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上《18 狼》同步训练
【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复投之 将复何及 B.缀行甚远 夫君子之行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暇甚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温故而知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A.一狼洞其中 B.屠自后断其股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其一犬坐于前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一狼洞其中 ..C.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径去 ..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屠/自后/断其股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屠自后断其股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D.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弛担持刀 (2)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假寐 (4)狼亦黠矣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屠自后断其股 ..
7.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 ——御狼—— ”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从“ ”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 的性格特点。 8.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9.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理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缀行甚远( ) (2)顾野有麦场( )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一御狼一一惧狼一一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4.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场主/积薪其中 C.其/一犬坐于前 D.乃悟/前狼假寐 5.理解选文内容,具体说说文中是如何刻画屠户的机智?
【比较阅读】
(一)
【甲】《狼》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 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8.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9.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二)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0.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眈眈相向
(3)将啮其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12.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提示
【积累运用】
1.A项,复:再,又;B项,行:走/行为举止;C项,意:企图,打算/神情、态度;D项,故:原先、原来的样子/学过的知识。
2. B项与例句,其:代词,代指狼;A项,其:代词,代指柴草堆;C项,其:代词,代指屠户;D项,其:指示代词,其中的。
3. A项,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B项,洞:名词作动词,挖洞;C项,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4. B项,正确的朗读停顿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B(解析:A.仅,只/停止;B.后面;C.攻击/敌人;D.上前/前面。)
7.惧狼——御狼——杀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目似瞑,意暇甚”屠户机智勇敢 8.议论。说明狼无论多么的狡诈阴险,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9. 开始时屠户很害怕,存着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堆下面,拿起了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0.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任何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去夺取胜利。 【阅读理解】
1.(1)连接、紧跟 (2)看,视 (3)多少
2.(1)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攻击他的后边。 3. D(A不能先让步,B应“惧狼”后才“御狼”,C没有“怜悯”) 4.C
5.文章要是通过屠户的动作来表现其机智。“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比较阅读】 6.B (2分)
7. ①禽兽 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2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2分) 8.D (2分)
9.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2分
乙文: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 10.(3)咬(4)遗留、留下、招致
11.(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
12.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 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1分)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1分)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1分
乙文: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 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回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