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 B.《山海经》
[3]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____________ 溺: _______________ 故: 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_
[4]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5]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陪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父适他往。(_____)
①合适。 ②恰好。 ③舒适。
1 / 8
(2)客有问,则谨答之。(_____)
①恭敬。 ②慎重。 ③小心。
[2]客人来访,孩子是怎样做的?根据古文内容填空。 客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上座:_________________ 客有问:_________________ 客去:___________________ 客所言: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5.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何不/试之以足 D.私拟作/群鹤舞空
[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 [3]解释划线的词语。
2 / 8
①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 ②遽契其舟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______ ②诸儿竞走取之。______ ③唯戎不动。______ ④人问之。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了树枝。 B.看见路旁的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树枝。 C.看见许多孩子在折路旁李子树的枝条。
D.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枝条。 [3]王戎知道“此必苦李”的原因是( ) A.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吃李子,听他们说不好吃。 B.他善于观察,看出了李子不好吃。 C.他不爱吃李子,认为李子都不好吃。
D.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推测出道边李子树上的李子不好吃。
7.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 )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的描写的。一是形状,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二是动作,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三是颜色,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
8. 课文理解。
3 / 8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现了女娃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外比较阅读。
语段一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精卫填海》
语段二 夸父逐日①
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④,欲得饮⑤,饮于河、渭(wèi)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⑦。未至⑧,道渴而死⑨。弃⑩其杖,化为邓(dèng)林B11。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④渴:他感到口渴。⑤饮:喝。⑥河、渭:黄河与渭河。⑦大泽:大湖。⑧未至:没有赶到。⑨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⑩弃:遗弃。B11邓林:桃林。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故为精卫
为:①化为( ) ②因为( ) (2)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①走路( ) ②赛跑( ) (3)河、渭不足
河:①河流( ) ②黄河( ) (4)道渴而死
道:①路途中( ) ②道理( )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4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夸父逐日》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呢?选择恰当的评价打上√。
(1)目标远大( ) (2)气魄非凡( ) (3)不自量力( ) (4)追求光明( ) (5)意志坚强( ) (6)决心坚定( ) [4]比较两个故事,完成填空。
《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都是中国古代________故事,我觉得《精卫填海》中想象最丰富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夸父逐日》中想象很奇特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两个故事,选一选。
(1)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_____)的愿望。(多选) ①探索自然 ②征服自然 ③坚韧不拔 ④爱好和平
(2)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来比喻(____);用“夸父逐日”来比喻(____)。
①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②按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地奋斗到底。
10.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_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囊萤:_________________
5 / 8
恭勤: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默窃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窃入学舍______________ (2)父怒挞之________________ (3)夜潜出________________ (4)闻而异之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用过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评价一下王冕,说说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言文练习。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识: 至: 息: 感: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用“ ”画出来。
[4]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个例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8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求①百兽而食②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④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⑥,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⑦,故⑧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求:寻求,寻找。②食:吃。③子:你。④使:派遣,命令。⑤逆:违抗。⑥不信:不诚实,不可靠。⑦然:正确。⑧故:所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 长:长官,首领。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遂:于是,就。 C.兽见之皆走 皆:都。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畏:害怕。
[2]下面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B.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 B.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没有敢逃跑的。 C.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D.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没有敢逃跑的?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下列与所概括出的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 A.如虎添翼 B.鸡飞狗跳 C.狗仗人势 D.狐朋狗友
[5]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①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⑤。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①若:如果。②物:指人和事。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③譬如:好比。④瞳子:瞳孔。⑤明:看见。
[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__) A.品尝看戏 B.曾经玩耍
(2)人语之日(______) A.对……说 徐儒子 B.说话的 [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8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