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平邑县广播电视台山东273300)
【摘要】伴随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量急剧增大。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新闻业务也受到大数据技术的影响。本文围绕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介绍了相关背景,并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以及新闻编辑等环节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新闻业务;影响
一、相关概述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除了在互联网、IT以及营销行业使用大数据技术以外,新闻业务也越来越依靠大数据技术,并受到大数据技术的深刻影响。
大数据是大量数据的集合,是海量数据的描述。大数据通常具有数据量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数据类型多的特点。同时大数据还有重复利用性,依靠数据的再利用实现大数据自身价值。大数据的核心作用是预测,依靠海量数据对未来实践进行预测分析,它是依靠相关关系和海量数据来实现的。大数据技术对于新闻业务也具有深远影响,在新闻信息的收集、查询、分析处理以及可视化展现等各个方面起到作用。
在实践中,新闻业务一般包含了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方面。其中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和新闻编辑受到大数据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电子邮件等交流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了新闻收集的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已经逐步成为现实。
二、大数据技术对新闻采访的影响分析
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它是指记者为了进行新闻报道依靠观察、访问等手段对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报道和挖掘。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大数据技术,其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技术是记者进行新闻线索跟踪和挖掘的重要手段;同时大数据技术也是记者对新闻背景进行调查和访问的重要方法。
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也是调查性报道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环境下,记者可以充分依靠大数据技术对新闻获取的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闻线索的整合方法和途径,确保新闻线索的获取更加便捷和有效,并逐步建立健全新闻媒体行业的资源数据库。在新闻媒体资源数据库中,应当将过往的媒体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有助于记者对相关资源进行快捷的搜索和关联。在媒体资源数据库基础上对新闻资源进行挖掘,分析新闻热点、新闻频发,通过过滤敏感词、提取词频等功能和手段来寻找新闻热点。同时也可以依靠对政策文件、会议新闻等文本分析,提取相应的新闻热点,并揭示其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数据技术将是记者未来获取新闻线索的必要手段,也是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补充完善的重要方
法,能够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同时,大数据基础也能够为记者进行新闻背景调查带来方便。记者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新闻媒体资源库中的信息进行提取、筛选、查询和对比,可以有效获得新闻背景,便于进行访前准备。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新闻报道打下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大数据环境下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为调查性报道提供有效的支撑。调查性报道由于制作时间长、人财物投入比较大、调查手段过于落后等原因日趋衰微。依靠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挖掘,可以有效弥补原先的观察、采访等手段所存在的缺陷。依靠数字化手段能够减少记者在调查资料、查阅档案等方面花费的时间。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相关记录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线索和问题,同原有的调查手段进行补充,提高调查性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三、大数据技术对新闻写作的影响分析
新闻写作是在新闻采访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应的信息和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依靠文字写作生成新闻作品的过程。在新闻写作方面,大数据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为新闻写作提供独特的写作视角;同时,大数据技术也能够为新闻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背景;另外,大数据技术也能够提高预测性新闻的准确性并提升预测性报道的比例。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大数据技术能够为记者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写作视角。通过数据提取和数据挖掘等手段,记者能够发现好的新闻视角;或者在众多同类题材中逆向选择新闻写作视角。也可以在众多比较分散的新闻题材中进行新闻的聚焦和深度挖掘,这些都是传统新闻写作中难以实现的新闻视角选择,充分体现了大数据技术在新闻写作方面的独特优势,既能够提高新闻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提炼新闻写作角度。
新闻报道缺少背景材料是不全面的,这就需要依靠大数据技术为新闻写作进一步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一方面依靠联想,另一方面依靠对比,通过联想和对比对背景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反映出新闻事件本身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既可以依靠媒体资源数据库,通过搜索关键词等方法找到相应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进行新闻事件空间和时间的对比,实现背景资料横向搜索和纵向查找。依靠大数据技术能够确保新闻背景资料的搜寻更为方便快捷,也能够帮助新闻记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新闻作品。从这方面看,新闻写作中依靠大数据技术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69预测性新闻主要是针对未来性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预测性新闻报道是基于记者等媒体人对新闻规律的认知进行预测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记者依靠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人类行为进行规律性分析和总结,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相关事物的走向和趋势进行分析,将视角聚焦于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件上,进而提升记者预测性新闻写作的准确性。依靠大数据技术能够改变原先记者单单依靠新闻敏感进行新闻预测的状况,在确保新闻预测行为主体客观性的基础上,提升新闻预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依靠大数据进行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围绕规律性和自然约束性等条件进行预测性新闻报道的写作。
四、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编辑业务的影响分析
新闻编辑就是对新闻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能就是议程设置和质量把关。在大数据环境下新闻编辑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使得新闻编辑的工作职能进一步延伸并且工作内容更为复杂。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编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技术下新闻编辑的把关要素进一步增加和深化;大数据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职能需要进一步延伸。
新闻编辑在对新闻质量进行把关时,将符合人类价值标准和群体规范的信息内容送入传播渠道,是一个信息取舍的过程。同时在对新闻进行编辑时,需要重点考虑时间
2017.1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业界探讨跨度、明晰度、文化接近性、连续性、社会文化价值、强度等相关的新闻要素。而这些要素往往都偏重于群体特征,是新闻媒体规模经济的重要表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新闻编辑在对新闻作品进行质量把关时需要围绕上述新闻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确保新闻编辑后的作品更加符合个体受众的新闻需求。在对新闻质量进行把关时,把受众关注引入到把关标准中,这样能够为新闻用户提供个性化新闻资讯,这种新闻编辑策略的创新也是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新闻编辑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匹配。抓取数据并进行后台维护和整理,在掌握个体受众偏好的同时为受众进行新闻定制。将用户数据分析作为新闻的标准源,积极推送用户偏好类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邹捷.大数据技术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风.2014(14)[2]谢征.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观的转型[J].编辑之友.2014(06)
[3]杨雅.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创新”研讨会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4(03)
[4]郑保章,赵毅.“王林事件”披露过程中微博作用分析[J].西部学刊.2014(02)
(上接第68页)
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可以着力进行业务创新和方法拓展,结合时代的脉搏,应用新兴的方式,不断提升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3提高从业门槛
鉴于图书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进入图书编辑领域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考查,提高门槛,保证每个新进人才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意识。目前对于图书编辑工作人员录用的考核,多集中其文学知识水平、编辑基本技能等方面,而较少考查图书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这是考核工作的一大缺失。应当及时转变图书编辑工作人员考核理念,改变图书编辑工作人员考核方式,纳入全新的岗位责任心考查指标,设定一定时间的观察期限,全面判断一个新进入岗位的图书编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高低,在确保其可以承担图书编辑岗位责任后,再正式对其进行录用。对于发现编辑工作能力差、编辑责任心缺失的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解聘,以净化图书编辑工作队伍。
2.4强化日常教育
图书编辑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会较多的利益诱惑,在利益面前,不少图书编辑人员失去了主心骨,摒弃了责任心,这是可悲的。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强化对图书编辑工作人员的日常教育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感染人,以真实的案例教育人,以伟大的榜样鼓舞人,让每一个图书编辑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在良好的日常教育氛围中,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所在,时刻严守自己的工作准则,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业务水平,无私奉献,为社会和人民编辑更多有益的、有价值的图书。对于比较新颖的图书编辑工作方式,也应当及时进行推广教育,以
有效激发图书编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在更高的层面上帮助图书编辑工作人员把握工作主线,驾驭手中的工作内容,承担自身的工作责任。
结语
总而言之,图书编辑工作是图书文化传播乃至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环节,起着“过滤”文化内容、提升图书综合质量的作用,对于社会文化起着显著而深远的影响作用。相关的图书编辑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感受自身工作的重要责任所在,以强烈的责任心、敬业心,承担“责任”的大梁,不断强化自身的精神脊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高举“文化责任我承担、我为社会添能量”的旗帜,为社会和公众编辑出更多的高质量图书。■参考文献:
[1]任文京.时刻不忘强化图书编辑责任意识[J].中国出版,2012,06:45-47.
[2]郭鹏.论学术图书编辑的责任与担当[J].传播与版权,2015,08:54-58.
[3]项一莎.图书编辑应坚守的社会责任[J].出版发行研究,2014,05:44-45.
[4]张利军.试论图书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J].传播与版权,2014,04:54-56.
[5]王勇,陆小新,单晓巍,高标.图书编辑的责任与修养之我见[J].学报编辑论丛,2012,00:152-154.
[作者简介:赵振华,1980年3月28日,延边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硕士,现任延边人民出版社策划编辑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韩文学比较,传媒,出版。]
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