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53文言文虚词文库

来源:好走旅游网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 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二)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

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 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

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