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3卷第4期 2011年8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 Vo1.13 No.4 Aug.2011 浅谈唐朝诗人与茶的情结 李通明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自从茶的出现,历代诗人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发 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茶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当我们再细细地品读这一首首茶诗时,字里行间 无不透露出了唐朝诗人对茶的浓浓情意,充分体现了唐朝诗人与茶的深深情结。 关键词:唐朝;茶诗;情结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1)04—0o64—05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1.04.15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巅峰。茶兴 于唐,兴于这个诗歌的国度,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 了众多诗人追捧和歌颂的对象,成为了他们吟诗作 赋的新题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荼 全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唐朝很多著名的诗人都为茶作过诗,如李白、 杜甫、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大家,都曾经为茶留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下了自己的诗作。在他们的推动下,茶诗在唐朝如 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开拓了诗歌王国中的又一片 新天地。“从唐代中期起,吟写茶诗成风,共有58 人写了158首。唐代后期此风更盛,有55人写了 233首。”相对于浩如繁星的唐诗来说,这区区几百 首茶诗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这几百首茶诗对 于解读唐朝诗人与茶的情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绯韫,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野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七碗茶歌”情结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倘若要从茶诗中找出一首能够成为茶诗魁首 的诗,当首推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走 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歌”或“七碗茶 诗”,在茶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魁首地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位。诗人卢仝也是因为这首诗而被世人称为茶中 的“亚圣”,仅次于陆羽的“茶圣”。那么,就让我们 来揭开“七碗茶歌”的庐山真面目,一睹为快: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可以细分为五部分。诗一开头便平铺 }收稿日期:2011—07—08 作者简介:李通明,男,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 ・64・ 第4期 浅谈唐朝诗人与茶的情结 第13卷 直叙,写诗人在午睡中收到了好友孟谏议派人送来 的阳羡茶,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接着写开封 看到了阳羡茶之后,描写阳羡茶从生长到采摘烘焙 成品的过程以及不惜笔墨描写阳羡茶的珍贵。 的诗句。除了这些名家以外,其他诗人的吟咏更是 数不胜数。张炎的“山中由此玉川人,相思一夜梅 花发”;高士谈的“谁扣玉川门,白绢斜封月团”;马 钰的“不论赵州几碗,更不卢仝请唤”等等。到元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未敢先开花”、“黄金芽”、 “至尊至好”等等,可见阳羡茶的不同寻常,不愧为 茶中珍品,诗人的赞美之情和爱慕之心溢于言表。 代,一朝名相耶律楚材就有“卢仝七碗诗难得,谂 老三瓯梦亦赊”的佳句。明代文人也不甘下风,江 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就有“惭愧清风被玉川”; 而对于能收到这样的茶中珍品,诗人也是感到意外 的惊喜:“何事便到野人家”,惊喜之余再次流露出 了对阳羡茶的无限喜爱。得到这样的茶中珍品,诗 人便迫不及待的要一尝为快了。于是便“柴门反 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一个朴素、真率、脱 俗的茶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不一会的功夫,茶汤已成,“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 浮光凝碗面”,如此美丽诱人的茶汤,当然要开品 了。接下来诗人写饮茶的感受,也是全诗最出彩的 部分。第一碗满喉生津,回味无穷,这是生理上的 享受。第二碗已经超出了生理的范畴,上升到了精 神的境界,所有的孤独烦闷已随着这碗茶尽然消 去,顿觉神清气爽,好不爽快。第三碗喝下去顿时 文思泉涌,下笔万言。第四碗领悟到了人生真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随它去吧!第五、第六 碗肌骨清灵已经和神仙相通了。第七碗“吃不得 也”,感到飘飘欲仙,就要“乘此清风欲归去”了。 卢仝对这“七碗茶”的描写层层深入、形象逼真,成 为了历代无数文人茶士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 诗最后笔锋突然一转,诗人从飘飘欲仙的喝茶感受 中回到了现实社会中来,为苍生请命,为百姓申苦: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幸苦”。如果 说诗人对“七碗茶”的描写是这首诗的重中之重, 那么诗人在这里为苍生请命就是这首诗的画龙点 睛之笔,突出了诗人不仅是爱茶之人,更具有爱民 之心,能够体恤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自“七碗茶歌”面世后,就受到了世人的推崇, 成为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在宋代,著名的大文 豪苏东坡就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 茶”、“惊破卢仝幽梦,北窗起看云龙”的诗句;一代 名相范仲淹有“卢仝不敢歌,陆羽须作经”的诗句; 梅晓臣也有“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 徐渭也有“其碗何愁不上升”等。到清代,袁枚的 “笑煮新泉试七碗,摇扇初听清凉钟”、汪巢林的 “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等也毫无逊 色。连万人之上的乾隆皇帝也有“卢仝七碗漫习 习,赵州三瓯休云云”的名句。“七碗茶歌”除了这 七碗茶的精彩之外,诗中“纱帽笼头”的茶人形象 也为后人所倾慕。宋代葛长庚的“文正范公对茶 笑,纱帽笼头煎石铫”,王十朋有“午窗惊觉还乡 梦,纱帽笼头捧兔斑”等。明代文征明也有“山人 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的诗句。如果把有关卢 仝的“七碗茶歌”的诗词歌赋串联起来,那么这肯 定是茶诗史上最耀眼的一串珍珠。 二、“茶圣”情结 自从《茶经》问世以后,陆羽便以“茶圣”的身 份闻名于世,从而结识了当时众多的文人骚客。而 这些文人骚客在与茶圣陆羽的交往中,也不惜笔 墨,为茶圣写下了一首首珍贵的诗歌。由茶圣陆羽 情结所引出来的茶诗,占据了唐代茶诗的一片天 地,是唐代茶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陆羽交往的人当中,皎然可谓是他的忘年之 交。因此,皎然也是写有关茶圣陆羽的诗最多的 人。如《九Et与陆处士羽饮茶》、《往丹阳寻陆处士 不遇》、《访陆处士羽》、《寒食日同陆处士行报德寺 宿解公房》、《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等等。在皎然 的《寻陆鸿渐不遇》这首诗中,就表现了他们之间 真挚的友谊。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天 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 ・65・ 第4期 浅谈唐朝诗人与茶的情结 第13卷 每日斜。 润肌骨。 这是皎然在陆羽迁居后,去拜访陆羽不遇所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 洪崖肩。 作。“野径”、“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一系 列田园生活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茶圣”陆羽新居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 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 播诸天。 环境的优雅自然、朴素宁静,表现了其摒弃世俗、追 求朴素的茶人生活的愿望。“报道山中去,归时每 日斜”则真实地记录了陆羽亲身从事茶事实践活 动,体现出了陆羽为茶业早出晚归的献身精神。皎 然是诗僧,陆羽是茶圣,两人的共同爱好都是茶。 这不仅是他们成为忘年之交的结合点,也是他们惺 惺相惜的原因所在。 唐代与茶圣陆羽情结衍生出来的诗,除了皎然 之外,其他诗人也有不少杰作。如皇甫冉的《送陆 鸿渐栖霞寺采茶》、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这 两首诗都记录了陆羽上山采茶的活动。此外,诗人 孟郊也为陆羽写过有关的诗,他的《陆鸿渐上饶新 辟茶山》记录了陆羽在江西考察茶事的事;而他的 《送陆畅归湖州凭题故人皎然陆羽坟》则表达了对 皎然、陆羽这两位友人的悼念。诗人齐已的《过陆 鸿渐旧居》则表现了对茶圣陆羽的赞美之情。唐 代以后,历代文人骚客对茶圣陆羽的吟咏更是“长 江后浪推前浪”,层出不穷。宋代有王禹俑的《陆 羽泉茶》、杨万里的《题陆子泉上祠堂》等;元代有 顾瑛的《虎丘十咏陆羽井》、赵原的《题陆羽煎茶 图》等;明代有王贞的《陆羽泉》、高启的《陆羽石 泉》等。陆羽作为一代“茶圣”,在中华茶史上独占 鳌头,一骑绝尘。而由他衍生出来的无数诗词歌 赋,也成为了茶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名茶情结 对名贵茶的喜爱,是古今文人茶士的嗜好。卢 仝的“七碗茶诗”就是诗人对阳羡茶的赞美和喜爱。 但是,在茶史上第一首吟咏名茶的诗,却是一代诗仙 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 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 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 ・66・ 想不到以酒下诗的一代诗仙李白,竞也在茶诗 的天地中摘了个第一。诗中描写的是唐代名茶玉 泉山上的仙人掌茶。李白的诗以豪迈、洒脱、飘逸 著称。这首茶诗也不例外,诗一开始便对仙人掌茶 的生长环境玉泉山进行极力的描绘和渲染,“多乳 窿”、“仙鼠”、“白鸦”、“清溪月”、“玉泉”等一系列 景物的铺陈,把玉泉山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接着 诗人直接对仙人掌茶的描写,“洒芳津”、“润肌骨” 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了仙人掌茶的神奇功效。诗最 后是表达了作者对仙人掌茶的无限赞美之情:“宗 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 妍”。整首诗一气呵成,轻逸洒脱,与其说是诗因 茶而著名,不如说是茶因诗而神韵。 随着唐代饮茶风气日盛,贡茶之事也逐渐成熟 起来。在唐代各种名贵茶中,也以紫笋茶名气最 盛,成为了唐代诗人吟咏最多的名茶。如张文规的 《湖州贡焙新茶》: 湖州贡焙新茶 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这首诗是写紫笋茶进贡到宫中的情形。前面 两句是写皇帝的宫中生活,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诗, 宫中奢华高贵的生活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后两 句诗写紫笋茶的到来使得宫中“牡丹花笑金钿 动”,茶的名贵、人的欢喜即刻跃然纸上。想那“寻 春半醉归”的皇帝听到这个好消息一定可以“全 醉”而欢了。 紫笋茶作为贡茶中的珍品和在当时如日中天 的名气,必然会成为高层统治者的最爱。在每年紫 笋茶进贡的时节,统治者苛刻的催贡,把茶农置于 水深火热中而不顾,也引起了不少诗人的同情。袁 第4期 浅谈唐朝诗人与茶的情结 第13卷 高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当时正任湖州刺史,紫笋 茶的著名产地之一,切身地体会到了茶农的疾苦。 萧员外寄新蜀茶 白居易 在进贡紫笋茶的时候,“他写的《茶山诗》,连同 3600串紫笋茶呈现给了唐肃宗”。幸好爱茶之人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浮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唐肃宗还算开朗,“不仅没有怪罪袁高,相反朱笔 一自居易以“别茶人”著称,对水的讲究已是不 同于一般的茶人了。“渭水煎来始觉珍”,可见在 挥,减了湖州贡茶的量”,这也算是为民作了一 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唐代诗人除了吟咏贡茶中的名贵茶之外,其他 这“别茶人”的眼中,渭水也不比扬子江水差多少, 同样是宜茶用水中的珍品。除了泉水、江水,唐朝 未能人贡的名茶也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如杜牧的 《题茶山》说的是宣州的瑞草魁;薛能的《谢刘相公 寄天柱茶》说的是天柱名茶;徐夤的《谢尚书惠腊 面茶》说的是名茶腊面茶;曹邺《故人寄茶》说的是 巴蜀九华英茶。 四、名水情结 俗话说:“三分茶,七分水。”即使不是十分名 贵的茶,但只要用上好水就一样能泡出好茶来。由 此可见水在泡茶中的重要地位。唐代,许多名泉名 水纷纷人诗来,成了一段段“诗水结合”的佳话。 惠山泉在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被排在天下二十 大宜茶用水的第二位,李绅的《别石泉》就是以其 人诗: 别石泉 李绅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 全诗描绘了惠山泉水的清澈透明、甘甜凛冽。 诗人不相信这是人问之水,“应是梵宫连洞府,浴 池今化醒泉清”,认为应该是天界洞府的灵液化成 的人间清泉。可见惠山泉作为天下第二泉可不是 浪得虚名的。 陆羽的《茶经》对水的论述为:“山水上,江水 中,井水下。”相信很多人对“扬子江中水,蒙顶山 上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可见扬子江水在茶人的 眼中也是不同凡响了。在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 扬子江水被排在了天下二十大宜茶用水的第七位。 而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说的则是渭水: 诗人还试过用很多种水来煮茶。比如雪水,在他们 的心中也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陆龟蒙的《煮茶》 写的就是用雪水煮茶: 煮茶 陆龟蒙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生,并下 蓝英末。 倾余精英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 窥玉札。 雪,洁白无瑕,晶莹剔透,在文人的眼中本来已 是不俗。而用雪水来煮茶,水的洁清加上茶的仙 灵,其意义对诗人来说或许已经超过了品茶本身。 唐朝的茶诗介绍到这里似乎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是 对于品味唐朝诗人与茶的缕缕情结,总觉得意犹未 尽,也错过了许多好茶诗。如杜甫的《重过何氏五 首》中的春风啜茗图“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图”,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 尘”,钱起的《与赵莒茶宴》“竹下王忘言对紫茶,全 胜羽客醉流霞”,还有可以跟卢仝的“七碗茶诗”相 媲美的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 寐,情思爽满地;再饮清我心,忽如请雨洒轻尘;三 饮变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等等。 参考文献: [1]龚建华.中国茶典[M].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2002. [2]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1. ・67・ 第4期 浅谈唐朝诗人与茶的情结 第l3卷 [4]黄志跟,徐波.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爱梦.品茶大全[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 [6]董尚胜,王建荣.茶史[M].杭州:浙江大 学出版社,2003. [7]李莫森.咏茶诗词曲赋鉴赏[M].上海:上 社.2007.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On the Complex Emotion of Tea and Poets in Tang Dynasty Li Nai——ruing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 Guangxi) Abstract:China is the home of tea.Since the tea existed,poets of dynasties have forged a deep bond with tea.The Tang By. nasty marked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The Tang Dynasty was a dynasty with flourish deve1. opment of poems.As a result,poems about tea became a necessary part of Chinese tea culture.Now.when we taste the poems a. obut tea carefully,we can feel the deep affection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showed to tea,we can get the deep love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showed to tea. Key words:The Tang Dynasty;Poems about tea;Complex emotion [责任编辑:何玲霞】 (上接54页)已经进人简化时代。” 上述“三大理由”与“三小理由”都很清楚地说 3.在“弃简复繁”的思潮中,曾有商家全盘计 明,恢复繁体字是不可能的,而推行简化字势在必 算过现行汉字的系统工程的重建至少要耗资百亿 行。结论是,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避繁趋简的 元,如果政府不给钱,有谁愿意投入这么大的一笔 走势是不变的,汉字继续朝简化的方向发展是不变 资金,而且是没有回收效益的。仅凭经济上的这一 的。 小点也表明“复繁”是不可取的。 The Three Maj0r Reasons Why Chinese Characters Can not Abandon the Simple Form L Gui—sheng (Huanggang Normal College,Huanggang 438002 Hubei) Abstract:During the 1 1【h CPPCC National Committee meeting,some people suggested to restore the joint complex characters. This paper gave US three major reasons why we can not abandon the simple form on the above point:①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velops along a path of gradually simpliifcation;②The development of model"/1 simpliifed Chinese characters in a new milestone:( ̄)Convenient writing is the motivation for the character to move ofrward.So that”abandoning simple using com- plex”proposal is not desirable.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 is following the law with a simple trend. Key words:Complex character;Simpliifed character;Abandon simple using complex;Increasingly simple to avoid complex [责任编辑:郭杏芳】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