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林
来源:《成功》2017年第20期
【摘 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存在区别,又有联系,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当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找到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异同,并将二者巧妙融合,实现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本文从中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出发,对二者的融合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成功关系着日常学习和素质教育的收效。而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关键环节。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却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独立分辨是非、处理事件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素质,把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体素质就成为了一项关键任务。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中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系从教育改革的背景来看,在中职阶段实现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二者融合,才能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实现全面培养;从教育目的来看,二者均是为了从内在素质上对学生进行塑造,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从专业发展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德育教育是心路健康教育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延伸,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心理健康,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从素质教育现状来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融合在德育教育之内,而心理学是教师专业培养的必备科目,因此许多德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中会下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指导融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中,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首先表现在两者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它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各属不同的一类,其中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则是心理学;同时,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目的,德育教育主要把学生
是否具有社会共同的品德素质、行为能力作为根本的参照和评价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把每一个学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评价标准。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双管齐下,关怀教育
理论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间有着不同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消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德育教育重在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價值体系,成为一个有高道德标准,有正确行为准则的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将二者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换而言之,可以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共同进行。在教育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心理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德育来排除,一些思想问题我们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解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素质教育的实现。道德的内化需要心理素质与心理结构的支持,单独进行说教和灌输是无法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更加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具的使用可以增加德育的科学性。 (二)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中职阶段,校园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进而影响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在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构建一个活跃、健康的文化氛围。例如学校应该从基础设置建设上入手,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依据中职生特殊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正确的疏导意见,让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能有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注重对学校团委组织的建设,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发展的德育教育发展目标,优化德育教育课程,并根据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做好教学融合,监督、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效果;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如文艺汇演、运动会、普法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接受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同样也是心理的反抗期。在这个阶段当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较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更为关注自身的人格特点与情绪特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进程当中,心理和思想也在逐步趋于稳定。所以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应该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去。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以自愿接受为前提的,任何形式的强制理解和说教都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在接受中逐步渗透。建立友好和
谐的关系是教师进行进一步疏导的基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问题,从内里反思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和心理咨询老师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方法的采取是他们能否在教育活动中取得意向收效的关键所在。老师不是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而是在引导,要启发。在启发的过程中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和思想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认知。班主任老师应该从班级管理与个体辅导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学们存在的问题。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成为学习和生活真正的主人。 三、结束语
总之,中职是学生思想情感、心理状态转折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并推动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进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从而达到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修发.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4,23(7):151.
[2]徐胡燕.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原理与原则[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46-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