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阮籍及其《咏怀诗》艺术生命的流传

阮籍及其《咏怀诗》艺术生命的流传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4年4月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Apr.2014 Vo1.27 No.2 27卷第2期 阮籍及其《咏怀诗》艺术生命的流传 郁慧娟 ,旷明军 (1.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2.东莞欧盛木业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991) 摘要:阮籍的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阮籍其人及《咏怀诗》中表现出的济世 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几个方面,这是其艺术生命得以流传根本之所在。而陶渊明对这种影响流变的传 承与接受,显示出阮籍及《咏怀诗》在文学史中动态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是生命体延续的状态。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生命流变;陶渊明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14)02~0015—04 阮籍及《咏怀诗》艺术生命的流传 《阴山学刊)2014年第1期)一文,对阮籍的内心世 界做了深入的开掘,其生命样态和精神实质从悲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的文人生前荣耀,身后寂 中的济世品质、绝望中的反抗精神、至性的生命深情 寞,有的文人是生前不为人所知,逝后却备受推崇, 三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 但也有少数文人无论在其平生或后世都享有极高的 如何公正地评定阮籍这三方面的价值,可以从 荣誉,阮籍就是这少数文人中的一位。 影响上来看。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后世对阮籍及《咏 阮籍是魏晋文学的重要代表,阮籍研究也一直 怀诗》的接受与内化来证实。当然,这种价值的影 是魏晋文学研究的重点。对阮籍的研究,总体来看 响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价值的传承中又不断地生 主要集中在生平事迹的考究,人格特征和思想的研 成与发展。由于阮籍及《咏怀诗》的影响是一个长 究三个方面上。尽管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学术界仍 期的流变过程,它正有如一个生命体的生成与成长, 然存在着“争鸣”,却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与 故本文试图把阮籍及《咏怀诗》价值的影响看成一 此同时,更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 个艺术生命的过程,同时也借以表达阮籍及《咏怀 如诗骚、李杜、苏黄等而言,阮籍的研究又是远远不 诗》生生不息的思想价值。“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 够的,这说明阮籍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引起学界的足 情”(陶潜《咏荆轲》),阮籍及《咏怀诗》的艺术生命在 够重视。事实上,阮籍应该是整个魏晋时期思想、哲 其逝后的千百年中对后人一直产生着全面而深远的 学、文学等领域中最具典型性和最有价值的代表。 影响。 阮籍在文学上最重要的作品是《咏怀诗》,它充 象征主义文学观认为:“人的生命是灵与肉的 分地表露了阮籍的整个心灵世界。前人的研究多从 统一,是自由意识与自然规定性的统一。人的灵魂 阮籍身上和《咏怀诗》中开掘出重重无尽的痛苦。 永远追求自由的超越,而肉体则只服从自然的规定 其实阮籍痛苦的灵魂中始终闪烁着可贵的精神光 性,所以每个具有自由意识的人都体验到巨大的痛 芒,而这才是阮籍及《咏怀诗》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苦。”…‘ 就阮籍作为艺术生命的本体而言,在其 《阮籍及其<咏怀诗)艺术生命的本质及影响》(详见 对于生命本体的深情眷恋居于主导地位的灵魂中隐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郁慧娟(1973一),女,河北清河人,硕士,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论文有《同时反衬:杜诗的一种诗艺 境界》等。 15 埋着儒家济世的苦心,并激烈地涌动着对于黑暗现 实的反抗情绪。阮籍本身所追求自由意识超越的灵 魂于其具有自然规定性的肉体原本就有着痛苦的冲 突,而在阮籍灵魂的内部,对于社会的济怀和现实的 反抗之心与对生命的深情眷顾又存在着另一层更为 以匠心之感。”[3](P312)王夫之更誉之为“旷代绝 作”[ ]‘ 。这体现了阮籍的生命体验有着超越时 空的永恒生命力,而且渗进了后世文人的灵魂,千载 下依然能得到文人们的心理认同,并激发出他们的 共鸣,其生命所凝成的《咏怀诗》也便具有了得以千 激烈的冲突。前一种冲突带给人的是人之生存的痛 古流传的生命力和为后世文人及批评家效仿和批评 苦,这样一种痛苦是可以通过某种选择来解脱的,如 庄子,不关心现实与人生理想的追求,只专注于自身 生命本体的自由存在,通过“心斋”、“坐忘”、“养 生”等方式最终达到一种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 的逍遥游的境界,以此实现了对这种痛苦的挣脱与 超越;或者如屈原,以一种九死不悔上下求索的姿 态,把对祖国和民众的深切关怀作为自己的人生理 想,完全忘乎自身,一往情深地追求,直至往而不返, 最终以怀沙白沉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达到其生存 痛苦的解脱。然而,阮籍却无法选择其中任何一种 方式,因为他还存在着后一种在灵魂上的激烈冲突, 而且这一层冲突中对于生命的深情眷顾又依附在其 肉体不可超越的自然规定性上。这样,阮籍更加失 去了任何得以解脱的可能性,阮籍只有存在,只有忍 受着无法摆脱的痛苦而存在。而阮籍的生存意志又 格外的清醒,对于心灵自由向往的意志也是格外的 强烈,这一切更加剧着阮籍的痛苦。可以说,阮籍对 于人生痛苦的体验是空前的,而正始时代的黑暗与 恐怖又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如此一来,阮籍就成了 中国文学史中最黑暗时期的最痛苦者。同时,阮籍 的这样一种痛苦的生命体验也就具有了极大的典型 性和象征意味。象征主义文学观还认为:“痛苦是 诗歌的源泉”… ’。阮籍的《咏怀诗》便是其痛苦 心灵绽开的苦涩而美丽的花朵。可以说,在中国文 学史中阮籍对于内心痛苦的体验与挣扎是最为深刻 的,《咏怀诗》中的艺术世界亦是中国文学史中最为 阴冷绝望的。所以,在后世文学中文人们一旦遭遇 到心灵的痛苦便很容易地就会向象征着痛苦绝望之 灵魂的阮籍及其灵魂所凝成的《咏怀诗》寻求心灵 的慰藉和止泊之所。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于一个文人的评价往往如同 潮涨潮落,难成定论,然而对于阮籍,千百年来众多 的文人与批评家无不备加推崇。如南宋严羽在《沧 浪诗话》中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 高古,有建安风骨。”[2_( 明代李梦阳在《刻阮嗣 宗诗序》中称:“予观魏诗,嗣宗冠焉。”[3 J( 引’清人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论道:“阮公《咏怀》, 神至之笔。观其抒写,直取自然,初非琢磨之劳,吐 1 6 的价值。可以说,阮籍及《咏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 已经被作为一种文学语码写进了中国文人的灵魂, 写进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以下,我们以一些 典型的作家及其作品来确证阮籍及《咏怀诗》的这 种艺术生命之存在及其影响和流变。 陶渊明对阮籍及《咏怀诗》的全面接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几个诗人之 一,他以平淡而真实的田园人生和豪华落尽真醇逼 现的自然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陶渊明的 平淡人生和自然诗风固然与其个人性情和人生际遇 关系密切,但同时与他转益多师亦有很大关系,而这 其中,阮籍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全面的。 在世人眼中,陶渊明的确是一位风姿潇洒的,怡 然自得的隐逸诗人,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古今 隐逸诗人之宗”¨5 J(n 。然而我们知道,隐者多是带 气负性之人,故而,当我们透过陶渊明表层的宁静便 会发现其心灵中涌动着难以平息的波潮,并可以从 这一层波潮中发现属于阮籍的那一朵朵夹杂着人生 伤痛和生命真爱的浪花。可以说,陶渊明对阮籍及 《咏怀诗》的接受是潜在的,更是全面的。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真风告逝,大伪斯 兴”Ⅲ6 H 的时代。其生活的大半生中先是经历了 王恭、孙恩之乱,继而桓玄、刘裕之哄,最后刘裕篡 晋,兵戈扰攘,几无宁日。这样的社会现实与阮籍之 所处极为相似。陶渊明对于社会的混乱,宦场的黑 暗和政治的险诈看得很清楚,可他本质上是一介书 生,对这一切既无力改变又无法适从,便只好隐居起 来。这里须要指出的是,阮籍是不具备陶渊明一样 隐居起来的可能性。前面提过阮籍出身名望之族, 其父与曹魏皇室关系甚密,交情甚厚,而阮籍本人又 是当时极有声望的名士,这一切将其推向了凶险的 政治斗争的漩涡,阮籍深悟老庄玄学,也懂得一进一 退之道,对黑暗的世俗自然是可以超脱的,然而,纵 然阮籍有出世之心,可是政治斗争的双方,特别是司 马氏集团总是极力拉拢,阮籍可谓是人在江湖,身不 由己,只有嗜酒佯狂,忍辱含垢地隐于朝廷。而陶渊 明就不同了。其是否陶侃的后人姑且不论,即便是 也已是家道中落,与朝廷的关系十分疏远,在陶渊明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 的诸如《命子》、《赠长沙公》等一些诗中表现其对于 门第的自豪,其实也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 况且,陶渊明本人在当时也没有什么名气,只是与一 些主簿、参军之类的掾属佐僚及一些文人僧侣有些 交往,其诗文在当时更被视为不人流。这一切使得 陶渊明可以避开世俗的纷扰,隐居田园,故而门庭清 静,用他的话说是“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归 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二十 首》)。 h ) 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 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俯 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 咏言著斯章。 同样的,此诗记录一段司马氏阴谋篡政的血腥 历史,并且亦以一种隐晦的笔法表现着诗人对现实 的激烈愤慨,可以说,此二人如出一辙。 陶渊明在心灵的深处有着同阮籍一样的孤独和 绝望。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序》中日:“余闲居 陶渊明是隐居起来了;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 现实的反抗同阮籍却是一致的。就陶渊明本人而 言,隐居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断然决绝。“我岂 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d ̄,JL。”[ ]( 表现了他对 于宦场的极端鄙视,在隐居之后又作《桃花源记》, 通过虚构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来强烈反衬现实的黑 暗,“桃花源”的美好境界对世人的强烈吸引暗含着 陶渊明对现实世界的激烈抗拒。对比阮籍对于当时 世俗的激愤,阮籍终究是不敢言,内心的愤慨通过作 《大人先生传》和虚构一系列神仙境界来抒遣。此 二人在内心同样隐忍着对现实的反抗。鲁迅先生在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陶 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 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漠。”_8 J(胛 此说甚是 确切,其《述酒》一诗云: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 已分。素砾岛修渚,南岳无余云。豫章抚高门,重华 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 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声。山阳归下国, 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生去旧 京,峡中纳遗熏。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 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 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对于此诗的解读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集》中 引汤注日:“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 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以毒酒一盟授张伟,使鸩 王;伟自饮而卒。继而又令兵人逾垣进药,王不肯 饮,遂掩留杀之。诗以《述酒》为题,即记此 事。”l6j( 舵 陶渊明对于现实黑暗的激愤之情是十分 强烈的,而世事的艰险又不容他畅意直言,陶渊明愤 慨难平,故只好借用隐曲之词来表达。无独有偶,这 样一种对现实的激愤而又难以言说的痛苦在阮籍 《咏怀诗》中亦有极为相似的表现。如《咏怀诗》(其 十六): 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陶渊明常将刻骨的孤独伤痛和在酒中 一齐饮下,其中有“欲言无与和,挥杯劝孤影”的心 灵寂寞;有“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的命途焦虑; 有“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的生命忧患;有“一生 复能几,倏如流电惊”的人世悲慨……陶渊明饮酒 之多,可多是浇愁之酒,可谓酒千钟,愁难绝。同时, 陶渊明很多诗亦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灰暗而绝望的世 界,如《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 转悲。历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 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 载不相违。 此诗中徘徊无定,声声悲切的失群之孤鸟,显然 是作者的化身,而诗中以“日暮”、“夜夜”、“孤生 松”、“劲风”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灰暗的世界。 将“孤鸟”置于此境充分地表露了诗人孤苦无助与 绝望的心境。这样一种内心世界的表露与阮籍在 《咏怀诗》中的抒写非常吻合,如其“孤鸟”、“离 兽”、“玄鹤”、“鹈觖”、“孤鸿”、“朔风”、“阴气”、 “寒风”、“日暮”、“颓日”、“丘墓”等意象,展示的是 一幅幅荒凉之景,抒发的是诗人绝望之情。这说明 在内心对现实世界孤苦绝望的情感体验上,陶渊明 与阮籍是一致的。 对于生命的深情眷顾,陶渊明较之阮籍亦是有 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眼中,自然界的景物都具有 一份生命的真实感动。如在其著名的《归去来兮 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 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自然中的山水、草木、云鸟 等都是一个个有情感的生命体。又如其《归园田 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 得返自然”,这是挣脱生命束缚的强烈欲望和个体 对生命归属的真实渴求。陶渊明的生命情感是真挚 而热烈的,他不仅珍爱自然,而且真实地关爱着身边 17 的每一个人。如对村夫“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说明其对人世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眷顾是强烈的。 当我们深入到陶渊明的心灵深处时,我们会发 现陶渊明对于黑暗现实的反抗心理,对于孤独绝望 (《移居二首》),对友人“托有经过使,念来存故人” (《与殷晋安别》),对亲人“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命 子》),“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祭从弟敬远 的情感体验,对于个体生命的深情眷顾都与阮籍有 着惊人的相似。只是他们一隐居,一浮世,表现为生 存方式及生存方式所引起的诗歌风格的差异罢了。 可以说,陶渊明就是一个隐居了的阮籍。陶渊明对 阮籍的接受,后人多有评述,其中近人弗况日“观其 文》)。陶渊明在《神释》篇中有言日“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又在《挽 歌诗》中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后人读到此 便多以为陶渊明对于生命的看法是通透的,达观的, 不惧怕生命的逝去。其实不然,陶渊明对于生命的 逝去愈是表现出达观,其内心对于生命愈是眷恋。 他是在深知生命的逝去是“贤达无奈何”之后的故 《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咏贫士》等首,则其 寄托之遥深,胸襟之博大,实有异乎流俗,而深入圣 域,与嗣宗异曲同工,皆为登峰造极之五言。”(见弗 况《与友人论五言古诗书》,转引自董继兵.阮籍诗歌接受史 作旷达。如其《悲从弟仲德》: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 [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确然。由于相 在九冥。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门前执手时,何 意尔先倾!在数竞不免,为山不为成。慈母沈哀疚,  ̄-)tL才数龄。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流尘集虚 坐,宿草旅前庭。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翳然乘 似的生命情感意志,陶渊明对阮籍的接受是深入内 心和全面的,这亦使得阮籍在逝后数百年依然振荡 着生命的遗响。 化去,终天不复形。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此诗情感之悲切,使人动容。在短短的一节中, 陶渊明对于从弟之逝,一开始就以“哀”着笔,并连 用两个“悲”字,在最后又以“悲”收尾。陶渊明明知 [参考文献] [1]钱中文.钱中文文集[M].上海---E海辞书出版社,2005.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道生命的逝去是在所难免之事,其内心依然对于生 命形体的不再悲恸难忍。同时,陶渊明对于生命的 眷恋还表现在对于时光流逝的惧怕。如: [3]高晨阳.阮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A].卷十四古诗评选[M].长 沙:岳麓书社,1988. 日月挪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 能静。(《杂诗》)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同上) [5](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 E京:中华书局,1980. [6]运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三) [C].北京:中华书局,1995. 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 如何!(《拟古》) 岁月老去,繁花凋零,陶渊明于此心怀恐惧,这 (责任编辑张伟] Ruan ji and the Spread of the Artistic Life of ,lg Huai Shi Yu Hui—juan ,KUANG Ming—jun (1.School of Literature,Baot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014030; 2.Ousheng Wood Industry Liarited Company,Dongguan 52399 1) Abstract:Ruan Ji’s personality and his poetry art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The poet., the salvation quality,rebellious spirit and life emotion in his Yong Hai Shi have made his artistic life spreadTao Yuanming accepted and carried out such a influence,which revealed the state of Ruan Ji and hiS Yong Huai Shi in literary history,and this state was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Key words:Ruan Ji;Yong Huai Shi;evolution of life;Tao Yuanming l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