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讲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全国罕见的零陵古城

【讲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全国罕见的零陵古城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讲述永州故事】博⼤精深、底蕴深厚、全国罕见的零陵古城

【讲述永州故事】博⼤精深、底蕴深厚、全国罕见的零陵古城

来永州三⼗年,⼀直对永州历史⽂化充满好奇,去零陵拍写过很多次,突然发现⾃⼰只知道零碎⽚⾓,不仅仅是我,也许是很多永州⼈,只知道零陵有许多⽂物古迹,游玩零陵,⼤不过看看回龙塔、步⾏东⼭,瞻仰柳⼦庙,欣赏朝阳岩,远眺⾹零⼭,⽆不有显得零散、⼩⽓的感觉,⾛进零陵古城,很难寻觅那浓浓古城的风貌与韵味,虽近年政府投⼊很多,重修东⼭景区和柳⼦街景区,也就是两⼤⽚名胜,离古城风貌、底蕴相差甚远。不下功夫全⼒打造,恢复古韵古神,很难做出全国有名的历史⽂化名城的知名度,⾃然也就很难实现古城的旅游价值。作为永州⼈,更多的“⾝在庐⼭,不识庐⼭真⾯⽬”,⾮常难得的⼀座“⾦⼭”,我们只把它当做⼀座“煤矿”!⽆不可惜之⾄!

根据北京⼤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统计:“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已出现的三⼗四处重要古地名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说明,先有舜帝南巡,后有零陵命名。对“零”的解释,众说纷纭。其中有三说⽐较有理:⼀是九疑⼭有泠⽔,古时“泠”“零”相通,零陵就是泠陵。⼆是零,指涕零,掉眼泪。相传舜帝南巡,崩葬九疑。娥皇、⼥英⼆妃千⾥寻夫,泪染九疑荆⽵。后⼈感其诚,故将舜陵改称零陵。第三种说法更加神奇,包含两个意思,⼀个是“零”就是“0”,就是没有的意

思,“零陵”,也就是说舜帝葬于九疑,压根就没有具体的陵墓,⼆个是“零”就是“∝”,⽆穷⼤的意思,也就是说偌⼤的九疑群⼭中的“万⼭朝九疑”到处都是陵墓,就像舜帝“德播天下”⼀样。翻开中国古代史,就有史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中国后,遂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苍梧之野”设置⼀个县,取名零陵,县治设今⼴西全州咸⽔乡。汉武帝元⿍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致辖今永州、邵阳、桂林等地。郡治仍在⼴西全州。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将零陵郡治所移⾄泉陵县城(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却今零陵古城。零陵古城的前⾝是泉陵侯国。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刘贤为泉陵侯。侯国辖今零陵区、双牌、祁阳、祁东、东安县地。侯国都城称泉陵城,在今零陵城北,东⼭之西,今零陵泉陵街⼀带。这时,泉陵县与零陵县(治所仍在⼴西全州咸⽔乡)同属零陵郡。《永州府志》讲得很明⽩:“零陵本汉泉陵县,东汉郡治于此。”隋开皇9年(589年)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改泉陵县为零陵县。永州府治和零陵县治均在今零陵区。永州的得名,⼀说得名于永陵。《九疑⼭志》说“零陵⼜名永陵”。⼤约是从北魏温⼦升《舜庙碑》中“疑⼭永逝,湘⽔长违”那句颂词引伸⽽来。北宋地理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也说:“舜陵⼀名永陵,⾃古禁樵采,置守陵户”。⼆说因“邵西南有永⼭永⽔”。永⼭,位于双牌县永江乡,相传为古代永国后裔迁居之地,故名。其⼭所出之⽔叫永⽔。即今永江。从此,零陵、永州成为⼀地⼆名,常交替使⽤。在朝代更替中,永州或称府,或称路,或称略,零陵县总被它管辖着。尽管永州辖地有所变化,但零陵县城却⼀直未变。

零陵古城汉时为⼟城,宋代改建砖城,明清为砖⽯城。《永州府志》载:“今之城池,即汉零陵郡城。创建于汉武帝元⿍六年(公元前111年)。⾄宋绍兴中,赵善谧增修⾥城,开庆、咸淳增筑贰廓。元因其旧,洪武六年(1374),永州卫指挥更拓之,⽽形成城西以潇⽔为壕堑,由西南⽽东堤⽔为池,⾃东⾄北隅凿⼟为濠,⾃北⾄西隅联属为池之局,城墙围九⾥⼆⼗七步,⾼三丈,阔⼀丈四尺五⼨。门七,⽈: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太平、永安、潇湘,各建楼其上。”沿潇⽔东岸、东⼭⼭麓分布着⼀批以民居、店铺为主的建筑,形成两条空间轴线的城内⼤街和⽆数条纵横交错的街区⼩巷,从⽽构成了完整的⼭⽔古城风貌。正如民谚所说“两纵三横⼗⼋巷,青砖灰⽡马头墙,花格窗、⽯抱门,两⼭⼀⽔景潇湘”。

零陵毗接⼴东⼴西,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隆庆《永州府志·形胜》载:“永扼⽔陆之冲,居楚越之要,衡岳镇其后,九疑峙其前,潇⽔南开,湘江西会,此形胜⼤都也。”“以之⽤兵则易守难攻,以之利民则可樵可渔,以之登览则可展⽂⼈学⼠之才,发幽⼈迁客之思。”宋⼈吴之道所评价零陵古城:“不墉⽽⾼,不池⽽深,不关⽽固”。

古城周边的⼀些地名颇具传奇⾊彩,话说三国时张飞兵临城下,零陵上将刑道荣与张飞战不了⼏个回合,就逃回零陵城⾥,任凭张飞挑战,太守刘度闭城不出。零陵城三⾯是⽔,⼀⾯是⼭,易守难攻。张飞见攻城不下,便将兵马驻扎在离城20⾥的接⾥桥。⼀天傍晚,张飞带着⼗多个扮成渔民的⼠兵,悄悄来到西城脚下,沿着通往潇⽔河⾥的⼀条排⽔沟爬进城⾥,躲到了东⼭之上,迅速爬到⼭的最⾼峰鹞⼦岭,张飞把⼀只8⽄重的靴⼦踢到了离城20⾥的营中,将⼠们⼀看铁靴,就知道张飞进了城,便⽕速赶来,与张飞⾥应外合,攻下了零陵城。后来,⼈们为了纪念张飞取零陵的功绩,在他爬过的那个⽔⼝修了⼀座桥,取名“⽔⼝桥”;在他踢落铁靴的那个地⽅取名“接履桥”;张飞攻取零陵后,在东门岭与南门之间建了⼀个点将台,每⽇调兵遣

将,操练军⼠,准备再取桂阳(后孔明没有派张飞去,派赵云去取了桂阳),他驻兵的那个⼭现取名为“张飞岭”,岭下的“点将台”⾄今依稀可辨。零陵⼈见张飞练兵⾟苦,特地酿制了⼀种好酒慰劳他。因为张飞⼀脸⼤胡⼦,有⼈就把这种酒叫“张飞酒”,也有叫“胡⼦酒”的。

古零陵有 “五码三台,九井三槐”之说,据《零陵县志》记载:“九井”是指撒珠井、紫岩井、吕虎井、春泉井、发珍井、惠爱井、朝京井、智泉井和杨清井,但“智泉”、“杨清”⼆井现已⽆法考证。除“九井”外,零陵古城内的霭⼠井、徐家井也是历史悠久,承载了零陵灿烂的古井⽂化和丰富的⼈⽂内涵。

撒珠井:嵇有庆《零陵县志》载:井在“东⼭下,学宫前圹内。”在今撒珠井巷。井壁圆形,上设井栏,栏以巨青⽯凿成,栏上刻:“古撒珠井,民国五年 ( ⼀九⼀六 )重修”字样。井深五⽶余,⽔深⼀⽶许。即使久旱不⾬,但⽔源不断。尤为奇特的是,井底均系⼩颗卵⽯,每逢⽇光下彻,⽔⾯晃动,犹如颗颗珍珠,古井名为“撒珠”。

紫岩(仙)井:该井位于中⼭中路⽂星街256号房址即张浚故居内,为张浚亲⼿开凿,⾄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饮⽤、浇灌。在⽤巨⽯凿成的⼋边形井栏上,⾄今还保存有明朝天启皇后亲书的“紫岩仙井,天启六年”⽯刻字样。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距今已788年,但⽔仍清冽,四季⽔源不断,堪称仙井。

吕虎井:⼜称观⾳井,嵇有庆《零陵县志》载:井在“东⼭下,吴孙权遣吕蒙取荆州,驻兵于此,扦剑涌泉,谓其有⼒如虎故名。即今观⾳井。”此井位于今中⼭中路市中医院内,井为正⽅形,井壁以⼤卵⽯砌成,⽆井栏。相传三国时,东吴⼤将吕蒙驻兵零陵,⼀⽇,在东⼭练兵,马渴⼈饥,吕跳下马背,拔剑掘⼟,泉⽔涌出,后⼈⽤卵⽯围砌,取名“吕虎井”。据说,后来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最初的居住地龙兴寺的前⾝就是吕蒙将军府,唐代草圣怀素从龙兴寺古井⾥淘出过⼀枚汉铜印“军司马印”,从此爱不释⼿,常在他的得意之作铃盖此印。吕蒙将军攻零陵,“军令严肃,百姓不扰”;零陵⼈民为纪念他,在东⼭建孱陵侯庙,“神即吴将吕蒙也”。明代,在其址修关⽻庙。零陵⼈还在城南百家渡修诸葛庙,在东⼭建汉寿亭侯庙(祭刘备)。春泉井:位于中⼭中路⽔晶巷444号。井呈四⽅形,深五⽶余,井壁以青条⽯砌成,井栏系⽤四块⼤青⽯拼组,此井⽔质清澈,四季不涸。

发珍井:位于原零陵县⼈民法院内,⽔⾊明净,冬温夏冽,井栏呈圆形,建国以后修理过两次,现在的井栏是⽤⽔泥砌成,地⾯⽤⽔泥冻为四⽅形,旁有排⽔沟。

惠爱井: 嵇有庆《零陵县志》中引王元弼《名胜志》⽈:“井在县治前,⽔极清冽,相传⽔脉通江⽔,远近之民赖之。惠爱之名,未知始⾃何⼈? 予作记并书'惠爱井’三字,因系以铭:惠之爱之,视井如斯;我来为吏,以井为师。”县治前,原名县门⼝,即今中⼭ 南路零陵区医疗器械修配站所在地。

朝京井:嵇有庆《零陵县志》载:此井“在朝京坊”,即今东风⼤桥下⾯的北街,⼀九五九年该⼚修建⼚房时,此井被填,已掩没⽆存了。

徐家井:徐家井现位于徐家井中路南侧徐家井菜市场内,挖掘于明朝,井为⽅形,青⽯围成。相传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对交趾(今越南)⽤兵,成祖皇帝特从开国⼤将军徐达的后⼈中,挑出了⼀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带兵前往永州。交趾战事⼀结束,凯旋的徐将军奉旨驻守永州城。因其母爱参佛,看到府邸周边居民饮⽔多有不便,徐母便命⼈在府前凿了⼀⼝宽⼤的井,以供百姓⽇常之⽤,这就是徐家井。后来徐府毁于战⽕,⽽井延续⾄今。

霭⼠井:位于七层坡居委会中⼭南路新街北侧346号,始建于宋代,现存井为明代重修建,井为正⽅形,青⽯砌成,深3⽶,井四周地⾯铺青⽯。此井⾃明重修后从未进⾏维修,但仍保存完好,⽔仍清冽,四季不涸。

“三槐”,系指永州市内的三株槐树。槐树何以被列为胜景,在历史上有“槐衙”,“槐厅”的典故。前者指唐代天街两旁多槐树,故号⽈“槐衙”(见唐朝尉迟屋的《中朝政事》);后者指唐代的学⼠院第三厅阁⼦前有⼀株巨槐,因号“槐厅”(见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

⼀株在“寿佛祠”内,即原北门⼤⽶⼚。由于树⾝已空,⼈们经常将字纸(过去⼈们以“敬惜字纸”为美德)抛⼊,三⼗年代的⼀天,有⼈误将⽕种投⼊树洞,⽕势蔓延,树被烧毁。

⼀株在“镇署”前,后零陵地区⼈事劳动局所在地,六⼗年代,以有碍基建被砍。

⼀株在“府治”内,即原地区⼯商银⾏内。树⾝已空,扁平,树⼲成四⼗度左右倾斜,因⼩孩

经常爬树,脚印较深,宛如板梯,株围抱余,⾼四⽶多,上分三⽀,直指上空,全树⾼⼗⽶许,历尽磨劫,树⽪剥落,但⼊春以后,枝叶依然青翠茂盛,树⼲依旧劲挺,显⽰了它⽆穷的⽣命⼒。此树究竟是何年所植,⽆从查考。

“五码”,即潇湘门码头,⼤西门码头,⼩西门码头,太平门码头,南门外码头。其实有历史价值的有⼋⼤码头。

1、潇湘门码头: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为永州古城沿河四⼤码头之⼀,青⽯砌筑,上码头直进潇湘城门。

2、⼤西门码头:明万历⼗九年(1591)知县万⾦复架浮桥,命名为平政桥。

3、⼩西门码头:位于南津渡办事处七层坡街西端,东临七层坡,南临现沿江东路,西与愚溪桥隔河相望,北临外河街。始建于汉代,宋、明代均有修缮,为零陵古城四⼤码头之⼀。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攻打零陵在此渡河。

4、太平门码头古称“百家渡”,⼜称杨梓塘码头,位于南津渡办事处七层坡居委会255号中⼭南路太平门路西端,始建于明代,青⽯砌成。5、廻龙塔码头:⼜称⽼渡⼝。

6、诸葛庙码头:位于朝阳办事处诸葛庙村,系青⽯结构。现存码头为明代所建,临江⽔台阶为半⽉形,上23级台阶有歇台,码头两侧沿河围有三级40余⽶长的⽅形青⽯,且码头建筑风格独特,是零陵城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码头之⼀。

7、南津渡码头:位于城郊南津渡村,系青⽯结构,建于明代,宽4.2⽶,⽯级44级,临河台阶为半⽉形。上9级台阶设歇台,上35级设⼩歇台。

8、潇湘古镇东岸码头:位于七⾥店办事处⽼埠头村三组,西与潇湘码头对称,并与西岸潇湘古镇隔河相望,东⾯附近为⽼埠头村三组村民住宅,往南为东岸潇湘古镇旧址。该码头为青⽯砌筑,临河为歇台,上歇台再转向⾃北向南拾级⽽上坡长30余⽶。由于年久失修台阶青⽯条已⼤部分坍塌,仅存5级青⽯台阶。“三台”即“望乡台”、“望江台”和“望⽉台”。

“望乡台”在三贤祠—今东风⼤桥东头右侧的⾼坡处。

“望江台”在城中⼼偏西处的新街——今零陵区七层坡⼩学门前,这⾥的地势也颇⾼,潇⽔就在它前⾯流过。

“望⽉台”在千秋岭—今千秋岭⼩学所在地。这⾥靠近东门,每当⽉出东⼭,徘徊⽃⽜,此时此刻,墨客骚⼈徜徉于此,是会游⽬聘怀,以极视听之娱。古⼈就此命名,是富有诗意的。古城⾃然少不了古桥。1、愚溪桥:位于愚溪⼊潇⽔处,系⽯拱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为2拱,长19.5⽶,宽4.5⽶,两边护以⽯栏,两端上下有⽯级,⽯墩⽯基坚实,《零陵县志》记载:“愚溪桥,河西愚溪上,地⾯清旷,⽊⽯丛秀,留连憩⽌,为⼀郡之胜。”因此,“愚溪望⽉”成为⼀⼤奇观。⽽“愚溪眺雪”则是著名的永州⼋景之⼀。

2、接履桥:⼜名接⾳桥,位于接履桥镇接履桥村。始建于三国,明、清重修,古时是沟通⼴西、衡阳⼤道。桥为单孔⽯桥,桥⾯上有明、清重修之⽯刻,桥上建亭,原亭内设有关公⽯刻像及⽯碑,桥两头皆⽴⼀对⽯狮。传说三国时,张飞攻打零陵,后援上不来,他在东⼭猛喝声,关公在此听见了,飞马驰援张飞,故名“接⾳桥”,后⾳变为“接履桥”。

3、茆江桥:位于南津渡办事处茆江桥村,建于清光绪三⼗⼆年(1906),是典型的湘南双拱⽯桥,长45⽶,宽6.2⽶,拱⾼8⽶,宽15⽶,桥⾯⽴雕花⽯栏,桥西端设⽯狮⼀对,现仅存⼀座⽯狮。

4、仙⼈桥:位于南津渡办事处茆江桥村四组,建于清代,南北⾛向。桥⾯⾯积为200平⽅⽶,双拱⽯桥,拱⾼6⽶,拱宽13⽶,桥长32⽶,宽6⽶。

5、贺家桥:位于七⾥店办事处向家湾村⼆组,建于明代,青⽯结构,⾯宽3.6⽶,⾯积为21.6平⽅⽶。⼀拱,拱⾼3.5⽶,拱底宽3.2⽶。桥⾯东西两侧置长⽅形⽯栏,是潇湘古道的必经之路。

古城门分为东城门与南城门。东城门位于零陵区城东、东门巷101号,是永州古城七⼤城门中唯⼀⼀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门,分为内外两道门,且相距12⽶。其中宋城门(内门)墙基

为青⽯所砌,其上⼩青砖砖砌,券顶底宽3.5⽶,进深2.5⽶,通⾼4⽶。明城门(外门)全为青⽅⽯所砌,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底宽3.5⽶,进深6.4,券顶通⾼3.3⽶;外层底宽2.8⽶,进深4.6⽶,券顶通⾼2.8⽶。该城门于2003年公布为市级⽂物保护单位。南城门位于零陵区城南路南端,建于宋代。青⽯砌成。现存城门券顶已塌毁。原门宽4⽶,进深6⽶。今存城墙段43⽶。

古城及附近还有著名的古亭1、福寿亭:位于南津南路西侧,南津渡办事处福寿亭居委会辖区内。建于清光绪⼗年(1884),东西向,长13⽶,宽7⽶。东西墙为⽯牌坊,中设券门,抬粱式,盏⼩青⽡,现存西牌坊,上题“福寿亭”,环以取龙戏珠⽯雕。亭内有⽯柱四根,⾼约5⽶,宽约0.4⽶,4根⽅形⽯柱刻有楹联。福寿亭历史久远,是永州古城保存⾄今唯⼀的清代青⽯结构式建筑,结构独特,⽯雕精美,其历史、⽂学、艺术价值甚⾼。

2、节孝亭:位于钴鉧潭村,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翰林院待诏⾢⼈熊学礼为母节敬孝捐修建。亭系砖⽊结构,抬梁⽀撑屋⾯,盖⼩青⽡,封⽕⼭墙,各有⼀券门。亭长11⽶,宽7⽶,内有⽯柱4根,⾼4⽶,上⾯阴刻两副对联,⼀副是“古井流⾹,⼈怀六峒;贤泉⽐洁,地纪零陵”。⼀副是“憩⽚时,沿堤寻柳迹;饮⼀勺。放步到枫林”。南券门上,有竖写“奉旨旌表”四个⼤字,下⾯横写“节孝亭”,四周饰以浮雕云龙图案,均为⽯刻。亭旁同时建茶舍,内有熊学礼亲笔题写的《奉节母命⿍建茶亭记》⽯刻⼀块。2003年5⽉公布为市级⽂物保护单位。

3、诸葛庙亭:亭位于潇⽔河畔诸葛庙村。现存建筑系砖⽊结构,东西券门为砖造,硬⼭墙,⼭墙门额竖刻“诸葛庙亭”四字。亭深13.5⽶,宽11⽶,⾯积为148.5平⽅⽶。2002年7⽉公布为区级⽂物保护单位。

零陵古城还有⼀点特⾊就是古巷。

1、⽔晶巷:在永州古城内的古街巷中,以⽔晶巷最为出名。该街巷东连中⼭南路,西接正⼤街,长约150⽶,宽3—5⽶不等,类似京城胡同。街巷内多⽯库门,穿过⽯库门,就是⼀个个呈“中”字、“品”字或“串”字的院⼦,院内粉墙黛⽡,漏窗巧缀,富有江南⽔乡的风韵。

2、⿎楼巷:该街巷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段,⾛向基本保持原状。东西向⼜成“Y”字型布局,总长度约为300⽶,宽3-6⽶不等;南北向长约100⽶,宽4⽶左右。保存了部分1-2层的⽊结构房屋和成⽚的鹅卵⽯铺地。

3、总督巷:该街巷呈“L”型布局,总长度约300余⽶,宽2-4⽶不等,空间尺度基本保持原状,多曲折,为青⽯板路⾯,保留了⼤量的1-2层⽊结构房屋和民国时期的⼟砖建筑,巷内的青⽡、漏窗、古⽯墩等历史建筑元素保存较好,具有较为浓郁历史⽓息。

4、三多坊:该街巷因先前是酒、⾯粉、轧籽等⼿⼯业的⼯作场所,⽽被命名为“三多坊”。东西向东起正⼤街,往西⾛80⽶则到街巷尽头,宽约4⽶,道路正中间为青⽯板铺地,两边配以鹅卵⽯铺地;南北向长约100⽶,宽为3-5⽶,其南、北两端进⼝较窄,中间较宽,两侧完整地保留了以青⽯砖古墙和部分⽊结构房屋,较好地延续和保存了历史风貌。

5、内河街:现存内河街长度约为80⽶,宽2-3⽶,巷内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长约40⽶、⾼约2.5⽶的青⽯砖古城墙,这是永州古城内最为珍贵的遗址之⼀。

6、⽂星街:该街巷位于七层坡菜市场北侧,呈东西向,东连中⼭南路,西连解放路,南过菜市场为七层坡,全长 330⽶,宽约3⽶,因南宋“⽂星”南轩夫⼦—张栻曾随⽗张浚在此街居住近⼗年,⽽以“⽂星”命名。

7、⼤西门路:该街巷东接新街,西⾄⼤西门码头,长约150⽶,宽约7⽶,以永州古城七门之⼀的⼤西门命名,原是通往⼤西门码头的必经之路。

8、⼩西门路:东接七层坡路,西⾄⼩西门码头,长约100⽶,宽约4⽶,以永州古城七门之⼀的⼤西门命名,原是通往⼩西门码头的必经之路,河西对⾯的是古愚溪桥。

9、太平门路:该街巷是东起中⼭南路,西⾄太平门码头,长约250⽶,宽 9.5⽶,以永州古城七门之⼀的太平门命名,⾃古以来是城南东西⾛向最长的⼀条⽼街。这条街曾叫县城隍街,因为县城隍庙的旧址就在城南路北端与太平路三叉路⼝附近,且由于城隍庙的存在,该条街巷

在当时是永州古城内较为繁华的街巷之⼀。

⼀座功能齐全的古城,曾经记录着历史的悠久与辉煌,如今,有的古迹尚存,但已破损,有的已经灰灰湮灭,只留下记忆,但历史⽂化隐约可现。

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这都是⽆法逆转的事实,但却留给了这座古城宝贵的财富,打造全国闻名的历史⽂化名城,如若“修旧如旧”恢复零陵古城历史风貌,将是利千秋,造福后代的⼤好事,将会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名⽚,永州经济腾飞的梦想就会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