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水平有显著提升。现阶段,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加,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开始融入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以此减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以自然为中心是绿色城市设计理念的核心,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增加绿地面积,而是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协调好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绿色城市设计;生态建设;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
绿色生态理念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道德经》中“道法自然”就是讲要根据自然的特点,顺其发展。在近现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经历了从最初解决城镇环境质量问题到根据全球环境变迁开始更多地考虑与自然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转变,并探索新一代的、基于整体和环境优先的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即绿色城市设计。因此,在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把自然环境因素作为重点和核心,不仅要关注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功能,还需对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协调。以城市发展的规律为着力点,对城市物质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优化,要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抓手,从而使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功能得到更好的展现。
通常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在城市物质环境层面,更加考虑人居环境与自然生境的高度协调,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效率的提升,加大公共交通的供给、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功能混合性的提高;在城市空间营造方面,尊重城市生长的内在规律,塑造可以持续适应城市功能动态变化的空间模式,尽可能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大拆大建”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把城市空间的静态使用与动态适宜性高度统一起来。另外,绿色城市在实际开展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级别进行合理划分,在片区级、
街区级、社区级以及建筑单体等不同层面,运用不同的设计原则和手法,科学地融入绿色技术。特别在微观层面上倡导和应用绿色建筑模式,以国家的相关标准为依据,让绿色城市概念更好地渗透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
2 绿色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生态优先的原则
生态系统的和谐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实践应建立在对原有生态资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自然生态要素,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树立“环境共生意识”,遵从自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合理地进行空间规划,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初衷在于为人类的活动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以人们生理和心理上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空间设计。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还应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理念,加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2.3 节能减排的原则
构建可以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城市是绿色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选用可再生的资源,另一方面要适当开发、研究、应用新型能源。由此既可以减少原有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以绿色带动循环发展。
3 绿色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3.1 整体性的生态安全格局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空前发展,城市活跃的经济和制度因素不断促使城市设计求变创新。整体连续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景观格局也为寻求应对地域共同的生
物、气候、安全等问题提供了广阔思路。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多方面需要得到保护和强化: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综合适应性规划,既要不断加强对山地、丘陵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自然生态屏障,同时积极完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设,形成兼具生态功能和活动场所的城市公共空间。
建立区域空间管制的规划方法、政策和法规体系是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来不断完善监管效力,推动规划管理制度的建立,开发多方参与合作的高效运营模式,激发政府引导和市场调控合力,从而在宏观层面上贯彻落实绿色城市理念,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提升,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适应气候的防御机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洪水、内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威胁,对城市空间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破坏。城市规划应科学划定建设区和生态敏感区边界,落实开发控制和生态保护:
提升蓝绿空间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景观体系连续性、结构性和生态承载力水平。制定城市极端气候防御和防灾应急空间专项城市设计,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和公共空间整合防灾避难空间系统,提供战时生命线和应急疏散流线。积极开发研究街区和建筑层面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和微气候调控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的环境舒适性。
3.3 针对性、多样化地空间场所营造
快速城市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局部地区城市空间破碎化和脆弱度加剧。基于形态特征和城市功能类型来,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指引,制定多维尺度下城市土地和空间精细化操作规则,以适应不同地区开发需求:
在不同类型的片区,特别是滨水、滨海、山边、绿地、公园等区域,通过建构跨尺度、多层次、连续性绿色网络体系,对不同等级生态敏感区进行针对性保护与资源开发,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空间和生态要素价值。
随着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已逐渐向存量优化转型,紧凑复合型土地利用、多维立体空间组合和公交导向交通组织是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基本策略。城市规划实践中,越来越趋向通过营造功能混合的小尺度街区来缝合新老城区割裂肌理,并建立弹性交通网络和复合功能系来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活动所需的同时实现城市紧凑开发。
3.4 有机成长的发展模式
绿色城市的规划目的是为了给人民提供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应建立多维尺度城市空间,以提高自然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和降低人工建设系统运行影响。这就需要通盘考虑,制定分层分类的设计管控指引。尤其需要注重推广社区层面“微更新”“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加强多元参与和共同缔造,充分利用开放空间绿色健康价值,积极引导公共生活和建成环境精细化设计,鼓励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建立社区层面“碳减排”相关激励和奖励政策,推进绿色城市设计理念的运用。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合理的产业布局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今天,应该着重发展高科技、绿色环保的产业,促进产业和空间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产
业体系。同时,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缓解城市环境问题,营建创新优质企业入驻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服务型的企业,发展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4 结束语
绿色城市设计是当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一种重要议题,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更为凸显。通过多维度的城市规划实践视角,探讨城市规划营建绿色空间和协同生态系统的方法及机制,绿色城市设计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开发建设有着重要启示。绿色城市规划设计在遵循生态原则、人本原则、节能原则的同时,要充分的考虑城市居民的健康、
社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兼容性。在宏观尺度上保护和强化生态安全格局、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治理格局;在中微观尺度上提高生态韧性、强化多样空间引导、营造紧凑空间形态、促进共同参与等。从而真正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家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生态原则与绿色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1997,(7). [2]孙静丹.谈绿色城市设计原理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45):69-70.
[3]石珂.谈绿色城市设计原理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5):53-54+57.DOI:10.13616/j.cnki.gcjsysj.2018.08.010.
[4]张丞韫,陈柯.谈绿色城市设计原理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5):94-95.DOI:10.16141/j.cnki.1671-8089.2018.05.0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