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材0801 24 高东山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是媒体与
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个人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各类机构都在努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献计献策。6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创办的中国大学生网发布了《2011年度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统计问卷5000余份,其中网络问卷3113份,在高校发放问卷1900份。《2011年度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围绕大学生就业取向、就业渠道、就业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信息
1、性别比例
图1-1 性别比例
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5550人,占总体的62.9%;女性3271人,占总体的37.1% 。男性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女性。 2、学历构成
图1-2 学历构成
如图1-2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5719人,占总人数的64.8%,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2354人,占总体人数的26.7%;硕士研究生687人,占总体人数的7.8%;博士生61人,占总体人数的0.7%。 3、是否应届毕业生
图1-3 应届毕业生比例
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2706人,占总数的30.7%,,往届毕业尚未入职862人(9.8%),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903人(21.6%),在校1~3年级学生3350人(38.0%)。与2010年相比,往届毕业尚未入职的比例有了一定的增加(2010年为5.2%)。具体而言,在2011年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有将近10% 的往届毕业生仍然处于无工作状态。 4、学校类别
图1-4 学校类别
如图1-4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国家211工程高校、非211的重点院校以及地方院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23.9%、19.7%、25.2%,高职院校的
学生也有较高的比例(16.2%)。 5、期望月薪
图1-5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
图1-5 不同学历的期望月薪
如图1-4、1-5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明显增加。这一总体趋势与2009、
2010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似。 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专科生期望月薪接近2500元(2010年为接近2000元);本科生期望月薪在4500~5000元之间(2010年为2500元);硕士生的期望月薪在6000~6500元之间(2010年在3000~3500元之间);博士生的期望
月薪在9000~10000元之间(2010年在4500~5000元之间)。 6、影响就业的因素
图1-6 影响就业的因素
本次调查中,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就业的影响,我们也做了一些探讨。结果发现,国家政策(33.9%)、物价因素(31.7%)、房价因素(29.8%)成为面临就业学生心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4.6%的人选择交通因素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7、毕业的发展方向选择
图1-7 毕业生的发展方向选择
大学生在毕业后常常面临很多选择。调查发现,接近六成(59%)的被调查者在毕业后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1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考研,21%的被调查者
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4%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出国,而有3%的人选择的是“等几
年再说”。
二、现象与思考
连续三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我们发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是三年调查相一致的共性现象,也有的是2011年所特有的现象。关注这些现象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些现象对大学生就业乃至成长的影响,期望借此引导大学生的良性就业,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1、“高压硕士”现象
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四种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硕士生的压力体验始终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仅有本科学历难以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因此,更多的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更容易找到工作”而走上了考研之路——实际上只是“被考研”,这种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而自然产生的对于所选择的专业兴趣不够、动力不足,因此就产生了明显的压力感;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硕士生的自我定位不清或过高:以为读了硕士就比本科生高了很多、强了不少,就可以高枕无忧地找到工作甚至好工作,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能力并无显著的提高之间的冲突,也会导致硕士生的压力感持续居高不下。 2、“向外归因”现象
归因模式对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以及下一步的行为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为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年长者常常在高压力、不顺利的情景下采用内归因——认为是“自己不好”或者“不够努力”;而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现代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高压力、不顺利的情景下习惯于采用极端的外归因模式——认为是“环境不好、别人不好、而不是我不好”。在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人4个维度的连续三年的压力源调查中,更多的被调查者把就业压力归因于社会(用人不公)、家庭(帮助不大)、学校(指导乏力)等外部因素,而忽视了内部因素(自我努力不够、自身不够优秀)的影响。这种明显的“怨妇”现象,在连续三年的调查中都很普遍。 3、“高期望月薪”现象
2011年的调查结果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猛涨的“期望月薪”。
与2009年相比,2010年只是专科生的期望月薪有所增加(500元),博士生甚至还略有下降(500元),本科生、硕士生的期望月薪几乎没有变化;而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不同人群的总体期望月薪都有了明显提高,除了专科生增加幅度相对较小(500元)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期望月薪都增加了一倍左右,这三类被调查者的期望月薪分别达到了4500~5000元(本科生)、6000~6500元(硕士生); 9000~10000元(博士生)。 5、“考研不再热”现象
前几年的“考研热”今年似乎不再热了。2011年的调查显示:只有1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毕业后选择考研,甚至低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21%)。一方面,可能因为“高压硕士”现象让更多大学生倾向于在选择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就业与创业的优惠政策,可能对于大学生直接就业与创业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从而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
三、建议与对策
1、既要胸怀理想,也要脚踏实地
在人生发展的青年时期,高期望、外归因等确实属于很普遍的正常现象,但要避免出现许多求职者眼高手低的通病,大学生就必须在胸怀远大理想的同时,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小处入手,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这样才可能让用人单位发现大学生的价值,从而让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2、合理职业规划,明确自我定位
由于现代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现实局限性,许多80后、90后的求职者从小就习惯于被安排,因此,对于自己的人生(包括考研、就业等)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也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出现“高压硕士”之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3、积极调整心态,充分利用资源
在压力面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相对普遍的消极应对现象,既说明了大学生在心态调整、压力应对等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在大学生心理知识、压力管理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需要加强。 4、挑战就业压力,提升就业能力
作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人能够回避现实中的就业压力,既然如此,就只能采取相对积极的应对措施,去面对、去挑战就业压力,这是一种心态,同样需要方法。好的心态加上正确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像突击复习功课一样,仅靠几天甚至一夜的功夫死记硬背而通过某门考试,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包括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灵活运用,并将好心态养成习惯,这样再去应对就业压力也就相对简单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