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做:猜猜他是谁?出示图片(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一、初识人物,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司马光。写“司”字。给司字组词。 齐读课题,简介司马光。
2.他生于1019年,距离现在已经1000多年了,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就记录在600多年前的一本书里,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宋史》。接下来就让我们穿越到600多年前,去看看当
时的人们是如何记录这个故事的。 二、出示课文,对比不同;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注意默读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读完后小组交流汇报。
2.《司马光》是我们小学接触的第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古文就是古代人用的文字。它们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 三、再读课文,掌握读法;
1.现在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特点,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02面,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出示课件:登瓮、水迸(瓮和迸是后鼻音,理解“瓮”“迸”)
“瓮”就是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它可以盛酒,那我们就叫它酒瓮;它可以盛菜,那我们就叫它——菜瓮;它可以盛水,那我们就叫它——水瓮。登瓮就是爬上水瓮。 “迸”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涌出来。平时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一下子迸开的情景吗?像这样子水一下子涌出来,我们就叫——
出示课件:众皆弃去、持石击瓮(指名生读,齐读) 3. 谁来把课文读一读?指名生读。 学习古文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停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工具——就是
这些红色的小斜线。遇到这些小斜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稍作停顿。自己练读、师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4、课文会读了,但文中讲了什么故事?想不想知道?不着急,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古诗的时候,都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
古诗也是古文的一种,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完后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指名说。
5.你说的很清楚,接下来我们来通过一幅完整的结构图来再现一下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的起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用文中的话来讲是什么?(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随机板书。(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6.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一儿得活) 7.教写“众”字。
“众”是个象形字,最早的时候字形是“日”(太阳)下有三个人在辛勤地劳动;后来慢慢地“日”变成了“四”(目形)。它的本义是“许多人”的意思。出示田字格,俗话说三人为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众的三个人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范写“众”字,学生书空。再练写2个。 8.下面我们来合作学习,老师问,你们答,再把这个故事梳
理一遍,好吗?
(指板书)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一群孩子在院子里嬉戏的时候,一个孩子爬到水瓮上,一不小心(掉进了水里),其他的人都跑了(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砸破了),结果(小朋友得救了)。
四、了解大意,熟读背诵;
1.真好,现在老师增加一点难度,把拼音和断句的斜线全去掉了,你还会读吗?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怎么样?那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是要读快点还是慢点?谁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2.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大家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把众人怎么做的句子用横线划下来,把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3. 同学们想一想,其他小朋友为什么都跑了? 对呀,他们都慌了,司马光有没有慌?
4. 司马光不但没慌,还想到了什么办法?
5. 同学们再想一想,司马光持石的动作快还是慢?为什么? 击瓮的力量大还是小?说说你的理由。谁来读? 指名生带动作读,全班齐读。
6. 此时此刻,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夸夸司马光呢? 7. (出示全文)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当时惊险的场景吧。齐读。
8. 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这篇课文有很多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上去的,那么之前古人的原文是怎样的呢?谁来试试? 指名生读。
9.谁能试着背一背呢? 指名生背。 10.全班起立试背。 五、送回原文,方法运用;
1.课文会读会背,意思也理解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谁能来试着读一读呢?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说说红色部分的文字讲了什么意思?
3.读了这个故事,你又认识了什么样的司马光? 六、儿歌呈现,回顾全文;
司马光的故事代代相传,到了现在还有人把司马光的故事改成了一首小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会唱的小朋友打节奏唱一唱。
七、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司马光小时候机智聪明,像这样的儿童都被称为智童。像我们以前学过的称象的曹冲、让梨的孔融,他们的故事都搜录在《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大家课后都可以找来读一读。
2.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向司马光那样,爱学习勤动脑,遇事冷静不慌张,只有这样,长大以后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