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两则》
1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重点: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重点学习《学弈》,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明白“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或一心二用”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融知
第1 页共148 页
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为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一定很熟悉,谁来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一篇文言文----《学奕》(板书课题)
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3.教师对学生读书习惯进行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
4.对照相应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5.自主学习,标出不理解的地方。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各小组代表把自己最不认识的生字和最不理解的词语写2.小组间互相帮助认识生字,理解词意和句意。3.学生相互解疑答难。
4.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仍存在的字、词、句理解疑难进行点拨和指导,并与学生一起探究解决。
四、归纳提升:
1.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之间互读、互评。2.要求读得准确,读的通顺。
第2 页共148 页
1-2个在黑板上。
3.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4.教师对难理解的词句进行点拨。
如:(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之”的多个意思。五、自测反馈:
1.说说你对下词、句的理解。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之”的多个意思。通国之善弈者也。(一人虽听之。(
)
)
惟弈秋之为听。
(
))
”的理解。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
2.《学奕》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六、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两小儿辩日》,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第3 页共148 页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对,他是古时候一位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天,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孩子的一个简单的问题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被什么难题难住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1)他们为什么争辩?(2)各自的观点是什么?(3)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二、自学体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难读处多读几遍;2.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3.自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到底是谁近谁远呢?
三、合作展示
1.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重点强调难读的句子;3.学生练读。
4.小组交流,共同理解课文。
学生在班内交流小组内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理解(2)“孰为如多知乎”的理解四、归纳提升
1.学生自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第4 页共148 页
2.学生自主交流所感悟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补充、完善。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自测反馈
1.学生解答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到底是谁近谁远呢?
教师适时补充材料:“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远的”原因。2.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3.熟读成诵。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把自己的感悟和同学交流一下。
5.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孰为如多知乎?六、反思总结:
2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第5 页共148 页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难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2.了解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1.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190万字的作品;他晚年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第6 页共148 页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3.教师重在对学生读书习惯的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分组交流自学情况(语言叙述)
2.各小组代表把自己最不认识的生字和最不理解的词语写3.小组间互相帮助认识生字,理解词意。
4.学生相互教读生字,组词,相互做自己出的预习题。5.教师重在对学生自主识字和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指导。四、归纳提升:
1.学生将生字词带入文中的句子,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2.学生将生字带入句中,句子带入文中,自由通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的通顺。
3.教师采取提学生读、整体朗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重在对学生诵读技巧上的指导。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抄写生字和自己觉得好的词语。
2.对生字词语的书写进行重点指导,教师先教写,再让学生写在写字本上。3.让学生对写字情况进行评价。
第7 页共148 页
1-2个在黑板上。
4.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在书上做上记号。六、总结反思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1.导入: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从《匆匆》一文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质疑:默读课文,有什么其他问题?二、自学体验
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简要批注,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交流。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再开的时候”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在默默地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A、思考: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
“我”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8 页共148 页
B、从“溜”字你体会到什么?C、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D、指导朗读。
(3)“于是—洗手的时候……溜走了一日”A、读句子,说说作者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B、联系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不注意时消逝的。C、仿写句子。在_____时候,时光_____溜走了。(4)“过去的日子……游丝样的痕迹呢?”A、指名读,谈感受,理解重点词。B、感情朗读。C、写话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我能做,我还能做____。过去三、合作展示
1.学生就自己刚才自主学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2.派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完善。四、归纳提升:学生自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交流所感悟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补充、完善。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第9 页共148 页
的日子如______,被____,如____,被____。
1.
1.照样子写词语。
泪(潸潸)轻轻(悄悄)
2.背诵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仿照课文中写法,再写几句。
六、总结反思:阅读链接:
和时间赛跑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
第10 页共148 页
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3、《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第11 页共148 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物喻人说明的深刻的道理。学习重难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
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
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3.教师重在对学生读书习惯的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12 页共148 页
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课文,利用上下文意思或小组互助自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如:
莫名其妙:语重心长:勃勃生机:
无缘无故:从从容容:优雅:
1-2个在黑板上。
2.各小组代表把自己最不认识的生字和最不理解的词语写3.小组间互相帮助认识生字,理解词意。
4.学生相互教读生字,组词,相互做自己出的预习题。5.教师重在对学生自主识字和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指导。四、归纳提升:
1.学生将生字词带入文中的句子,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2.学生将生字带入句中,句子带入文中,自由通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的通顺。
3.教师先范读,再提学生读来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并让学生进行评价。4.教师重在对学生诵读技巧上的指导。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就学生汇报的生字进行再次的认读巩固;
2.对生字的书写进行重点指导,教师先找学生上黑板展写,若不正确,师生订正后,再让学生写在写字本上。
3.让学生对写字情况进行评价。
第13 页共148 页
4.我会做。
①给这些字注音并读准:萎
锻
空
种
②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写两遍:番
锻
雅枯萎
基业
勃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③我会读会写:插秧优雅
5.我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六、反思总结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了解桃花心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树?我们从桃花心木身上会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学体验:
1.朗读课文,画出育苗人让人感到奇怪举动的句段,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请用疑惑的语气朗读描写育苗人奇怪的举动的语句。3.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第14 页共148 页
⑶假如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他什么呢?
⑷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蕴含的道理。
如: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三、合作展示
1.学生就自己自主学习情况,与小组学生进行交流。 2.
在全班交流展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完善。四、归纳提升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
3.我们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光是说树的成长,也告诉了我们人的成长经历一些挫折、一些磨难,会成长的更快,更坚强。你想对我们这些家庭中“小皇帝”、“掌上明珠”说:
第15 页共148 页
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抄写词语:莫名其妙、无缘无故、模仿、狂风暴雨、勃勃生机、枯萎。2.请把文中描写桃花心木的样子的句子抄下来。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定中生活的人,能能借
喻
,会
,
,在不确定中,就
,,在不确
,努力生长。这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蕴涵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2)桃花心木不会枯萎是因为六、总结反思
。“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
4《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
我会借用工具书正确读记“不失风度、不知所措、座无虚席、惊心动魄、
附和”等词语。
3.我能说说课文内容,明白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人。
4.我会找出作者对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少年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第16 页共148 页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我能读准并能正确的写下来。
一摞喝彩歉疚肩胛不知所措陶醉附和惊羡:
(2)我会理解。不失风度:座无虚席:萦绕于心:
惊心动魄:不知所措:附和: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第17 页共148 页
3.教师重在对学生读书习惯的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课文,利用上下文意思或小组互助自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交流自学体验的4、5两个问题,意见不同的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并选派代表汇报交流。
3.教师若对学生的汇报交流觉得不完整或有误,就引导点拨,直到妥当为止。四、归纳提升:
1.作者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温馨提示:你的生活、
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要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写成一段话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
2.假如你就是那位顶碗少年,在写下来。
2次表演失败以后,你会有什么表现?把它
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 我还会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作者采用(年顶了(
)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
)次失败,第(
)顺序写了顶碗少
)次碗,()次成功了。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
第18 页共148 页
为老者对他的((
),再加上他自己()道理。
)。作者从中悟出了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请用一句格言表达你的感悟:六、反思总结
5《手指》
学习目标:
1.我能读准“搔痒、窈窕、爱憎、冒险、薄弱、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并能理解窈窕、养尊处优、附庸、堂皇的词义。
2.我能通过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用心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题目。通过观察、诵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写法。
4.我能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学习难点: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学习时数:1课时
第19 页共148 页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1.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我们今天走进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2. 板题,读题。交流课外查阅的有关资料。二、自学体验: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法提示: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
(1)字词:读音:搔((
)处(
)优
②附庸:④窈窕:
)痒
窈(
)窕(
)
爱憎(
)
附(
)庸
养尊
解词:①养尊处优:③堂皇:
(2)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默读批划重点语句,填写下面表格,并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手指名称姿态(形状)性格特点
第20 页共148 页
大拇指
食指
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在描写手指时采用了哪些方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哲理,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课文,利用上下文意思或小组互助自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交流自学体验的4个问题,意见不同的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并选派代表汇报交流。
3.教师若对学生的汇报交流觉得不完整或有误,就引导点拨,直到妥当为止。四、归纳提升: 1.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读
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第21 页共148 页
1.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
______身体最长,__________取物时,往
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微扶衬而已。
(1)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短文中的中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活中你见过类似“中指”这样的人吗?
3.课外积累: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请你填写下列带“手”字的成语。形容敏捷(手疾眼快)奋-(手不释卷)形容高明(手到病除)密(情同手足)
六、反思总结
形容冷淡(袖手旁观)
形容无能(手足无措)
形容亲
形容聪颖(心灵手巧)
形容高兴(手舞足蹈
)形容勤
语文园地一
第22 页共148 页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学习时间:五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
二、自学体验: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第23 页共148 页
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3.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四、归纳提升: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六、反思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
第24 页共148 页
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二、自学体验:
1.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2.认真审题,写出特点。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3.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2.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四、归纳提升: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学生各自习作。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2.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六、反思总结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导入定向:
第25 页共148 页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作文写作,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作文评讲。二、自学体验:
1.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学生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欣赏、补充。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教师挑选典型作文。
2.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3.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归纳提升:一、欣赏佳作
1.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2.学生自由朗读,看看从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二、出示一篇较差作文
1.学生读习作,大家聆听内容; 2.同学们找出错误、不足进行修改。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继续修改作文:把优生的作文让写作较差的同学欣赏、学习别人的写作思路和方法,较差同学的作文请优生修改,真正做到了培优补差的目的。
六、反思总结
第26 页共148 页
第四课时(交流平台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日积月累)
学习了这一单元你收获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吧!二、自学体验:
1.各自轻声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可以说说自己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本组课文在表达作者的感悟方面有什么特点,你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的。 2.
再读一读日积月累,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先自己理解句意。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学生就自学体验中的第一个问题,与小组、全班交流展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完善。
2.小组内交流各自对日积月累中句子的理解,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四、归纳提升:
1.谈自己是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如何形成自己的见解。 4.
从名言警句中任选一两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第27 页共148 页
1.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自己。各组轮流学习,然后展示参观。 2.
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六、反思总结第五课时(词语盘点
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需要我们积累很多词语,这节课我们就进入词语盘点,看看要求我们会读会写哪些词语吧!
二、自学体验:
1.自由读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并及时的单个指导。3.自由读成语故事,体会成语所蕴含的意思。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若还有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找小组同学帮助解决。2.各小组代表把自己小组最易读错的词语写3.小组间互相帮助读准字音。4.教师巡回指导。
5.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邯郸学步”这个成语的理解,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归纳提升:
第28 页共148 页
成语故事)
1-2个在黑板上。
1.积累4字词语,并抄写2遍。
2.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与同学交流分享。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就学生汇报的词语进行再次的认读巩固;
2.对难写、易错写的词语进行重点指导,教师先教写,再让学生写在写字本上。
3.让学生对写字情况进行评价。4.记住“邯郸学步”这个成语的意思。六、反思总结
6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时数:两课时
第29 页共148 页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1.同学们,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众多的节日里,春
节是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说说今年春节你都是怎样过的?不同的地方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咱们就走进老北京,去看看那里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 板题,读题。交流课外查阅的有关春节的资料。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3.我会读: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4.检查读书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第30 页共148 页
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四、归纳提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就学生汇报的生字进行再次的认读写巩固;2.根据意思写成语:A、挂起灯笼,系上彩绸。(然一新(
)
)B、所有的事物都焕
?(时间顺序)
六、反思总结:第二课时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还想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吗?(想)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学体验:
第31 页共148 页
1.在这么多节日里,你感受到北京人的春节时候(热闹的,是忙碌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和小组同学分享:从中感受到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从中品出怎样的年味?
我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
1.学生就上面自学体验的问题,与小组学生进行交流。2.在全班交流展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完善。四、归纳提升: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他是怎样表达的?
⒉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老舍的语言风格:3.课文是按了的
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1.给大家分享你家的春节对联
:
、
、
顺序写的,从
写到 ,
重点写
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春节
。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六、反思总结
第32 页共148 页
7《藏戏》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剧种、面具、激流、发誓、鼻祖、咆哮、旷野、布施、柔顺、压抑、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生动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
1.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1.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2. 板题,读题。交流课外查阅的有关资料。二、自学体验: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得通顺。
第33 页共148 页
2.我会读: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鼻祖、柔顺、压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根据所给题目自读自悟,并画出相关语句。
(1)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2)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四、归纳提升:1.课文从是
、
、
、。
两个方面介绍了藏戏,它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分别
两面三刀、随心所欲
2.唐东节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
反馈提高五、自测反馈: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1.藏戏中“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的原因是
。
2.举例说说藏戏面具运用的象征、夸张的手法。
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
3.这段话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A.总分 B.因果 C.递进 D.
第34 页共148 页
转折
六、反思总结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国传统民居丰富
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学习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导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
第35 页共148 页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
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交流课外查阅的有关资料。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3.
出示词语认读:闽西南
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
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4.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5.快速浏览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作材结
置用料构
傣家竹楼
文化特征交流展示
第36 页共14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