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提纲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

一、明至清中期的阶段特征

1概述:明至清中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 2表现

总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中华文明繁盛特征 与危机并存。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经济 发展与迟滞并存: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另一方面,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失去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 承古萌新:宋明理学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市民文化得到发展;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产生;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链接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政治上表现为废丞相、设内点 阁、设军机处;在经济上表现为推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在文化上表现为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强化理学的统治地位。这些压制了新经济的成长,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使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的早期进步思想出现。 二、明至清中期对外贸易的特点、成因及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特点:

(1)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2)外贸政策逐渐由开放到闭关。

(3)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地位。 2、成因:

(1)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中国传统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向型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对外基本没有依赖。中国传统的优质物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具有巨大的出口优势,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先“陆”后“海”的原因:农耕经济下的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首先出现在北方,以陆地为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路优势得以体现。 (3)逐渐闭关锁国的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统治者不想被外界干扰,这是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权稳定考虑的必然产物。 3、明至清中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及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当时的对外贸易基本上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

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2.原因:直接:胡惟庸擅权;现实:明朝废行省后相权扩大 ;历史:君权和相权之间矛盾由来已久;根本: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3.影响:利:加强了君主专制,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

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偏颇;出现宦官乱政,社会黑

暗;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二)内阁制度的建立

①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奠定基础 ②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内阁形成;③ 明宣宗时期,

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皇帝在此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④明神宗时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

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2.特点(性质):内阁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3.意义:专制皇权强化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权力来源 职责/性质 对皇权影响 宰相 制度赋予 中央决策者 制约皇权 内阁 皇帝信任 內侍机构 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明朝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宦官专权,体现了明代中央机构的异变。 (三)宦官专权

①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监视臣民的言行。

②影响:牵制了内阁大臣,加重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的黑暗。(是明朝政治异变的重要表现)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总结: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 二、海疆治理

(一)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1.背景:(1)根本:明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的强盛;(2)统治者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3)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达;(4)郑和个人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主要方式:朝贡贸易

4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范围:访问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 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6. 影响:积极:(1)显示了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2)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3)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4)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朝贡贸易(贡舶贸易)

①含义:朝贡贸易是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②原则:“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③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二)海禁与“倭乱”

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补充:海禁政策

1.实行海禁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③倭患日益严重④对外部世界的无知闭塞

2.海禁政策的影响:积极:(1)防范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2)禁绝的仅仅是民间私人贸易,允许部分官方贸易。(3)防止日本倭寇在沿海骚扰。(4)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5)明朝引进了很多外来品种:玉米、烟草、甘薯等丰富国人生活。(6)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边海百姓的安全。

消极:(1)是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

抵制(2)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妨碍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4)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5)造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6)是天朝上国自大心态的体现(7)严重影响到了明朝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

3.海禁松弛的原因:(1)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基本稳定,(2)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日益高(4)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与蒙古

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明重修长城

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隆庆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1.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三)满洲的崛起

1.明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3.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4.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四)明清易代

1.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经过20多年的激战,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政治黑暗、天灾不断、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盛世

1.盛世的定义:一般是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2.出现盛世的条件

(1)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2)开明君主知人善任(3)吸取前代历史教训,居安思危

(4)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5)民生的保证与改善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 3. 出现康乾盛世的条件

(1)平定三藩奠定盛世基础;(2)加强皇权,整顿吏治,知人善任,化解宗室、朋党矛盾;(3)鼓励垦荒、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等;(4)文化建设,如康熙年间的著名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 (5)对边疆的经营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围绕皇权的决策机制

1.设立南书房:康熙年间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

2.设立军机处(时间:雍正年间)

(1)目的:直接:用兵西北,防止军事机密泄露;根本: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主要职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承办军务相关,兼办河工、钱谷等事。 (3)特点:简:人员少,机构简单,只设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二职。速:简化手续,办事效率高。密:处于皇帝寝宫旁边,保密性强。

(4)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体现。 3.密建皇储制度 (1)时间:雍正初期

(2)影响:突破皇位承袭立嫡立长的传统,使选贤重于传嫡长;减少上层统治集团倾轧争斗与宗室大臣擅权;加强皇权。 4.严禁宦官专政与母后预政 5.密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皇权 (二)地方行政体系 1.督抚制度

(1)特点:控制督抚严密:督、抚在人事财政司法等关键问题上无决定权;督、抚级别相近,彼此牵制;文武大员相互监督;“奏折”发挥地方官员彼此牵制作用。清朝的总督、巡抚虽然位高权重,但并未构成地方权力中心、造成地方尾

大不掉的局面。

(2)作用:突出督抚权力:督、抚事权统一,减少了明三司并立时相互推诿、延误事机的现象,有利于中央政策的贯彻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文化专制与思想控制 1.崇儒重道是基本国策 2.严厉的文字狱 3.文化专制的社会影响

(1)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并直接促成了专制的衰落 (2)摧残文化,禁锢思想,并造成了长期的恶劣影响 (四)清朝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点 1.在各项制度上要绝对突出皇帝的权力。 2.维护满洲和八旗的利益

3.地方行政机构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同时反映出清政府治边政策的成功 4.注意前代经验,及时吸取教训 5.制定系统完整的行政法规 三、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一)近代疆域的奠定 (1)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①平定三藩:1681年,康熙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③意义:标志着清朝完全确立了在汉族社会的正统地位,宣告康乾盛世的来临。 (2)平定蒙古准格尔部与回疆大小和卓叛乱

①1757年彻底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意义:对稳定国家疆域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②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回疆叛乱 意义:标志清朝版图的奠定

(3)为了适应大一统国家政治需要,清朝数次进行纂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如《乾隆内府舆图》、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一部全国地理志《大清一统志》 (二)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1.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事务。

2.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进行民族立法工作: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强化了统治、促进了边疆民族社会发展。 3.管辖蒙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强调满蒙一体、实行联姻制度、政教分离、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4.管辖西藏地区:

(1)1653年,顺治帝正式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雍正五年(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西藏直接隶属中央,清朝对西藏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3)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从制度上对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实行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班禅圆寂后,将寻认的转世灵童的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放入金瓶内,在驻藏大臣监督之下掣签认定。清廷对西藏的统治与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律化。

5.管理新疆地区

1762年设伊犁将军、对天山北路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对天山北路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伯克制 6.管理东北地区

在高层建置上设置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分片驻防;在地方上实行八旗驻防制

7.管理西南地区 (1)实行改土归流

①原因: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 ②概况: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间基本完成。

③意义:强化中央政府统治、减轻西南人民负担、促进边疆开发,融合民族关系。

(三)对外关系

(1)中国古代王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关系,其基本特征是朝贡外交

(2)实行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

(3)收回东北领土:1689年《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阻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安定 (4)1792年马戛尔尼使团与1816年阿美士德访华 四、康乾盛世危机

(一)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二)表现 1.内部: (1)人口膨胀;

①原因:a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b历史遗留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c高产农作物大量种植等 d赋税制度的变革在刺激人们生育 ②影响:庞大的人口既给清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提升了清朝的综合国力,转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更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促进工商业发展

(2)资源危机 (3)吏治腐败 (4)贫富矛盾 (5)农民起义; (6)财政窘迫 2.外部:

(1)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

①背景: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②目的: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加深中西方矛盾与隔阂

①表现:A.经济方面禁止私人出洋贸易,关闭对外贸易港口(开放广州十三行) B.文化方面主要是否定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 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学习 C.外交方面外交方面主要以华夷观念为思想基础, 实行 “剿”与 “抚 ”的两手

政策

②原因

a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 b思想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保守观;

c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儒家“重义轻利 ”思想;家国同构 ”、“皇权至上 ”等观念和政治结构以“天朝上国”自居, 把国与国的关系等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

③影响:a. 初期对抵御西方殖民入侵起到了一定作用 b.摧残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c.破坏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受到影响, 激化社会矛盾 d.阻碍了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 (3)天朝上国,妄自尊大观念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4)1792年马戛尔尼使团与1816年阿美士德访华 背景:清朝对外贸易出超;工业革命;英国掌握海上霸权 目的:开拓中国市场,平衡贸易逆差

①礼仪之争的实质: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如英国主权平等、平等外交,自由贸易贸易等观念与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华夷观念的冲突 ②马戛尔尼外交失败的影响:

a考察大清的国力 b考察大清的军事 c鸦片输入量激增 d白银大量外流 e为鸦片战争埋下种子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局限(滞后)——明朝中后期: (一)背景:

1. 优势条件:(1)国际: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

物种交流;②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

(2)国内: ①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②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明:一条鞭法,清:

摊丁入亩);

③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2. 劣势条件:

(1)经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3)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二)表现:

1. 农业领域: (1)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2)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3)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4)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2. 手工业领域:(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经营手段的萌芽;(3)传统与新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4)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升。

3. 商业领域: (1)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2)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3)商帮(代表:晋商和徽商)和会馆的出现;(4)工商业都会和市镇的兴起;

4.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三)评述:

1. 总体态势: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艰难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2. 阻碍因素:专制统治、传统观念、自然经济

3. 最终结果:中国停滞不前,最终落后于世界。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明清之际: (一)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 2.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

3.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礼乐纲常制度与西学东渐之风 4.社会: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 (二)表现:

1.对传统的继承:陆王心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失去活力,日益僵化。

(2)兴起:明朝中期,王守仁(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3)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

主要主张:“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反省内心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特点):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2.对传统的批判:(在陆王心学的基础上出现了对传统的批判)

(1)李贽(明朝中后期):反正统的思想

(2)黄宗羲(明末清初):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3)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专制(孤秦陋宋)、主张革新 (4)顾炎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变化的原因:①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③思想上: 程朱理学扼杀人性,日益僵化,失去了活力 变化的特点:

(1)政治上:反对专制权威,提倡自由民主;(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治学上:反对空谈教条,提倡经世致用。 变化的影响:

积极: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消极: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出未来社会的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三)评价:

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儒学的桎梏。

三、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

1. 小说(元末明初)——《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2. 戏曲(明清之际)——长篇化、复杂化(传奇);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昆曲(百戏之祖)、京剧流行

四、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1. 本土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2. 西方贡献:利玛窦等人传教的同时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科技。 【重点突破】

一、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1.从经济上看: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 2.从政治上看: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顶点,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等,说明封建社会需要非正常手段才能维持统治,这种制度气数已尽,走到末路。

3.从思想文化上看:抨击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揭露封建社会日益没落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现。

4.从外交上看:①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②由原来的主动转向了被动;③日益故步自封,盲目排外。这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共同点是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的共同点是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值得注意的是,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上的过渡时期,即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过渡 从西汉到清代我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是: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古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三、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中国落后的原因:

(1)中国虽然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一方面使广大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使剥削者用钱去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这就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西方领先的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2)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发展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4)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