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文科教学改革以新时期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为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9年第1期(总第37期)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教育信息化论坛No.1.2019Serial No.37“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文科教学改革

——以新时期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为例

王 青1,曹瑞杰2

(1.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 要: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对于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各行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如何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窠臼,发挥师生的主体精神,树立“互联网+”思维,引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以及注重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受文科教学独有的审美精神以及获得心灵上的滋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新时期文学研究;教学改革

“互联网+”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利用互联网平台,各个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交友等各种生活方式。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应运而生,采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成为常态。在互联网时代,有必要思考和探索高校文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新时期文学研究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文学教学与文科教育改革。

一、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们认为“互联网+”激发的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建构起的是一种涵盖生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于“互联网+”发生的业态交融与质变,并由此实现互联网的升级转型[1]。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可以“+”德育、“+”课程、“+”管理等。每一种“+”体现的都是跨界连接,都是原有层次和水平的升级,都是一次质的飞跃[2]。因此,“互联网+”文科教学也应当发挥出巨大的效应。借助“互联网+”的平台,高校的文科教学应当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高度。其前提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和优势,同时,根据文科教学的特点,建构新的教学模式,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科教学。但是,“互联网+”与高校文科教学相融合,绝不是让网络牵着走,我们依然要遵循课堂教学的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让“互联网+”文科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好学习平台,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探索多种途径完成教学任务,让“互联网+”成为提升高校文科教学质量的加速器。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育的方式正面临着挑战。目前,在校大学生手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利用手机

上网成为生活中的常态。手机支付、手机阅读、手机通信、手机游戏无所不能,它正成为学生“有温度”的伴侣。就18~22岁的大学生而言,过多地上网会大量占用学习时间,会形成手机依赖,沉溺于网络中而不能自拔。同时,其积极一面又表现在利用手机可以大量获取信息,包括各类学习资料、精品公开课视频等,作为一把双刃剑的手机媒体正实时发挥着它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有助于为教学服务,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互联网时代,高校文学教学依然要发挥作用。文学教育的使命既涵养人类的精神自由境界,也能培育个体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在网络化、电子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学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大学的文科教学,文学教育不会因此失去意义,今天的文学教育依然是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文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

二、“互联网+”时代教师何为

“互联网+”时代教师何为?文学课教师又何为?尽管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改变,但是教学的核心没有改变。“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观点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因此,高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师,不仅要上好专业课,还要担负着对全校非文学类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使命。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

对于资料的收集、图片的编排、视频的剪辑等,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但是,教师也不能过分依赖于网络,把文学课上成影视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撰文提醒广大教师:警惕在教学中将过去的“满堂灌”直接变成“满网管”。“教育不能忽视新工具的发明与运用,同时又不能被工具所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社会学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QN16;     2018年度“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YJSJG-2018-024。

作者简介:王青,女,北京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媒介文化;     曹瑞杰,女,河南郑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13 -

2019年第1期(总第37期)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教育信息化论坛No.1.2019Serial No.37牵引而忘了教育自身,如果互联网使用者的教育思想理念没有改变,即便加上了互联网,也未必是教育的良性改变。[3]”

(二)树立“互联网+”课程思维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环境要比以前开放的多,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均是全网覆盖,教学平台多样化,网络课程、慕课、微课资源丰富,学习模式也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树立“互联网+”课程思维,从源头上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教师可以提出研究型课题,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课程的优势,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例如线上、线下的研讨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将审美植入教学过程中

吉林大学徐正考教授提出文科教学过程应当审美化。他指出:“课程建设方面,要使得教学过程审美化、教学过程魅力化。”“我们文学教育实施者如何让自己的课程、课堂有魅力,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如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释放课堂的人文精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的问题。[4]”作为文科教师来说,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人文关怀,反映的社会历史风貌,以及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心路历程应当通过教师带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挖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意蕴,让学生感受美、领略美,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心怀天下贡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根据文科课程的特点,美化电子课件

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以及所授课程的特点,制作精美的电子课件。作为文学课程,可以充分将视图插入教学课件中,使之图文并茂。例如,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当年发表文学作品的期刊、书籍的书影,能起到让学生回到文学现场之感,另外,清晰的图表也可以让课程的重点更加突出。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可以关注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不少经典的作品都曾改编为影视作品,如果整部影片放映会占不少的教学时间,就将精彩的片段穿插进去,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思考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三、采取“互联网+”思维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采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其出发点是有效利用互联网为课程建设与教学服务,取其优长,为课程所用。以新时期文学研究为例,该课程内容以自身体系为纲,结合新时期各个文学思潮及创作讲述新时期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过程及其主要特征,主要以小说文体为主,重点讲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大众文艺、网络小说等教学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 14 -

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文学思潮的主要类型以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正确认识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趋势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社会转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新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能够正确评价,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作出正确分析。这门课程是研究型课程,与中国当代文学课有联系,但是更带有专题性的特点。就我校而言,新时期文学课程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门进阶式的课程。其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为其打下了基础,而研究生阶段的小说理论研究专题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又将以其为基础深入拓展。因此该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地位非常重要。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互联网+”思维,采取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措施,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控制着课堂,而现在是以学生和教师作为双重主角,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

(一)采取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改变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根据建构主义教学法的理论,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改革了教学的环节。课堂组织方式采取以下四种。第一,主讲教师布置任务,告诉学生各章节内容,需要阅读并分析的文本,重要的评论观点,延伸阅读等多个板块作为有效学习资源。第二,主题演讲。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以主题演讲的形式从不同文学思潮的产生、文本细读、作家自述、引发的争鸣等加以阐述。第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新时期各阶段的文学思潮进行讨论,如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与局限性;寻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新写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文学史的理解,探讨文学与时代、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第四,读书报告。让学生结合所学课程知识,以及课下延伸阅读的实际,关注新时期以来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从文学与广播、报纸、杂志、影视等媒介关系入手,在充分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探讨新时期文学的媒介化传播的特点,并形成读书报告。这种做法,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学习活动,学生深刻领略到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长足发展,以及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同时也对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IP剧有一种批评性的思考。

(二)体验式教学法

据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所言,体验式教学的提出与当今文学教育存在的过分理性化和知识化的问题有关。尝试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一种思辨性与感悟性相融合的教学方式[5]。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法的初衷就是还

2019年第1期(总第37期)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教育信息化论坛No.1.2019Serial No.37大学教学本身的鲜活性和诗意性。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发言,体验式教学法都追求一种生动性,这种生动来自对作品的亲身感悟,阅读的体验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去理解作品,就教师而言,通过自己的感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的深层意蕴,培养批评精神,启迪人生。正如胡亚敏教授所言:“体验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要和必要”,“讲台上的挥洒自如除了得力于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了然于心外,更重要的得力于教师内心所拥有的那种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感,而激情深处则是书本知识与人生体验的融汇”[6]。体验式教学法还可以引发教师与学生就同一个作品展开讨论,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对于今天的“95”后学生来说,其文学场是陌生的,师生在互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重返八九十年代,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体会作品引发的轰动效应及其争鸣,再用专业批评去重新审视作品,获得更深入的感受,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以课下研究反哺课堂教学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以及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课下阅读,不仅读专业批评的书籍,更要读作品,带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思考,同时,带着批评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思考不同文学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语境,并与作家作品相结合,思考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同时,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科研创新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高校都在向世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发展,具体到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改革,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课程作保障,因此,适应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赵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优化策略[J].煤炭高等

教育,2017(3):50-51.

[2] 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

研究,2016(6):8-10.

[3] 陈少远.互联网时代怎样当老师[N].中国教育报,2016-11-23(4).[4] 梁玉水.用文学滋养耕梨人的“独一性”: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徐

正考访谈[N].文艺报·理论与争鸣,2013-04-15(3).

[5] 闵建平.文学教育与高校文科改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

亚敏访谈[N].文艺报·理论与争鸣,2013-05-20(3).

(责任编辑:韩晓洁)

- 1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