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绪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海洋调查的简单发展历史和全球海洋调查研究计划
2、了解海洋调查的重大科学意义,掌握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二、教学重点:
1、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
2、海洋观测的基本形式及内容
三、教学难点:
1、阐述什么是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连续观测
2、解释什么是点式、面式和线式传感器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来进行阐述
2、设置悬念法: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提及以后将要详细讲解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3、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热情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提纲:
一、海洋调查简史:
1、单船调查时期
2、多船联合调查时期
3、无人浮标站
4、海洋遥感
5、海底观测
2
二、全球海洋调查研究计划:
1、大尺度气候研究计划
2、现有和计划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3、IGBP中有关海洋调查的核心研究计划
三、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1、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包括被测对象、传感器、平台、施测方法和数据信息处理
2、海洋观测基本方式:包括海滨观测与海上观测。海洋台站可分成临时观测站、单要素观测站和综合观测站三种形式。常用的海上观测方式有: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连续观测、同步观测以及辅助观测。水下观测也是重要的海洋观测方式,是实现对海洋进行立体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海洋调查的重大意义
组织教学: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和海洋观测的基本形式及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注意突出这重点。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海洋调查活动,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设置悬念的内容如ARGO浮标、海底观测等,点到为止。组织学生讨论海洋调查以及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
七、课程小结:
3
1、本课应尽量生动介绍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以引起学生注意。
2、各种调查手段较枯燥,需尽量联系实际。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3S技术、IGBP、连续观测
–2、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有哪些部分?
–3、设计海洋调查项目,并讨论如何设置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的站位
–4、谈谈海洋调查在海洋强国国策中的战略意义
课题2:
第一章 深度测量(1学时)
第二章 水温观测——温度观测基本要求及各式测温计简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水深测量的意义、目的、要求以及资料订正方法,熟悉深度测量和绞车操作方法
4
2、了解温度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温度计分类,掌握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误差来源以及表面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深度测量的基本方法,绞车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误差来源
3、表面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阐述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2、解释玻璃温度计误差的来源,辨别哪些是常定误差,哪些是非常定误差。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设置悬念法: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提及以后将要详细讲解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5
3、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热情。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一章 深度测量
一、水深测量的意义和目的
1、水深测量的意义
2、水深定义
二、水深测量的要求
三、深度测量的方法及资料订正
1、钢丝绳测深:测深设备、测深方法及注意事项
2、回声测深仪测深:
3、资料订正
6
组织教学: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文字配合多张彩图来讲解。讲解过程注意语言要生动,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重点突出对测深设备使用注意事项的说明。对于资料订正部分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
内容二:(提纲)
第二章 水温观测
一、温度观测的基本要求:
1、精度要求
2、水温观测的时次与标准层次
二、各式测温计简述
1、液体和机械式温度计
2、电子温度计:热电式、电阻式、电子式和晶体振荡式温度计3、远距离海表温度辐射探测
三、玻璃液体温度计
1、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7
2、玻璃液体温度计的误差
(1)常定误差
(2)非常定误差
四、表面温度计
1、仪器的结构
2、观测与使用方法
组织教学: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本章的重点,但并不难理解,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讨论。颠倒温度计内容提到为止,下节内容重点讲解。玻璃液体温度计的误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注意突出这部分内容。通过对一些常见误差的归纳总结,阐明常定误差与非常定误差本质上的区别,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看待误差的存在。
七、课程小结:
在讲述仪器误差产生不能抽象,要注意联系仪器的结构进行引导理解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 深度测量):
–1、名词解释:现场水深和海图水深
8
–2、钢丝绳测深的测深设备包括哪些?
–3、钢丝绳测深有哪些注意事项?
–4、回声测深仪测深原理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水温观测):
–1、液体和机械式温度计的特点
–2、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3、什么是常定误差,什么是非常定误差?–4、常定误差与非常定误差的本质区别?
–5、表面温度计的结构特点及使用方法
课题3:
第二章 水温观测(续)(1学时) 第三章 盐度观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9
1、了解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以及观测与使用方法
2、了解遥感测温的局限性,掌握温盐深系统构造、优点及投放规则
3、了解盐度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测量方法,掌握盐度的定义和演变
二、教学重点:
1、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2、温盐深系统投放规则
3、盐度的定义和演变以及测量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阐述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测温原理
2、阐述盐度定义的变化和改进。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10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二章 水温观测(续)
一、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
1、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观测与使用方法
3、使用或保存颠倒温度计注意事项
二、温盐深系统(CTD)
1、CTD构造
2、CTD优点
3、CTD投放规则
11
三、遥感测温
组织教学: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测温原理是教学难点,要注意配合图片来讲解。颠倒温度计和颠倒采水器的使用方法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但对使用或保存的注意事项要作详细交待。温盐深系统是教学重点,注意突出这部分内容。结合科学考察的现场作业图片,说明温盐深系统投放规则。
内容二:(提纲)
第三章 盐度观测
一、盐度的定义和演变
1、克纽森盐度公式
2、1969年电导盐度定义
3、1978年实用盐标
二、盐度的测量
1、观测的基本要求
2、盐度的测量方法
三、常用海水盐度计
12
四、海水测定结果整理
组织教学:盐度定义的变化和改进是教学难点,要阐明几种定义之间的本质区别。盐度测量方法要与盐度定义结合,注重测量原理的讲解。
七、课程小结:
1、颠倒温度计的结构要点要特别详细说明,以帮助理解其工作原理
2、注意介绍目前调查中常用的温度计类型
3、在介绍测盐度仪器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考虑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简便地获得海水盐度。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水温观测 续):
–1、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颠倒温度计使用或保存有哪些注意事项?
–3、什么是CTD?其投放规则有哪些?
–4、遥感测温的局限性有哪些?
13
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盐度观测):
–1、名词解释:绝对盐度、实用盐标
–2、简述盐度定义的演变过程
–3、盐度测量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课题4:
第四章 透明度、水色、海发光观测(1学时)
第五章 海流观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熟悉透明度定义以及水色和海发光的成因,了解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的观测方法
2、了解海流定义和海流观测的意义,熟悉海流观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海流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
1、透明度定义以及水色和海发光的成因
2、海流观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海流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14
三、教学难点:
1、阐述透明度的定义以及水色的成因
2、阐明海流观测方法的特点以及常见海流计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设置悬念法:在讲授过程中提及以后将要详细讲解的相关内容如直读海流计,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四章 透明度、水色、海发光观测
一、透明度的定义和观测方法
1、透明度的定义
15
2、透明度观测及注意事项
二、水色定义、成因及其观测方法
1、水色及其成因
2、水色观测及注意事项
三、海发光定义、影响因子及其观测方法
1、海发光及其影响因子
2、海发光观测及注意事项
组织教学:这部分内容重点在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的定义,难点在透明度定义和水色成因。前者着重讲解透明度新定义,后者要注意区别水色与海色。讲解过程注意语言要生动,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
内容二:(提纲)
第五章 海流观测
一、海流的定义及海流观测的意义
1、海流观测相关定义
16
2、海流观测的意义
二、海流观测方法
1、浮标漂移测流法
2、定点观测海流
3、走航测流
4、海流连续观测准确度要求
5、海流观测注意事项
三、海流计简介
1、机械旋浆式海流计
2、电磁海流计
3、声学多普勒海流计
4、其他测流仪
组织教学:海流观测方法以及海流计工作原理既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要注意讲解几种观测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区别。对于中性浮子,要解释其工作原理,并组织学生参与讨
17
论其应用前景。海流计工作原理的讲解要突出各自的特点。
七、课程小结:
1、透明度及水色概念简单,测量方法也较简单,要注意强调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2、海发光现象利用本研究室中培养的甲藻发光来向学生展示,效果会很好。3、海流观测中仪器原理及结构等较枯燥,要尽量通过图片来说明。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透明度、水色、海发光观测):
–1、名词解释:透明度和海发光
–2、水色成因以及水色与海色的区别
–3、钢丝绳测深有哪些注意事项?
–4、回声测深仪测深原理
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海流观测):
–1、名词解释:潮流和余流;中性浮子
18
–2、浮标漂移与锚定浮标测流方法有何不同?各自特点是什么?
–3、机械旋浆式、电磁和声学多普勒海流计的工作原理各是什么?
课题5:
第五章 海流观测(续)(1学时)
第六章 海浪观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海流观测时间选择及误差来源,熟悉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近岸异重流与近底层海流定义
2、了解海浪观测相关定义以及目测海浪的观测方法,熟悉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
1、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
2、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19
1、分析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
2、阐述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五章 海流观测(续)
一、海流观测的持续时间长短选择
二、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分析
1、平台无运动时出现的误差
20
2、平台缓慢移动所产生的误差
3、平台的快速运动——波浪场的影响
4、铅鱼和吊链的影响
5、海洋生物的影响
三、直读式海流计
1、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
五、近岸异重流与近底层海流
六、海流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组织教学:海流观测是水文观测最重要而又是困难的观测项目,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重点突出对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说明。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对于资料订正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流速流向曲线图绘制。
内容二:(提纲)
21
第六章 海浪观测
一、海浪观测相关定义
二、波浪的基本要素
三、测波方法简述
1、单点测量
2、多点测量
四、目测海浪
1、海面状况观测
2、波型观测
3、波向观测
4、周期和平均周期的观测
5、部分大波波高及周期的观测
6、波长和波速的计算
22
五、测波仪
1、光学式测波仪
2、加速度测波仪
3、水压式测波仪
4、声学式测波仪
组织教学: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要注意对浮标测波与浮标测流加以区别,避免学生混淆基本概念。
七、课程小结:
注意教学节奏及课堂气氛的调节,以免学生注意力下降。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海流观测 续):
–1、名词解释:近岸异重流与近底层海流
–2、影响海流观测的主要误差?
–3、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4、直读式海流计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第六章 海浪观测):
–1、波浪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目测海浪有哪些观测项目?
–3、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课题6:
第七章 潮位观测(1学时)
第八章 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水准联测的定义和意义,熟悉潮位观测的基本概念、验潮测站的设置以及利用水尺和浮筒式水位计进行潮位观测的方法。
2、了解海洋遥感优势及主要观测对象,了解内波观测相关定义,熟悉浮标与潜标技术原理
二、教学重点:
24
1、潮位观测的基本概念,利用水尺和浮筒式水位计进行潮位观测
2、ARGO浮标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1、阐明海平面与基准面一系列基本概念
2、ARGO浮标结构、工作方式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七章 潮位观测
25
一、潮位观测基本概念
1、潮位变化的一般规律
2、验潮站站址的选择
3、海平面与基准面
二、水准联测
三、验潮测站的设置
1、水尺设置及其维护
2、水准点的设置
3、验潮井的设置及其维护
4、井内外水尺的设置
四、利用水尺进行潮位观测
五、利用浮筒式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
六、其它验潮仪
26
组织教学:海流观测是水文观测最重要而又是困难的观测项目,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重点突出对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说明。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对于资料订正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流速流向曲线图绘制。
内容二:(提纲)
第八章 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
一、遥感使人类获得大面积同步资料
1、航空海洋遥感与卫星遥感
2、海洋遥感的主要对象
二、浮标与潜标技术
1、锚定浮标
2、漂流浮标
3、潜标
4、ARGO浮标
组织教学: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要注意对浮标测波
27
与浮标测流加以区别,避免学生混淆基本概念。
七、课程小结:
1、先以介绍不同海岸情况,再引出潮位观测方式的不同较有利学生记忆。
2、由于学生上海洋学课程的时间已久,很多人忘了关于潮汐的有关名词,要做必要的回顾,或者,要求学生课前复习相关内容。
八、作业:
1、什么是ARGO浮标
2、验潮站的设置原则
3、验潮井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4、水尺类型及适用条件
5、什么是浮标、潜标
课题7:
第八章 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续)(1学时)
第九章 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1学时)
2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深海调查的重大意义以及常见的深海调查手段。
2、掌握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3、了解海洋遥感优势及主要观测对象,了解内波观测相关定义,熟悉浮标与潜标技术原理
二、教学重点:
1、深海调查的重大科学意义
2、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阐明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和观测录像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
29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第八章 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
三、内波调查
组织教学:简要介绍内波调查的意义及调查方法,不作过多讲解。内容二:(提纲)
第九章 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1学时)
一、海洋气象观测
1、观测的目的
2、观测的项目
二、海洋化学调查
30
1、调查目的和方法
2、水样的采集
三、海洋生物调查
1、目的和任务
2、调查的项目和方式
组织教学:深海调查是目前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通过大量现场调查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讲解。重点突出对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项目和方法的讲解,结合国家颁布的海洋调查规范和海洋监测规范。
七、课程小结:
1、海洋气象、化学、生物调查的目的任务需要联系在一起讨论,使学生了解一项研究不应该是简单孤立的活动,应该尽量获得较多的参数以便更深入分析。
2、调查项目注意不要过多讲解,方式可偏重些,以免与水化学等课程重复。
课题8:
第九章 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1学时)
第十章 海洋工程环境调查(1学时)
3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海洋气象地质和声光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了解海洋工程环境调查的内容和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理解粒度、悬移质与推移质的定义。
3、了解海洋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教学重点:
1、粒度、悬移质与推移质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
1、阐明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2、阐明悬移质与推移质的定义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
32
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第九章 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
五、海洋声学、光学要素调查
四、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
内容二:(提纲)
第十章 海洋工程环境调查
一、海洋工程环境调查
1、海洋工程环境
2、海洋工程水文
3、海洋工程地质
33
4、粒度、悬移质与推移质
5、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组织教学:本章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结合前面学习的海洋环境调查项目讲解。重点突出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如粒度、悬移质、推移质以及跃层等。悬移质与推移质比较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七、课程小结:
1、悬移质与推移质等概念较为抽象,要从对海洋底质的改变方面去解释。
八、作业
1、悬移质与推移质的概念
2、海洋声学、光学要素调查的主要内容
3、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内容
4、海洋工程环境调查
课题9:
第十一章 海洋要素图 第十二章 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及实施(1学时)
34
下篇 第一章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海洋要素图的分类和作用,掌握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2、了解海洋监测的目的、意义及任务,并掌握监测的分类。
二、教学重点:
1、海洋要素图的分类和作用以及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2、海洋监测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1、海洋监测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在讲授过程中多举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35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第十一章 海洋要素图 第十二章 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及实施(1学时)二、海洋要素图
1、海洋要素图
2、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三、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下篇 第一章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一、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与任务
二、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手段和方式分
2、按实施周期长短和目的性质分
36
组织教学:海洋环境监测主要是指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讲解时要让同学们了解与海洋环境调查部分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要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七、课程小结:
1、海洋要素图仅靠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在课上要举例绘图,并布置课后完成垂直分布图及水平分布图的绘制。
2、跃层确定要讲解详细。
八、作业
1、海洋要素图的绘制
2、什么是跃层
3、组织一次海上调查的全过程是什么
4、海洋环境监测的任务是什么
5、海洋监测的类型有哪些
课题10:
下篇 第一章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1学时)
37
第二章 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
2、了解化学监测的项目及海水水质分析方法,掌握海水水质标准的分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海水水质标准的分类
2、化学监测方法的选择依据。
三、教学难点:
1、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对海水水质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
38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下篇 第一章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三、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1、国外海洋环境监测简介
2、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发展战略
内容二(提纲):
第二章 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
一、化学监测方法
1、海水水质标准
2、海水水质分类
3、海水水质分析方法
39
组织教学:对于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要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事例说明国外的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的先进性及发展趋势。简要介绍水质的化学监测情况,提示学生复习水化学课程相关内容,本课程在此部分主要是对以前课程的应用。重点在于认识到选择方法的原则等。
七、课程小结:
1、应该着重介绍我国在海洋监测方面的现状,尤其是海洋监测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的指导意义,使学生真正重视海洋监测的工作。
八、作业
1、海水水质分类及不同水质水体的用途
2、水质化学分析方法
课题11:
第二章 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监测的概念及意义
2、熟悉主要的生物监测手段的原理
40
二、教学重点:
1、熟悉主要的生物监测手段
2、监测方案的设计以及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三、教学难点:
1、生物群落法的原理及运用
2、生物毒性实验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结合海洋环境监测的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监测方案的设计以及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41
第二章 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续)
三、主要生物监测手段
1、生物群落法
2、毒性实验
3、指示生物法
4、累积生物法
5、“三致”物质的监测方法
6、回避实验
组织教学:生物监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解时要注意和环境监测的实例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
七、课程小结
各种生物监测手段原理不同,对生物学基础知识要求较多,讲解时要尽量通俗易懂。要从总体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物监测方法其意义在哪里?如何取舍?对毒性实验应该对实验的设计、过程等有较详细介绍,并以教师研究为例进行讲解。
八、作业
42
1、各种生物监测方法的原理、过程
2、生物监测与化学监测的关系
课题12:
第三章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2学时)一、教学目的:
1、了解进行海洋监测的基本原则
2、掌握监测方案的设计
二、教学重点:
1、监测方案的设计原则
2、监测方案的内容
3、站位布设、监测参数选择、监测频率确定等内容
三、教学难点:
1、站位布设、监测参数选择、监测频率确定
43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少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多举海洋监测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第三章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
第一节 监测方案的设计
一、监测目标的确定
二、测站的布设
三、监测参数的选择
四、监测频率的确定
组织教学:站位布设、监测参数选择、监测频率确定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讲解的时候注意结合实例给同学多做详细的解释。
44
七、课程小结
1、此节宜通过引导法让学生根据监测目标去设计测站、参数及监测频率等,然后再由教师给出答案,否则学生容易走神。
八、作业
1、测站的布设原则
2、监测频率如何确定
3、常规监测项目有哪些
课题13:
第三章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2、了解生物样品来源、采集、描述和处理过程
3、熟悉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4、熟悉监测数据的处理
45
二、教学重点:
1、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2、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3、监测数据误差的来源、分类和消减
4、可疑数据和离群数据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2、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3、可疑数据和离群数据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少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多举海洋监测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46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第三章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续)
第二节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一、监测船和有关设施、仪器的要求以及海上监测的一般规定
二、海洋大气、颗粒和雨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四、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五、生物样品来源、采集、描述和处理过程
六、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第三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
1、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2、数据处理
47
组织教学: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以及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讲解的时候注意语速,并结合实例给同学多做详细的解释。
七、课程小结
每一种环境样品的采集过程最好采用多幅图片或实景操作的录象进行讲解更好,对测试误差的来源应该着重强调,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减少实验误差。
八、作业
1、各种环境样品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2、误差的来源及类型
课题14:
第三章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熟悉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
2、了解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方法。
二、教学重点:
48
1、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
2、污染源评价
三、教学难点:
1、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
2、污染源评价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第三章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续)
一、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
49
二、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组织教学: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污染源评价是本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前者重点让学生理解现状评价公式的运用,后者主要了解污染源评价过程。
七、课程小结
1、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过程要层次分明,否则学生不宜记忆。
2、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中对多种污染源如何进行评价排序是重点部分,对调查过程则简单介绍。
八、作业
1、污染源的评价方法
2、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程序。
课题15:
第四章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态监测的含义、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现状及规划,熟悉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50
2、全面了解近海污染生态调查涉及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监测的含义、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2、近海污染生态调查
三、教学难点:
1、生态监测指标的应用
2、近海污染生态调查的全过程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多举一些生态监测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51
1、生态监测的含义
2、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现状及规划
3、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4、近海污染生态调查
组织教学: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近海污染生态调查是本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前者主要理解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应用,后者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近海污染生态调查的过程及方法。讲解的时候要多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更好。
七、课程小结
生态监测与前面所讲的监测的异同要强调,说明为何现在特别重视生态监测,它的优点是什么、有何难度等要着重说明。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需列表总结以便记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要指导学生去学习有关技术规程,课上仅将整个调查过程清晰地串联起来即可。
八、作业
1、生态监测的含义
2、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3、近海污染生态调查规程
52
课题16:
第四章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应急监测的概念、目的和特点
2、了解溢油的概念和等级定义,熟悉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归宿及危害二、教学重点:
1、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
2、溢油的危害
3、溢油应急监测预计划内容
三、教学难点:
1、溢油应急监测预计划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53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多举一些溢油应急监测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第二节 应急监测
一、应急监测的概念、目的和特点
二、溢油的概念和等级定义
三、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
四、溢油的危害
1、溢油的健康危害
2、溢油的安全危害
3、溢油的环境危害
五、溢油应急监测与计划
54
1. 溢油监测应掌握和收集的资料
2. 事故类型和等级的确定原则
3. 测站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4. 监测内容和项目
5. 监测方法:按有关规范执行
6. 监测程序:根据监测内容和项目以及监测手段(如飞机、船舶等)确定
7. 监测结果
8. 条件保证
组织教学:溢油应急监测预计划是本课题的难点和重点,讲解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对于应急计划的实施作一般了解。
七、课程小结
溢油的危害不宜展开太多,但是应该举些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使学生受到震撼。溢油应急监测的各项程序应按事故发生时间应该的处理顺序来进行讲解。
八、作业
55
1、什么是应急监测?特点是什么?
2、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
3、溢油的等级
4、溢油应急监测过程
课题17:
第四章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赤潮应急监测的目的、项目、方法及预计划内容
2、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
二、教学重点:
1、赤潮应急监测预计划内容
2、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的内容及程序、渔业损失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56
1、赤潮应急监测预计划
2、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多举一些赤潮应急监测及渔业污染事故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一、赤潮应急监测的目的
二、赤潮应急监测的项目
三、赤潮应急监测的方法
四、赤潮应急监测预计划内容
五、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念
57
六、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程序及调查内容
七、鱼类死亡原因诊断
八、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
组织教学:赤潮应急监测预计划及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程序及调查内容、损失计算是本课题的难点和重点,讲解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对于渔业损失计算方法作一般了解。
七、课程小结
此部分内容宜先通过赤潮爆发的灾害照片提起学生兴趣,同时对灾害可能影响的方面进行了解,再接着讲赤潮应急监测的许、方法等。由于本专业的学生对水产养殖了解很少,在讲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内容时要注意补充一些常识。
八、作业
1、赤潮应急监测的目的、监测项目及方法
2、渔业污染事故调查程序及调查内容
3、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
课题18:
第五章 海洋环境监测全程质量控制(2学时)
58
一、教学目的:
1、熟悉样品采集过程和贮存质量控制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程序
二、教学重点:
1、采样设备的防沾染、现场空白与现场加标等质量控制措施
2、样品贮存的质量控制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现场空白与现场加标质量控制措施的含义
2、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技术及其特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59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一、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采样设备的防沾染
2、现场空白与现场加标
3、其他空白及现场控制方法
二、样品贮存的质量控制
1、固定剂及其添加的有关规定
2、贮存容器材质的选择
三、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1、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目的
2、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技术及其特性
组织教学:现场空白与现场加标质量控制措施是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注意将两者加以区别。样品贮存的质量控制方法是重点,有较大的实践意义,要让学生了解并掌
60
握如何在监测的过程中注意。
七、课程小结
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没有现场操作经验者来说较为抽象,应该采用更具体、有次序的图片将样品采集过程呈现出来,在各环节处进行防止样品污染的说明才能有较好效果。对现场空白与现场加标等质控手段要注意解释原理。
八、作业
1、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2、什么是现场空白、现场加标?
3、样品储存容器的材质有何规定?
4、固定剂有哪些?添加规定有哪些?
5、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技术有哪些?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