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ASTMD剥离强度测试标准中文版

ASTMD剥离强度测试标准中文版

来源:好走旅游网
压敏胶带剥离强度测试标准1. 范围

1.1 这些测试方法主要用于压敏胶带剥离强度的测试。

1.1.1 180°

方法 A:单面胶从标准钢板或其他类似表面的平板上

剥离的测试方法。

1.1.2 方法B:单面背衬胶粘性的测试方法。

1.1.3 方法C:双面胶与标准钢板粘性的测试方法。

1.1.4 方法D:单面胶或双面胶与离型纸的粘性的测试方法。

1.1.5 方法E:无基材胶带与标准钢板的粘性的测试方法。

1.1.6 方法F:单面胶与标准钢板90°剥离的测试方法。

1.2 这些测试方法是给定压敏胶带粘性测试的统一评定方法,这评定可

以针对一卷,两卷之间或一批。

1.3 不同的基材和(或)胶质都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这些方法不适

用不统一的胶质。

1.4 这些测试方法不适用于一些相对硬质的基材、衬里或

在低强度下高粘性背胶的测试。这些特性对测试结果有很大

力。

的影响,因而不能真正代表粘

1.5 测试数值用 IS 或英寸—磅做为单位,在每个单位系统中数值的规的单位。

定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系统必须使用自己

1.6 这些标准没用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所有安全隐患。标准

使用者有义务去建立一个安全健康的操纵规则。

4. 测试方法概要

4.1 方法 A——单面胶 180°剥离——用可控压力把胶带粘贴到标准测板上剥离。

试板上。测试时,以恒定的速度

180°角从测试

4.2 方法 B——单面背衬胶的粘性——胶带式样一粘贴到测试钢板上,进行测试。

取另一式样粘贴到式样以的背面,然后按方法

A

4.3 方法C——双面胶

4.3.1 表面粘性——把双面胶的正面贴到不锈钢板上,衬里面朝

外。撕去衬纸,贴一层

0.025mm(0.001in)的聚

酯薄膜,接下来按方法A 进行测试。

4.3.2衬里粘力——在双面胶的正面贴上然

0.025mm 的聚酯薄膜,

后撕去衬纸贴到不锈钢板上。接下来的测试同方法A。

4.4 方法 D——测试离型纸胶带(单面或者双面)的粘性——把胶带粘

贴到测试钢板上,衬里面朝外。同方法

A 中单面胶从钢板上

剥离类似,用同样的方法测试衬纸与胶粘剂的剥离强度。

4.5 方法E——无基材胶带的粘力测试

4.5.1 正面——把胶带贴到标准测试钢板上。除去衬纸,贴上厚度为0.025mm的聚酯薄膜形成一个背衬薄膜胶带试样。按照方法A 进行剥离

力的测试。

4.5.2 衬里面——把胶带正面贴上厚度为撕去衬纸贴后贴到钢板上按方法

A进行测试。

0.025mm的聚酯薄膜,

4.6 方法F——单面胶90°剥离——在可控的压力下把胶贴到标准钢板上,以恒定的速度从钢板上

90°角进行剥离测试,计算剥离过程的力。

5. 意义和应用

5.1 这些测试方法是为保证质量使用的。给定的压敏胶在特定条件下测定其最大和最小剥离力,其数值用作验收标准。

5.2 方法A、B、C、E、F还可以用来测定给定胶带与其他一种或多种不同材料和材质的表面的相对粘力。有代表性的材料式样足以作为标准钢板试验使用。

5.3 方法A, B, C, E or F 不能被用来对比测试同类但不同粘着

力的胶带。这是因为测试的剥离力并没有规范为一定压力范围。压力会因为单面背

衬的硬度和黏着力度而有所不同。两种不同胶带极少

有相同此类属性。

5.4 方法D 可以测试在特定剥离速度下剥离掉黏胶带的离型纸所需要的

不同力值。不同的剥离速度剥离力值不同。

5.5 这几种测试方法没有提供设计信息,原因在于通常粘着力和功能要求之间没有直接关联。

6. 设备

6.1 取样器—取样器应使用两边平行的单刃刀片,精确的分开距离,这样可以剪切出宽度精确的试样。两种剪切12 和24-mm[0.05-

and 1-in.]

剪切宽度都是可用的。为了不引起试样边缘破损,取样器

也可以选择适合的。注意1—这些宽度是根据Guide D 5750/D5750M

的公制计量单位为参照的。

除了欧洲外,所谓的组合公制单位世界通用,如果测试的宽度不同,计算的方法也相应的不同。

注意2—12mm取样刀规格是12mm宽,220mm长的铝制刀柄。。。。。。。。。。。。。。

6.2 剂量器分配器—溶剂,比如洗涤瓶。

6.3 测试板——不锈钢板,50×125,不小于1.1mm厚,表面粗糙高度50

±25nm。测试板如果有锈或者很多刮痕就不能使用。新板使用前要清洗。要保护测试板表面不被刮花或污染,其存放条件如

10节所述。

6.4 压辊——自动或手动

6.4.1 压辊钢圈直径85±2.5mm,宽45±1.5mm,表面橡胶

6mm左右厚,硬度80±5.压辊表面为无任何凹凸缝隙的光滑圆筒。滚轴克重为2040

±45g。

6.4.2 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让别的部件增加其重量。压辊可以是

自动的或者以10±0.5mm/s手动操纵,推荐使用自动压辊。

注意 3 有一种检测压辊表面橡胶性能的简易方法。用薄纸包住橡胶层,然后在铺着复写纸(印面向上)的平板玻璃上滑动。复印纸的颜色就会被拓到薄纸上,这样就能直观的显现出橡胶表面是否有小的凸起或凹洞。

6.5 粘力检测仪——可能会用到恒速拉力机。在此推荐使用电子设备能检测每秒的剥离力值。拉力机的工作台中央有两个动力方向平行的夹具,其

同试样统一在同一工作台。用

5.0± 0.2 mm/s

恒定速率

拉动夹具然后另一装置测试数据。装置的精确度应达到0.5%,测试水

平在满量程的20%到80%之间。

6.6 固定装置——用于方法F的90°剥离。

7. 试剂和材料

7.1 试剂的纯度——所有试验用的试剂应该达到化学纯。如果用其他的纯度的试剂,应该要保证其纯度不影响测试结果才能使用。

7.2 试剂

7.2.1 以下是所有可能用作清洗剂的试剂:

7.2.1.1 无酒精双丙酮,技术级或者更高,

7.2.1.2 甲醇(95%),

7.2.1.3 丁酮,

7.2.1.4 n—正庚烷,

7.2.1.5 丙酮

7.2.2 在测试时,最后的清洗应该用到丁酮或丙酮。

7.2.3 在选择和使用试剂清洗钢板之前要谨慎注意化学试剂

对环境,身体和安全的影响。

7.3 清洗材料——吸收剂,外科纱布,棉毛或者薄纸。材料必须为无棉绒纸;吸收剂不能含同有

7.2 所列溶剂可溶的添加剂。

8. 取样

8.1 选取试样—试样应该符合Practice D 3715/D 3715M 标准。

8.2 其它用途试样—试样的选择取决于试验目的。可以参考PRACTICE E122。通常一种胶带需要至少五个试样。测试试样必须取自不同的胶带卷,

如果有可能取自不同的生产线。单一的产品取样检测

不能得出有力结论。

9. 测试试样

9.1 试样规格宽为24mm,如果宽度不同于此,参考误差范围是允许的。长度规格为

300 mm左右。

NOTE5. ±0.5 mm的

9.2 作为试样的胶带,必须先从胶带卷上去掉3-6 圈之后再取材。

9.3 从每个胶带卷上取下一块试样的方法。以500 to 750 mm/s的速率

从旋转的胶带卷上扯下试样。当由于胶带宽度或某些原因致使粘性过高而不易扯掉试样时,速率可以减少到

500 mm/s。

9.4 当胶带宽度大于24 mm [1 in.]法剪切掉。

时,多出的那部分宽度用刀

9.5 解卷后5 分钟之内进行试样测试。

10. 测试条件

10.1 根据D 4332 把试样放置在标准温度环境下至少24 小时。

在此环境下测试即可。(警告——试验者要知道试验产生的热量会传递到不锈钢板

上。因此在胶带黏贴到试验板的过程中或者之后,试验

触。)

板应该尽可能的不接

11. 方法A——单面胶的180°剥离

11.1 把7.2.1 所列的一种试剂涂抹在试验板上,用清洁吸水的

材料擦拭干净。用此种溶剂擦拭三次,试验板在标准环境下晾干时间至少需要10 min。如果10h之内不使用,应该重新清洁再用。

注意 4——避免使用有污点,色污或划痕的试验板。禁止用手指接触试验板表面。在存放中,应保护试验板不被破损或者污染。

11.2 处折叠,

按照9.3 的要求取300-mm的胶带试样。在试样一端12 mm

粘成标签状。拿住标签端,让试样的另一端接触试验板,这

验板紧贴而只是轻微的置于其上。自动或者手动的按

胶带完全粘附到实验板上,这样可以避免胶黏

果真的出现空隙现象,此试样作废。

样试样没有同试

长度方向滚动压辊,使

剂和试验板间有任何空隙。如

注意5 为了试样黏贴时更好的滚压,试样宽度小于24 mm [1 in.]时,用一

段胶带补齐24 mm [1 in.]或者用适宜重的压辊来线压,使其等同于2045g的压辊。

11.3 在一分钟之内准备好每一试样和测试装置。

注意 6 试样搁置时间的长短会带来不同的检测结果。各种胶带因搁置时间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剥离力。要选择合适的搁置时间。

11.4 把胶带对折成180°,从试验板上剥离出25 mm [1 in.]。

把试验板的这一端放入拉力机的活动夹口,另一端置入另一夹口。操纵夹具以5.0

±0.2 mm/s的速度上升。

11.5 启动拉力机后,检测出的最初25 mm的剥离力值不在统计

范围之内。用之后的50 mm的剥离力的平均值作为粘力测定值。

12. 方法B——单面背衬胶的粘性

12.1 把试样一粘贴到像标准不锈钢一样的坚硬试验板上,用压

11.2 所述黏贴到试样一得背面,要确保

所述操作试验。

辊滚压牢固。另取一试样如两试样边缘线

齐。按照11.3-11.5

13. 方法C——双面背衬胶的粘性

13.1 正面——按11.1-11.3 步骤进行操作,去掉衬纸。把厚度为

0.025mm聚酯薄膜叠加在测试样上,薄膜要比试样稍微宽一些。遵循把胶带

黏贴到试验板的方法,把薄膜用压辊准确的贴附到胶黏带上。

注意 7 薄膜的滚压最好用手动压辊。滚压速度能增加到50 mm/s [2 in.]/s.

按照11.4 和11.5 的方法继续试验。

13.2 衬纸面—用厚度为0.025-mm [0.001-in.]的聚酯薄膜按照

11.2 黏贴到胶带表面,把他们充分粘合。修剪薄膜使其比胶带稍微宽一些。取掉

衬纸,按照11.1-11.5

继续试验。

14. 方法D——单面或者双面背衬胶离型纸的粘性

14.1 双面背衬胶——遵循11.1把试样一端的125 mm粘到试验板

上,胶粘面(表面)向下。用压辊以共各滚压两次。

10±0.5 mm/s的速率两个方向

把试样另一端离型纸剥离掉,保留试验板上的胶带的

上的胶带。对折离型纸然后按

11.4和11.5进

离型纸。不要碰到钢板行试验。

14.2 14.2 单面背衬胶——遵循11.1。把试样一双面背衬胶贴到

试验板上,长度和试验板一致。取掉单面背衬胶带的离型纸。把试样一端的125 mm 的光滑面向下,叠贴到试样一上。用压辊以mm/s的速率两个方向共

10±0.5

各滚压两次。把试样另一端离型纸剥离掉,

对折离型纸然后按

11.4和11.5进

保留试验板上的胶带的离型纸。行

15. 方法E——无基材胶带粘性

15.1 胶黏面——按照11.1-11.3 的步骤取掉离型纸。把厚度

0.025mm 的聚酯薄膜黏贴到试样上,其宽度比无基材胶带稍微宽一些。按11.2 所述黏贴薄膜保证其无缝隙贴附到无基材胶带上。遵循11.4 和11.5 继续试验。

15.2 离型纸面—在无基材胶带的胶黏面上贴附上厚度为

0.025mm的聚酯薄膜。用适合的压辊手动滚压两次,滚压速度可能增加到50 mm/s/s. 去掉试样的离型纸如到试验板上。如

11.2 和11.3 所述把其黏贴

11.4 和11.5 的步骤继续试验。

注意 8 尽管方法操作简易,但其操作需细致,尤其当两个不同的实验室或者操作者按照书面程序得出清晰一致的结果时要格外注意。

16.方法F——单面背衬胶的90 度剥离

16.1 按照11.1-11.3 所述准备测试试样。

16.2 把胶带一端90 度方向折叠。从试验板上剥离试验板夹到仪器的活动夹口这样可以在接下来持90°,这样另率上升。

25 mm的胶带。把

75mm的剥离过程中始终保

5.0±0.2 mm/s的速

一端放置到其它的夹口。使夹具以

16.3 按11.5 所述继续试验。

17.计算

17.1 在英寸——磅系统中,如果测试力值非牛顿值,使其除以试样宽度然后乘以10 转换成N/10 mm。在英语量制系统中,如果力值非盎司,使其除以试样

宽度后转换成盎司。

18. 报告

18.1 报告结果应有下列信息

18.1.1 应陈述种测试方法和其差异性所在

18.1.2 每一试样的物源识别

18.1.3 描述测试中会出现的异常反应(例如粘附转移或者断裂)

18.1.4 剥离力值精确到0.1 N/10 mm [oz/in. 运算中运用实际的试样宽度。

到最近的1 oz/in.]。

18.1.5 识别A, B, C, D ,E 这5 中测试方法。方法区别其胶黏面和离型纸面。

C,E 还要注意

18.1.6 搁置时间的记录,是否少于或者多余标准的1分钟

18.1.7 测试样的宽度,是否不同于9.1

18.1.8 测试环境是否是23±1°C 或者50±5 % RH

19. 精度和偏差

19.1 概要:若是同等取材,熟练程度相当的操作人员用同样的设备做检测

试验时,100 组测试中两组结果的值不应该超过平均检测值的

18.8%。很多情况

可导致结果的不同。只有特定的检测方法才能测定

180°

剥离的真正值。在此限定范围内

D 3330/D 3330M 没有明显偏差。其他

情况下对于结论和鉴定的误差在 19.2-19.5

中找到解释。

注意9 此6 种检测方法中只有方法A 应用在检测准确度上。当然其他方法的也类似,方法C 可能不适用。

19.2 实验室间的检测数据——1980 年6 个不同的实验室从两个材料中

随意取材进行试验。每个实验室的两名检测人员各自从两种材料的三个胶卷中各取

出三个试样。这样

180°剥离检测结果的差异要素

组合就是其差异程度。结

果如下:

相同材料的试样

不同材料的试样同一实验室组平均值的2.1%平均值的0%不同实验室组

平均值的9.0%平均值的3.7%重复组

平均值的4.9%

平均值的4.9%

19.2 绝对差异——对于

19.2 中的差异要素,如差异同表格

1 中的相当或者有

则两组检测结果的平均数值被认为存在

95%的差异。

注意 10 绝对差异与可靠极限的列表对比可以作为总体结论,尤其表达对不同实验室检测精度的尊重。在对不同实验室做出判断之前,所参考的数据偏差必须是建立在对同一材料的任意取材的最新监测数据的对比统计上。

超出,

表 1 绝对差异,特定条件下的平均数百分比

同一实验室精

1510不同材料试样

1510

30.128.027.3

30.128.027.3

18.814.513.9

19.715.615.0

不同实验室精

42.529.419.131.829.429.1

表 2 95%的可信限度,特定条件下的平均数百分比

19.3 可信限度——对于

10 和

表 2 。

19.2 中的差异要素,测量结果的单个平均值如注意

19.4 偏差——在没有通过合格的方法得出真实值之前,没用很适合的语言来

D3330中测剥离强度方法所带来的偏差。

陈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