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18卷第4期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8N0.42006年8月JournalofLiupanshuiTeachersCollegeAug.2006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肖兴燕(六盘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贵州六盘水553004)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和主张,论述了和谙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价值追求、前提条件、主要内容等问题。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作用。关健词:马克思、恩格斯;和谙社会;现实价值中圈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2006)04-0012-03Marx,Engels'SocialHarmonyandContemporaryValuesXIAOXing-yan(PoliticalEducationDepartment,LiupanshuiTeachersCollege;Shuicheng553004,China)Abstract:Thefoundersofscientificsocialism,MarxandEngelscriticallyinherited19thcenturyutopiansocialisttheoriesandideas,discussingthehistoricalinevitability,thepursuitofvalue,preconditions,themaincontent,andotherissuesofsocialharmony.UnderstandingandgraspingMarxandEngels'socialharmoniousideahasamodelfunctionforustobuild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Keywords:Marx,Engels;harmonioussociety;realfunction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社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言》、《资本论》等著作中的论述集中起来,就能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清晰看出他们关于和谐社会的主要的思想观务的必然要求”[1](74),并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点。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社1、和谐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克思、恩格斯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段统治中所创人,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真正创始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丰富思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工具,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作一从而对生产关系,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个历史的梳理,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革命,消除了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践价值,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相适应的观念,有力地推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一、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要点和明和社会文明。但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在种种精华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历史命题的提出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问题必须把它放到当资料资产阶级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资本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导致了其最终并没有使用“和谐社会”的字眼,但当我们把他消亡。只有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收稿日期:2006-03-16作者简介:肖兴燕(1963-),女,贵州毕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一12一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不和谐现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通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变革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徒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作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21(773)2、和谐社会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价值追求,和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讲:“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r,[2](304)马克思设计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里面的人都是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没有了,工农差别没有了,城乡差别没有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个性获得自由的发挥,各种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最终成了社会的人。这里,马、恩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表述,无疑指的就是高级的和谐社会,而在和谐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中发展自身乃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价值追求。3、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必要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1c86’只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物质财富的源泉涌充,才能为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创造物质基础,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财富,保证社会一切成员有充裕的物质生活,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实现真正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4、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⑥因此,马恩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自然界是满足人的生产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对象,因为如果“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情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n[2](92)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是人们借以发展自己的本质,供人们从事创造活动和享受的对象,这里,马克思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恩格斯也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他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都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0[31(383-384’其次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辩证的,一方面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但是,社会发展是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前提的。“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侄桔。0+}[alcea)因此,要通过生产力和制度变革,来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和谐。一方面,要关注人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马、恩认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片面发展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在最初的社会形态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狭隘性和一13一个人社会关系的贫乏性,使得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与和谐,即使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才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与人之间才实现了和谐相处。二、马、恩和谐社会思想的现实价值以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针对以往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对抗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高度紧张关系所做的否定性的批判的产物,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根本不同,它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马恩这些思想,对今天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首先必须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首要表现。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r[2](293)显然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后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就讲:“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5](63)并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必要重要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思想的论述,表明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二,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运动中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一14一力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发生变革。,,[6](3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的思想的论述,表明和谐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和生存状态,始终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现,是历史必然。而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它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地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和谐社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的生命力、人权和人的尊严等。“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力量的来源。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长远奋斗目标,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恩关于和谐社会(“自由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表明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因为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动力和目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第四,启发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大基本要件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运动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由此,(下转第35页)3.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率。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和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围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进行要的。”为谁执政,为谁掌权,这是决定一个政党性质的根本问题,是事关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本质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执政为民,就是执政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长期执政的基点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把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参考文献:的一切奋斗,围绕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正确运用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Ill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会室.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读本网Ae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110-112[2l吴雄垂.邓小平理论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356-377(上接第14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谐社会的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位一一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的论述,表明在现阶段,随着人类实践中“社会”的内涵日益丰富且比重增加,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且不断细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应不断把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在“现实基础”之上并加以丰富发展。因此,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体”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参考文献:Ii]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会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2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