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基础练习

来源:好走旅游网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基础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选择。

(1)“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的意思是(____)。

A.品尝 B.曾经 C.尝试

(2)“唯戎不动”中的“唯”的意思是(____)。

A.只有 B.唯一 C.只是

[2]“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用“____”在文中画出他这样认为的理由。

[4]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做什么。

B.要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C.做事之前要认真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地开始行动。

[6]如果王戎和小伙伴们在道边又发现了一棵桃树,只有最高的树枝上还长着几个桃子,你认为树上的桃子甜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恭勤:_______ ②通:_______

2 / 17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②,天雨墙坏③。其子曰:“不筑④,必将有盗⑤。”其邻人之父亦云⑥。暮⑦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②富人:富裕的人。③坏:毁坏,损坏。④筑:修补。⑤盗:偷盗。⑥亦云:也这样说。⑦暮:晚上。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

3 / 17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甚智其/子。 B.其家/甚智/其子。

C.其家甚/智/其子。 D.其/家甚/智其子。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如果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C.这个富人家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 钱财。

D.偷盗之人是富人的邻居。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人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家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4. 小古文阅读。

智子疑邻

4 / 17

宋①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曰:“不筑③,必将有盗④。”其邻人之父亦云⑤。暮⑥而果大亡其财,其家⑦甚智⑧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②坏:毁坏,损坏。③筑:修补。④盗:小偷。⑤亦云:也这样说。⑥暮:晚上。⑦家:指这家人。⑧智:认为……聪明。

[1](朗读停顿)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翻译句子)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毁坏了墙壁。

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儿子十分聪明。

[3](整体感知)富人家被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面对相同的看法,富人认为孩子聪明却怀疑邻居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孩子先说的“必将有盗”,邻居是跟着孩子说的

5 / 17

B.孩子和邻居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4](品读感悟)这个故事主要是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5. 阅读并答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面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__ 信然: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戎为什么站着不动?(用文中语句回答)

6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戎不动,回答问题。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下列句中的“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问之(______) (2)取之,信然(______)

A.代王戎 B.代诸儿 C.代李子

[2]王戎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可知王戎说的是正确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3]王戎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

A.李子树长在路边,环境很不好,不利于李子的生长,导致李子的味道是苦的。

B.李子树长在路边,经常有人经过。如果李子是甜的,那么树上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完了。现在还有这么多的李子,说明李子肯定是苦的。

7 / 17

[4]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 )

A.路边的李子都是苦的。

B.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论树上的果子多么多,都不能随意摘。

C.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7. 课文直通车。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出自《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

(1)常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17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①,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②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筑:修补。 ②父:指老人。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智其子(________)

A.智慧 B.认为……聪明 C.理智

9 / 17

(2)大亡其财(________)

A.丢失 B.死亡 C.没有

[2]翻译“其家甚智其子”,并说明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精彩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rì 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fǎn 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1]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你选一选,填一填。

溺而不返(______) 堙于东海(______)

A 喜悦 B 仇恨 C 悲伤 D 感激

[3]因为______________,所以她化为精卫要填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0 / 17

[4]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滥:虚妄不实,失实的,假的。②竽:乐器名。③充数:凑数,④南郭:姓,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⑥说:同“悦”,高兴。⑦廩(lǐn)食:官府供给粮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次必须__________,因此南郭先生请求为他吹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却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便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宣王说之。______________

[3]“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11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与“如日出之阳”中的“之”意思相同。

B.“恐已暮矣”的“暮”是傍晚的意思。

C.“吾年七十,欲学”中“欲”的意思是想要。

D.“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为人臣子可以戏弄自己的国君。

12 / 17

[2]少年儿童的学习正处在 的阶段。

A.如日出之阳 B.如日中之光 C.如炳烛之明

[3]师旷用____(a.比喻 b.拟人 c.夸张)的方式向已经____岁的晋平公说明了自己对晋平公想再学习的看法。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 )

13 / 17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

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

[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

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

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

13. 文言文阅读。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长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注释]①至:到。

[1]“虽至冬日”中“冬日”的意思是( )

A.冬天的一天 B.冬天 C.像冬天的日子。 D.寒冷的天气。

14 / 17

[2]对“松,大树也”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树,是大树。 B.松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术。

C.松树是可以长成大树的。 D.这棵大树是松树。

[3]想一想,写一写。

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还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出自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尝:__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_____ 信然: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15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小古文阅读。

燧明国 ① 不识四时昼夜②,有火树名燧木,屈盘③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④於其国,息⑤此树下。有鸟若鸮⑥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⑦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③屈盘:曲折盘结。④至:到。⑤息:休息。⑥鸮(xiāo):鸱鸮(chī),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⑦感:感悟。

[1](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6 / 17

(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讲述了燧人________的故事。

[3]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教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