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文学理论的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
文学四要素:作品 作家 世界 读者
4.文学理论的任务:
第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文学发展的根由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的规律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第四,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像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 。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活动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恰好是与文学四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相对应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
5.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①文学哲学 ②文学心理学 ③文学社会学 ④文学符号学 ⑤文学价值学
⑥文学信息学 ⑦文学文化学
6.文学理论基本形态的划分依据: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3. 文学话语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本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籍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 艺术发现: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2.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①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②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③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④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4.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5.几种构思方式:
①综合,综合指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它的特征是定向性,选择性,和刷新性;
②突出和简化。突出指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其实现途径是浓涂重抹和淡化背景 。
简化指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③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其方法有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和幻事
陌生化指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6.“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含义是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这一过程重点在“转化”和“操作”。其复杂性在于: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常见问题有: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①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
把握。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因此要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②假定的真实。艺术情境的假定性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文艺的共同特征。这是由于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搬照抄,作结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觉、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和再塑。
③主观的真实。文学是站在认得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弄红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④诗艺性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
由上述可以看出,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的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个感悟。
3. 艺术概括: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4.审美理想的特征
①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审美理想不是任何一种经验性的审美对象,不是任何一种现实的美的具体形态。审美理想融合了众多经验之美的最典型、最具有表现力的特征,体现了审美主体对没的最高向往和期待,是审美主体选择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最高典范。
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根据康德的观点,“美的理想”应该是人的直观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类自身的目的。进一步说,可以认为直观与理性的同意应该是一般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
③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审美理想的产生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具体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理想始终具有个人的独特性和倾向性,其直观形象的特征和理性的内涵,都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审美理想又是对社会阶级、集团、甚至整个时代审美经验的概括。这种群体经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保存着一个民族最悠久、最深厚的审美趣味。
5.“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成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而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手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话语形式内容化的过程。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内容形式化: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
*形式内容化:形式差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生成的作用。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产生审美新质。
6.“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
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虽然他提出的是一种否定艺术与主题思想、现实人生和社会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理论,然而这一理论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的揭示,对于我们认识形式美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面(3个):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内指性: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蕴涵了了作家丰富的心理体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4个):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3个)
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有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哲学意味层:哲学和意味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就是哲学意味。
审美意蕴层:文本一般首先呈现的事审美意蕴层面,其次才是历史意蕴层或哲学意味层,从而使文本的意蕴显得层层深入。
2.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的那些个别标志”。特征的内涵,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总之,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已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5.文学意境的特征
①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它有三种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
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它的结构原理是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③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涵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韵味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
6.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7.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①本质特征是哲理性:由于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委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
②表现特征是象征性: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形态是意象艺术,因为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③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④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与主管的抽象思维完全对应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因此作家在创造意象时就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改造和重新设计等,生活物象的本来的样子被打破,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
⑤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读者通过思索和求解,往往能领悟到意象所负载的某些观念和哲理,但是好的象征意象,往往好像有无数解。
总之,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想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多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创造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语言组织和问题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2.创造个性:创造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3.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动机:分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等类型。
3.隐含动机: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4.文学接受的发展: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1)填空、对话与兴味;(2)还原与异变 5.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
6.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余味: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2.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平,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中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
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3.文学批评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4.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