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随着这首优美的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响起,我们仿佛通过时间的隧道来到了神圣的古典文化的殿堂,这里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有杜甫的《三吏》、《三别》;还有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有很多,很多```````

的确,我们应该感谢古人,是他们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史,是他们铸造了古典文化的灿烂辉煌,是他们成就了我们我们今天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瑰宝继承和发扬下去。

下面就让我们听着历史的回音,踏着前人的脚步,回到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去品位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带给我们的震撼。(点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后世子孙,关于杜甫,你还了解一些什么呢?(点出幻灯、学生回答、再点出答案)

杜甫,(711—770),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晚年别号“少陵野老”。他写的诗被人誉为“诗史”。后人称之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三、写作背景

(提问: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后,民不聊生,一派萧条景象,杜甫在公元759年岁末弃官,当时年仅40多岁,一家辗转回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西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浣花草堂”。(点出图片、解释“经过后人修建,作为遗址保存)

杜甫盖起了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把诗人从暂时安定的生活中敲醒,他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歌”就是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点击幻灯)。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四、指导朗读

1、 放录音听读(配合画面) 2、 指出重点字词(点出幻灯) 3、 听录音跟读 4、 学生自行朗读 5、 找学生站起来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一小节

1、找学生朗读第一小节(点击幻灯)

2、根据第一节诗的内容,如果让你在题目的“秋风”一词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来修饰,你会添加什么呢?请阐述理由。 (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诗词段中的“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等。)

3、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如何?为什么“怒号”比“无情”、“猛烈”、“凶猛”更好呢?

——“怒号”使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因此是最佳的。

4、你还能从本段中再找出描写风之猛烈的词语吗?

——“卷”用得好,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

5、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茅草,吹破了茅屋,如果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第一节的主要内容,会是什么? ——秋风破屋

6、 讲解: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

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这时他心情如何? ——他面对大风破屋无可奈何,只有痛惜之情,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采”(点击幻灯:展现板书) 7、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

(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二)研读第二小节 1、 找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小组讨论问题)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不光指年龄,主要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3、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第二节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点击幻灯) ——群童抱茅

6、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样的心情,用原文的一个字来表示。 ——叹

7、 全班齐读,流露出痛心的感情。 (三)研读第三小节

1、 过渡: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下雨 2、 全班齐读第三小节

3、 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小组讨论)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

4、 讲解: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

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5、 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夜雨湿屋(点击幻灯)

6、 有一个字描述出作者的心情? ——忧

(四)研读第四小节

1、 过渡:难眠的原因除了有担忧自己以后的生活还有什么呢? ——还担忧天下寒士的疾苦,担忧民族的命运,担忧国家的兴衰。 2、 从哪里看出来的?——第四小节 3、 教师范读第四小节

4、 讲解:杜甫自己的生活已经痛苦不堪了,但没有沉溺于个人的悲惨遭遇中,而是想到天

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表现出了何等高尚的情怀,迸发出了多么炽热的感情。这是全诗的最高潮,我们在朗读诗人的美好愿望时要读出奔放的激情,火热的希望,\"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我们在朗读时要充满深情,最后结尾几个字要读满一点,读出意味来。 (全班齐读第四小结)

5、 第四小节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广厦庇寒,这是诗人最美好的愿望(点击幻灯)全

诗最高潮。 (五)小结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敬佩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思想感情在“急-叹-忧”的基础上逐步升华,在诗歌的最后段落发出了最强音,表达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最美好愿望(点击)

充分体现哪种情怀?——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点击幻灯) 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六)内容延伸

1、他忧国忧民、忘我无私的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精神,包括我们现在。当今就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更有很多人期待着我们的帮助。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照片。(点击幻灯) 2、看完照片,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

3、看来,同学们也继承了杜甫的优秀品质。那你能不能试着用诗歌的形式为希望工程写几句公益的广告语呢?用现代诗形式,写几句都行,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

1、 结语:光体会到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切实行动起来,确实有太多人需要我们的支持

和帮助(点击幻灯),让我们都敞开博大的胸怀,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板书设计

主旨

秋风破屋—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群童抱茅—叹 夜雨湿屋—忧 广厦庇寒—愿

抒情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诗歌 2、 写完广告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