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唐代壁画刍议
柯丙飞
山西是我国寺观壁画遗存最多的省份,自唐、五代以迄明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承系统。山西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而其中保存的元代以前壁画有2872平方米,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贵遗存。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与本土的宗教信仰结合,经历了南北朝的大发展之后,到了唐代步入了鼎盛。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寺观之多为全国之冠,而山西作为帝乡,释道风气之盛行亦不亚于京都,特别是晋阳为中心的北都,是北方地区的又一艺术中心。依方志、碑刻及建筑遗址的探测可知,唐代在山西境内曾经建有寺观近千座,其中五台山的佛寺就达360余座,其间绘制于殿堂内的壁画必不在少数。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段成式《寺塔记》等可知,长安城内的寺院里活跃着一批绘塑名手,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药师样式。经变的种类繁多,文献中记载的西方变、变、弥勒下生经变、法华变、华严经变等经变文书和绘画样式一同由长安传播到了山西。武宗会昌法难之后,佛寺几乎全部被毁。晚唐至五代,虽然佛寺续有营建,但历经千年,当时的佛寺大都已损坏或进行重建,佛寺内的壁画自然也毁之无存。研究唐至五代佛寺壁画的成就,只能从文献记述中领略当时盛况,从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少量的佛寺壁画中研究其艺术风格与特征。
依据山西文物调查资料可知,山西现存唐五代寺庙有6处,它们分别是五台山唐建的南禅寺大殿、五台唐建的佛光寺东大殿,平顺唐建天台庵大殿、平顺五代龙门寺西配殿、平顺五代建大云院弥陀殿和平遥五代建镇国寺万佛殿。除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余皆是乡村小庙中的小型殿宇,与唐代寺观的盛况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难得的是,在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中,尚保存有61.68平方米的唐代壁画,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中也尚存46.8平方米的五代
壁画,这是我国古代佛寺壁画中仅存的唐至五代遗作,可谓稀世之珍。
五台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壁画仅存在拱眼壁上和佛座背面,共计22幅,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寺观壁画。
东大殿外檐内侧拱眼壁和内槽内外拱眼壁面高
70厘米,长400 ̄500厘米,其上原皆绘有壁画,从现存内容来看,应为佛、菩萨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西方三圣图”。
“西方三圣图”位于前槽北次间拱眼壁外侧。当心以阿弥陀佛像为主尊,阿弥陀佛身披袈裟,袒胸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两侧置胁侍菩萨5尊,这些菩萨头戴宝冠,项佩璎珞,身姿微呈S形回转,披帛至两肩垂于身体两侧,手中或捧物,或合十,或作吉祥印。佛莲座前绘博山炉1尊,两侧画手捧莲花、呈胡跪状的供养菩萨像各一。左右两组又以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作赴会状。观世音菩萨像两侧置胁侍菩萨4尊,前为两位持花天女,后有天王护卫。大势至菩萨像两侧置胁侍菩萨像8尊,供养和听经菩萨3尊,前为高持龙幡的两位天人。观世音和大势至上部各有翱翔空中的两尊飞天,流云中有聆听法会的菩萨、弟子端坐其间。在整幅壁画的底端两侧绘供养人列像各3尊。唐代以后,佛教净土宗信仰十分兴盛,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进入佛国净土,已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心理,这幅壁画虽然较小,但可贵的是保存完整,其与殿内的唐代彩塑一起,为我们诠释着当时民众信仰西方佛国净土的祈望和追求。
壁画以青、绿为主色,赭石、铅粉次之,由于阳光照射,失去了原有的艳丽色泽,但苍古风韵尤甚,可与敦煌唐代壁画相媲美。
明间佛座后侧束腰处的壁画由于被土坯墙封护过,故保存较好。整幅壁画高35厘米,全长100厘米,内容为毗沙门天王降魔镇妖图,毗沙门天王头戴
文物世界wwsj2006.6
57
大视野
宝冠,身披铠甲,手执宝剑,座下压有二鬼,作者将粗壮的臂膀,强健的肌肉和环睛怒目,在飘动的宝缯,飞动的火焰形身光的衬托下,将天王嫉恶如仇的性格、势不可挡的神勇绘制得惟妙惟肖。另一幅为力士降妖捉鬼图,画面绘制力士二人,前者身着豹皮长衫,头戴幞头,左手牵索,右手紧抓猴妖尾部前行,后者上身袒露,下身穿豹皮短裤,手握长杵,身后空中腾起一黑龙,一鬼卒倒地呼号。整幅画面虽残为数块,但人物形象仍是异常生动,天王、力士的强悍健壮,鬼卒的绝望,猴妖的无奈跃然壁上,墨线劲利,设色素雅,颇具吴道子画风。
唐代社会十分推崇壁画这种艺术形式。唐人不仅十分喜欢名家卷轴画、屏风,而且对壁画更是十分喜爱,视若珍宝。皇亲国戚、权贵势家、名刹大寺无不想方设法延请名画家绘制壁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得唐代人特别喜爱在建筑墙壁上绘制壁当时的私宅、官府、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
皇宫和寺院道观的建筑墙壁上也都是壁画的荟萃之处。
丝帛卷轴及纸画,从属于壁画,多为壁画的摹本或起稿时用,其画风画技也自然类同于壁画的画风、画技。这些从传世的《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官衙、画中一望可知。唐代社会普遍珍重壁画,私家、宫廷、寺观及各处的建筑上都可见到华美艳丽的壁画。壁画是当时画家创作的主要品种,因而当时著名画家的代表作也多是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的壁画。
唐代是中国壁画发展的高峰,和宋以后有根本的不同。宋以后以宣纸画为主要形式的“中国画”成为主流并与壁画脱离,壁画地位迅速衰落,成为其时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枝,不能像唐代那样代表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和主要成就。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尽管保存下来的幅面极其有限,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发现和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艺术职业学校)
栏目主持/赵曙光
(上接56页)
制作精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是国内唯一规模宏大的壁藏制作模型,堪称海内孤品。这座辽代建筑模型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品,而且对研究辽金建筑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薄伽教藏殿内中央三世佛上方,有辽代建造的三个不等边八角形藻井和平棊,平棊上飞天人物亦为辽代构图,佛像背光上的网目纹也是辽代一种最常见的纹饰。
薄伽教藏殿建筑结构比例适当,气势壮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加之精美的辽塑和巧夺天工的壁藏,形成了一座辽代艺术博物馆。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佛坛上塑29尊辽代的佛教造像,这些泥塑经历了近千年的岁月尘封和香火熏灼之后,虽然整体色调有些灰暗,但更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种古朴自然之风韵,它既有唐代丰满圆润、端庄安详的风格,又有宋代塑像中人文关注、生动活泼的特色。
佛坛中央端坐三世佛,以三世佛为中心分别组成三组说法场景。三尊主佛表情端详、庄严静穆,众菩萨有的盘膝趺坐,有的柔身站立,或合掌,或扬手,体态各异,造型优美,披帛萦绕,婉丽动人。其中合
掌露齿胁侍菩萨,体态丰盈,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动感,她没有宗教造像所固有的森严的表情,也不像宫廷塑像中的雍容华贵,反映给我们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美,与其说她是一位得道的菩萨,倒不如说她是一位秋水盈盈、嫣然含笑的辽代少女的形象。佛的两位弟子中,阿难两手合十,眉清目秀,脸型丰润,虔诚地立于佛祖右侧;迦叶饱经沧桑,老沉持重,两手抱拳恭敬地立在佛祖左侧。佛的供养童子们半蹲半坐于莲花之中,天真活泼,纯朴可爱,有的仰目大胆与佛提出疑问,有的沉思含蓄、侧耳聆听佛祖讲经说法。佛坛四角各立一护法金刚,全身铠胄,手持兵器,气宇轩昂,与雅丽的众菩萨互相映衬,刚柔并济,十分和谐。这些辽代塑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同华严寺以其近千年的悠久历史,雄伟的殿宇、生动的塑像、珍贵的藏经柜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佛国世界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珍珠,是民族艺术的一座宝库。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栏目主持/米武军
58文物世界wwsj20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