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 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 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 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 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 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C.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全民抗战
【解析】报纸的宣传对抗战有推动作用,但不可能是主要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是抗战防御阶段,而非抗战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蒋委 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 心”“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 及抗战任务的认识”,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故C项正确;材料中“民国二十七年” 表明是1938年,依据材料中“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的信息可知,彭德怀撰写的专论大约 是1938年初,处于抗战防御阶段,而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才逐渐成为主战场,故D项错 误。 【答案】C
2.(2016·浙江省瑞安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四校联考)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
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清晚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开口通商的好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可知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带来的不仅是危害,也有有利的地方,所以C正确,也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成果;所以C正确。 【答案】C
3. (2016·浙江杭州七校高三上学期质检)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以下企业中与三种途径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①轮船招商局 ②继昌隆缫丝厂 ③发昌机器厂 ④大生纱厂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产生方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为洋务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为中小地主投资兴办的企业,发昌机器厂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故选D 【答案】D
4.(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图是近代中国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
(1872~1913)。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互促进 B.国民革命推动民族企业迅速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导致外商企业增速缓慢 D.政府支持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解析】外商企业会压制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企业的发展会抵制外商企业的发展,故 A项错误;此时尚未进行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增速并不缓慢,而是很快,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民族企业增长迅速,而根据所学知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6·浙江湖州高三上学期期末)上海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供 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 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下列有关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B.反应了当时中国百姓的饮食已经完全西化 C.近代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很多西餐厅 D.近代中国的农业开始按照西方标准实行生产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材料中三地改植蔬菜的原因都与租界和西餐有关,故反映了西方饮食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故A项正确;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实,可知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改变传统生活,“完全西化”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上海地区,无法得出近代各通商口岸出现很多西餐厅,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出上海部分地区种植与西餐有关的农作物,不能反映出中国农业开始按西方标准生产,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6·浙江杭州高三教学质检)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毅然挂冠从商,在家乡南通创 办了大坐纱厂。该厂创办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政府经济政策的放宽 B.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C.实业救国精神的感召 D.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依据所学,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放宽民间设厂,以解决财政危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增加商品输出的同时,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前,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兴起阶段,发展极其有限,战后不可能随即出现提倡国货运动,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7.(2016·浙江湖州高三上学期期末)8.严复在《天演论》中指出“万物都离不开物竞天择的 自然选择法则„„人类社会也不例外。”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B.进一步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C. 用生物进化理论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 D. 试图唤醒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说明“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必然,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内容的表述,不是严复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严复认为人类社会也遵循自然选择法则,不属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进一步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不是严复的目的,故B项错误;用生物进化理论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是严复思想的体现,但不能体现严复宣传这种思想的目的,故C项错误;严复把进化理论应用于人类社会,是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相呼应,故其目的是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6·浙江宁波高三上学期期末)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同年, 一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正在高涨,这主要针对( )
A.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C.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与材料中“一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正在高涨”相符,故A项正确;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与材料中“发起新文化运动同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与材料中“发起新文化运动同年”不符,故C项错误;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材料中“发起新文化运动同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6·浙江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下列名人言论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的是( ) A.“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B.“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C.“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考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解析】“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言论,是1939年提出的,故A项错误;“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这是在大革命期间(1924年)孙中山所说,故B项正确;“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选自梁启超《变法通议》,是在19世纪末所说的,故C项错误;“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反映的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对礼教的批判,是在20世纪初期,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6·浙江嘉兴一模·17)有观点认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下列历史现象评价最高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护法运动 D.北伐战争 【考点】国民革命
【解析】洋务运动不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不是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过程,故B项错误;护法运动是孙中山维护《临时约法》的斗争,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是推翻军阀,打倒列强的斗争,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17)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 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 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
【解析】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较强的政治色彩”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不仅是“当今服饰复古”,与材料中长期的“旗袍的变化”不符,故C项错误;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6·浙江杭州七校高三上学期质检)文学艺术不但是时代的产物,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时代。1918年,鲁迅发表了一篇重要小说,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并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是《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B、德拉克洛瓦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宣告了新一轮浪漫主义的到来
C、罗曼·罗兰的巨著《莫斯科日记》,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D、英国的甲壳虫乐队将摇滚乐进一步发扬,掀起了震惊美国的“披头士”浪潮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现实主义文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里斯多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故C说法不正确,故选C。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0分,第15题14分,共52分) 13.(2016·浙江省瑞安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加深对1840年前后中国经济变化的认识。(28分)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提出如下要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天津等地贸易„„中国在舟山附近割一小岛供英商居住、贮货,在广州附近拨一处地方供英商居住并允许其自由出入,减免英商在广州、澳门的内河运输税等。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华东广大地区对外贸易的中心。1851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4702千元。到1860年,更猛增到80545千元,其中进口贸易额为36679千元,10年间增长了5.5倍。 ——摘自《伦敦公报》1864年9月20日
材料三 在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市场结构、商业的金融方面、贸易中心„„变化如此广泛、显著和迅速,以致从总的后果来看,似乎是革命性的。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政府对外贸易和殖民的要求,结合《南京条约》论述英国如何实现这些要求?(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华东地区对外贸易中心的原因。(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市场结构、商业和金融方面、贸易中心”变化的主要表现。联系材料一、二,用一句话概括1840年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10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表述可以总结出《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天津等地贸易„”可知包括增开通商口岸进行贸易;根据“中国在舟山附近割一小岛供英商居住、贮货”,总结出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英国五处为通商口岸;根据“减免英商在广州、澳门的内河运输税等。”可知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有一部分在材料中,还有一部分在教材所学知识中。根据“上海开埠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可知上海位置优越,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材料中就没有信息了。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国家,所以自然经济解体早,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市场结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或一部分农产品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商业和金融方面: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发展;贸易中心:有广州转移到了上海。一句话概括1840年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封闭到开放,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1)增开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英国五处为通商口岸;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4分) (2)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量输出商品;中国沿海一带自然经济解体加速或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上海位置优越,上海成为通商口岸。(6分)
(3)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或一部分农产品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发展;贸易中心有广州转移到了上海。(4分)从封闭到开放,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14.(2016·浙江温州一模·39)(26分)工业革命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江南制造局的这批蒸汽机译著一经出版,便开始了传播和吸收的过程。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在19世纪晚期,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一系列西学丛书,并随着这些丛书流传到日本。
——摘自孙磊《江南制造局蒸汽机译著的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制造局蒸汽机译著的影响。(10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3)据材料三“江南制造局的这批蒸汽机译著一经出版,便开始了传播和吸收的过程。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可以得出有利于蒸汽机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据材料三“并随着这些丛书流传到日本。”可以得出这些书籍影响广泛,特别是日本;根据所学知识,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它的发展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的发展同时又诱导了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
【答案】(3)影响:传播蒸汽机知识;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影响日本等国。(10分,任答4点即可,满分不超过10分。)
15.(2016·浙江嘉兴一模)(26分)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知识 魏源(传统士大夫,近代初郑观应(从事洋务、自创企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分子 代表 期改革派思想家) 业、撰书立说) 亚当·斯密的《原富》等大量西方著作) “语今日(鸦片战争后)缓“习兵战,不如习商战”;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经济 本急标(同“末”)之法,则“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思想 货先于食”。 兴商务”。 得自由始”。 ——摘编自吴慧 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3)依据材料,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14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3)第一小问轨迹,依据材料三表格中“魏源以及急标(同“末”)之法,则货先于食“归纳魏源思想;依据“不如习商战”“莫如振兴商务”归纳郑观应主张;依据“利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归纳严复主张;第二小问精神特质,从社会责任感以及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3)轨迹:魏源认为在新形势下商业的地位应重于农业;郑观应主张振兴商务,与外国进行商战;严复强调国家赋予民众自由权利,民众才能得利,国家才能富强。(10分) 特质:面对现实、冲破藩篱的责任意识;(2分) 放眼世界,顺应进步潮流的时代意识。(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