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来源:好走旅游网
・96・ 袭学与管理2017年11月20日 E-mail:jxyglllb@163.com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钱荃周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自从新课改提倡整本书阅读以来,其便成为我国语文界的热点,许多专家、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面做出 了积极探索。本文以小学高年级为分析对象,对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 为今后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综述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 订》中明确提出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 章作辅佐”【l{。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整本书阅 读”并没有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引起足够的重视。 1.阅读前的指导——“激趣” 阅读前的指导指的是在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 会采取一些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 生愿意翻开书进行整本书阅读。 (1)教师朗读导入:指的是教师直接大声朗读书 本内容,可以教师自行朗读完整本书,也可以教师 选取精彩片段提前朗读,在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 渴望后让学生自行阅读。张瀚、杨志敏将此种方式 概括为“先睹为快法”或“精彩片段分享法” 。其理 201 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 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 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圆,希望学 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够还原真实阅读,获得个性化 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 读习惯。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 养的一个基本策略[31。 论来源于1979年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 读手册》,该书提出当读书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的 一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完成识字写字的学习、进入 自主阅读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选取小学高年级 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目前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的 研究现状。 种精神需求时,其效果才是突出的[61。虽然吉姆・ 崔利斯在书中所提到的朗读对象是儿童,但国内也 将此方式运用于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课堂,并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基于学生学情的差异,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 读”书籍的选择须考虑两个原则:第一,适合学生学 段特点;第二,与课标、教材相关联。 一(2)悬念导入:指的是教师主动向学生讲述整本 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情节,并在悬念处打住,激发 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好奇心 。 (3)阅读推介会导入:阅读推介会导人或许是目 前最常用的整本书阅读的导入方法。教师在指定或 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之后,教师通过推介会或读书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策略”,隋红军对其定义为: 整本书阅读策略既是阅读策略,又是阅读教学策 略,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均为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 会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书籍的一些基本情况,以便 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始整本书的阅读。教师介绍的重 点包括:人物形象、作品语言特点、特定作家背景、 使其完整地阅读整本书;不是阅读技巧层面的策 略,而是阅读导向层面的策略。此处所讨论的仅仅 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31。 媒体评价以及一些音像资料等[81。通过书籍中有趣 的人物形象、动人的作品语言、作家的相关背景以 及这本书的荣誉、地位、有冲突的社会评价等来引 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前的指导”“阅读中的 推进”“阅读后的提升”是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 三个关节点。以下就这三个关节点为分界,将近几 年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做如下综述。 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引。 (4)封面导入:指的是利用书籍的封面、封二、封 三和封底等与书籍有关的信息与线索,有效地调动 钱荃周妲: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学生阅读的兴趣。封面、封二、封底等往往涉及书籍 精彩部分的内容以及线索,让学生注意到这些信 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猜测或质疑,以此 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5]。 2.阅读中的推进——“深入” 整本书的阅读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阅读过程 中教师的关注同样重要。李黎明研究发现,目前小 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中,中期推进课在整 本书阅读指导课型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整本书阅读 中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关注其在阅 读过程中的收获、感受又十分重要。因而,在阅读的 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以及如何深入地 阅读。 (1)阅读交流:交流、讨论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 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sIN[埘。教师在整本书阅读 过程中须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目前整本 书阅读中期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主 导,选择话题,进行交流:需要选取与内容相关的话 题,通过从整体情节人手提炼话题或者从局部细节 着手引发话题两种思路,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第二 种是由学生自己发挥,交流的内容不加限制,需学 生预先设定交流的目标,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 题、喜欢的句子等,关键是让学生在交流的环节中 更好地感受作品。交流的方式也由学生自己决定。 两种方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目的均是希望通 过交流帮助学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在老师 与同伴的帮助下更深入地进行阅读。同时,教师也 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 行引导。 (2)读法指导: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体验可以 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因此,在阅 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整本书的方 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整本书的 阅读。关于整本书的读法指导,目前的研究主要分 为四类。第一,关注与书相关的信息。有研究者归纳 为“四读”,即读封面:初步了解此书特点;读序言: 帮助学生更快走进书里;读目录,快速了解书本内 容,学会索引;读插图,从短篇阅读平衡过渡到长篇 阅读。第二,制定读书计划 。阅读整本书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学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半途而废。教师 应引导学生在开始阅读前制定一个简单的阅读计 划,对阅读时间与进度进行调控与安排,长期坚持 下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学写读书笔记或 ・97・ 摘要。学写读书笔记是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要 求。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 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书中出现的优美词语、 精彩片段写成读书笔记,以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 边想边摘、边摘边悟的阅读习惯。这些珍贵的读书 笔记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反刍积累的材料。第四,思 维导图理清思路嘲。整本书的阅读量较为庞大,对小 学生来说难以把握,教会学生利用制作思维导图的 方式阅读整本书,可将书本结构可视化,一方面可 以帮助学生阅读整本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 整本书的概括、理解。 (3)课题式研读: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 会围绕整本书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想要 通过整本书与学生讨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 过课题的形式进行研读,以达到深入阅读整本书的 目的。翟卫华认为,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过 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程中有价值的问 题形成“小课题”,自主地进行深入研读_lI】。然而,除 了学生可以自主形成小课题外,教师也可选择学生 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课题,带领班级同学一起研读、 思考。 (4)阅读单指导:阅读单是指老师在学生阅读的 过程中将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应该积累的部分进 行整理的阅读指导单。翟卫华将阅读单引进小学高 年级的整本书阅读,利用阅读单指导学生阅读、积 累,并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11]。高年级整本书阅 读的阅读单须满足指导性、趣味性、积累性与迁移 性等几项原则,避免单纯追求趣味与形式的花哨, 引导儿童学会在阅读中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阅 读能力与风格。 3.阅读后的提升——“总结拓展” 学生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应该设置一个提升总 结的环节帮助学生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作 品对话。目前整本书阅读后的提升有三种形式。 (1)阅读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收获不同,阅读后 的交流与分享可以调整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激 发学生阅读的自豪感,因此,阅读后的分享活动是 必要的。阅读分享的形式很多,绝不仅限于读书会, 也包括组织阅读论坛、阅读交流会阅读手抄报、文 学表演、设置班刊、主题手抄报等形式。 (2)拓展阅读:阅读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读完 一本书之后,不是停滞不前,我们还要以一本带几 本” 。因此,在读完一整本书之后开展拓展阅读,以 一本带几本,推荐学生对比着开展阅读,帮助学生 ・98・ 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3)创意读写:张鸿苓早在2O世纪初就提出 “听、说、读、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原则”【121。但有 研究表明:“一方面,新课标语文重视听说读写能力 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在阅读模块中,以读促写 的练习很少。”『13_基于此,高子阳等人将创意读写引 入整本书的阅读,帮助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的思 考与感悟 。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 介绍这本书;也可以用书中主角的口吻来写几篇日 记,通过日记反映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对书中 的内容进行仿写和续写,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整本书阅读策略应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关注 整体。无论是阅读前的导入,还是阅读过程中的指 导,以及阅读后的深化,这些策略都有关注“整本书 整体”的特点。其次,关注话题。话题始终贯穿整本 书阅读的教学始终,无论是阅读中的交流、课题式 的探究,还是阅读完成后的分享,都需要话题作为 引领。每一次话题的选择都十分重要。再次,关注方 法。整本书阅读不是目的,通过学生阅读整本书,掌 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才是关键。因此,须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 读的阅读规律与基本方法。另外,目前整本书阅读 策略还仅停留在教师经验总结的阶段,没有形成系 统的策略体系,导致多数研究各据一地,泛泛而谈。 同时,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理论指导也比较缺乏,导 致大多关于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还存在肤浅、随 意的弊病。 二、思考及讨论 反思以上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 相关研究,它们呈现出“学科化”与“经验化”以及 “系统化不足”的特点。 1.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认知方面 “学科化” 课标的要求让语文一线教师与研究者的视角 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关照,积极寻找“整本书阅读” 与语文课程的融合点。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认 知上,随着多样教学策略的尝试,小学高年级整本 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学科化倾向已经显露。具体表现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呈现出与以往单篇教学 不同的关注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课程关注点:关注 整本书之整体而非局部;关注阅读方法而非阅读内 容;关注核心话题而非散点知识。 钱荃周妲: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2.,J、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经验化” 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验,教师积累了大 量教学经验。然而,教学策略与方法却呈现出偏“经 验化”的特点,缺乏扎实先进的理论指导。一线教师 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经验雷同 性较高。如何使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不同的“整本书”是否应该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如 何使这些零散的教学经验系统化?能否寻找到前沿 的理论来指导及推进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 使其反作用于实践?这些问题都有待明晰。 3.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系统化 不足” 系统化不足是当前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 学策略的一大缺失。当前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尚 属于收集和补充阶段,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 理论研究与评价研究也太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 略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又应该有哪些针对性的 评价方法来检测这些教学策略,需要继续思考。 总之,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方 兴未艾,在这一时期,任何绝对化的优劣评判都可 能为时过早,未来仍然需要脚踏实地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l11叶圣陶d-zv F ̄l集(第1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隋红军“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理论思考U1.语文天地,2016(3). [4】张瀚.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关节点[】1_教学与管理,2016(6) 【5】杨志敏.共读整本书提升语文素养IJ]课程教学研究,2o15(8) 【6l崔利斯.朗读手册IM]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09. [7】殷红梅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思考与实践 基础教育论坛, 2015(7). [8]叶雪冰.开展班级读书会,引领“读整本书” 教学研究,2008(6) [9]童佳学.导读推进交流提升卟学周刊,2014(11) [10]郭静.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 青海教育,2015 (7-8) [11]翟卫华.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策略初探卟教学与管 理.2014(2) [1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李怀源.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9. [141高子阳.整本书教学的阅读思想法卟东方文化周刊,2016 [作者:钱荃(1994一),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读硕士研究生;周妲(1993一),女,湖北襄For&,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1 【责任编辑白文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