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才能防止我国2011年高速通货膨胀
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证券投资概论后,我大体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认识。联系今年1月份以来,以食品价格为主导的一般消费物价指数连续快速上升的现象。同时,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如何防止2011年可能出现的高速通货膨胀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防止 高速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过大,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量。在现实中所表现的现象就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特别是步入2011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于遏制通货膨胀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这对于维持人民生活的稳定,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通货膨胀没有单独性的确实量测法,因通货膨胀值取决于物价指数中各特定物品之价格比重,以及受测经济区域的范围。通用的量测法包括:生活指数CLI为个人生活所需费用的理论增幅,以消费者物价指数概估之。经济学家对特定的CPI值应估计为高于或低于CLI值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CLI值公认具\"偏向性\"。CLI可用\"购买力平价\"来调整以反应区域性商品与世界物价的广泛差距。消费者物价指数测量由‘典型消费者’所购物品之价格。生产者物价指数测量生产者收购物料的价格,与CPI于物价津贴、盈利、与税负上有所不同,导致生产者之所得与消费者之付出产生差距。PPI反应于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迟。虽说其具多样化的组合,一般相信这种延迟的特性使得根据今日的PPI通货膨胀粗估明日的CPI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各种的论述与内容有极重要的不同。批发物价指数测量选择性货品之批发价格变化(特别是销售税),与PPI极为类似。商品价格指数测量选择性商品售价之变化。
对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在多种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更加认真对待它形成的原因。
第一,流动性存量较大、信贷惯性较大和外汇占款比重较高等因素使得2011年的物价上涨仍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基础。过剩的流动性导致了物价和房价上涨,成为当前通胀发生的核心原因,流动性泛滥形势十分严峻。
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和金融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首先,农产品市场处于“紧平衡”状态,需求价格弹性低,短期内供给难以大幅增加,流通体制相对分散,因而具有充足的炒作获利空间。农产品资本化倾向在炒作资金大规模涌入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改变了以往的单纯消费品属性;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脱离供求层面,出现猛烈上涨。其次,充裕的流动性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并推动了近期房价的快速上涨。再次,外资的涌入具有鲜明的投机特征,虽然不具有主导性,但仍然加速带动了资金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涌入。最后,“泛滥的流动性→强烈的通胀预期→更快的货币流通速度→更多的流动性”这一正反馈机制的出现造成了更大的通胀压力。
第二,刘易斯拐点的逐渐到来带动了低端劳动力工资的持续上涨,造成了低
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当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给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促使低端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大力刺激投资增长,尤其是推动大规模投资增长。大量周期长、规模大的中长期项目对后续资金的需求必然会对未来信贷投放规模的压缩形成较大阻力,从而造成较大的信贷投放惯性。
第三,国际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原材料价格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来推高CPI,输入型通胀逐渐显现。一方面,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依存度在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关性的增强导致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联动性大幅上升。
另一方面,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猛上涨对国内农产品产生了较强的成本推动压力,其主要影响途径为: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资源品价格上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2010年国际原油和金属价格指数月平均涨幅分别达到了35.6%和48.8%。由于我国经济对能源、金属等资源品的高进口依存度和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有效地传导到国内资源品,进而造成了农用机油、化学肥料和机械化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第四,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得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高,从而将部分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2011年,主要发达国家仍然面临修复金融体系、巩固实体经济、解决财政失衡等诸多问题,经济复苏形势将依然比较低迷。IMF的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比2010年放缓0.6个百分点,失业率将继续维持在8.3%的高位,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都不乐观。受经济复苏形势疲软的影响,发达经济体继续奉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这会进一步增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显著增加热钱流入的风险。另外,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进口将可能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局面,仍然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强大动力,而且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2011年的出口增速仍会保持在高位。因此从总体来看,2011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仍会维持在较高位。
第五,受春季干旱、输入型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和大量闲散资金流入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在2011年可能会进一步上涨。部分主产粮区出现大面积干旱,我国粮食产量在2011年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的难度较大。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严密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使得大量闲散资金可能加速流入农产品市场,进而推高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
由于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近两年来大力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受此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严峻,进而造成美元的持续贬值和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2011年发达经济体仍不明朗的复苏形势将促使其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从而进一步加大美元的贬值压力,并由此推高国际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将通过PPI向CPI的传导以及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提高等途径带动我国消费价格指数进一步上涨。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有以下几点新特点: 第一,当前CPI并不是很高,但是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下跌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点。2010年CPI涨幅(3.3%)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涨幅(5.4%);最高月度CPI同比增幅是11月份的5.1%,也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通胀高点。但
是,2010年居民物价满意指数却处于历史最低位,其中第四季度物价满意度降至自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高达73.9%的被调查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第二,当前通胀是在总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发生的。当前通货膨胀发生的宏观背景与以往通胀存在显著不同:2010年实体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主要体现在产出缺口不大、经济增长平稳、煤电油运等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2010年产出缺口在2009年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已处于常态区间,但仍然为负值(-0.56%);而且目前的产出缺口与经济过热时的较大正向产出缺口(如1984年的5.09%、1992年的4%和2007年的3.47%)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0年实际GDP增速(10.3%)较为平稳,与2000年至2009年这一轮经济周期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相当,且远低于2007年经济过热时14.2%的增速。煤电油运等在2010年都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以发电量为例,2010年下半年发电量增速持续下滑,增长率甚至低于正常时期。
第三,当前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CPI同步性明显增强,并且都处于较大的通胀压力之中。我国CPI与新兴市场国家CPI的相关系数在2007年以前只有0.38,但在2008至2010年大幅上升至0.59。且2010年新兴市场国家都普遍面临严峻的通胀问题: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绝大多数月份通胀率都在4%以上;金砖四国也都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的月平均通胀率分别是5.04%,12.1%和6.86%。在当前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的自身货币超发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是造成通胀压力普遍存在且CPI同步性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
针对2011年我国出现的物价居高不下可能导致的高速通货膨胀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止:
首先,要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物价上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破坏经济基本秩序,甚至有可能引发经济波动和社会不稳定。因此,我们首先要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以经济手段为主,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着重抑制不合理需求,着重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第二,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稳定增产,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大局稳定的基础。去年以来,全球粮食生产趋紧,仅2007年国际粮价就上涨42%,世界谷物库存下降,令全球超过1亿人口陷入饥荒,并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而我国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粮价基本稳定,是了不起的功绩,也是对世界的极大贡献。
第三,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搞好节能减排,有效缓解农业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对此,我国应坚决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努力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第四,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结合国家限价、减税等相关政策。
第五,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持续扩大,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次贷危机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危机,也使去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002年以来的最慢速度。不仅如此,近期周边一些国家金融状况恶化,经济面临困境,并受到通胀的困扰。会不会成为引起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还值得警惕。
对于今年出现的高速通货膨胀问题,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人民的生活稳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