且改善了茶园土壤环境、提高了茶叶品质和产量。茶园的立体高效生态茶种植技术,推动了普洱茶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和综合效益。

综上所述,该项目取得的成果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50篇(SCI文章41篇),专著4部,获国家专利授权54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项目整体技术在云南、陕西等省和斯里兰卡得到了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6.4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260万美元。项目通过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意见认为,项目是生物新技术在普洱茶领域的重大应用,在理论和工艺上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普洱茶领域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该项目成果2017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3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1)在创新普洱茶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构建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尤其是建立的普洱茶深加工技术体系业界领先

长期以来,普洱茶的加工采用地面发酵形式,对发酵过程和发酵终点的控制依赖个人经验。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利于普洱茶的规模化发展,亟待转型升级。该项目在对普洱茶化学成分和发酵过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普洱茶自动化发酵机、压饼机等精加工装备和普洱茶自动提取浓缩、香气回收等深加工装备,创新普洱茶加工工艺,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自动化

1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和标准化,缩短了普洱茶的生产周期,为解决普洱茶加工技术落后难题获得重大突破。该技术体系不仅成为普洱茶加工业的典范,更为云南红茶产业所借鉴,技术输出到陕西和斯里兰卡,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做出了贡献。

(2)在普洱茶功效和作用机制研究基础上的创新产品开发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前沿

国际上普洱茶功效研究主要集中于降血脂领域,聚焦在临床体验和应用。茶叶功效研究长期由日韩学者主导,法国学者和美国学者也证实了普洱茶的降脂功效。项目组阐明了普洱茶降低炎症的分子机制,确定Notch是普洱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炎作用的靶点;证实普洱茶中降血糖功效的主要化合物是咖啡因并阐释了其作用机理;确证普洱茶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增加骨密度,不会引起钙流失。项目研究在基础上的创新产品开发为普洱茶市场拓展和产业链延伸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发展动力。

该项目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奠定了我国茶学界在茶叶功效方面领先日韩的基础。

(3)抗逆茶树新品种培育和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为解决茶叶原料质量安全难题获突破

国内外对茶树新品种选育比较缺乏,推广应用更是不多。以前的茶树品种选育主要集中于香气、特色成分以及抗寒等性能。项目新选育的普洱茶一号和二号具有较强的抗病害特性,对于减少农药使用具有很好的品种优势,从品种上为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茶树生态种植的系统性研究和模式创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解决了过去茶园生物品种单一的问题,回归茶树的生态环境。目前,普茶一号已经成为云南广泛种植的第二大茶树品种,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茶叶原料质量安全难题获得突破。 2.科技局限性

1)该项目从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对限制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发酵技术和装备、功效研究和创新产品的开发和立体高效生态栽培等关键技术的突破。然而,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对普洱茶产业存在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地区和不同茶类产业的发展。

1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该项目针对普洱茶特殊的原料产地、加工工艺和独特功效等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和详实的数据系统阐释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了云南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项目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主要科技创新(保密要点)

(仅限国家安全类项目填写,限1页)

1.保密要点 1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相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部门(盖章) 1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五、客观评价

(限2页。围绕科技创新点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做出客观、真实、准确评价。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国家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3.1数据库查新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利用国内外数据库进行了“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的查新检索,得出该项目关键技术均为创新的结论:1)以茶与食药用菌复合栽培技术为代表的大幅提高茶园经济效益的研究,云南山地生态茶园及“普茶一号”“普茶二号”的选育和推广,未见国内外其它文献报道。2)阐明普洱熟茶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制备茶褐素标准品、普洱茶标准样、确定最佳吸收波长,建立标准曲线和茶褐素紫外测定方法,建立速溶普洱茶的质量标准的研究成果,除课题委托人发表的文献外,未见国内外其他文献报道。3)采用宏基因组和宏蛋白组组合方法确定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和相关酶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使用普洱茶渥堆发酵时的高温条件(摄氏55度),筛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耐热微生物,未见国内外其他文献报道。4)“阐明普洱茶中降血糖效应的主要物质是咖啡因,降血脂和胆固醇的主要成分是以氧化型茶多酚为主的茶褐素复合物,证明饮茶不会导致钙流失,饮用普洱熟茶对睡眠影响较小的机理,确定Notch是EGCG抗炎症的早期靶点,普洱茶抗辐射和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症预防骨质疏松、抗炎症、抗辐射、病毒的功效及其机理”的研究,未见国内外其他文献报道。

3.2项目评价

2017年12月9日由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云南分中心组织专家,对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进行了评价。经审阅有关技术资料、听取项目组汇报,质询和充分讨论,形成如下评价意见:

1. 项目技术资料齐全、数据准确,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项目针对传统普洱茶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产业链短等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十多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技术创

1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新。

1)创新普洱茶加工工艺及装备,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初步阐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特征和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机理;研发了以数控自动化罐组逆流循环提取技术为核心,以澄明度工艺、超细粉末精准分装和自动化高架立体仓储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技术;构建了以自动化控温控湿动态摊青萎凋机组、电磁结合微波杀青设备、程控自动化连续揉捻机组、阶梯式太阳能晒青设备、自动化发酵设备、自动化压制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化、流水线、自动化普洱茶加工技术体系。

2)阐明普洱茶抗炎、降糖、降脂等功效及其作用机制,为普洱茶的健康功效与市场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阐明普洱茶降低炎症的分子机制,确证Notch是普洱茶中EGCG抗炎作用的靶点。开发了“帝泊洱茶珍”速溶茶、“茶褐素”、“茶纤素”饮品和茶多酚食品添加剂及日化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其中研发的速溶普洱茶“卓清”成为我国首个纯茶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拓展了产业链。

3)选育抗虫茶树新品种,构建生态茶园技术体系。选育抗虫茶树新品种‘普茶1号’和 ‘普茶2号’,研发了茶树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构建了茶与中药材、食用菌等复合种植的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体系,获得了有机茶园及国际雨林认证,保障了普洱茶的质量安全。

获国家专利授权54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收录41篇;培养出博士和硕士60余人;新增5个省部级研发平台和创新团队。技术成果在我国云南、陕西和斯里兰卡得到了广泛应用,近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6.4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260万美元。

综上,该项目技术创新强、应用范围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普洱茶的加工工艺与设备及功效等研究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3.3其他评价

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云南日报、中国食品安全安全报等国内权威媒体对项目创新研究成果,先后在不同阶段时期进行了宣传报道。2015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以“帝泊洱:走向世界的中国普洱”报道了帝泊洱速溶普洱茶珍在2015米兰世博会的发布会盛况:健康茶饮品牌帝泊洱普洱茶珍在欧洲市场正式上市。米兰世博会的发布会

18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上,帝泊洱引起了来自欧洲各国的经销商的浓厚兴趣以及合作意向,意大利的同行们纷纷表示,好久没有这样一个茶饮品牌得到如此热捧了,这一切都缘于天士力帝泊洱茶珍高超的科技含量、卓越功效和独特口感,帝泊洱将为欧洲带来一股来自中国的健康旋风。《中国食品安全安全报》以“普洱茶产业发展逐渐向生态茶园升级转型”为题,详细报道了普洱茶生态茶园改造、转型升级的案例;《证券日报》以“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为题,报道了普洱茶科技创新带动普洱茶产业发展,深受市场欢迎。新华网以“高原美、云茶香”为主题,全景、系列报道了云南普洱茶生态茶园改造、科技创新驱动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国经济导报》以“科技创新给普洱茶带来新机遇”为题,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系列开发,创新推动了普洱茶的快速发展。

新华网、生物技术领域知名微信公众号BioArt以“我国学者发现茶叶功效人体新靶点”为题目对项目发现茶叶Notch靶点进行了报道,并加了“该成果首次确定了人类Notch受体作为茶叶中主要功能化合物—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作用靶点,早于67LR发挥调节炎症的效应” 的编者按,肯定了该项目在茶叶功效研究中的取得的成果。

19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六、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请依据客观数据和情况准确填写,不做评价性描述。)

(一)、推广应用情况和经济效益

1.项目开发的普洱茶加工新工艺和新设备由云南唐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应用转化,于2015-2017年间累计实现产值7.84亿元。

2.项目开发的速溶普洱茶系列产品由云南天士力生物茶集团公司转化生产,2015-2017年共实现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开发的普洱茶酵素产品和生产技术,由云南大叶帝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转化生产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共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21亿元。

3.茶树新品种 ‘普茶1号’的繁育推广获2008年度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截止2017年底,‘普茶1号’繁育推广面积35.20万亩,是继云抗10号茶树品种后,云南省推广面积第二大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新增经济效益33.71亿元。2015年-2017年,生态茶园技术推广应用229.66万亩,生态茶园改造完成后通过(中国、欧盟)有机认证15.64万亩,国际雨林认证4.16万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33.98亿元。项目推广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了云南省茶区开展生态茶园改造。

2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近三年经济效益

单位:万元人民币 自然年 完成单位 新增销售额 新增利润 其他应用单位 新增销售额 9900 11352 13464 34716 新增利润 1049.4 1122 1334.52 3505.92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累计 548940.8 602705.6 674852 1829252 275280.4 301698.4 342358.1 924761.8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有关说明: 其它应用单位经济效益为所研发产品出口创汇产生的经济效益。 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的有关说明: 注:新增销售额指完成单位技术转让收入及应用单位应用本项目技术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销售额;新增利润指新增销售额扣除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 2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二)社会效益

1)普洱茶产品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茶叶原料来源以及生产加工过程,生态茶园改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从源头上解决了普洱茶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效保障。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园转化,不仅有效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提高了茶叶的生态和绿色品质。

2)提高了普洱茶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带动云南传统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普洱茶生产工艺、开发现代加工设备、制定普洱茶国家标准、研制普洱茶标准样,提升了普洱茶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了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在项目成果带动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主流,成为云南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升级的代表。

3)普洱茶功效茶研究科研成果,确立了普洱茶在茶健康养生领域的领先地位。普洱茶区别于其它茶类的显著特征是健康养生功效,但缺乏明确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项目从喝茶健康常识和经验入手,如普洱茶“刮油”、空腹喝茶易“醉”、茶叶“去火”等,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和验证,为科学推广普洱茶提供了科学依据。普洱茶抗炎症、降血糖、降血脂、缓解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降低黄曲霉毒素毒性等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科学杂志上,为普洱茶的功效提供了科学支撑,建立了普洱茶健康养生的科学体系。2010年,云南省科技厅批准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教育部在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了“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也是教育部第一个以茶类命名的重点实验室。2015年批准了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南省茶因子与茶功效研究创新团队”;2016年农业部批准云南农业大学建设以普洱茶、花卉为主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

4)扩展普洱茶应用领域,延长了普洱茶的产业链条。项目研发的普洱茶日化、茶酵素、保健食品速溶茶等普洱茶创新产品,将普洱茶传统产业链扩展到日化用品、大健康产品和快消品领域,使普洱茶产业由传统农产品领域扩展到相关领域,调整了普洱茶产业结构,延长了普洱茶产业链条。

2016年云茶(普洱、滇红、绿茶)产量37.5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70亿元。普洱茶产量仅为全国产量的3%,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其品牌价值超过60亿,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一位。普洱茶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成为普洱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