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委: ) (去: ) ②亲戚畔之(畔: )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 ..
6.“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7.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8.“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
事例: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2.《论 美》学案
主备人:晏朝建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理解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主次关系。 2.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3.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了解议论文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
预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吝啬( )( ) 滑稽( ) 愧悔( ) 摄取 ( ) .....(二)语言积累:
2.预习课文,找出文中两个运用比喻的句子。 3.关于美的名言有很多,请同学们摘录几句。 (三)探究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论及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4、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富于哲理的语句。
5、如果请你从课文中选取一句最精彩的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
例: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6、各小组选派代表各展示两句关于美的名言。 7、精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中“并不都有” 一词能否换成“都有”?为什么?
(2)什么是最高的美?为什么“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
(3)在第4段中,作者引用了拉丁谚语“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一谚语在这里有什么特殊含义?(提示:①这是一个比喻②结合前一句进行分析)
(4)“美德好比宝石”、“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妙处
8.拓展训练:
审核人:孙小芬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那种为了追求漂亮的容貌去做整形美容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你对美又是怎样理解的?请用“我想对人造美女或美男说”为题,写一篇短文,说出你对美的认识和对他们的意见或建议。
1.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9.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 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答案:7 、A 8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 、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