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
201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
历 史 试 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中国来说,姓氏代表着派阀和血统,也是决定结婚与否的重要依据,所以非常受重视,
但古人的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更改的,如郑成功又被时人称为“国姓爷”,他改姓的缘由是 ( ) A.因收复台湾被康熙赐封“国姓爷”称号 B.为逃避清军迫害而改姓
C.因抗清支持明政权被明隆武帝赐姓朱 D.因封地而改姓
2.右图是1945年在长沙近郊出土的十枚一套天平砝码,
这是中国迄今所出土的惟一十枚一套的砝码,其中第
九枚上刻有“均益”二字(“均”同钧)。经实测,最 小的一枚重0. 69克,第十枚最重251.3克,而从 第一枚到第十枚,每枚间的重量都是以倍数增长的。 据推断,此套天平砝玛的用途最有可能是 ( )
A.显示墓主人身份的礼器 B.称量交易商品用的衡器 C.古代楚国的计数工具 D.称量楚国金银币的工具 3.右图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
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加牟尼;左侧乃儒圣孔子;右侧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我
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 A.西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1
( )
4.《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绍兴十四年(1144年)九月提举福建路市舶楼臻言„„欲乞
依广南市舶司体例每年于遣发船舶之际,宴设诸国蕃商,以示朝廷招徕远人之意。从之。”
这段材料说明 ( )
A.南宋政府对外贸易不计经济效益
B.南宋政府重视蕃商来华贸易
C.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南宋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5.重庆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庙,见右图),座落于长江边上,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湖南和湖北富商、乡绅为联络乡谊而捐资兴建。其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 )
①中国古代建筑史 ③佛教文化史
②清代商贸史
④清代商帮的发展史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
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志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雅典 ( ) A.人文主义盛行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具有反抗精神 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2006年美国《思想之林》杂志评选“十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排在前四位的国
家当选的理由分别是“创造了现在的西方社会”、“创造了现代世界”、“世界历史上最富
有、最强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曾经是世界强国,未来也会成为超强国家”。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 A.希腊、英国、美国和俄罗斯
B.意大利、美国、英国和中国
C.意大利、英国、美国和中国 D.希腊、美国、英国和俄罗斯 8.“日不落帝国”是指照耀在部分领土上的太阳落下,而另一部分领土上的太阳仍然高挂的
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在近代最早可以用来形容哪一国家 (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美国
9.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
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
2
换回这个全球唯一的高级奢侈品生产国的丝与瓷等。这说明了
( )
①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②中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 ③中国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 ④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②④
10.“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
文明在这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D.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性贪婪
A.工业革命造就了巨大财富 C.工业革命推动的殖民掠夺
11.以下是某西方国家特使致本国外交大臣的密函:“额尔金勋爵把事情搞得太过火了,甚至想消灭现今统治的皇朝,可能还要去援助南京叛乱份子,我不愿意、也不能够走到这
样的地步,与其为了满足一种复仇的需要而去损害我们在这一国家的利益,那我就宁愿和他分手„„”密函可能写于哪一时期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12.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洲,这被认为是大伤
国体的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清朝时 A.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已经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D.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 )
C.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13.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是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的人举行的葬礼。湖南人蔡锷是中华民国于1916年底颁行《国葬法》以来的国葬第一人,其“特殊功勋”是 ( ) A.“推翻洪宪帝制,再造共和”
B.“倡导共和,肇我中夏”
C.“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D.“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C.民国初年
B.戊戌变法期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
15.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评价,有“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之雅说。评价中的“江浙人出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并支持革命的地区 B.江浙是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的地方 C.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心 D.江浙人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传统
16.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
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该书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西方国家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失望
3
( )
C.抗战爆发,中国地位日益重要 D.国际友人对中共的同情
17.右图是小明同学收藏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纸币,丽额500万元。从该图中可以得出的
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日本滥发伪币,攫取中国资财 B.中国币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C.为适应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政府发
行了此面额钞票
D.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18.每逢元旦,《人民日报》都会发表一篇辞旧迎新的社论,即元旦社论(也称“元旦献辞”)。
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权威性,敏锐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下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元旦献辞标题,其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B.1958年——《乘风破浪》
C.1978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1984年——《勇于开创新局面》
19.读下表(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末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两次高峰
的共同原因是 ( ) 时间(年) 1949 1952 1957 1958 1959 1960 1962 1970 1978 1979 产量(亿斤) 2200 3278 3900 4000 3400 2370 3400 4300 6000 6642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0.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
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于这种价格“双轨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
B.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C.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生存空间 21.二战后,温斯顿·丘吉尔曾主张:“在欧洲大陆上不设立任何边界,在这辽阔的领域无
论走到哪里,都会真正地感到‘我在这里很自由自在,我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让我们合到一块儿来吧。”这代表了当时很多西欧人的愿望。随着欧共体建立,欧洲步入一体化快车道,他们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以下对欧洲一体化概念理解不淮确的是 ( ) A.具有主权让渡性 B.成员权力国共享 C.体现超国家权力 D.其实质是欧洲邦联 22.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
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4
C.建立“福利国家”
D.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3.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9年8月12日报道,在就保护美国图书、音乐以及电影的对
华出口问题上,WTO裁定中国败北。12日,世贸组织裁决称,中国政府不得硬性规定要求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只能与政府控管的公司做交易。由此可见,世贸组织( )
A.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B.其做法严重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主权 C.使美国攫取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4.“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
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增强。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同等的条件与机遇 C.经济全球化催生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
25.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
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 )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20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或地区)
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5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图1)
材料二 1953~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示意图(图2)
材料三中国、印度和某些西欧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图3)
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4世纪前后西欧与中国相比在人均GDP水平方面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西欧与中图人均GDP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并分析其共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以1978年为界)。
简要分析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肯尼迪对中国1980~202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你认为他做
出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
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
7
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到:‚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材料三 1935年7月21日罗曼〃罗兰结束访问,罗兰回到瑞士的居地后对日记进行了整理,并在《日记》原稿的标题页上写道:‚未经我特别允许在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许出版任何片段。‛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
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罗曼·罗兰将自己的日记在五十年后才发表最有可能的
理由是什么?(2分)
8
28.(18分)在国际贸易史上,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历来属于对外贸易政策的两个基本的方
向,纵观美国贸易史,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政策基本是交替进行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宪法》第1条第8款第3项赋予国会征税大权,授予它‚拟订并征收
各种税收、赋捐、并税和货物税的权力,用以偿还债务和为美国的共同防御及总体福利提供财政支持。据此,美国第一届国会于1789年7月4日通过了该国历史上第一部关税法案。但1789年关税法的平均税率没有超过8.5%。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大举涌入美国市场,从而对美国的新兴产业构成相当大的威胁。1816年美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真正保护意义的法案——《1816年关税法》,对铁制品征收30%的关税,对棉织品和毛织品征收25%的关税,而且对需要加以保护的工业原料进口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特别关税。此后,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的基调。至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实际上税物品的平均税率达到53.2%。为保护本国通货,欧洲各国纷纷实行进口管制。
一一摘自《东北亚论坛》(2005.1)邓峰著《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中出台的《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要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授与总统和外国展开贸易谈判及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力:第二,在与外国政府谈判时,总统提高或降低关税的授权范围为现行关税的上下50%;第三,关税的改变适用于其他和美国签订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第四,总统与外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不需要国会批准。国会只就该协定举行听证;第五,国会对总统的授权时限为三年,国会仍将发挥对贸易政策的监督功能。……《l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本身并不是一个倡导自由贸易的法律,只是对《1930年关税法》的修正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后者的高关税政策。但它奠定了美国二十世纪贸易政策制订的架构,为自由贸易理念扩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的出口也在此时段增长了几乎两倍。
一摘自徐泉著《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美国一方面标榜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
一一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11.16)《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生后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9年关税法》与《1816年关税法》相比在
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上有何不同?《1789年关税法》与《1930年关税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9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的颁布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4分,照抄材料
不给分)你认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始终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是什么?(2
分)
(4)纵观美国贸易发展历史,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