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形势下成都首位城市发展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成都首位城市发展战略思考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主动适应新常态35稳中求进谋发展新形势下成都首位城市发展战略思考四川大学长江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所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2014年,成都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工作主基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有条件有能力、更有责任迎难而上,在谋划经济工作时要自我加压、勇挑重担,主动担当起全省、全国发展大盘子里“求进”的积极因素。2012年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多点多极支撑”区域发展战略,明确要求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两年多来,成都作为“首位城市”,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不仅在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之际承担起稳定器和火车头的核心增长极责任,还以“敢闯”的锐气和“会闯”的睿智全面攻坚改革难题和突出问题,为全省深化改革提供新经验新思路。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胜利闭幕,为成都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提出了新任务。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成都首位城市作用,既是进一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形成全川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生动局面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诸多战略举措的实施和路径选择,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一、成都首位城市现状与特征首位城市是在特定区域内(人口或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首位度是区域内最大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或经济)规模的比值。它反映了首位城市在所属区域的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以及区域主导性和资源的集中度。根据区域发展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至中期,城市首位度普遍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均衡,伴随首位城市极化效应趋弱而扩散效应增强,一体化的社会网络和高效率结构的城镇体系形成,城市首位度相应降低。据课题组测算,成都人口首位度由2000年的1.66上升至2009年的2.2,直到2013年一直稳定保持在2.2的水平,经济首位度从2000年的4.30上升至2007年的5,此后更加速上升,到2013年增加到6.2,属高首位分布。对比其他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相应数值,成都两项指标均列第一,既表明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已成为全省发展的最主要极核和最重要支撑;同时也折射出省内城市发展不均衡,次级城市发展不足的现状。 根据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测算,课题组认为成都城市首位度具备三大特征:一是仍处于首位度提升发展阶段,极化效应更为明显;二是经济首位度远高于人口规模首位度,经济集聚力超过人口集聚力;三是市辖区口径的人口首位度增长快于经济首位度,表明人口聚集带来的经济规模效益有所下降。二、成都首位城市发展趋势一是首位度将持续居高。成都仍处于首位度提升阶段,集中了全省17.6%的人口和1/3以上的经济总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随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区域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内陆开放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成都首位城市的地位不可改变;天府新区36主动适应新常态稳中求进谋发展摄影 王熙维建设加快,再造一个产业成都,高度集中,既不利于全省均衡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也将提展,也给首位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升和强化成都在西部的枢纽地位大压力:形态上导致中心城区高和支撑作用,促使城市首位度在度聚集;功能上负荷过多,不适较长一段时期持续居高。应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需二是城市将转型升级优化。求;规模过大、首位度过高,“一成都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城独大”单核式空间格局,影响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远进程中,全省区域协调。正处于关键的攀升期,也是结构在未来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升级的最佳时机,城市将转型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级,优化发展。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三是多点多极发展局面生过规划和政策调控,积极引导,动。“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深入使之更趋合理。作为首位城市,实施,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速,成都肩负着引领辐射全省发展的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空间格使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成都局逐步成型,都将强力推进省内更要一马当先、引领区域发展,其他市州经济较快发展,在成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确保相周边形成竞相崛起态势,特别是应的地位、规模和影响力。成都经济区内的城市群将获得更(一)增强产业实力,加快发多的发展机遇和区域一体化红利。展实施好“产业升级”战略,三、成都首位城市发展努力加快工业提速增效。加快培的战略思考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首位城市律是城市发展的客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观规律;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撑未来发展,努力实现重点突破。按照“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与先进制造业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释放消费活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新热点,促进经济稳增长。发挥重点项目稳定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北改片区项目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投资的支撑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快投资,提高民间投资拉动的内生动力。(二)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发展奋力打造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枢纽和支点,着力承担起外联内引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汇聚西部、通达全球的西部通信枢纽。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做优做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构建与成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相适应的区域金融体系。(三)推进多点多极互动,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在成都经济区的核主动适应新常态37稳中求进谋发展心作用,强化对周围腹地的引领和辐射,着力推进产业、市场、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管理一体化,加快同城化发展步伐,促进资本、技术、人才以及信息向次级城市有序分流。发挥首位城市的作用,引领全省发展,加大与川南、川东北、攀西城市群的协作,重点提升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的合作水平,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强化成渝协作。探索两市在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产业互动、共同市场和微观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的新模式,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探索天府新区和两江新区协作发展、创新发展,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的依托和支撑。整优化现有落户政策,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推进城乡统筹;配合产业功能调迁,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推进中心城区人口向二三圈层及成都经济区扩散适度 “功能疏解”,要坚持城市功能合理转型,优化提升核心功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功能,实现主导功能的高端发展;调迁转移与城市发展定位不适应低端功能,逐步弱化初级加工制造、低层次仓储物流、中小市场和小商品集散功能。二要率先推进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双核”国际化。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是成都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主要载体,是成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形象。“双核”集中了成都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基本要素,如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国际机场和交通通信设施、博览中心、金融机构总部、国际性酒店、世界500强企业等。要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重点和主体,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在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率先实现国际化,从而更进一步带动全市提高国际化水平,在成都充分国际化进程中真正实现双核共兴新格局。三要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强化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的全面开放,深度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势来吸引外资,围绕成都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要求,确定投资促进的主攻方向。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之地。四要提高跨国公司入驻成都的示范效应。吸引国外大公司大企业以及国外机构组织入驻,加强国际性医院、学校和社区建设,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社区的交流合作,都是推进城区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五)提高城市开放水平,创新发展 努力构建“城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要注重以开放定标准,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引人才,加快培育和整合各种创新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创新文化等创新要素;积极培育创新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一要加大力度建设内陆经济全面开放的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上,坚持走出内陆,探索多层次、全域开放的新模式,着力提升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和带动着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通过调整优化城市职能,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金融业,总部经济等增强辐射影响力发展,成为“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核心增长极。(四)优化城市功能结构,转型发展城市转型发展近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都的经济总量,降低在全省经济中的份额,弱化在大区域中的比重,影响到首位度;但通过产业转移、功能优化、职能升级,对于增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坚持“立城优城”战略,结合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建设,引导城市构建双中心、双极核发展格局;调作者课题组组长:王益谦为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政府参事、四川大学教授;阎星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课题组成员:李新平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丁弋元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实习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