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道的四阶位
资粮道是证空性无相,“色空四句”,的“即是”是讲空,“不异”是无相,色空四句加上修止观,资粮道就完成了。《心经》所讲的,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无减无增”,唐玄奘的翻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按梵文翻译成无生无灭就比翻译成不生不灭好理解一点。加行道四个位叫暖、顶、忍、世第一,四个位是两两一对的。
什么叫暖位?这是从打坐依禅定的境界来建立这个位的。当你开始能定了,你会感觉到全身发暖,就叫暖位,就是你能够得到定了。我们用暖来代表我们的生机,这个生机,在宁玛派叫现分,分等于因素,法界有一个生机令我们能显现的因素就叫现分,暖就是现分了,没有生机就什么东西都显现不出来。这个暖是跟我们的呼吸配合,也就是跟气配合的。
第二位叫顶,是识境范围内最高的层次,你在识境里边修到顶了。修行人一定是先从识境开始修的,不可能一开头就说离识境。这个顶位就是修到识境的顶。过了这个顶,就开始认识非识境与智境了,但不是现证。如果按我们的法门修,是气脉明点都修得好,直到顶位了。所以这是识境里边修的一个层次。
然后是开始离识境了,离识境的忍。忍就是堪能,佛讲一个法,我们觉得接受不了,那就是不堪能。佛说空,我们觉得不可能空,那就是不能忍这个空境,空那个忍了。在加行道,佛讲的无生,最要紧的就是忍。对于这个无生法,我们堪能不堪能接受。能就是得到无生法忍,得到无生法忍的忍位,不能接受就不得这个法忍。离识境来认识无生法忍,不等于证到无生,认识而已。
刚才讲的相对是不究竟的。当我们相对于识镜讲离识境的时候,其实还是住在识境说的话,并没有真的离识境,离识境就不这么讲了。“我们离开这个房子到公园去”,这样讲的时候,你一定没有离开这个房子。因此说忍,说离识境,其实还是住在识境。不过是住在识境,但离开识境的思维,至多这样而已。因此我们还不是住在智境里,住在智境就成佛了,所以只能说我们住在非识境。非识境还是识境,不过不是我们这个识境。
佛说有识境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一在识境的我们而言,无色界是不不可思议的。我们有色,就是有物质,我们的肌肉、血,都是色。没有这些色的生命形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法想象。因此佛就不对我们说这一层次了,因为不可思不可议.讲无色界,佛经里边只举了个例,就是摩支利天。摩支利的意思是光,摩支利天就是光天,光对我们来讲就是没有色,没有物质的。因此他说:无人能捉、无人能杀、无人能害。香港娱乐界很高兴,摩支利天呐,他们说修这个就可以修到隐形了,修这个就不会给人打了。有人还举例,说有一个演员,原来人家想在停车场打他的,可是他修这个摩支利天,一看见仇人,就念咒,躲在柱子后边,结果那仇人在停车场到处找不到他。他就说你看,我修这个光天
修得多厉害,结果黑社会也来修。所以把佛法变成邪法了,也误解了。佛所讲的都是光的功能,举例是说没有物质的。当然,如果我们现在从量子力学来说,光有光子,光子还是,可是在佛的时代,没有光子等等概念,所以还是可以当成无色。
我们是生在欲界里面的,所以我们的层次很低。提高我们的层次到非识境,充其量也只能去到色界,就是离开我的这个欲,可是仍然有物质。这样的天就很多了。色界的天,最高一层叫色究竟天,仍然有物质,但物质到了最微妙的状态了。最微妙的物质到底是什么状态?不可思议。反正那时候的物质的情形、形象跟我们现在的完全不同。色究竟天一定没有这样的桌子,人的结构也一定不同,可是它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最高层次,是非识境。能够修到色究竟天,就是世第一了。
所以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顶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层次,世第一是非识境里边最高的,一个是识境,一个是非识境,两个层次的加行。《心经》里边所讲的“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这两句,属于这四个位,就是刚才所讲的两个层次的加行。
“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空性无相”是资粮道的结论,“色空四句”就得到一个决定叫“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是加行道两个位。
“无生无灭”是加行道头两个位证的,在识境里边证的。在识境里边,生灭只是现象,所以是相。在我们这个世界,看见的都是不断的生与灭的现象,我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现象,这个现象怎么说是无呢?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到无生法忍这个位。无生法忍不从相来讲。《心经》讲的无生无灭,是讲它的相是假相,为什么说它是假相?
资粮道上我们做一个抉择一个决定,抉择是“色既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此“一切法空性无相”是决定。抉择是四句,“空性无相”是决定,是资粮道
的决定。资粮道的决定见就是加行道的抉择见,加行道的决定见再用来做见道的抉择见,然后得到它的决定见。五道都是这样的,佛家的修正就是这么一环一环相扣起来。因此加行道的抉择见就是资粮道的决定见“空性无相”。拿“空性无相”来作抉择,它决定的是现在这个层次上的无生无灭。再用“无生无灭”做抉择,得到“无垢无离垢”的决定见。今天就讲这个问题。
先拿“空性无相”来作抉择,决定“无生无灭”,从“无生无灭”作抉择,决定“无垢无离垢”,那就完成整个加行道了。
从空性无相到无生无灭
既然在资粮道已经决定“空性无相”,我们现在就要拿“空性无相”作基础来看这个生灭现最。我们是在观修的角度讲心经的,既然已经决定“空性无相”,所以现在你要得到的决定就是“无生无灭”。所有学我们修道的首先是抉择,然后拿着抉择见来观修,在观修中得到一个决定,然后再拿着这个决定见来观修,就得到现证了,所以这是整个过程的四个步骤。
我们看见的生灭现象是虚妄的,因此“无生无灭”。举例来说,电视荧光屏里边有一个人,他没有离开荧光幕,还住在荧光幕的世界,可是他的心离开荧光幕来看荧光幕,不是住在荧光幕来看荧光幕了,因为他已将“空性无相”的决定当成了抉择,他就可以在观修的时候心离开荧光屏,看到生灭现象是“无生无灭”。荧光屏的影像的生灭是虚幻的、是假的,为什么荧光屏里边的这个生其实没有什么东西生出来?站在离开荧光幕的立场来看那个影像,就看到荧光屏世界里边的生灭是虚假的,只是影像而己。没有本质没有本体,因此他就说“无生无灭”了,那就变成离开荧光屏这个心。起初是拿着“空性无相”来作抉择,这样拿着这个抉择见去离开荧光屏,再看荧光屏的世界就看到“无生无灭”,变成
它的决定了,所以这是加行道的两个位。
第二个阶段是加行道另外两个位。刚才我讲的非识境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得到“无生无灭”这个决定,那么现在这个阶段,“无生无灭”就变成我们的抉择见了。现在我们就拿上一个阶段的决定见作我们现在的抉择见,进人高一个层次。一切现象都是“无生无灭”的话,为什么识境中实际存在的生灭我们却说是“无生无灭”?我们的这个心现在不能说它是清净或是污染。我们只能说,离识境才看见“无生无灭”。那就是刚才我讲的,要离开荧光屏的世界才看见“无生无灭”。现在这个变成我们的抉择,那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就晓得,我们其实是离识境来观修了。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啊!在学般若波罗密多,特别是修这个般若波罗密多,如果学佛不去修,对经对论是很难理解得透彻的。只是从这个字表面来了解是没用的,一定要去修,修还要有个方法,像这样的指导,是很要紧的。
因为生灭只存在于识境,你离开这个识境,才看到“无生无灭”,修到这一步,你的立场已经是离识境了,尽管事实上我们没法都离识境的。只能说离开我们这个识境到了另一个层次的识境,我们就把这个叫做非识境。非识境还是识境,不过非我们的识境,那么你就晓得无生无灭是站在非识境来做抉择。这是拿着“无生无灭”做抉择见。
在非识境来观修的时候你要得到一个“无垢无离垢”的决定,那是加行道第二个层次的决定了,是站在非识境立场得来的。
从无生无灭到无垢无离垢
现在就解释以“无生无灭”做抉择见,非识境观修得到“无垢无离垢”的决定。从住在我们这个识境里边来讲,我们说自己心有污垢。用如来藏思想讲般若波罗密多,要从两方面的双运来讲。一方面,站在智境的立场,站在佛的立场而言,我们否定世间一切的名
言显现;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推翻、不能否定名言显现。我们是在名言显现里生活,离开名言我们连饭都没得吃,我们根本没法生活,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的相碍缘起了,我们就是受到这样的局限而生存的。我们必须适应这些条件与局限,只有适应了我们才能够圆成。因此不能推翻名言显现,我们只能适应它,那是站在世间的立场,识境的立场。但是我们这样生活的时候要知道这个识境不离智境,所以我们等于是荧光屏的人,要了解还有一个荧光幕,是住在荧光幕里。法界就是我们的荧光幕,法界的性,法性就是智,我们无法直接现证到这个智而马上成佛。修到成佛中间有过度的阶段,一步一步地走,要从识境到到非识境,才能到智境,现在我们开始用非识境的概念来做抉择与观修。
在“无生无灭”非识境的状态下来修,你应该得到一个什么决定?《心经》说应该得到“无垢无离垢”,那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一方面,我们刚才讲这个世间的名言显现对我们有功能,另一方面,站在智境的立场说它是污染、是垢,这些垢障碍我们成佛。这些垢到底是什么?就是识境中的生灭而已。名言显现有生灭,所以我们名言显现的垢障也有生灭。如果它们没有生灭,荧光屏里边的人就永远不能成佛。因为名言显现不灭的话,它永远把你罩住,还成什么佛?因此现象有生灭、识境、名言显现的这样的东西成为的污垢就等于无了。既无生灭自然无垢,没有垢这个本体,没有垢的本质,可是也无离垢。既然没有垢,还离什么垢?
如果说要离垢就要拿着垢这个名言才能说离它,垢这个名言是真实的,我们才要离它。现在垢这个名言只是一个现象而已,现象有生灭,现象的本质没有生灭,所以根本不需要去离它,因为它只是识境的名言显现而已。只要证到我这个心是被识境的名言显现所困,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说我没有受绑,我要去解绑这回事,我们原来只是被名言所绑,名言的本质是无,名言显现最基本的现象就是生与灭。一个念头有生有灭,名言显现本身就有生有灭,因为我们的概念会不断地改的。
两千年前说要照明,只能点火,后来发明火把了,再发明蜡烛了,再发明电灯了,所以照明的概念也是有生有灭的,这个世界才说进步了。世界的进步、概念的进步,其实就是生灭现象,所以“无生无灭”。这些就是我们的垢,所以无垢。既然无垢,所以无离垢。能够证到“无垢无离垢”才真真正正地证到“无生法忍”,所以世第一。
八地菩萨就是证到无生法忍,现在加行道又说他得到无生法忍,那这个证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只是决定,而不是现证。
八地菩萨才得到加行道的世第一、忍位。你数一数现证的过程多艰难:八地之前还有世第一,还有见道初地菩萨,然后二地到十地菩萨,中间才是八地菩萨。初地、二、三、四、五、六、七,它还要经过八个阶段才能够证这个“无生法忍”。我们现在说的是得到“无生法忍”的决定,不是现证,中间这个次第不能混乱。
回到我们这个层次。真的看到“无生无灭”的“无生法忍”,理解、决定这个“无生法忍”,在这个“无生法忍”的基础上,就看到一切垢障也是“无生无灭”,就是刚才所讲。那么我们就脱离我们的识境到世第一进入非识境的层次。非识境修什么呢?在我们这个世界,找们有很大的相碍、局限,但我们也还有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令我们能够离开这个识境,就是光明。
我们住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边,可是我们不住在光里边,光对我们来说也是离识境的东西。所有东西我们可以拿得到,光你拿不到。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障碍它,可是光你没法障碍它。你说我拉上所有的帘子,开灯了,我用黑布把它蒙住,那个光不是透不进来了吗?是,可是那个光还是存在,你只能令它不显现而已。我们说有,有两个,一个是存在而有,一个是显现而有。你只能令它不显现,没法子令光不存在。晚上天黑了,我们不点灯,真的整个地球都黑了,也是光不显现而已,太阳还在,不是到晚上那个太阳
就死亡了、不存在了,只是不显现。所以对于光,我们只能令它不显现,不能令它不存在。那你想想,我们这个世界显现出来的东西,有什么我们是能够令它不存在的?很容易,把它灭掉就不存在了。这个笔存在,马上把它弄断,再拿机器把它碎掉就不存在了。凡所显现,我们都能够灭它。没有一种实物是已经显现我们还能够令它不存在的,可是光不同。我们从光这个不生不灭,就可以沟通非识境了。所以只有用光明这个唯一的工具来沟通识境与非识境。除此以外没法子修法、修道、观修了,只有修光明。我们得到无生无灭的决定来修光明,就容易得到另一个决定。
在资粮道的时候,拿“色空四句”来修止跟观,先止后观,得到一个“空性无相”的决定,现在我们就修止来得到“无生无灭”。再修一重止,住在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是“无垢无离垢”,那么这个就是加行道了。现在这个是决定见了。所以已经修了止、观、止、止。现在再讲下去又是另一个观了,这个观是见道,证初地菩萨用的,拿这个决定见作抉择,“无垢无离垢”是见道菩萨的抉择见来修观。整个过程是止、观、止、止、观,从资粮道到初地菩萨的止、观、止、止、观,这是瑜伽行的过程,也是宁玛派修道的过程,所以讲止观、止观的交替是错的,应该是止、观、止、止、观,要这样修才是瑜伽行。
赞助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