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27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运动 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27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运动 含解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的权利,但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提倡民主排斥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的权利”可知,并非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订立契约”能看出一定的法制基础,但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人治,故C项错误;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2.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 A.否定神旨 C.善于诡辩

B.忽视道德 D.轻视教育

解析:材料没有提及神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说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智者“善于诡辩”的信息,故C项错误;智者办学校,说明重视教育,不是轻视教育,故D项错误。

第1页 共9页

答案:B

3.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 A.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B.拯救人类心灵 D.追求生命价值

解析:知识即美德强调人的内心是有善性存在的,但是要通过学习知识才能体现,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心灵的信息,故B项错误;“反求于己,研究自我”表明了主张理性地看待自己,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故D项错误。 答案:C

4.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他还论证说:“凡是其本身就给违犯的人带来刑罚的法律,一定是有比人更好的法者所制定的。”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强调公民应该都是法律的服从者 B.思想主张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竭力推崇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 D.主张城邦法律应遵从神的法律

解析:材料信息“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正义的,公正的人首先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责任和义务,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迷信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正义,而不是神的作用,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5.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但是,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尽相同。法律的正义是“诉讼正义”,是指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获得的后果或判决。这表明柏拉图认为( ) A.法律与道德两者相辅相成 B.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 C.只有法律能保障社会公道 D.法律正义服务于道德正义

第2页 共9页

解析: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尽相同,法律服务于道德,并非相辅相成,故A项错误;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但没有反映出与道德正义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夸大了法律的作用,道德正义也是社会公道的保障,故C项错误;法律正义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服务于道德正义,故D项正确。 答案:D

6.古希腊有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

A.理性高于感觉 C.认识源于感觉

B.关注人的世界 D.美德即是知识

解析:洞穴之喻是设想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而当他们有一天走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才知道自己在洞穴里面看到的是不真实的。洞穴中的世界对应感觉世界,是虚幻的;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对应理性世界,是真实的。由此说明理性高于感觉,故A项正确。 答案:A

7.从11世纪起,欧洲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世俗学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有利于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B.推动文艺复兴和开辟新航路 C.成为神学和宗教改革的发祥地 D.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解析:世俗学校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世俗学校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发祥地是德意志教会内部,而非中世纪欧洲的世俗学校,故C项错

第3页 共9页

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世俗学校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8.下面是两幅欧洲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女神》画像。这种变化( )

A.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B.肯定了人的现实价值 C.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到来 D.冲击了封建统治

解析:第一幅画人物及其相似,表情呆滞,是中世纪的作品;第二幅画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充满活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项正确;标志着理性时代到来的是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是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B

9.意大利学者米兰多拉写道:“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则希望有人赞赏他的杰作„„因此,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 B.仍然坚持上帝造人的学说 C.相信理性使人性升华 D.崇尚理性主义及判断

解析:崇尚理性及判断是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内容,材料内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言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0.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

第4页 共9页

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摆脱了宗教和束缚

解析: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与宗教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推断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披着宗教的外衣反的宗教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的艺术以宗教形式宣传“人体美和自然美”“世俗人物的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艺术没有摆脱宗教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C

11.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教冲突 C.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神学的思想运动,教会人员不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内容是抨击教会神学的腐朽黑暗,故B项错误;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神学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朽,但从“但他们很少公开与教决裂”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故D项正确。 答案:D

12.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第5页 共9页

A.对思想作用有限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解析:材料与文艺复兴思想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并非是无组织的,故B项错误;“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局限性体现在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故C项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政治领域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首先提出,神学家们以太阳和月亮比拟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认为月亮本身没有光,而只是太阳光的反射。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丁反驳说,第一,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上帝并没有在创造日月的时候便创造政权,把政权与教权比拟为日月是不恰当的。第二,即使这一比喻暂时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须吸收太阳的光辉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

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 “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

——摘编自《评但丁〈论世界帝国〉

中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李贽对当时程朱理学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

第6页 共9页

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人人都是圣人。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当时很多卫道士对他是恨之入骨了。

——摘编自陈欣雨《李贽经学批判

及反理学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但丁和李贽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其各自的历史价值。(17分)

解析:(1)从材料一“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知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是反对教权至上;从“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可知但丁观点是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存在;从“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 ‘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可知但丁观点是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

(2)第一小问,结合但丁所处的中世纪后期和李贽所处的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二者背景上的相似之处;第二小问,结合但丁、李贽思想主张的进步意义归纳二者的历史价值。

答案:(1)观点:反对教权至上;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存在;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 (2)相似:政权(或教权);文化压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价值:但丁思想: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对后来的宗教改革有深远影响;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李贽思想: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时代特色和思想的进步意义。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7页 共9页

材料

19世纪时期以来的圣母像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 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和宝石的光泽中。 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对的“韩国制造”。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女的形象。 世界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

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第一小问历史变迁的信息,可以从圣母像体现特征变化来分析,也可以从人文主义发展来分析。第二小问说明,根据历史变迁的信息,结合当时阶段特征来分析。 答案:示例一

信息:文艺复兴时期所画的圣母像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趋势;19世纪以来所画的圣母像体现的个性化和地方性特征明显。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色是由于天主教神学统治阻碍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19世纪以来圣母形象的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发展;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而导致。 示例二

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中心;19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在世界传播开来。

第8页 共9页

说明: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等。19世纪以来世界工业文明均有发展;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国民族意识增强;各地民主化进程推进等。 示例三

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教基本是在欧洲传播;19世纪以来教在世界传播开来。

说明:14世纪新航路尚未开辟;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19世纪以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工业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第9页 共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