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家族的溯源,沈约与沈麟士虽然有着不同的载记,但在认定迁居武康的海昏侯沈戎为吴兴沈氏之祖、此后世代为官、家门兴旺却完全相同。沈戎的世系传承,有沈浒、沈景两大支脉。在沈戎与沈浒、沈景的血脉传承关系上,是父子传承,还是祖孙传承,沈约《宋书·自序》与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的载记又有分歧。
沈约《宋书·自序》认为:沈戎有沈酆、沈浒、沈景3子,沈酆之裔谱牒难觅,仅述沈浒、沈景两大支脉。沈浒之脉,后裔闻名者有沈宪、沈矫、沈警、沈林子、沈亮、沈邵、沈璞、沈约、沈趋、沈众等,有闺秀才女沈满愿。沈景之脉,后裔闻名者有沈充、沈劲、沈叔任、沈庆之、沈演之、沈文季、沈文秀、沈麟士、沈君理、沈君高等,有宫闱才女沈婺华皇后。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认为:沈戎有子沈酆、沈礼,沈礼之裔谱牒难觅,仅述沈酆有子沈浒、沈景,用“金鹅乡之沈,皆出于祖戎”来概括,主要涉及沈景后裔。
沈约与沈麟士所述的两大支脉后裔闻名者,与其在世所见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各自重点不同。沈约《宋书·自序》多述沈浒一脉功业,沈景一脉乃至吴兴其他分支,用人物传记与附记来载记。沈麟士碑文,文字简洁,以凝练之语带过。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沈氏家谱》《聃季公支下两浙老谱世系》与《吴兴志》《德清县志》以及清代所撰《浙江通志》《吴兴掌故》《湖州府志》《乌程县志》等,乃至当代《湖州人物志》《吴越拾萃》《沈约研究》等载述,说法亦是不同。沈约为一代学者,朝廷重臣,奉命撰史书,家中拥有京师莫比的“二万余卷”藏书,占有文献资料是丰富翔实的。唐代李延寿《南史》所述与沈约相同,故梳理吴兴世家血缘支脉以沈戎之子沈浒、沈景为主,其他支脉以人物连线为补充。彼此辉映,构成吴兴文化世家代相传承“沈氏兴、代代有公卿”的繁盛风貌。
一
沈约《宋书·自序》与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对沈氏家族溯源的不同,从其撰写之文的对比,便能有所见:
戎子酆,字圣通,零陵太守,致黄龙芝草之瑞。第二子浒,字仲高,安平相。少子景,河间相,演之、庆之、昙庆、怀文其后也。
这是沈约《宋书·自序》之述,强调源出海昏侯血缘两大支脉:一脉是二子沈浒后裔,一脉是少子沈景后裔。李延寿《南史·沈约传》亦持此观点,载述完全相同,只在“零陵太守”前多了个“位”字。
戎子酆,字圣通,零陵太守,有善政,芝草生,黄龙见。次曰礼,尚书令。酆子侍御史景,字孟高,安平相。浒字仲高,帝以景端鲠清直,迁相河间王,捕诸奸佞,导王以礼,帝赐衣一袭以嘉之。
这是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之述,沈戎长子沈酆,次子沈礼。沈酆有子沈景,官侍御史。虽没有标明沈浒为谁之子,但紧承“酆子景”之下,且沈景字孟高,沈浒字仲高。古人长幼排序“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唐代孔颖达为《左传》“惠公元妃孟子”[1]疏曰:“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2]沈约、李延寿认为沈浒、沈景为沈戎之子,沈麟士则认为是沈戎之孙。
沈约《自序》主要为沈浒一脉及自身撰文,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主要为沈景一脉及本人述事。一序一碑虽有相悖,却使沈戎后裔在武康两大支脉的传承得以凸显。沈约《宋书》成于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作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各种典籍文献与沈氏谱牒相对照,梳理出两大支脉代表人物的功业与建树,以及其他支脉的杰出人物。
沈浒一脉的世系:沈浒有子鸾,沈鸾有子直,沈直有子瑜与仪,沈仪有子宪,沈宪有子矫,沈矫有子陵,沈陵有子延,沈延有子贺,沈贺有子警,沈警有穆夫、仲夫、任夫、预夫与佩夫5子。沈穆夫有渊子、云子、田子、林子、虔子5子。沈渊子有子正,沈云子有子瑍,沈田子过继其弟林子次子沈亮承嗣,沈林子有子邵、璞,沈虔子有子伯玉、仲玉。沈邵有子侃,沈璞有子约。沈侃有子整,沈约有子旋、趋。沈旋有子寔、众。沈约有孙女沈满愿。
沈浒一脉,入仕殿堂有功业者:
沈浒:字圣通。为西汉零陵太守,治郡时,出现黄龙现、芝草生的祥瑞。
沈鸾:字建光。扬州别驾从事史。 沈直:字伯平。亦有清名,早卒。
沈仪:字仲则。少与其兄瑜皆有仁孝之名,兄早卒。仪笃学,儒素自业。汉末天下乱,守道不移,州郡礼请,公车征辟,皆不就。
沈宪:字元礼。官左中郎、新都都尉,爵封定阳侯,显名吴国。 沈矫:字仲桓。历吴与西晋。以节气立名,爵封列侯,建威将军、新都太守,吴末帝时为将帅。吴平,不就郁林、长沙太守之职。
沈陵:字景高。司马睿时为镇东将军参军,讨平吴兴徐馥之乱。 沈延:字思长。东晋大司马桓温府的安西参军、颍川太守。 沈贺:字子宁。东晋名将桓冲府参军,在寿阳围攻弃朝廷降北魏的袁真,病逝北地。
沈警:字世明。笃有行业,通《左氏春秋》,仕为吴兴郡主簿,后将军谢安府参军,甚相敬重。再为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王恭(镇京口)府参军。
沈穆夫:字彦和。好学,通《左氏春秋》。事奉道教,为孙恩乱会稽的振武将军。由此连累父亲与仲夫、任夫、预夫、佩夫四位胞弟遇害,唯五子奔窜获全。
沈渊子:字敬深。少有志节,随宋公刘裕为车骑中军,又为刘道规征西参军,领宁蜀太守,从征司马休之,与宋武帝之婿徐逵之同没于战事,封繁畤县五等侯。
沈云子:宋文帝元嘉年间,为晋安太守。
沈田子:字敬光。从宋公刘裕克京城,封营道县五等侯。北伐鲜卑,南破卢循。每战,攻坚报捷,赐爵都乡侯。讨刘毅,讨司马休之,北伐后秦,攻下长安,为安西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始平太守。留镇长安时,死于内讧。
沈正:字元直。美风姿,善容止,好老庄之学。宋孝武帝时为宁朔将军,长水校尉。为宁朔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家无余财。
沈瑍:字士蔚。宋孝武帝时为员外散骑侍郎、南昌令,有能名,守正不阿。后废帝元徽年间,为宁远将军、交州刺史。
沈邵:字道辉。美风姿,涉猎文史。袭父沈林子爵,为宋文帝信
重。特诏兼侍中负玺,劝课农桑。宋文帝遣御医送药,使者相望不绝。病逝,痛悼。
沈伯玉:字德润。温恭有行业。以文义见知,文章多见世祖集。与谢超宗等校书东宫,为卫尉丞。宋孝武帝以其容状似画图仲尼像,常呼“孔丘”,母老解职。司徒袁粲、司空褚渊深相知赏,为永世令,转永兴,有能名。
沈仲玉:宋明帝时行益州刺史事。后废帝为建威将军,再为沈攸之征西谘议。
沈侃:官至山阳王休祐骠骑中兵参军、南沛郡太守。
沈旋:字士规。袭父沈约爵位,为司徒右长史。母忧去官,蔬食辟谷。为南康内史,给事黄门侍郎,谥恭。集注《迩言》行于世。
沈趋:字孝鲤。位黄门郎。 沈寔:父沈趋卒,嗣位。
沈众:字仲师。注解梁武帝《千文诗》,文德殿承命为《竹赋》。曾聘魏,侯景之乱召部曲五千余人入援,台城陷降景。梁元帝时为司徒左长史,魏克江陵,逃归为中书令,性吝啬,谤毁朝廷。陈武帝赏赐虽厚,借休沐还乡时赐死。
沈浒一脉,在殿堂立功立言有名者:
沈林子:字敬士。13岁遇家祸,避难京口,博览众书。18岁驰骋疆场,封资中县五等侯,斩仇人沈预首祭父祖之墓。北伐鲜卑,再伐后秦,无坚不摧。刘裕践祚,佐命功封汉寿县伯,深相矜重。宋文帝读其集,叹曰:“此人作公,应继王太保。”谥怀伯。
沈亮:字道明。好学,善属文。初仕郡属,纠劾不法,转西曹主簿。立议救民、盗发冢罪,启陈老弱兵事、督课严促事,宋文帝称其能。置庠序,修长陂,民获利。宋文帝赐远方所贡、书2000卷。著各种文体之作189篇(首)。
沈璞:字道真。童孺时异于众,宋文帝奇其应对,任遇深厚,夙夜匪懈,迁宣威将军。王师北伐,以“封侯之日”相激励,与辅国将军臧质随宜抗拒,北魏遁走。嘉功褒美,为淮南太守。元凶弑立,号泣动疾。琅邪人颜竣嫌旧怨,宋孝武帝面前谗说,横罹世难。所著颇
丰,遇乱零失。
沈约:字休文。历宋齐梁三朝。13岁家难,笃志好学。刘宋末出仕,为安西外兵参军。为南齐文惠太子征虏记室,居“竟陵八友”之首,出为东阳太守,建元畅楼。齐明帝时为国子祭酒,创“永明体”。梁武帝受禅,封建昌县侯,官至侍中。与当朝有隙,惶恐生病而逝。有司谥“文”,武帝怒,曰“隐侯”。撰有史书、别集四百余卷,多佚。今仅存《宋书》,明人张溥所辑《沈隐侯集》。
沈约母: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封为建昌国太夫人。 沈满愿:沈约孙女,魏征《隋书·经籍志》载,有别集三卷。 二
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以十分简洁的笔触,粗线条地述出沈景一脉的血缘传承。参以各种典籍,可以梳理出其脉系立功立言的文化世家之功业。
沈景一脉的世系:沈景有子彦,沈彦有子文涞,沈文涞有子夔,沈夔有子澜,沈澜有子充,沈充有子劲,沈劲有子赤鲸与嘉。沈赤黥有膺期、叔任、说道3子,沈嘉有长子发与车骑将军次子。沈膺期有敞之、庆之、虔之、劭之、岳、峻6子,沈叔任有融之、坦之、演之3子,沈说道有子璞之。沈敞之有子僧照、僧荣,沈庆之有子文叔、文季,沈虔之有子麟士,沈劭之有文秀、文炳、文静3子,沈融之有子畅之,沈坦之有子颙、,沈演之有睦、勃、统3子,沈璞之有子宪。沈文叔有昭明、昭略、昭光3子,沈麟士有子彝。沈昭明有子昙亮。沈昙亮有子僧畟,沈宪有璞之。沈璞之有子宪,沈宪有孙沈浚。沈畟有子巡、迈。沈巡有君严、君理、君攸、君高、君公5子。沈君理有子遵俭与女婺华,因子早卒,君高之子遵礼为嗣。
沈景:字孟高。安平相。 沈彦:荆州刺史。 沈文涞:湘东太守。 沈夔:海阳令。 沈澜:沈充之父。
沈充:字士居。好兵书,雄豪闻于乡里。为王敦参军。晋明帝将
伐敦,遣沈祯谕许司空,不纳。率兵至建康,败归,误入吴儒家被杀。敦、充首传于帝都建康,悬南桁门。
沈赤黔:东晋廷尉卿。 沈嘉:东晋吏部尚书。 沈膺期:东晋大中大夫。
沈文叔:东晋中书黄门郎,为侍中。父死,饮药自杀。 沈文季:中书郎,建安县侯,食邑千户。 沈昭明:秘书郎,因父、祖皆死,亦自缢死。
沈劭之:宋文帝时为庐陵王刘绍南中郎行参军,出讨建安、揭阳诸贼,病卒。
沈僧荣:宋孝武帝时为安成相,宋明帝时为兖州刺史。 沈睦:官直散骑常侍。与弟勃忿阋,坐徙始兴郡,禁锢。 沈勃:善琴能棋,轻薄逐利。官西阳王文学。宋明帝时为太子右卫率,欲北讨,还乡募,受贿,徙梁州。后废帝时结事阮佃夫等,官司徒左长史,被诛。
沈统:官著作佐郎。
沈畅之:袭早卒父亲沈融之宁新县男爵。为海陵王刘休茂北咨议参军,帝室内乱,被杀。
沈文静:官至辅国将军,统高密、东莱等五郡军事,从海道救青州之兄文秀。至东莱之不其城,为北魏断遏,屡战辄克,宋明帝命为东青州刺史。城陷,遭杀。
沈昭略:有刚气,宋末为相国西曹掾。齐高帝时为中书郎。齐武帝时出为临海太守。华林省与沈文季同遇死。以瓯掷面破,曰:“作破面鬼”。齐和帝赠太常。
沈昭光:家难至,不忍舍母独逃,见获被杀。齐和帝赠廷尉。 沈说道: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沈璞之:北中郎行参军。
沈宪:字彦璋。宋明帝与宪棋,称有刺史才,官至尚书左丞。齐武帝时为南梁太守,政声大著。孔稚珪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官广陵太守。西阳王刘子明守南兖州,频行州府事。官散骑常侍,病
卒,有“当世良吏”之誉。
沈麟士:字云祯。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号“织帘先生”。宋文帝时虽应令抄撰“五经”,为学士,称疾归乡,作《玄散赋》绝世。隐居吴差山讲经,从学者数十百人。齐武帝时吏部郎沈渊、中书郎沈约表荐,明帝征著作郎,东昏侯征太子舍人,并不就。守操终老,笃学不倦,注《易经》《老子要略》等数十卷。
沈俨之:字士恭。齐明帝时征太子洗马,征中书郎。 沈昙庆:徐州刺史。 沈坦之:齐都官郎。
沈颙(一名昂):以家贫出仕,为始安令。
沈:字处默。清静有至行,孝母,兄弟友爱。宋末为南郡国常侍。齐明帝为征太子舍人。梁武帝天监初期,扬州别驾陆任厚礼相待,卒于家。著文章数十篇。
沈僧畟:梁左民尚书。
沈巡:梁武帝末年为东阳太守,梁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陈文帝诏赠侍中、领军将军,谥敬子。
沈叔迈:方正有干局,梁末为尚书金部郎。入陈,武帝至宣帝四朝,太仆、廷尉,出为镇东始兴王长史,行东扬州事,迁为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病卒。
沈景一脉,入仕殿堂有功业者:
沈劲:字世坚,少有节操。哀父死于非义,志欲立勋雪耻。得平北将军王胡之赏识,参议府事。慕容恪侵逼山陵,上表效力,自募壮士,以寡制众。率500人守城,城陷被执,有“奇士”盛誉。晋穆帝嘉其死节不屈,赠东阳太守。
沈叔任:少有干质,为吴县、山阴令,治皆有声。朱龄石伐蜀,为司马。平蜀大功,为巴西梓潼郡太守,戍涪城。侯劢、罗奥聚万余人作乱,以兵不满五百出击获胜,因平蜀全涪之功,封宁新县男。出为益州刺史,以疾还都,病逝。
沈庆之:字弘先。仕宋武帝、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废帝。深得文帝信重,以破蛮大功建树朝廷。讨元凶,孝武帝封南昌县公,改
封始兴郡公,70岁为开府仪同三司,持节平叛,攻城辄身先士卒。上欢宴,口授《侍宴诗》。前废帝时,遣沈攸之赍药赐死。年八十,追赠侍中,谥忠武公。宋明帝追赠司空,谥襄公。
沈怀明:宋明帝时为建威将军,东征有功,封吴兴县子,为南兖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为逆,统水军防固石头城,为冠军将军,朱雀失守,奔走忧卒。
沈法系:字体先,随沈庆之征五水蛮,有将才。孝武帝伐逆,加宁朔将军,封平固县侯。讨萧简,以四面并攻之计获胜,官骁骑将军。
沈演之:字台真。年十一,尚书仆射刘柳曰:“此童终为令器。”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袭父别爵吉阳县五等侯。奉宋文帝命东巡诸郡水灾,开仓赈民。转别驾从事史,深为执政的刘义康倚重。再为右卫将军,总司戎政。范晔逆谋,转吏部尚书,任寄不异。卧疾治事,暴卒。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贞侯。
沈文秀:字仲远。前废帝时为青州刺史,据青州所治东阳城,每战辄胜。归宋明帝,破北魏进袭,封新城县侯。被围三载,日夜战斗。城陷持节,名将慕容白曜敬其气节,锁送桑乾关押。19年后,齐武帝永明四年死于囚地。
沈文季:字仲达。历宋孝武帝、前废帝、明帝、后废帝、顺帝与齐高帝、武帝、明帝、东昏侯。封山阳县五等伯,挥刀逃出家难。宋明帝迁散骑常侍,宋顺帝都吴兴、钱塘军事,杀沈攸之弟新安太守沈登之,持节改封略阳县侯。齐高帝改封西丰县侯,齐武帝时为领军将军。有辞采,善簺弹棋。齐明帝出镇大胜。王敬则等反叛,加镇军将军。世乱托以老疾,被东昏侯所害。齐和帝赠司空,谥忠宪。
沈君理:字仲伦。美风仪,有识鉴。尚陈霸先女,封永安亭侯。文帝时官东衡州刺史,宣帝时为吏部尚书。女为太子妃,爵望蔡县侯。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贞宪。
沈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有吏能,为廷尉卿。陈宣帝时为贞威将军、卫尉卿。持节、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岭南俚獠世相攻伐,虽文吏却抚御有方。卒于官,赠散骑常侍,谥祁子。
沈婺华:陈后主皇后。端静寡欲,聪敏强记,工书翰。陈亡入长
安,后主薨为哀辞,文甚酸切。隋炀帝每所巡幸,恒令从驾。炀帝被杀,自广陵过江,于毗陵天静寺为尼,法号观音,贞观初卒。
三
沈戎为祖,盛德大业,有沈浒、沈景两大支脉,也有见诸谱牒的其他支脉,沈叔仁到沈观嗣六世,沈昶到沈行简五世,沈总到沈志道四世,沈休季到沈洙三世,沈峻、沈文阿二世等。功业最著者为沈叔仁支脉,文学最显著者为沈昶支脉,经学最有名者为沈峻支脉。
沈叔仁有攸之、登之、雍之3子,沈攸之有元琰、懿子、文和、幼和、灵和5子,沈元琰有子法琛、法先,沈文和有子法征,沈幼和有子法茂,沈法琛有子钦与女妙容,沈钦有子观嗣。
沈昶有从子瑀,沈瑀有子续,沈续有子炯,沈炯有子行简。 沈寂有子宣,沈宣有怀文、怀远、怀明3子,沈怀文有淡、渊、冲3子,沈怀明有子崇傃。
沈总有子懿,沈懿有子不害,沈不害有子志道(入隋出仕)。 沈休季有子山卿,沈山卿有子洙。 沈峻有子文阿。 沈道虔有子慧锋。
沈叔仁:衡阳王义季征西长史,随其镇彭城,度征北府事。 沈攸之:字仲达。历仕宋文帝至顺帝七朝。随沈庆之征西阳蛮、广陵,屡有功。宋孝武帝配以仇池步槊,为沈庆之所抑。前废帝宠之,诛戮群公,封东兴县侯。宋明帝时克赭圻,封贞阳县公。后废帝承位,进号安西将军。宋顺帝时号东骑大将军,攻郢州兵败,逃华容界,自经。
沈登之:新安太守。
沈雍之:鄱阳太守,先攸之卒。 沈荣之:尚书库部郎,先攸之卒。 沈元琰:司徒左长史,守江陵逃出。 沈懿子:太子洗马,先攸之卒。
沈法琛:梁安前中录事参军。陈文帝时追赠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封建城县侯,邑五百户。追赠其妻高氏为绥安县君。
沈昶:宋建平王刘景素主簿,景素反坐狱,瑀诣台陈请,免罪。 沈瑀:字伯瑜。起家州从事,以法执事,有能名。齐高帝时再为余姚令,廉洁自守。王师北伐督运漕,梁天监八年,为盗所杀。
沈续:梁王府记室参军。
沈炯:字礼明。少有隽才。侯景之难不屈节,为王僧辩军书,莫有逮者,梁元帝特封原乡县侯。荆州陷,为西魏所虏,礼授仪同三司。独行经汉武帝通天台,为表陈思归之意。陈武帝时为通直散骑常侍,尝称宜居王佐。以母老表请归养,陈文帝加明威将军,为之吊祭,赠侍中,谥恭子。有集20卷。
沈总:齐尚书祠部郎。 沈懿:梁邵陵王参军。
沈不害:字孝和。幼孤好学,14岁补国子生,转庐陵王府刑狱参军。陈文帝时为嘉德殿学士,制三朝乐歌八首、二十八曲,掌策文谥议。宣帝时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操笔立成制文,治“五礼仪”百卷,《文集》14卷。
沈志道:字崇基。少知名,解褐扬州主簿,安东新蔡王记室参军。后入隋。
沈寂:晋光禄勋。沈宣:晋新安太守。
沈怀文:字思明。好玄理善文,为《楚昭王二妃诗》。宋文帝诏为尚书殿中郎,与谢庄共掌辞令。元凶弑立,违旨奔新亭。孝武帝时行府州事,有能名,宠待隆密。上宴集,令坐者咸醉。素不饮酒,谓故异己。出为广陵太守,有司所纠,赐死。
沈怀远:为始兴王刘浚府参军。前废帝官武康令,撰《南越志》《怀文文集》。
沈冲:字景绰。涉猎文义。为抚军正佐,兼记室。及父怀文获罪被杀,柳元景为之叹息,冲兄弟以情苦知名。为永兴令,迁尚书殿中郎、领录事。宋孝武帝时为五兵尚书,世号“腰鼓兄弟”。
沈淡:御史中丞,为司直。 沈渊:亦官御史中丞,为司直。
沈崇傃,字思整。6岁父卒,佣书养母。梁天监初为前军鄱阳王参
军,太守柳恽辟为主簿。母卒,梁武帝旌彼门闾。为永宁令,禄不及养,哀思更堪,卒。
沈休稚:梁余杭令。
沈山卿:梁国子博士、中散大夫。
沈洙:字弘道。治“三礼”“五经”,梁武帝时为士林馆都讲。陈武帝时与沈文阿同掌仪礼。陈文帝时为光禄卿。废帝时迁戎昭将军,琅邪、彭城二郡丞。议事,朝臣敬服。陈宣帝承位,得重用。
沈峻:字士嵩。家世农,至峻好学,师事沈麟士。自课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博通“五经”,尤长“三礼”,为国子助教、“五经”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补西省学士,助贺琛奉敕撰成《梁官》。出为武康令,卒于官。
沈文阿:性刚强,传父业,梁时为五经博士。陈武帝时领羽林监。陈文帝时于东宫讲《孝经》《论语》。诏赠廷尉卿。撰《仪礼》《经典大义》近百卷。
沈道虔:少仁爱,好《老》《易》。孙恩乱后饥荒,县令庾肃之为立小宅,与诸孤兄子共资,困不改节。宋文帝赐钱米遣使存问,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累世事佛,父祖旧宅捐为寺,琴书为乐。
沈怀明:宋兖州刺史。 沈宪:齐散骑常侍。
沈浚:字叔源。少博学,有才干。入为尚书左丞。侯景逼京城,迁御史中丞,奉太子令往诣,无畏逆臣,正色责景,被害。
沈妙容:陈文帝皇后。陈武帝永定元年为临川王妃。陈废帝尊为皇太后。陈宣帝时为文皇后。陈亡入隋,大业初南归,卒于故土。
沈戎后裔,如高寿85岁(《南齐书》言86岁)经学大师沈麟士《沈氏述祖德碑》所引“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童谣之语,从沈戎东汉初光武帝封海昏县侯(宋文帝追封善述侯)以来,东吴时有侯爵2人。东晋末有爵位者3人。南朝刘宋时达20位(承袭、谥封),南齐只有沈文季由宋封而改封西丰县侯(宋孝武帝封山阳县五等伯,顺帝封略阳县侯,邑千户。齐初改封,食邑1200户,明帝增至1900户)。萧梁时有爵位者3人,陈朝有封侯者7人。
沈氏最为兴盛在南朝刘宋时,得封者多,位在公爵者5人。虽然陈朝亦多于其他王朝,追其原因,陈朝出现两位皇后得封。以崇文著名封侯者,仅有梁朝的沈约。沈约得封,当然有“与时舒卷”[3]劝谏梁武帝萧衍移祚之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