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八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2 分)

1. 请用正楷抄写“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诗文原句填空(10 分)

(1)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3)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 (曹植《梁甫行》) (5)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___________,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8)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3. 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1) 日本右翼分子 cuàn gǎi_________历史教材,但事实不会因抵赖而消失。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 cuī kū lā xiǔ __________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3) 辽宁舰官兵娴熟_____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笔直的航迹。 .(4)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_____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哧”地插入碧波之.中。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于能否提高课堂 45 分钟的听课效率。 B. 在许多青少年观看了电影《疯狂动物城》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C.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冬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 ,决心为班级争光。 .... B.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C.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D.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6.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③⑥①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⑥① C.⑥①②③④⑤ D.⑥②①④③⑤

第 1 页 共 8 页

7. 初二年级开展“走近苏东坡”主题活动,第一组同学要为主题活动写开场白。请你帮他们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填入三处方框中。( )(3 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①□“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种人生态度,淡享幸福生活②□品苏东坡的词,我们能感受到“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豁达,也能感受到③□持节云中,何处遣冯唐”的家国情怀……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 8. 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字)(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青年报 5 月 15 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 2018“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二 阅读理解(38 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 9-10 题。(4 分)

卜算子(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漏断:指深夜。漏,古人计时器。以铜壶蛊水,水从壶中漏出,壶中箭上刻度显 出时辰。夜深时,漏壶水少,不闻滴漏声,称“漏断”②幽人:被谪幽居的人,这是作者自 指。③省(xǐng):理解,了解。

9.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 ___________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的心境(2 分)。

10.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历来被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简要分析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11-10 题。(15 分)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②何似:哪里比得上。③何事:为什么。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 2 页 共 8 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把洒问青天______________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

12.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不知/天上宫阙 B.何事长向/别时圆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 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 “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形容姿态曼妙优雅;美女、美人;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甲中指的是月中的美女,美人;乙中的“闲人”指清闲的人。

D. 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 水,后者凝练含蓄颇有余味。

(三)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7 分)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 分)

内容呈现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5. 结合“内容呈现”中划线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3 分)

17.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12 分)

风雪夜归(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

第 3 页 共 8 页

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8. 文章开头和中间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要表达什么 意思?(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 页 共 8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B.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C.“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D 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倍感孤独。 三 写作(30 分)

22. 以“悄悄埋下一颗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32 分) 1.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字书写规范的掌握,注意书写正确、规范与工整,字形居中,有起行顿收的笔锋,尽可能的美观。 2. 【答案】(1)但感别经时 (2)老骥伏枥 (3)虽乘奔御风 (4)狐兔翔我宇 (5)岂不罹凝寒 (6)夕日欲颓 (7)风烟俱净

(8)淡妆浓抹总相宜

(9)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学生对于课内要求必背的古诗文及文章的背诵熟练程度,在注 重背诵熟练度的同时也要着重记忆一些易写错的字(学而思课堂均有涉及),如“骥、 枥、御、罹、凝、颓、俱、净、纶、世、反”。 3. 【答案】(1)篡改 (2)摧枯拉朽 (3)xián (4)liáo 【解析】本题考察字音字形,注重课内。 4. 【答案】C

【解析】A 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B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D 介词滥用导致缺少主语。 5. 【答案】D

【解析】A 摩拳擦掌:形容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激动、气愤的样子。正 确。

B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正确。

C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

第 5 页 共 8 页

糊涂麻木的人。正确。

D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来形容小说情节,错误。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题型要求学生能够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然后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最后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这道题中,③是讲汉字的智慧,⑤里面的“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是对汉字智慧的进一步说明,所以③⑤必须这样排序,排除 AC;另外,①句“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的这种现象只可能是“⑥中的提笔忘字的现象”,故应该是⑥①,排除 D。 7. 【答案】D

【解析】①处应该是分号,②处应该是句号,因为下文是读苏东坡的词的感受,与上文内容无关,表示此段内容到此结束。③处不能用冒号。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引号、书名号、省略号、顿号是考试重点。

8. 【答案】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解析】拟标题:对象+事件 二、阅读理解(38 分)

9. 【答案】孤鸿 孤高自许、蔑视流俗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和情感词汇来作答,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关注【注释】,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情感。

10. 【答案】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孤鸿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又以象征手法,通过孤鸿的选求宿处,表达作者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注意可以赏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按照点析评三步来作答即可。

11. 【答案】(1)举着,端着,持着 (2)只 (3)考虑,想到 (4)一起,共同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字词解释,注重课内文言文的字词解释,以及培养学生课内迁移课外的能力。 12. 【答案】B

【解析】何事/长向别时圆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句子成分。

13. 【答案】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 和松柏的影子。

【解析】注意字字落实,文从字顺,重点字词“盖”等。 14. 【答案】C

【解析】甲中的“婵娟”指的是月亮。

15. 【答案】 “据红军告诉我”和“他们说”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信的,体现了纪实 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和纪实作品的语言特点。 16. 【答案】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 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前者写敌军,后者写红军,前者贬义,后者褒义,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17. 【答案】①“人”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②“疯子”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

第 6 页 共 8 页

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处。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③“神”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解析】本题考查观点的自由表达。无论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是神均可,只需观点 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有序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18. 【答案】异: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 风雪之冷衬托中年人有家的温暖。同: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两次描写风雪,第一次是在开头,开头描写风雪的作用应该是交代时间、背景,同时渲染一个清冷、孤寂的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孤独忧伤的心情;第二次是在中间,在“她”反复思考喊谁开门后和看见提东西的中年人之前,用矛盾的心理描写和中年人有家的温暖衬托“她”无家的悲伤,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能进一步烘托主题。

19. 【答案】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已经错过恋爱时节,婚姻 之门已经关上。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此句的关键词是“都晚啦”“门已关上”,“都”字点明看电影时间晚了,恋爱晚了,“门”既指院子的门,也暗指婚姻之门。

20. 【答案】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更 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中心主旨。这句话和前面的“门已关上”形成对比,给人以温暖和惊喜,从而展现了事实并不如“她”所想一样,也给我们面对生活应该充满希望和追求的力量。 21. 【答案】C

【解析】A“错综复杂”错,复杂的只是主人公婚姻上的挫折及其内心感受而已。B“凄清死寂的气氛”“彻底绝望的心情”不妥。文中渲染了风雪寒冷的气氛,但不是“凄清死寂”;根据情节的最后细节——喊人、敲门——来判断,她并没有“彻底绝望”。 D“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倍感孤独”不妥。前者明显对一个孩子有亲切感,后者可根据关心她婚姻的人及虚掩的门来判断。 三、作文(30 分)

22. 以“悄悄埋下一颗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里的“种子”,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心理层面。“种子”是一个比喻,它可以指学生内心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和期许,也可以指对他人的一个承诺、对未来生活的一个愿景,也可以指学生希望凭借这个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引导自己去面对生活,迎接未来……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考生首先应该确定“就这样”是指怎样,是因为什么人的什么事;其次应确定埋下的是什么种子,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亲情友情的珍惜,还是愈挫愈勇的坚韧、对学业的严谨求实、互助共进的合作精神。总之,本题目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写自己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人与事,写对自己生命成长有助益的人与事。只有全面打开思维,才能有话可写写出动人的文章。在写法上,侧重写人的文章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侧重写事的文章前文需有必要的铺垫。结构上可以选用一个物品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气脉畅通。语言上首先应有生动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然后选择灵活多变的句式,避免呆板单一,最后因命题偏重感悟类,还需要有富含哲理的语言,让人品味、思考,使人明白道理。

第 7 页 共 8 页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