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

课堂实录

一、 预习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识记生字词。

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烂柯kē人 侧畔pà

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寥liá

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婵chá

2.请你记住: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经行:经过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3.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4.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 1.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

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教师导学《赤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四、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研读赏析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课堂小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课后习题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被贬的境遇和愤懑不平之情。

颔联:对友人的怀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慨叹。 颈联:改伤感低沉的情调为慷慨激昂的气概。 尾联:点名酬赠题意。 赤壁

前两句:引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定兴感之由。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