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5期 VoL 27 No.5 钦州学院学报 2012年9月 Sep.,2012 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 杜昌君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 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 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关键词] 鲁迅;野草;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14(2012)05—0012—05 围观的看客。为了围观这一对男女,四面的路人 《野草》是鲁迅一生中唯一一部散文诗集,其 由鲁迅前后发表的24篇作品结集而成。虽然鲁 们密密层层,鲁迅形容他们“如槐蚕爬上墙壁,如 蚂蚁要扛鲞头。”_5_1 这些看客们衣着光鲜却两手 空空。《死后》中,“我”刚死,“我”身边就陆续围 拢来一批我不认识的、无所事事的看客,“我”本 来很想听听他们的议论,但看客们给他的不过是 “死了?………‘嗡。——这………‘哼!……” “啧。……唉!……” 。看来“我”的死甚至都 迅说过《野草》不过是他的“一时的小感触”… , 但他也曾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全部的哲 学 “。虽然《野草》包含了鲁迅全部的哲学,但 《野草》毕竟不是哲学著作而是艺术作品,鲁迅也 不是单纯的哲学家,鲁迅没有、也无意精心地去构 建他的哲学体系,鲁迅《野草》所体现的更多的是 一种哲学意蕴。关于《野草》的哲学问题,孙玉 未能成为他们的谈资,只是成为了他们无聊参观 的材料而已了。鲁迅显然对于中国人的这种麻 木、无聊的看客心态是深恶痛绝的,所以“看客” 石、解志熙、傅德岷等先生都曾有过分析,本文即 拟从对他人与自我的批判与解剖、对绝望的反抗、 对生与死的超越、对事物发展的辩证思考四个方 面对《野草》的哲学意蕴进行探讨。 一们才会在他的各类文本反复出现。 其次,关于“哈哈主义”的处世哲学的批判。 《野草》中对“哈哈主义”的圆融处世哲学的批判 主要体现在《立论》一篇中。作品是从“我”梦见 自己在小学讲堂上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开始 的。…难!”’这是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 给“我”的答案。为何立论如此之难呢?老师接 着讲述了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的孩子在满月的时 候,客人们都前往祝贺。其中一个客人说这个孩 子将来会“发财”,结果他得到了主人的“感谢”; 、批判与解剖的哲学意蕴 一直以来对他人与自我的关注,是鲁迅写作 的重要内容之一。鲁迅在批判与解剖他人和自己 中,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精神。鲁迅在《野草》中对 他人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上。 这种批判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对“看客”现象的批判。“看客,是他 (指鲁迅)在中国精神史上的一大发现。” J1 我们 都知道东京的“幻灯片事件”中的麻木的看客们 另一位客人则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做官”,他也得 到了主人的“恭维”;还有一个则说这个孩子将来 “要死”的,他得到的是大家合力的一顿痛打。说 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做官”,虽然并没有什 是触发弃医从文的关键原因。 J4 《野草》中也有 对看客们的生动描述,比如《复仇》中对裸身男女 [收稿日期]2012—05—26 [作者简介]杜昌君(1982一),女,重庆市荣昌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硕士研究生。 第5期 杜昌君:鲁迅《野草》的哲学意蕴探析 13 么根据,却得到主人的“感谢”和“恭维”;人总是 正如有论者所言,《野草》正是作者在他思想的历 史性转变的关头,通过“解剖自己”,向他的“过去 的生命”告别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 《影的告别》是《野草》中出现最早的解剖自 己内心世界的作品。此文自问世以来,虽然学界 对该文中一些意象的具体所指一直存有多种不同 的意见,但对于其反映了这一时期鲁迅内心世界 要死的,这本来是“必然”的,说出了这个“必然” 的,却遭到痛打,由此可见立论是何等之难!那 么,如何做到既不说谎也不遭人痛打呢?老师的 答案是“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 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 he!”’l 这其实什么也没说,什么意思也没有, 对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也就是不立论。作品表 现的无是无非、不置可否的处事方式,显然是要讽 刺折衷主义,揭露了无聊应酬和圆滑的处世哲学 的实质。 第三,对国民“势利”处世哲学的批判。在 《野草》中,鲁迅对国民的势利也有相当深刻生动 的刻画,其中最具代表性是《狗的驳诘》。诗篇以 人与狗对话的形式展开,梦中的“我”斥责所遇到 的狗“势利”,从而引起狗的驳诘,也就是狗对人 的反驳。狗通过它不知道分别铜银、布绸、官民、 主奴,而人在这些方面却分得清清楚楚等一系列 的证据,证明在“势力”方面狗确实是“愧不如 人”。[5141贵为高等动物的人类还不如狗,这种讽 刺是何等的辛辣啊! 第四,对“奴才哲学”的批判。鲁迅x,l于中国 国民的奴性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鲁迅的一生都 在同形形色色的奴才主义做不妥协的斗争。《野 草》中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是一篇对“奴 才哲学”进行讽刺的散文诗。作品以奴才“寻人 诉苦”为线索。奴才由于不满意自己“简直不是 人”的生活,于是向聪明人诉苦,聪明人惨然回应 他“这实在令人同情”,当他向聪明人进一步诉苦 时,聪明人安慰他:“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他一时间就心满意足了。不久他又寻人诉苦,这 次他碰上的是却傻子。傻子听了他的诉苦后,大 骂奴才的主人“混帐”,并且立即要动-y-砸奴才居 住的破屋的泥墙,准备给它开窗洞。谁知奴才对 此惊恐万分,竟呼傻子为“强盗”,结果在奴才的 哭嚷下,一群奴才闻声而来将傻子赶走了。事后, 奴才得到了主人的夸奖和聪明人的赞赏,这让他 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奴才又开始心安理得地过他 “简直不是人“的生活了 。对这三类人,鲁迅 的态度是鲜明的,他赞颂傻子的斗争精神,憎恶聪 明人的伪善嘴脸,哀愤奴才的卑怯无知,表达了对 唤醒不觉悟者的迫切愿望。 除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外,鲁迅也在解剖自己。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 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_4]姗。“我知道我 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614”。 的彷徨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文中写到影准备向 人告别,影之所以要向人告别,是因为人所向往的 天堂它不愿去;人所讨厌的地狱它更不愿意去;人 所追求的将来的黄金世界它不愿去,影只能“彷 徨于无地”。但影向人告别之后,将到哪里去,影 的心态是矛盾的:“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 明又会使我消失。”虽然影最终下定决心独自远 行,“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但他仍然是孤 独的,“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 的影在黑暗里” ~。不管影和人到底所指为何, 我们都能从散文诗中影的所思所想找到鲁迅当时 想摆脱苦闷彷徨但又没有明确目标的身影。 《墓碣文》中“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 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 中得救”四句显然就是鲁迅自己思想性格特点的 概括,他对于一切事物和人生都比别人看得深刻, 能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死尸“抉心自 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 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昧又何由 知?”L5145可以说是鲁迅解剖自己时矛盾心态的写 照。死尸“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也是鲁 迅对自己内心矛盾无法解决n,1/ ̄出的无奈的微 笑。 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绝望与反抗是鲁迅写作《野草》时潜藏在文 本背后的另一表达主题,哲学意义上的绝望,是指 x,l“无”的体验,对人类本身固有的生存状态的内 省。鲁迅曾经用“铁屋子”比喻当时的中国,而唤 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只会使他们遭受无可 挽救的I临终的痛苦,这表明了他某种绝望的心境。 《呐喊》、《仿徨》中的很多作品,往往都笼罩着令 人窒息的冷漠和绝望。而在《野草》中,鲁迅写到 他由对现实社会,历史文化的绝望上升到形而上 的高度,对人的本质存在也深深的绝望了。但与 此同时,鲁迅也在对绝望进行不妥协的反抗。 在《野草》的首篇《秋夜》中,“叶子也落尽了” 的枣树深知“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更 “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l5 落叶“春后还 14 钦州学院学报 第27卷 是秋”的生命状态很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真实心 境。他对现实的看法是冷峻的,他看到了温暖背 后的严寒,光明境地里的黑暗。枣树一向被认为 是鲁迅本人的自喻,以往人们往往强调他昂扬向 上的一面,却很少注意到这种黯淡沉郁的一面。 在《求乞者》中,反复出现的是“我顺着剥落的高 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 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_5 这当中看不 到希望,有的只是灰暗,因之出现“也不见得悲 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的求乞者也就 是势所必然。《过客》里的追寻理想境地的过客, 不知道自己如何称呼,对于自己将往何处去,他在 疲惫不堪地、倔强地向前走去,希望走出“没有名 目”,“没有地主”,“没有驱逐和牢笼”,“没有皮面 的笑容”和“没,if-眶外的IliON”的地方,但即便他 走得“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脚早经走 破,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他的结局仍只有一 个,那就是“坟”,就是死亡。[5131-37《死火》中的“死 火”在要不要出冰谷问题上其实是很矛盾的,因 为他知道自己最终的命运:留在冰谷里他将被冻 灭,而走出冰谷他将燃完 。虽然在“我”的劝 说之下,“死火”选择了跃出冰谷口外,燃烧殆尽。 他的结局与留在冰谷中被冻灭只是过程不同,但 结果却是一样的,正和他原来的命运是相同的,这 难道不是又一个生与死之间的“循环”吗?《墓碣 文》中的死尸虽然能洞明世事,但当他试图“抉心 自食,欲知本味。”由于“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当他“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 味又何由知?”他无法真正的解剖自己,他只能绝 望地说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在《这样的战士》中,战士虽然知道“点头”就是敌 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因Jtl: 而牺牲,其杀伤力犹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 力。他多次坚定地举起了投,但他面对的是无 物之阵,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 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在这样的境 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 虽然《野草》中遍布着虚无、黑暗和绝望,但 鲁迅毕竟是鲁迅,他有绝望,有彷徨,但反抗和战 斗最终成为他无一列外的选择。所以鲁迅虽然常 觉得“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的信中,他又说其 “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有着偏激的 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 必一定的确的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 虚无乃是实有”_8]4 。因之在《野草》中,有绝望 的时候也往往有反抗,这就是鲁迅的战斗哲学。 在《秋夜》中,枣树虽然知道“春后还是秋”, 但他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 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陕眼;直刺 着天空中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在 《求乞者》里,在“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 人,各自走路”的社会现实之下,面对“也不见得 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求乞的孩子,“我” 该怎么办?“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 至少将得到虚无”。用无所为和沉默乞求,其实 就是不乞求。鲁迅的态度非常明确,与其没有自 尊的乞求,还不如选择自己努力而寻求改变。 《过客》中的过客虽然知道前面就是坟,但他不愿 意回到那个他所憎恶的“那里”去,最终过客向野 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死火》中 的“死火”面对“留在冰谷里他将被冻灭,而走出 冰谷他将燃完”的宿命,在“我”的劝说之下,“死 火”选择了跃出冰谷口外,燃烧殆尽。《墓碣文》 中的死尸欲知本味而不得,落得“自啮其身,终以 殒颠”,并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但 “我”并未受其“虚无”思想的影响,“我”选择新 生,“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在 《这样的战士》中,战士虽然面对的是无物之阵, 他也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不过他在 一片太平声中仍然“他举起了投!” 超越生死的哲学意蕴 生命在时间中生成,又在时间中消亡。作为 一名作家和思想者,鲁迅对生死问题有着敏锐的 意识。在《野草》中,生与死的讨论几乎贯穿《野 草》的全部,据统计在《野草》的24篇作品中有18 篇涉及到了生与死。对于生死问题,鲁迅经历了 从最初的彷徨到最后的超越的历程。 在《影的告别》中,由于影与人存在诸多的不 可调和的分歧,因之影决定向人告别,但影并没有 非常明确的未来,因为影作为一种状态,只能存在 于明暗之间,黑暗会吞并他,白天也会让他消失, 影也才会由此陷入“彷徨于无地”的状态。影最 终决定向人告别,但影并未真正的找到新生之路, 他告别后的去向是“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 全属于我自己。”向生不得,赴死又并不是其目标 追求,极度的压抑状态使鲁迅极其痛苦,鲁迅选择 了复仇。在《复仇》中,生命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呢?生命有“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拚命地希求 偎倚,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的 温馨和谐的一面,但生命也是脆弱的,“倘若用一 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 第5期 杜昌君:鲁迅《野草》的哲学意蕴探析 15 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 接灌溉杀戮者” ” 。裸身男女的“也不拥抱,也 不杀戮”虽然让路人们无戏可看,但他们自己也 “干枯”了,他们是否真正复到了仇也值得怀疑, 因为看客们仍然会继续做他们的看客,甚至裸身 男女的行为和行为的意义也值得怀疑,正如鲁迅 在致郑振铎的信中所说,《复仇》“此也不过愤激 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 为是” Jl 。《复仇》(其二)中继续了以生命为代 价的复仇主题,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他没有喝 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 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 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这里耶稣似乎通过玩 味以色列人的麻木达到了对他们复仇的目的,但 耶稣确信这一点吗?答案是不太确信,因为他最 后发出了疑问:“‘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 尼?!’(译为: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 我?!)’’ 。 在《墓碣文》中,鲁迅生死问题的纠结到达了 极致,如前所述,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死尸就是指代 的“旧我”,死尸想摆脱过去的自我,当然也包括 旧我在生死问题上的纠结,他为摆脱旧我甚至决 定“抉心自食”,但“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而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 由知?”死尸在没有答案中“终以殒颠”[514 ̄。死尸 发出的最后的声音是“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 微笑!”经过酷烈的“抉心自食”之后,鲁迅似乎在 生死问题上得到了新生,某些篇章的格调开始变 得明快和积极起来。 在《死后》中,鲁迅对生死问题已经既不恐惧 也不抗拒,他甚至能相对轻松地设想自己死后可 能遭遇的各种可能:看客们的继续无聊、青蝇的寻 找作论材料、商人的唯利是图……。而对于这一 切,鲁迅的态度是:“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 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 欣。……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5 。鲁迅 也由此从对生死的象征主义表达开始到现实的正 视。在《腊叶》中,对于许广平等人的关心,面对 日益恶化的健康,鲁迅也很坦然的,他知道生老病 死是自然规律,他自己也不可能逃脱,因此他希望 年轻人能接过他的接力棒,而不是违背规律地做 一些徒劳的事。在《淡淡的血痕中》中,叛逆的猛 士可以说已经超越了生死。由于人间已经有了超 越生死的猛士,所以鲁迅对于生死也就更加坦然。 在《一觉》中,在— 机负了掷下的使命,像学 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时,鲁 迅仍然能“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 在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静心地“开手编校那历 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 。 《野草》的23篇完成一年余后,鲁迅为出版 该集子写下了《题辞》。《题辞》可以说既是《野 草》写作历程的概括,也是鲁迅对自我生命历程 的深刻自省。叙写了“野草”的生命历程,“生命 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使“野草”得以生长,但“野 草”终于“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死亡和 朽腐”。不过“我”却坦然、欣然视之,并将大笑而 又歌唱,并“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 不爱者”,呼唤“野草”再一次的死亡与朽腐“火速 到来”,因为死亡正是“野草’’‘‘曾经存活”且“还非 空虚”的证明 ll。以死证生,死中永生,人的生命 意志在不断探问的过程中积累,鲁迅由此完全超 越了生死。 四、辩证发展的哲学意蕴 从上述对《野草》的分析中可以发现,《野草》 中存在大量对立的意象,如有与无、光明与黑暗、 希望与绝望、个人与他人、求乞与布施等。不少研 究者都认为这些都是《野草》之中存在矛盾的体 现,并将这些矛盾归因于鲁迅的思想和世界观的 矛盾。其实,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看,这正反 映着鲁迅的辩证哲学观。虽然鲁迅创作《野草》 时还不是完全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但并不妨碍他 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 《野草》中的辩证哲学意蕴,首先体现在揭示 规律的客观性方面。《过客》中的“过客”和《死 火》中的“死火”,鲁迅为他们设计的命运都充满 了宿命,过客的终极目的地是坟;而死火要么留在 冰谷中被冻灭,要么走出冰谷被燃完,其结局都是 死亡。过客和死火的最终命运是非常符合事物发 展的规律的,万物都是由生趋死,任何当下都不过 是此在,都不过是历史发展的“中问物”,而不是 永恒。过客选择向前,死火选择走出冰谷,生命的 意义就只能体现在生命的过程中,这应当是鲁迅 的感悟。如前所述,《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 保存我而作的。”其背后仍然是规律的不可抗拒 性,腊叶去年虽“有一点蛀孔”,但它“镶着乌黑的 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 视”,这片“我”所珍爱的病叶在一年后“却黄蜡似 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 灼。”甚至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 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 了” 。在此,鲁迅把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清晰 16 地表达了出来。 钦州学院学报 第27卷 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 其次,体现在对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揭示 方面。《希望》就深刻地体现了鲁迅的这种认识。 《希望》的核心思想其实是裴多菲的那句名言“绝 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在文中,鲁迅阐 释了希望与绝望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希望的并不 是实有的存在,它有可能实现,这就是希望,但也 有可能永远都不能实现,这种希望就是虚妄,这是 迅写作《题辞》时的这种状态固然有政治环境的 原因,抛开现实政治原因不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也会有鲁迅类似的体验,我们经常觉得心中有很 多想说和想写的东西,但当我们真要说和写的时 候,又会有无从说起和落笔的现象。文章进一步 写到:“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 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 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 社会生活的事实。鲁迅之所以既不完全肯定希 望,也不完全否定希望是虚妄,原因就在于他看到 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段话从“死亡”和“朽腐” 入题,却从“存活”和“非空虚”中出来。过去的生 了希望的这种两面性。这是鲁迅对于事物的辩证 观察,说明他思想的深刻是一般人所无法相比的。 在《墓碣文》中,死尸的思想特质中也具有明 显的辩证转化特点。死尸的思想特质可以用四句 话来概括,“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 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 救。”这其中包含了对立物的辩证统一思想。从 字面上的意思而言,狂热和寒冷是对立的;天上与 深渊是矛盾的;一切眼中和无所有也是反置的。 命已经“死亡”、“朽腐”,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鲁迅 没有由此走到消极悲观,而是从“死亡”看到过去 “生命”的存在,从“朽腐”看到过去的“实有”。最 后鲁迅希望“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 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 来。” ” 为什么希望死亡和腐朽的火速到来,因 为火的到来,也就意味着野草装饰的地面的毁灭, 这种毁灭也就标明新生即将到来,这就是生与死 的辩证学。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 [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李希凡.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2. 而死尸却能于狂热中感到寒冷和凛冽,能从天上 看见深渊,从有与无中看见它们之间的联系,于无 所希望中看到得救。我们虽然不能说他是在用辩 证唯物的的观点看问题,但他的观察事物的方式 却是非常符合辩证观点的。墓主人在解剖自己的 历程中,也蕴含着辩证转化的思想。墓主人为了 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决定对自己进行解剖,但当他 “抉心自食,欲知本昧”的时候,由于“创痛酷烈”, 已经无法知道本味;而当他准备“痛定之后,徐徐 食之”的时候,由于“其心已陈旧”,也无法知道本 味,深刻地揭示了矛盾的辩证转化和对立统一。 《题辞》是《野草》全书思想内容的凝缩与高 度的集中,在有关矛盾双方的辩证转化问题上有 充分的展示。散文诗一开始就说“当我沉默着的 [8]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jE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Implications in Lu Xun’s Prosaic Poetry Anthology Wild Grass DU Chang.jun (Liberal Arts Colleg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Wild Grass is the sole prosaic poetry anthology in Lu Xun’S whole life which involves his overall philosophies said by Lu Xun himself on different occasions.However,he has never mentioned what philosophies had been involved in it.In fact this anthology includes mainly the following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his critic spiirt,fight against desperation,transcend- encc of life and death,dilectaical rel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nd SO on. Key words:Lu Xun;Wild grass;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责任编辑律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