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9月第lO卷第3期 September.2008.Vo1.10,No.3 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TCM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71・ 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冯春,刘学罡 (湖北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湖北武汉430065) 关键词:中医医德;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2008)03—0071—02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 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尊重。 1.3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德规范 中,因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完备的中医 学理、法、方、药体系和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医德思想。历代 医家医著中留下的医德言论、事迹,理应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遗憾的是,人们至今对中医医德文化尚缺乏全面系统 有关中医医德思想的文字载述,大部分散在于各个朝代医 家的著作之中。虽然每一篇论述都在倡导仁德的行医规范,但 不够系统,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有必要通过整理中国历代医德 伦理文献,对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机构的医德医风开展调查研 的整理研究。笔者仅就中医传统医德文化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 个问题探析如下。 究;同时参照西方医德规范,制定出当代中医医德标准体系, 从而建立新时期的中医药工作者医德规范,以填补中医医德规 范标准缺失的空白。 2传统医德文化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 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三个认识问题 1.1 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坚守职业道德 要搞好传统医德文化研究,首先应要求中医药工作者明确 自己应坚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忽视这一历史前提,所有的研究都是枉然的,所有的说教都是 苍白的。 1.2 中医药工作者必须有明晰的传统医德观 中华民族的道德资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按照传统的分 类方法,可将这些文献的主要部分分为儒、释、道三家。从内 容上看,儒家的五经及董子、程子、朱子、陆子、阳明子的著 作中,绝大部分都是道德说教或是对自己道德进行论证的本体 论,《颜子家训》、《朱子家训》及《呻吟语》、《小窗幽记》是 更为典型的道德训条;佛教的道德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则是 约束佛教弟子的戒律,二是佛门戒律对世俗人类的影响及其影 响下形成的一些信条和典籍,比如明清时期的大量劝善书(当 然,这些劝善书也和儒、道二家有关联);道教的道德文献也 分为两类:一是道经“十二类”中的戒律类,指的是功过格及 现代科技的普及,使人们的价值观、功利观更倾向于西 方。要让优秀的中医传统能够传承下去,就要让从业者理清中 外医学医德规范,明晓中医药工作者应该持有哪一种道德观, 这是研究传统医德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文化参照体系问 题。长期以来,我们背离了传统教育的基本道德规范,忽视了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人文社科课题,[2007D287]。 作者简介:冯春(197l一),男,湖北中医学院讲师。 了解美国护理教育评价体系,对建立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 评价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帮助学校获得用人单位对中 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综合能力的评价、中医护理本科毕业 生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及患者对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服 务质量的评价,还能找出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关键问题,提出中 医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詹林.美国护理教育评估及其中国护理教育评估的比 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5):18—20. 储静,,王志红.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评价的现状与分析[J].解 放军护理杂志,2003,20(8):46—48. 阮满真.护理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9):71—73. 边巍,陈立民,韩世范.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J].护理研究,2006,20(5):1204—1206. 曾浩,刘民.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J].赣 南医学院学报,2004,(10):626—630. 张培生,曹梅娟.构建三位一体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体系的设想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29—30. (收稿日期:2007—11一l2编辑:王琨) [2] 徐燕,王志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J].解放军 护理杂志,2004,21(7):47—4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2・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卷第3期 戒规、科律等;二是这些戒律影响在民间形成的一些著作,其 2.4理顺传统医德研究中的逻辑问题 中大多和佛教类同。从传统的文献分类来看,医德文献并未独 通过对文献数据定量、定性分析,厘清中医医德思想的历 立成体系,而是散见于各家学说及医家随笔之类的载体。 史源流、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形成中医医德思想的社会历史 为了能从丰富的传统道德文献中对中医医德部分进行全 背景,探究中医医德思想与各个历史时代政治、经济、文化、 面、系统地整理,笔者建议做好如下工作: 科技发展水平的关系,揭示中医医德的思想内涵及传统文化的 2.1理清整理思路 关系,了解儒家的仁爱、孝道、义利、慎独、内省观察,与佛 一是全面收集历代中医文献及经史子集相关文献中有关医 教和道教的慈悲、因果、戒律、道德观念对古代医家的人格修 德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中医医德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摸 养、医德境界的深刻影响;探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发扬优良传 清中医医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二 统医德,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 是探讨中医医德与儒道佛伦理的关系,以及中医医德与社会、 用,最终制定出融汇古今、契合当代的“中医医德规范”。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关系;三是整理、探讨古代医德风 3 对传统医德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 范的内涵,发掘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事迹,提炼有 3.1 中国传统医德今后发展方向 关医德的观点和论点;四是参照国外有关的医德规范资料,将 在学理上,大力发掘资源,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医德 中外中医医德规范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者的共性与特性。 理论进行改造;在实践上,经过改造之后传统医德应在整个世 2.2做好定量分析 界广泛推行,并使其具有榜样色彩的典范。这里的“改造”有 (1)古代中医医德文献方面:共193位医家,275部中医 两个出发点,一是从当代中国现实出发,强调改造的目的是为 著作。其中先秦两汉时期4人、2部,魏晋隋唐时期8人、9 现实服务;二是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强调改造中国传统医德 部,宋元时期36人、42部,明代38人、82部,清代107人、 文化必须兼顾整个人类的状况,必须着眼于为所有的世人服 140部。总共61万字。 务。完成上述工作中的要点是:吸取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公 (2)现代医德、医学伦理、医学道德著作方面:共238部 正、平等、自由、民主等的现代道德观念。只有在这些观念的 (其中医德56部,医学伦理174部,医学道德8部),其中有 基础上,才能较好地改造我们的传统道德。同时,依据“古为 关中医医德、中医伦理著作较少,主要有3部。 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还要从现代道德观念中,进行有选 (3)现代期刊论文方面:1983年~2006年,中文学术期 择性的借鉴和吸收,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医德规范 刊中有关医德的研究论文4340篇,代表性论文358篇。 体系。另外,要让改造之后的传统医德能在当代中国社会真正 (4)古代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总数为557人。其中传 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中医药工作者应该做出不懈努力,并出现 说人物8人,商9人,秦2人,汉17人,三国3人,晋10人, 令人信服的道德典范。这也是中国传统医德能在中国社会乃至 南北朝共l4人,隋唐共l1人,五代3人,宋44人,金元共32 世界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 人,明380人,清14人。 3.2 中国传统医德今后的发展途径 (5)各国医德法规资料:总35篇,其中个人誓言、箴言4 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传统医德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 篇,世界医学大会颁布1O篇,各分科医德法规14篇,各国颁 社会的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背景,这是传统医德发展的基础, 布的医德法规7篇。 也是传统医德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进行文化资源再生的前提和 2.3掌握转引频率较高的医德观点 关键。任何脱离历史文化这一根本原则的研究,都不会得出符 有36位医家有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具 合中国国情的客观结论,更无从进行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德的研 有较大的影响。主要有:扁鹊的“六不治”,《黄帝内经》的 究工作。因此,在传统医德发展途径方面,首先必须树立热爱 “疏五过”、“征四失”,郭玉的“四难”,孙思邈的“大医精 传统历史文化的信念,注意培养医药从业人员对传统文化认识 诚”中的“十三不得”,苏轼、沈括的“病有五难”,寇宗爽 的同感;其次,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因为悠久灿烂的 的“治病有八要”,吴砚丞的“本愿五则”、“不治五则”,徐 中华文明给人类留下的大量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春甫的“医医五难”,潘楫的“医家十事”、“为医八要”和 继承和创新。 “采芝八则”,刘纯的“医家十要”,万全的“十种利益”,陈 从文化传播的层面来看,传统医德的发展必须在广泛传播 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龚廷贤的“医家十要”、“病家十 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播医德文 要”,缪希雍的“祝医五则”,吴天士的“医医十病”,张贞庵 化的前提是必须大力进行宣传和引导,取得广大从业人员的普 的“洗心涤虑良方十八味”,黄退庵的“医家五失十弊”,程 遍认同,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规范细则。 国彭的“医中百误”,齐有堂的“医门十劝”,尤乘的“病有 另外,在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环境当中只有把言传身教式的 十失”、“却病十要”,夏鼎的“十三不可学”,张璐的“医门 传播方式与舆论宣传和学校普及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中医 十戒”,徐灵胎的“名医不可为论”、“医非人人可学论”,吴 传统医德向前发展。 鞠通的“医德论”,王孟英的“医家六误”,王旭高的“医学 (收稿日期:2008一O3—03编辑:王琨) 六要”,干祖望的“医宗八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