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下)
3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 洗马:又叫太子洗马,皇后的侍从官。
C. 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D.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选B. 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4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从,通“纵”):秦国联合其他盟国一起来共同对付六国的策略。
B.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
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着称。
C.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选A. 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4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B.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C.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D.万乘:士兵一万人。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选D.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
4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B.七庙隳:指毁灭了很多寺庙,就是百姓遭受祸害的意思。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D.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选B. 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4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B.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C.巫医:古代对医生的一种称呼。
D.百工:各种工匠。
选C.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传:古时以来,专指人物传记。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D. 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选B. 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 ②人物传记。
4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下属对长官、晚辈对长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C.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D.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选B.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4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B. 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C. 刷卷:上级官员对下下级官员的进行考试。
D. 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选C. 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4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B.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C.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D.旦是主角,正旦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选D. 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4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是女角,正末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B.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C.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D.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选A. 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4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是女角,正末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B.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C.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D.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选A. 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4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B.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C.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D.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 (2)指第一;首位。
选B.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5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指不吃肉而吃素。
B.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C.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选A.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5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B.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C.负荆:背着荆条,表示老百姓的生活清苦。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选C.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5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B.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C.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D.斥候:指逃兵。
选D. 斥候:侦察兵。
5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阏氏:匈奴单于的皇位的称号,如同君主、帝王。
B.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D.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选A. 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5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B.黄门驸马:宫中的宦官。
C.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D.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选B. 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5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B.《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C.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D.太学:古代设在乡里的最高学府。
选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5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B.五经:《诗》、《书》、《礼》、《史记》、《汉书》五部经书。
D.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选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B.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C.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D.公车:指官员所使用的朝庭的交通工具。
选D.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5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B.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下车:官吏被撤职。
D.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选C. 下车:官吏初到任。
5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东宫:宫女们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宫女。
D.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E.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选C.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6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犬马:皇上自谦。
B.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C.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D.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选A. 犬马:臣子自谦。
6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B.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
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C.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D.锱铢:古代长度单位,一锱等于六尺,一铢约等于后来一尺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选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6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B.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C.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D.太牢:即古代老百姓祭祀天神时,牛、马、鸡、豕(shǐ,猪)四牲全备为“太牢”。
选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6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B.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C.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用太牢。
D.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选C.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6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B.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C.俳优:以打渔为业的人,即渔人。
D.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选C. 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B.季父:伯父。古代兄弟排行以季、伯、仲、叔为序。
C.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
选B. 季父:伯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6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
B.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C.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D.孤:幼年死去母亲,称孤。
选D. 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6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母亲; 失恃,指失去父亲。
B.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C.孤:此处,专指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选A.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6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B.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C.大夫死曰不禄,士曰死,庶人曰卒。
D.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选C. 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庶人曰卒。
6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B.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C.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D.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7-8岁。
E.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选D. 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7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外交部等部门。
B.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C.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
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D.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选A.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7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汉朝一种地方官的名称。
B.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C.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D.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选A. 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7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B.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C.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
D.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掉人的头,然后涂墨。
选D.墨刑又叫做,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7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
B.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C.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
D.大辟,指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选D. 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7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
B.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
C.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D.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冬季行刑,叫大决,又叫冬决。
选D. 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7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 “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B.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C.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 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D. 梏:古代铁制的手铐。
选D. 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7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鹿鸣宴:唐代殿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状元的宴会。
B.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C.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D.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选A.
7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时间的意思。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C.宗庙:百姓供奉天地神灵牌位的处所。
D.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E.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选C.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