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读《弟子规》节选,完成练习。
冠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②紧切。置③冠服,有定④位,勿⑤乱顿,致污秽。
(注释)①冠:___________。②俱:___________。③置:___________。④定:___________。⑤勿:___________。
(译文)(出门)帽子要戴正,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紧凑。(在家)衣帽都要摆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丢,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
[1]请根据译文内容,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补全注释。
[2]这段话所讲的事情中,哪些你还没有做到呢?以后准备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小古文《女娲补天》,完成练习。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
1 / 16
平;狡虫死,颛民生。
[1]根据意思找出小古文中的相关词语。
(___________):善良的人民。 (___________):凶猛的禽鸟。
(___________):生活在海中的巨龟。 (___________):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
[2]课文第一小节中与小古文中“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意思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能概括课文3、4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①之善②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善:擅长。③使:让。④鸿鹄(hóng hú):天鹅。⑤弓缴(zhuó):弓箭。⑥弗若:不如。
2 / 16
[1]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的意思是( )
A.支援 B.拉 C.引
[3]弈秋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人各是怎样学弈的?
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 )很重要。
A.学习态度 B.经验 C.智力 D.基本功
4. 课文理解。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中,“人问之”的“之”指的是______,“取之”的“之”指的是______。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16
[3]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shào shǎo)女,名曰(yuē rì)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故为(wèi 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4 / 16
A.常衔西山之木石 诸儿竞走取之 B.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C.夸父与日逐走 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 道渴而死
[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
(___________)——(溺)——(__________)——(堙)
[5]“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表现的是一种 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也体现这种精神的有(________)(可多选)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C.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夜间读书时,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住房梁。一打瞌睡,绳子就扯痛他的头皮,提醒他继续读书。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6. 拓展阅读。
故乡的芦苇(节选)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
5 / 16
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我们被这美妙的乐音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喊着……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剪下小片片,当做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盒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哆!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
[1]请在文中找到符合下面结构的词语。
ABB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ABCC式: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哪些欢乐?试着写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16
7. 阅读理解。
莫扎特“解套”
大作曲家莫扎特还是海顿的学生时,曾和老师打过一次赌。
莫扎特说,他能写出一段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世界上竟会有这种怪事?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的海
顿岂能轻易相信。见老师疑惑不解的样子,莫扎特竟真的伏案疾书起来,很快便将一段曲谱交给了老师。海顿未及细看便满不在乎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仅一会儿的工夫,海顿就弹不下去了,于是他惊呼起来:“这是什么呀?我两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接下来海顿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
显然,海顿这里讲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莫扎特。莫非莫扎特也钻进了自己设计的“套子”中?且慢,让我们沉住气,仔细看看莫扎特是如何“解套”的吧——
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海顿也屏住呼吸,留神观看他的学生究竟会怎样去弹奏那个需要“第三只手”才能弹出来的音符。
令老师大为惊喜的是,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莫扎特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
7 / 16
子点弹而就。
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
莫扎特的这一轶闻饶有趣味.尽管在公开演奏场合他从未表演过用鼻子去弹钢琴,但这次打赌所表现出来的变通思维,在他的不朽作品中处处闪光。
“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这应当是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潜质。是的,从创新学的角度讲,没有不能实现的事情。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屏______ ( ) ______ ( )
曾______ ( ) ______ (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钻进( ) 表演( ) 变通( )
疑惑的( ) 精湛的( ) 不朽的( )
[3]摘抄文中的成语,并用其中的一个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16
[4]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读文言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借助注释翻译句子。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___________。
9 / 16
[3]你认为我们该学习匡衡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1]解释加点的字: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_________)(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_______
10 / 16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读文回答问题。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 。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1]按原文填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pǔ) 囊萤(nánɡ) 金晖(huī) 刘禹锡( yǔ )
B.洛阳(luò) 韩愈( yú ) 胆怯(què) 陶渊明(yuān)
C.萤火(yínɡ) 曝晒( pù ) 光晕(yùn) 范仲淹(zhònɡ)
D.绽放(zhàn) 炫耀(xiàn) 涉水(shè) 龚自珍(ɡōnɡ)
[3]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11 / 16
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C.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4]请写出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囊萤:______________
恭勤:______________
[5]《囊萤夜读》中车胤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当有人请教我们学习有什么秘诀,我们可以送他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听到同学说“自己基础差,怎么也跟不上了”,我们可以跟他说“学习不怕根底浅,_________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学过描写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主要学习古人___________的精神。
[3]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
12 / 16
12. 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3 / 16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我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理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 )
A.离开 B.放弃 C.不要
[2]“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
14 / 16
A.刚才 B.正在 C.开始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5]下列名言与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相符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6]“太白感其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练习。
15 / 16
猫 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斗于屋上(________) 黄猫奋起逐之(________)
白猫走入室中(________) 不敢复出(________)
[2]两猫相斗,惊心动魄。请用“_______”画出描写这种紧张激烈场面的句子。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________)猫,另一只是(________)猫。它们在(________)上打斗。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_______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两不相下。结果(________)猫败而(________)猫胜。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