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历史学的三重属性:科学、艺术、文化 1,历史学的科学属性。
1】历史学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从讲求证据和发现历史的真实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学具有科学的属性。
2】虽然历史学没有自然科学的严格定律,但却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都从事实出发,讲求证据,以求真为目的,并注重历史认识的可证实性和客观性。
3】即使历史学家的陈述常常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其发现真实的程度仍然是衡量历史学家工作的根本尺度。
4】历史学遵循科学、实证的原则。 2,历史学的艺术属性。
1】说历史学是艺术,是指历史与艺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无论中外,都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历史学具有艺术的特质。
2】历史学的艺术特质或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著作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现形式都属于艺术的范畴。第二,历史学家在借助于史料叙述历史情境、描写历史人物时,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3】历史学家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4】不过,历史学的艺术追求需要以史料和证据为基础,否则,历史与小说无异。 3,历史学的文化属性。
1】 历史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著述是历史学家文化立场的演绎。历史学家总是带着自
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念进行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的。
2】 历史学的认识是文化理解问题。许多历史认识要放在文化的视角下来进行考察。 3】 我们无法摆脱历史学家主体因素的影响,更凸显出历史学的文化属性。
4】 不过,无论在何种文化视角下进行的历史认识,都必须以依据史料所做的事实判断
为基础。
二. 历史学的功用作用
一、历史学的记忆与认识功能
1】保持人类对以往经验的群体记忆,帮助记忆者认识自己是谁,自己的潜力与局限,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居住在同一个民族和族群的居民认识到他们共同的文化起源和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保持一种强固的凝聚力,使得这个民族或国家得以顺利地存续、发展下去。 2】一个民族所保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兴盛不衰的精神源泉。3】这说只有从历史源流上来把握某一事物,我们才能够比较真切地了解该事物。理解历史当作把握现实的一把钥匙。 二、历史学的借鉴功能
1】历史学的借鉴功能,就是要我们学习历史,总结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能够避免我们在今后生活中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2】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史为鉴”的事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等人,他们的政绩都是与其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密不可分的。
3】西方历史上也有很多史家强调历史的借鉴功能,如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就主张以历
史上的事例作为今人行动的借鉴。 三、历史学的教化功能
1】历史学的教化功能,就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述和评判,以伦理或道德的准则教育人们,以达到提高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2】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社会实践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3】。历史学的教化功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落实:一是,赞扬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事迹,为今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从积极的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人们。二是,谴责历史上的丑陋、邪恶等消极事物,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对今人起到警醒的作用。 4】惩恶扬善、褒是贬非。建立在纲常名教基础上的历史教化往往会以牺牲历史事实的真相为代价。例如孔子所谓的“春秋笔法”
三. 六经皆史的来源,分和
1】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部书,经史结合,是指经书亦是史书,经学与史学相融合,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也称 “六经皆史”
2】把六经与史加以严格地区别对待的做法,很早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虽然,王通、王阳明、李贽等人都有过关于“六经皆史”的看法
3】章学诚对这一命题做了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章学诚主要是从以下这几个步骤来阐述“六经皆史”说的。
A.首先,他指出:中国古代“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于史官,不特《尚书》与《春秋》也”。
B.其次,章学诚认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并强调“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C.再次,章学诚认为,“六经”就其本质而言,是“先王之政典”,是史书。 D.最后,章学诚又从史学源于《春秋》的角度来论证“六经皆史”。
4】 意义:A.从史料角度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人们因此可以将“六经”当作先王时期
的重要史料来看待,故可以对先王时期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作出研究,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上古时期历史的认识。
B.为阐发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史既然是经,而经学向来都讲究经世济民,所以史学应该跟经学一样讲求经世致用。
四. 西方古典史学的特点
五. 西方近代史学:兰克学派;孔德实证主义史学
1,兰克与兰克学派
1】兰克是德国史学大师,被尊称为“近代史学之父”。他的史学著述主要有:《1494—1514年的拉丁与条顿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王国史》、《16—17世纪的法国史》、《16—17世纪英国史》、《世界通史》。 2】兰克学派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由兰克的弟子们构成他们秉承兰克的治学理念与方法,实力雄厚。因其创始人是德国史学大师兰克而得名。
— 3】兰克的思想
— A.兰克史学观的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即 “如实直书”的原则,强调历史
学家要完全客观地再现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
— B.兰克注重搜集原始证据和第一手史料,并特别看重档案文献。
— 4】兰克的史学思想的缺陷
— A.首先,由于史学研究者总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带着特定的价值观念来认识和研究
历史的,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也不可能全都被记载下来,历史学家往往需要根据不完备的材料通过分析、推断来记述历史,这些都造成历史研究中的绝对“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兰克所标榜的“客观主义”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史学研究中是无法落实的。
B.由于兰克注重运用第一手原始资料进行史学研究,而原始史料主要来自政治、军事方面的档案文件。这使得他的历史研究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而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此外,兰克的史学思想中带有宗教神学史观的色彩。他说,一部历史就是证明神灵存在的历史
4】兰克的贡献
兰克通过研讨班培养了大批的史学研究人才,他们分布在欧美各大高校和史学研究机构,成为那里史学研究的中坚人才。其中,有许多后来成为史学名家,如德国的魏茨、吉泽布雷希特、聚贝尔、英国的阿克顿、瑞士的布克哈特、美国的班克罗夫特等。他们把兰克的治学理念和方法传播到本国,又培养了一批新的弟子。兰克的这些弟子及再传弟子,都秉承兰克的“客观主义”治史理念,在西方近代史学界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兰克学派”。 在西方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德的实证主义
1】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之父”孔德(Comte,1798—1857年), 2】孔德的著述主要有:《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论实证精神》(1844年)、《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年)等。
3】孔德在其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提出了实证主义哲学学说。提出实证哲学在于研究经验事实或现象以获得实在的、有用的知识。
4】实证主义认为,研究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应当从实证的的事实材料出发,而不应当从抽象和先验的材料出发。
5】实证主义反对空洞的哲学玄想,重视对具体材料的发掘、观察、实验和比较,强调人对外界的经验和感觉,强调“观察优于想象”。
6】孔德还在《实证哲学教材》中表达了他的实证主义历史观。首先,历史研究要以对事实的发现、确定和检验作为起点。其次,把发现规律作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再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和知识的发展。
7】基于上述认识,孔德认为历史学研究应该采取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获得真实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 一.
西方历史哲学思辨,批判,分析代表人物及思想各一个
思辨的历史哲学家,主要是从考察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出发,侧重于从历史演变的动力、发展模式及规律的研究中寻求历史意义。他们大多都是先验主义者,先入为主地用某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去套用历史事实,先验地将人类的历史整齐划一地分作某几个发展阶段,或绝对地把某一精神、思想或因素当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1】 黑格尔(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思辨历史哲学的典型
代表之一。 2】 代表著作:《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
3】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历史学分为三种,即观察历史的方法可以分成三种:(1)
原始的历史;(2)反思的历史;(3)哲学的历史。
4】 第一种原始的历史,即叙述的历史,其突出特点就是直观性,这种历史研究的对象
大多是史学家亲身经历过的事件,运用的材料都是作者亲闻目睹的。
5】 第二种反思的历史,这是较高形态的历史。这种历史的特点是它超出了直接的见闻
性,上升到了知性反思的水平,用“抽象的观念”来压缩历史叙述,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6】 第三种哲学的历史,是最完善的历史,也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所采用的历史,即通
过理性来认识历史。历史获得了合理性,就有规律可循,哲学就可以观察和认识了,提出理性是历史的主宰和推动力。
7】 黑格尔重新规定了历史,即他试图扬弃传统的叙述的历史而建立起一种表现理性发
展的单一的思想史。黑格尔将世界历史视为一个理性或“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根据绝对精神及自由意识的发展状况把世界历史分成从东方到西方、由低向高不断发展的四个阶段,把这四个世界依次看作人类历史的幼年时代、青年时代、壮年时代和老年时代。
8】 黑格尔将许多民族的历史排除在他的世界历史体系之外。体现了他历史思想中的欧
洲中心论思想。
对历史学的探究和解释取代了对历史本身的解释,对历史知识的研究取代了对历史现象的研究,这便是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
1】 德国思想家狄尔泰(Dilthey,1833—1911年)以理解为基础的历史认识论思想就是
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思想。
2】 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1883年)、《精神科学中世
界历史的构建》(1910)、《历史理性批判》(未完稿)等著作中。
3】 狄尔泰的批判历史哲学,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所作的划分为。狄尔泰提出
了“精神科学”的概念,认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研究物质,其目的仅仅在于描述和了解。而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人的精神,其目的在于理解。
4】 思想来源: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的结合
5】 在狄尔泰看来,历史学家只有通过主观的体验才能达到主体对客体的真正理解。为
克服主观情感和价值的束缚,真正把握历史活动者的思想及其行为意义。就要付诸理解,也就是使自己生活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之中,设身处地地深入到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内部,想他(她)所想,如此方可获得历史的真相。狄尔泰认为,正是这种“理解”才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
6】 目的:在于建立起精神科学的认识论。狄尔泰将自己的工作称之为“历史理性批判”, 7】 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基础是生命哲学。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的个体。
试图为精神科学提供独立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8】 简单地说,它就是区分对自然的说明与对历史的理解:自然和精神之间的差别,决
定了说明与理解之间的差别。人类探寻自身的经历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使用外部说明的方法,而只能另辟蹊径,从内部进行体验和理解。
批判的历史哲学,主张历史学在本质上属于人文科学,其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与自然科学不同,因而必须建立历史学科特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不同,分析的历史哲学主张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是统一的。
但是,而分析的历史哲学家却反对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任何所谓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
主张对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
历史解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历史学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借助于普遍定律。只有在普遍定律的指引下,历史学家才能对历史事实做出因果解释。 1】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卡尔·波普尔。其历史哲学代表著作主要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历史主义的贫困》(又译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年)。
2】波普尔不赞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性,反对把理解的方法说成是人文科学的特点。不过,波普尔也承认历史知识与自然知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1)自然科学理论是能用不断探索出来的新事实去检验的;在历史方面,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起来,至少历史知识是建立在无法直接检验的间接经验上的。
(2)自然科学倾向于建立普遍规律的理论,因而是概括性的科学;历史科学则对特殊事件感兴趣。科学家专注于寻求和检验普遍规律,而历史学家专注于寻求对某个有限特定时空领域的事态的解释,并检验和核实它们的适合性或准确性。
3】波普尔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因为社会事件不可能照原样重复发生。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所谓规律、模式、节奏之类的理论无法被检验或反驳。由此,历史就不应上升到普遍的理论,如同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历史理论是不可能获得的。
4】波普尔的历史哲学观点主要是通过他在其两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和《历史主义的贫困》中对“历史主义”的批判表现出来的。
但对于波普尔而言,“历史主义”指代一种坚持历史进程遵循着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人们可以借此预测未来的历史决定论观点。历史主义又可分为反自然的历史主义和泛自然的历史主义。
5】由于波普尔既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方法论上的统一性,又承认历史知识与自然知识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他对反自然的和泛自然的历史主义都作了批判。
首先,波普尔从“人文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精神是一致的”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反对反自然的历史主义学说。其次,波普尔更严厉地批判了泛自然的历史主义,主要是反对它所强调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预测问题
在波普尔看来,尽管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趋势,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律,尽管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作局部的社会预测,但从逻辑上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预测是不可能的。
六.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 ,胡适的学术思想
二、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与“古史新证” 1】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一生的学术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01—1905年为第一个阶段,研究的重点为哲学,主要是集中于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从1905—1911年为第二个阶段,主要从事文学及戏曲史的研究。1911年以后为第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后,主要从事史学研究,主要是对商周史、蒙元史等的研究
2】王国维在史学上的突出成就是其创立的“二重证据法”,他是在其“古史新证”中正式提出“二重证据法”的。
3】具体内容:王国维还指出,所谓“纸上之史料”,依据时间先后顺序,主要有:《尚书》、《诗》、《易》、《五帝德》、《帝系姓》、《春秋》、《左氏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战国策》及周秦诸子、《史记》。所谓“地下之材料”,主要指甲骨文和金文二种。
4】 目的:可以看出,王国维“古史新证”的主要任务,就是用甲骨文、金文等地下材料来证
明上述纸上材料或对其予以补充纠正。其“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记
载相互补正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
5】 贡献: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结束了古史研究以文献为唯一依据的局面,为古史
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学术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就。
三、 胡适的“整理国故”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历史的方法”
1】 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2】 胡适自幼就逐渐养成了一种怀疑的态度,再加上留美期间受到赫胥黎的实证主义和
杜威的实验主义的影响,存疑主义成为了他的一种哲学信仰。“五四”以后,胡适极力倡导“对我国固有文明作有系统的严肃批判和改造”,即所谓“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3】内容:所谓整理国故,“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4】 方法: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论所提供的科学方法,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他认为,“科
学方法”的要旨,便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其核心便是“拿证据来”的科学实证原则。
5】 胡适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史公式,将治学过程归纳为五步:(1)疑
难发生;(2)提出疑点;(3)假定;(4)假定试用;(5)证明。胡适认为,其中,第3步和第5步是关键, “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的发明;证据不充足,不能使人信仰”。 6】 胡适“历史的方法”究其内涵,就是要求从历史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历
史的考察。这一方法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历史,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二、用“平等的眼光” 用“平等的眼光”审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材料;用平等的眼光评价历史,不以现代人的标准苛责古人。要尊重历史事实,以“效果”大小这个原则作为评判历史上某一学说的价值标准。
7】 胡适在“整理国故”过程中倡导的“科学方法”,包括“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和“历史
的方法”,对于促成中国史学方法研究“新范式”的形成,及对于推动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8】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胡适所倡导的“科学方法”,主要用于从事史料或文献版本源流
的考辨,只是停留着史料层面,而未深入到史实解释层面。如此,历史学研究极易变成史料辨析,而与历史重建相距甚远,这是不利于历史学的长足发展的。 整理的方法是: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个事件在每个时代各有怎样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看它如何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野陋变为雅训,由寓言变成事实;
4.如果可能,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七. 顾颉刚与古史辩思想
1922年,顾颉刚在《最早的上古史的传说》一文中,把《诗》、《书》、《论语》中的古史观念比较,发现禹的传说,在西周时已有,尧舜的传说,到春秋末才产生,孔子言尧禹而不言伏羲、神农,后者出于更晚时代。故推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他认为:周人心目中最古的是禹,孔子时有尧舜,战国时有皇帝、神农,至秦有三皇,汉以后有盘古。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人物愈放大。
20世纪20—40年代,在中国现代史学上出现了一场由颉刚掀起的“古史辨”运动,期间,也
以顾颉刚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古史辨”派。
1】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著述有《顾颉刚全集》出版。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传统时代的中国古史,乃为后人一代一代类造而成,多非事实。 1926年,出版《古史辨》第一册,宣告形成古史辨派,后相继出版6册,收入350篇文章,成为现代中国史学中实证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派。
2】来源:1922年,顾颉刚在起草《最早的上古史的传说》一文时,发现禹的传说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的传说是到春秋末年才产生的,这个古代帝王的传说越是后起,越是排在前面。等到了有伏羲、神农之后,尧、舜、禹又是晚辈了。于是,他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恰是一个反背。坚持其疑古辨伪的立场” 3】内容:顾颉刚对“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作了具体的解释,即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4】 顾颉刚“古史辨”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1,把进化历史观作为怀疑古史的观念基础 2,把科学理性的怀疑精神作为疑信古史的基本标准,将古史知识从权威与习见中摆脱出来,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
3, 用“历史演进的方法”来考察和分析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依据史事演进的时间次序来考
察其从何而来且又是如何变迁的,以达到追寻史迹及其真相的思维方法。 4,用假设与求证的方法来考辨古史
A顾颉刚为了支持“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样一个论断,运用“从假设去寻求证据,更从证据去修改假设”的方法,来论证禹起初是神而非人。
B尽管顾氏所谓“禹是南方民族的神话中的人物”说未必定论,但他运用的假设与求证的方法以及“从假设去寻求证据,更从证据去修改假设”的路径属于一种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5,顾颉刚“古史辨”方法的失当
— 顾颉刚因受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依据“以未载为无有”的历史思维,在“古史辨”中过
度使用“默证法”。“默证法”( “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 即将那些在历史演进中遗失而未载于史籍中的部分史实视作从未发生的历史现象,这显然与历史演进的事实难符。)。的过度使用,而难以察觉古史层累地遗失的一面。造成顾颉刚因过分怀疑古史而对古史的评估多有不实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