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侧面描写

来源:好走旅游网


踏花归来马蹄香

——侧面描写 教学目标

1.能恰当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写活景物。 2.培养自己的修改文章的能力。

宋代画院曾经举行过一次绘画比赛,画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 ,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着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绕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旁……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副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真是绝妙的构思啊 !画中没有花,但那追逐马儿的小蜜蜂却使人依稀嗅到那浓浓的花香。花香是难以正面描绘的,即使非要从正面描绘,也往往会显得直白、平淡,而以蜜蜂衬花香,则使作品从虚无中见出丰盈,从而取得一种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另一个故事:宋朝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擅长绘画,曾在京城设立画院招考天下绘画英才。有一年,画院考试时出了一个题目,要求每位选手根据一句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画一张想象画,许多考生一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太容易了,很快就画完交了上去,他们中有的画着河边泊着一只小船,船头立着几只鸬鹚;有的画着几只鸟雀斜翅飞往船上的草蓬中。当时只有一位考生拿到题目后左思右想,斟酌了许久才动笔。可是最后公布比赛结果时,他的画却被选中了。原来他画的是河上停着一只小舟,一个船夫斜卧在船尾酣睡,身旁挂放着一支竹笛。绘画艺术是这样,文学作品的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赏析:

古人很善于侧面写人物的美,但很少直接写其美,例如:《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帩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这里不直接写罗敷美的形象,而从侧面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一、什么是侧面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二、常见的侧面描写的方法

1

1、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

2、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如《七根火柴》歌颂了一位无名战士,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自然环境:“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环境是多么的险恶啊!而无名战士呢,是“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身体是多么的虚弱啊!这一切表明无名战士自己是最需要火柴的,可他却把仅有的七根火柴无私地奉献了出来。作者通过对“物”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忘我革命精神的无名战士的形象。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侧面表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景) 3、以物衬物:

如《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在这里,作者以鱼来衬出水的清澈,虽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觉,收到了从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侧面描写的分类

1、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做“水涨船高”。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都在无意地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风,常常通过写树的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注:后两者可反用)等。

如《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为了突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先写了黑妞说书,作者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象已词尽意穷,无以复加,读到这儿,不禁使人生疑:作品的主人公不是白妞吗?把黑妞的演唱技艺写得如此绝妙,岂非喧宾夺主?作者借观众之口道出了个中用意,解答了读者疑问:“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原来写黑妞是为了衬托白妞

2

啊!这就是用了正衬法。

2、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三、侧面描写的作用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四、口头练习( 找出下面各段中的侧面描写,说说其表达效果。) 找出下面各段中的侧面描写,说说其表达效果。

1、《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前两句写花多、花色、花味。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蜂之所以闹,蝶之所以舞,不言而喻是艳丽的花吸引了它们。)

2、《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真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这些话写村里人误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人们对他议论和评价。这侧面描写讴歌了小英雄雨来英勇对敌斗争的高贵品质。)

3、魔术使人眼花缭乱,“双枪刺咽喉”则令人胆颤心惊。你看,两位少年阔步上场,向观众行了个礼,然后同时抓起一杆两头带枪尖的铁枪,将枪尖分别对准自己的咽喉,一起用力顶,枪杆成了弧形,一秒、两秒„„场内静极了,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孩子,别玩命!快放下!”一位老奶奶带着哭腔喊道。两位少年并不在乎,我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忽然,俩人同时“嗨”了一声,枪杆竟然被折成了“U”字形。人们都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人们才醒悟过来,顿时,掌声、叫好声一齐响起来„„(渲染出惊险的气氛。)

4、《口技》: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千百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他们的所有行为仿佛置身火场,从侧面很好的衬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5、《在烈日和暴雨下》: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老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透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烘托和渲染文中特定人物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痛苦。)

五、看图写话

3

训练过程:看图,理解画意。提出描写要求和确定侧面描写对象。

1、描写要求:表现人力车夫劳作的艰辛和内心的酸楚。描写对象:外面的大雨和车上的肥胖乘客。

2、描写要求:表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难,学习条件的艰苦。描写对象:课桌,课椅,外 貌,山区环境等侧面。 小结

4

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时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着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因此,写作中最重要的是灵活。如果能正面描写则正面描写,如不能则像清代刘熙载所指出的那样:“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

总之,侧面描写丰富了描写的手段,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我们在作文时应有意识的加强训练,以达到娴熟驾驭的程度。 实践操练:

从下面提供的题目中,选一个你认为最能写得好的题目,写一个片断。 要求:

①使用多种描写手法(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不少于300字。

④抄写好后,在文中用红笔划出侧面描写的文字。 1、考试过后 2、篮球比赛 3、公园一角 4、语文课上

正面侧面描写实例导向

(一)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着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

„„

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驰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汽车停住,车门打开,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新的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像出门做客一样,引起人们一种离别的依恋之情。

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热情而有力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都是熟悉的,理解的。人们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也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脸上露出一种亲切的微笑,向人们点点头。

5

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像是表明了一种思索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主席完全明白当时人们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历史转折时期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间的亲密,他们的无比的决心和无上的英勇。

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他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正是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性格。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起来,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的盖地的尘砂遮住了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去,拼命地挥手。主席把手放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在头顶上盘旋,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

(方 纪《挥手之间》)

(二)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真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小英雄雨来》)

(三)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

13日22点十二分,当人们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扑到我们身上。”获救得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在同学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

6

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四)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突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地平线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的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半个晚上。

(王愿坚《七根火柴》)

(五)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老舍《草原》) 分析: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文段(一)中的动作描写既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关键时刻以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对前途充满坚定信念的崇高精神品质,也反映了延安人民群众对主席做出顾全大局壮举的拥戴、对他个人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主席一行所寄予的厚望。这千种感受、万种心情就是在这不言不语的动作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衬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人衬人,如文段(二)中画曲线的语句写村里人误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人们对他议论和评价。这从侧面描写讴歌了小英雄雨来英勇对敌斗争的高贵品质。文段(三)中画曲线的语句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更有力的衬托了谭老师舍己救学生的高贵品质。二是以物衬人,文段(四)中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了红军过草地的艰难,表现了无名战士珍藏“七根火柴”的艰难,展示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揭示了“七根火柴”的意义——使长征队伍有了战胜风雨寒冷的火种。三是以物衬物,文段(五)前半是正面描写,后半是侧面描写。作者一开始就直接抒发初次见到草原时激动的情怀和满心的愉快,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可爱。到了后来,不仅仅是作者被草原陶醉了,“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温馨提示

7

运用正面描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要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来写。 2.心理活动描写要努力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3.动作描写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4.语言描写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而要将生活中的人物语言进行提炼和典型化。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与主题无关的话语不要写。

练习

请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家人在一起的一个幸福时刻。 温馨提示

运用侧面描写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侧面描写的引入部分必须自然。二是应抓住事件主体叙述清楚,不宜像正面描写那样详尽。三是侧面描写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正面描写相配合。

练习

请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开下列语境。

夏日的某一天,烈日当空,天气炎热,整个世界都被包裹在热浪中。 写作训练

《雨夜,我一人在家》《自习课上》(二选一)

要求:使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00字左右。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实战演练1

年轻的父亲坐在草坪上,两步以外,站着牙牙学语的儿子。儿子一手握着小面包,一手捏着红蜻蜓,盯着草尖上飞来跃去的蚱蜢。那蚱蜢很年轻,透明的双翅,翠亮亮的身子耀着儿子发亮的眼。

父亲笑着喊:“晶晶,你看,妈妈在那边,去,找妈妈去!”儿子仰起小脸儿偏着头看看,于是两手张开,一脚深一脚浅地奔去,小面包落在了草地上,红蜻蜓也获得了自由。

草坪那端躺着年轻的母亲,一手支着头,一手随意地搭在身上,脸上写着的是幸福和满足。看见儿子奔来,她急忙坐起却并不迎去,只是张开双臂笑着喊着:“晶晶,乖孩子,妈在这儿,快来呀!”儿子张着小嘴,满脸的笑容,满脸的稚气,满脸的纯真,终于一下子扑进了母亲怀里,把小脸紧贴在母亲脸上。年轻的母亲搂着儿子,将一个甜蜜的吻印在儿子脸上,好像拥有的是整个世界。

实战演练2

参考示例:“知了——热死了!知了——热死了„„”知了在树上已经热得不想再享受那甘甜的树汁,只顾一个劲地叫;狗也热得没精打彩地趴在地上“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和伸舌头;连地面上的小花小草也热得不行,他们弯着腰,耷拉着头,有的甚至变黄了,枯萎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