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国林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 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 实习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重要地位。文章总结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有三种实习模式,分析了实习陷入困境、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了五种实习的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 旅游管理; 实习; 模式
1 引言
实习包括专业课的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是高等院校学生学完专业理论知识以后,到实践中去验证和应用,掌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中不可缺少的“链条”,也是全面检验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四年制本科为主,主要培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专门人才,实践性很强是其显著特征,参加生产实习是在校学习课程的必修科目。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获得了一些成果。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张景群(2003)探讨了森林旅游专业综合实习教改的原则和实习基地选择和评价方法,提出综合实习最优方案。王安平 (2002)、吴水田(2001)、马明(2001)指出实习的重要性和实习全过程的工作要求,从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实习地点的选择及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的教育管理工作等问题阐述了个人意见。林增学、罗清德(1999),黄明超、双长明(2000),李祝舜(2001),王美蓉(2002),韦小良(2002)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与改革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在实习指导思想、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实习成绩考核、实习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改革。邹燕萍(1999),李培荣(1999),秦国华(2000),谷玉芬(2002)分别对旅游专业实习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学生实习心理变化、学生践行酒店服务礼仪、烹饪实习生行为偏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曾翔云、王金国、王远坤(2002),杨效忠、陆林、凌善金(2003),陈玉(2004)主要对旅游及相关专业实习基地、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和校企合作进行了研究。总的说来,目前国内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绩比较零散、偏重于定性描述,缺乏系统、深入、定量化的研究。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3.1 学校统筹安排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是稀缺资源,旅游企事业单位也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对大学生实习持接纳和欢迎态度。为了保证实习效果,便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当时学生实习皆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还派出专职教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04CJY022);南京师范大学实验教改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侯国林(1975-),男,江苏如皋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规划。
1
负责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正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使得旅游企事业单位往往到高校“抢人才”,积极主动与高校联系,学生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实习协议。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实习生就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有一些旅游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
3.2 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随着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学校对实习的统筹能力下降,加之许多学生有扩大实习选择面的要求,所以学校就采取了统一安排与学生个人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大部分学生,学校负责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少部分有其他实习需求的或有其他实习渠道的学生则自主实习,学校负责实习指导。这种模式使学生实习更加灵活,并能使学校顺利完成学生的实习教育任务。
3.3 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
指的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自由实习。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在组织校外实习时都碰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多了,需要实习的学生数量猛增,加之,旅游企业也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保证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或收取较高的实习费,导致高校付不起高额实习费,实习单位难落实、无法有组织地安排实习。许多学校只好让学生“各显神通”,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生所在的单位地理分布广,多而杂,学校鞭长莫及,无法开展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虽然学校也委派指导教师,但指导往往成为空谈,实际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实习效果和成绩也无法客观科学的评定。这种模式,虽然学校在实习工作上得到了“解脱”,但必然导致学生实习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不良后果。
4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陷入困境、 实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4.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供大于求,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扶持,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许多高校看准这个形势,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猛增。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高等院校407所,比2001年增长30.9%;高等旅游院校在校生157,409人,比2001年增长了5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增长,虽然极大地缓解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一窝蜂”地开设此专业,并且高校一味地追求上层次,纷纷将专业“本科化”,使得许多地区旅游管理人才供大于求。而且本科教学偏理论,轻实践,服务和管理的基本功不足,而学生在求职方面,眼光却更高,在实习上也就“挑三捡四”,不能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成为“眼高手低”的跛足人才。这使得真正符合旅游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端和基础人才却很稀缺。
4.2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滑坡
旅游产业门槛较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资本纷纷涉足旅游业,使我国旅游企业数量得到极大增长,竞争十分激烈,利润也越来越微薄,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少量高层管理人员外,都告别了相对高薪的时代。社会上对服务业存在的某种偏见,觉得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较低,而且许多人认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都比较辛苦,这导致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了。这种形势也影响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不到高素质的学生,招生计划往往要吃大量“服从”志愿的考生才能完成。这些考生进校后,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功底当然就不够扎实,在实习时,也不安分,旅游企业对这样的实习生则敬而远之。
4.3 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
2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旅游管理专业是从老专业更新或衍化而来,带有浓重的“母”专业色彩,加之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大多是半路出家,许多教师自身都没有在旅游企业任职的经历,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况了解甚少,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这导致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导致用人单位抱怨高校毕业生中看不中用。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质量的下降,更加剧了这种局面。
4.4企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
在当前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使得实习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学生与企业存在矛盾: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而许多企业往往将学生看成是“新人”、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学生想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甚至想到不同企业适应环境,但企业往往要求学生来了,就要“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企业总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学生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总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高校则希望顺利完成实习工作,不要出什么“乱子”,有些高校甚至希望通过学生的实习,能为本单位带来一定的效益。
4.5缺乏稳定的实习单位
许多高校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合作,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年年都有变化,导致许多实习单位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经验,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模式实施后,学生的实习单位类型、层次、大小、业务很不一致,学校的指导也就成为空谈。有些高校采取建设实习基地的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实习基地结构不合理、不稳定性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综上所述,深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教学体制,用开放式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实践教学使其系列化、综合化和模块化。研究实习学生和实习接受单位的心理和行为,探讨校企联动和校、企、生“三赢”的实习新模式,建立定性和定量的实习绩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实习绩效评价,研究加强实习教育、指导、管理的方法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5推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改革,探索实习教育新模式 为适应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求,必须推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改革,积极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得学生所学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服务和管理环境中得到有效指导和锻炼,形成正确的管理和服务观念,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
5.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改变原来年年找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年年换的工作方式,学校与旅游企事业之间增强联系,寻求合作,扩大共有利益面,实现共同发展,使旅游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可靠的实习基地。选择档次较高、管理规范、业务较多、信誉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建成一批实习基地,为
3
学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对提高实习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高校应调整组织实习的思路,摒弃放任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单位的做法,尽量将学生安排在实习基地实习。把执行实习计划与适应酒店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证实习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酒店的利益,努力减少麻烦。比如实习时间调整到酒店最需要人的时候;特殊岗位协助酒店挑选合适实习生;实习生由酒店与学校共同管理,注意沟通,互相配合等。学校与旅游企事业双方可在科研、培训、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学校成为企业引进新知识、科研新成果的基地,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2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在校内开展模拟实习,强化管理和服务基本功,为正式实习作思想、技能上的准备。在学校内设置与实习环节相仿的模拟情景,学生分组演习,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一组学生为另一组学生提缺点、打分,最后由老师裁定。通过校内模拟实习,学生在心理上已进入实习状态,并进一步熟悉所在岗位的管理和服务技能,他们正式走上实习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工作失误也大幅度减少,这样的实习生很受实习单位的欢迎。
5.3校企一体化模式
有条件的旅游院校或旅游管理专业可建设学校附属的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由专业教师负责或参与管理和运转,这样,附属的企业成为学生当然的实习基地。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将课堂搬至企业,开展现场教学,这种教学条件的优势是无法比拟的。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理论脱离实际的痼疾,又能解决实习单位紧缺的问题,企业也能通过接受实习生获得新鲜血液,降低经营成本。
5.4 “3+1”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是2个月左右。短短2个月能起到熟悉实习环境、工作条件,接受培训到正式开展工作的作用。但旅游管理实习正从低标准向高标准转变,即从闲职向正式职位转变,从低技能、低要求岗位向高技能、高要求岗位转变,从参与工作向参与管理转变。在这种情况下,2个月时间显然太仓促了。可积极探讨教学计划的改革,使理论教学更紧凑些,腾出一年的时间供学生实习。这样,经过一年服务和管理工作实践的毕业生,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5.5 实习国际化模式
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度较高的行业,尤其是旅游饭店业,外资进入很早,并借鉴许多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入许多外国知名管理公司,处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态势。中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要求我们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旅游管理教学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实习方面,能让学生走出去,到国际知名旅游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掌握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方法和技能,提高外语水平,开拓视野有莫大的益处。
6 结语
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即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关系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习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失去了指导和管理能力,并陷入了无实习基地,无单位可供实习的尴尬境地,学生实习质量明显下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对实习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寻找适合时代发展、旅游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实习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实习面临的困境原因的分析,提出新的实习模式,以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积极投身到实习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去,为促进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参考文献]
[1] 张利民,张福安. 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J]. 辽宁高职学报.2001,Vol.3,No.4:28-30 [2] 张景群. 森林旅游专业综合实习教改探索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03,No.6:74-75
[3] 王安平. 浅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训方案的操作与应用[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Vol.15,No.3:46-48
[4] 吴水田. 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的几个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 Vol.15,No.10:94-96 [5] 马明. 浅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J]. 泰安师专学报.2001, Vol.23,No.3:108-110
[6] 林增学,罗清德. 专科旅游院校实习管理问题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Vol.10,No.1:76-79
[7] 黄明超,双长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Vol.11,No.4:69-75
[8] 李祝舜. 饭店管理专业实习改革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No.2:52-54 [9] 王美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 Vol.7,No.6:84-85
[10] 韦小良. 学校教育的延伸——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2,No.10:47-48 [11] 邹燕萍. 加强旅游专业实习前的心理准备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No.4
[12] 李培荣. 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心理变化分析及对策[J].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Vol.14,No.1:90-91
[13] 秦国华. 烹饪实习生行为偏差的成因与对策[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0, Vol.17,No.4:35-38 [14] 谷玉芬. 应当强化对学生践行酒店服务礼仪的指导[J].辽宁高职学报.2002, Vol.4,No.5:72-74 [15] 曾翔云,王金国,王远坤. 旅游烹饪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特色模式探索[J].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Vol.14,No.4:57-59
[16] 杨效忠,陆林,凌善金. 旅游资源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以皖南实习基地为例[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Vol.26,No.2:191-194
[17] 陈玉. 加强与旅游服务类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J].职教论坛.2004,No.3:21-24 [18] 国家旅游局.2002年全国旅游教育统计情况[R].2003 年
Thought and Innovation on Practice Model of Tourism Management
Hou Guolin
(Tourism Department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 Practice is very important in tourism management teach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practice models of stud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university, analyzes reasons of difficulties and bad effects of practice. At last, it proposes five new practice models.
Key Words: university; 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e; model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