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阅读一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 ) B、池非不深也 池:( )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 2翻译句子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C、委而去之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阅读二
1 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 委: (2)寡助之至: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答: 、 阅读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 ) ...
1
③委而去之 (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 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
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
阅读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2分)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2分)
阅读五
1.本文作者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你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 》《 》等文章。(2分)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域 / 民不以 / 封疆之界
B.得道 / 者多助,失道 / 者寡助 C.威 / 天下 / 不以兵 / 革之利 D.多助 / 之至,天下 / 顺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予观乎巴陵胜 状 B. 委而去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D.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上使外将兵 4.选出与“三里之城”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诚危急村亡之秋也
2
阅读六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 ⑵请用乙文的观点解释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答: 、 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辨析词语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 .起冶铸兵.《祖逖》( )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
三里之城.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
3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何以.战? 《曹刿论战》( ) 必以.信。《曹刿论战》( ) 以.
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 士以.
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 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
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
)4
)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9.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按语意单位划分,划对一处给1分;在划对两处的前提下,多划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
“至”,极点;“顺”,归顺,服从。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13.含义: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1分)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7、是:这 9、D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