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Teaching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in Thailand
唐 慧
指导教师姓名: 常大专业名称: 汉语论文提交日期: 2013论文答辩时间: 2013群 教授 国际教育 年 月 年 月
学位授予日期: 2013 年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3年 月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试行)》。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摘要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佛教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教学必然要涉及佛教文化的教学。中国佛教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同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实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佛国”泰国和中国是友好邻邦,中泰两国佛教文化的比较对揭示大小乘佛教内涵和两国文化异同有着积极意义,利用该对比成果进行中国佛教文化教学设计,是对汉语国际教育倡导的“国别化”的一种尝试。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中泰两国在佛教思想、寺庙和僧侣、民间习俗、伦理观以及佛教与当代社会等方面的异同,详细揭示了两国佛教文化的特点,为针对泰国学生进行中国佛教文化教学打下了基础。
根据中泰两国佛教文化的异同点,本文从文化对比的结果出发,反观中国佛教文化,归纳了适用于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内容,并针对每一个主题进行了内容上的提炼并列出主要代表内容,突出中国佛教文化特色,同时还提出了面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方法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按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相应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设计。
为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针对中级阶段的学习者设计了中国佛教文化教材样例。样例包括课文、练习、扩展阅读和教师参考用书;以中国寺庙和僧侣特点为主题,文化对比为线索,突出中国佛教文化特点,以期让学生在发现中国佛教特色的过程中,对中泰双方的文化都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归纳、总结了中泰两国佛教文化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提炼了中国佛教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此外,本文还设计了相关的教材样例,以期为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教学、泰国
I
Abstract
Abstract
Culture teaching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discussed topics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Buddhism i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us the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definitely has to involve in the teaching of Buddhist culture. Chinese Buddhism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while Chinese culture was impacted as well. Thailand and China have a great friendship over time; therefore, the comparison of Buddhist cultur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a positive effect to reveal the foundations of both cultures. Also, the comparis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which is an attempt to appeal to the localiz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The thesis summarizes and categorizes the common point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Buddhist cultures, in terms of Buddhist beliefs, temple and monks, folk customs, ethnics and Buddhism in modern society. All the above aims to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Buddhist cultures in detail and to construct the basics of teaching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in Thailand.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comparison, the paper makes a reverse study into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he representative contents of i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eaching in Thailand. The paper also makes suggestions about teaching approach for teacher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or to meet different need.
To present an example, the paper has a sample material for intermediate learners. The sample includes text, exercise, reading and teacher’s guide. It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mparison while emphas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which expects to provide students an opportunity to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both Chinese and Thai cultures.
The innovation in this thesis lies in the comparative summary of Chinese and Thai Buddhist cultures,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major contents of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for teaching, and the methodological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Moreover, the paper presents a sample material for teaching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in Thailand.
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Culture Teaching, Thailand
II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 1 第二节 中国佛教文化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 6 第三节 中国佛教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 7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 10
第一节 泰国佛教概况 ..................................................................................... 10 第二节 中泰佛教主要思想 ............................................................................. 14 第三节 中泰寺庙生活与戒律 ......................................................................... 17 第四节 佛教与中泰民间风俗 ......................................................................... 20 第五节 中泰佛教与家庭伦理观 ...................................................................... 21 第六节 佛教与当代社会 ................................................................................. 22
第三章 针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 25
第一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 ...................................................................... 25 第二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方法建议 .............................................................. 28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 33
第一节 教材设计总思路 ................................................................................. 33 第二节 汉语中级水平佛教文化教材编排说明................................................ 34 第三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材样例 ...................................................................... 35 第四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师参考用书样例 ....................................................... 47
第五章 结语 ...................................................................................... 53 参考文献 ........................................................................................... 55 后记 ................................................................................................... 57
III
CONTENT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
1.1 Review of Research ............................................................................................ 1 1.2 Necessity of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in TCSL Teaching ........................... 6 1.3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Buddhism in Chinese Culture Broadcasting ........... 7
Chapter II. Buddhism in Thailand and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Buddhism .............................................................. 10
2.1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in Thailand .......................................................... 10 2.2 Foundamental Beliefs of Chinese and Thai Buddhism ................................ 14 2.3 Temple Living and Buddhist Disciplines ....................................................... 17 2.4 Buddhism and Folk Customs .......................................................................... 20 2.5 Buddhism and Family Ethics .......................................................................... 21 2.6 Buddhism and Modern Society ....................................................................... 22
Chapter III. Chinese Buddhist Cultrue Teaching ............................. 25
3.1 Contents of Teaching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 25 3.2 Sugges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 28
Chapter IV.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 about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for Thai Students ................................................................... 33
4.1 General Solutions about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 ..................................... 33 4.2 Clarification about Teaching Material for Intermediate Learners............. 34 4.3 Samples of Teaching Material about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 35 4.4 Sample Texts of Teacher’s Guide about Chinese Buddhist Teaching ........ 47
Chapter V. Conclusion ......................................................................... 53 Reference ................................................................................................ 55 Acknowledgement ................................................................................. 57
IV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随着“中国热”在全球掀起学习汉语的风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已由对外汉语教学扩展到国际汉语教育,汉语走向世界的势头愈加迅猛,实现了一个由内向外的辐射。“如何教汉语、如何教中国文化”也变成了“如何更好地教汉语和中国文化”,这一步则是跨越了一个由纵到横的台阶。近二十年来,很多学者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以及中国文化教学做了很多深刻的研究与探讨,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研究成果。
在文化教学的定位、定量问题,张英(1994)1提出语言教学不能代替文化教学,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不能完全分割,要根据情况适度调整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变量:(文化教学)应当“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初级为5:1,中级为4:1,高级为3:1。该论文还探讨了如何由表及里地进行文化教学,建议开设“文化质点课(即与异质文化最有区别和比较意义的文化点)”,引导学生进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
针对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胡明扬(1993)2探讨了有哪些文化因素能直接影响汉语的学习与使用,归为六类:一是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二是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三是受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户口、农转非;四是受特定的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如鹊桥;五是受特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六是受特定的认识方式影响的语言习惯。王苹(1999)3认为文化因素隐藏在汉语当中,通过语言反映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主要通过问候语、称谓语(如姓名、职衔)、成语典故、颜色词和动植物名称等形式表现出来。张慧芳、陈海燕(2006)4认为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教学有不同的层次,即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
1
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J]. 汉语学习, 1994, (1): 46 - 50.
胡明扬.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 (4): 103 - 108. 王苹.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贵州大学学报, 1999, (6): 93 - 97.
2
3
4
张慧芳 陈海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文化因素[J]. 社会科学家, 2006, (3)增刊: 247 - 248.
1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其中,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有三个方面:语构文化特征,词汇文化涵义和语用文化涵义。赵淑梅、缴维5(2009)提出汉语教学中存在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包括语构文化、背景文化、语义文化(词汇的社会文化含义)和语用文化(称谓、问候与道别、敬语与谦辞、文化忌讳、非语言交际)。
具体到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张英(2006)6在总结中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文化因素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存在不同,前者属于语言的文化因素,后者则比语言形式的范围更大;因此,文化因素教学的内容和范围应该在语言学领域,目的是排除理解和运用汉语的障碍,而文化知识教学不能照搬语言技能的操练性教学,要以克服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为出发点。王雅南(2005)7从教学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入手,注意提出文化因素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总体设计上,要突出文化精华,设置合理课程,坚持实践与课本教学相结合,具有长远的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上,可以编写专门性和非专门性的文化教材;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运用对比分析,加上文化背景介绍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和语言;最后在测试评估上,要注意考察的是能力而非常识,“测试的重心是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把握”。黑琨、王凤苓(2006)8提出文化因素教学的原则,包括:一,整体原则,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也要渗透文化背景;二,交际实用原则;三,循序渐进原则,从日常交往方面过渡到浓厚文化色彩的内容;四,适度原则,要有重点地讲解;五,趣味性原则,用不同形式进行教学。赵峰9(2007)则从词汇教学的角度,提出词汇教学中要注意词的隐含意义,这些意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要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用词,就要让学生学习到词汇的文化隐含意义。
5
赵淑梅 缴维. 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142 - 145. 张英.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 汉语学习, 2006, (6): 59 - 64.
6
7
王雅南. 如何突破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J]. 社会科学家, 2005, (5)增刊: 632 - 633.
8
黑琨 王凤苓.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48 - 50. 赵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J]. 语言教学研究, 2007, (3): 98 - 99.
9
2
第一章 绪论
关于如何编写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张英10(2004)提出应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区分开来,要建立以文化教学为中心的文化教学等级大纲,以规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编写文化教材时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文化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学对象的语言接受能力,不能等同于母语文化教学,也不能等同于语言教学。赵宏勃11(2005)则认为文化教材决定文化教学的质量,并提出文化教材的编写思路:文化教材应兼顾基础性和学术性;重视文化差异;注重趣味性。刘月华12(2006)从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各级别汉语教材课文(包括文化方面)的主要原则:初级阶段的课本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使用规范的口语和常用词,文化应当让位于语言,可以以注释的方式出现;中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正式的口语为主,后期可使用一些书面语,在阅读课文中加入有关中国风俗、传统故事等的内容;高级阶段以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社会生活为主,可以有正面直接关于中国文化的课文,适当加入一些注释。娄毅13(2006)从美国AP汉语与文化课程的要求和实践出发,认为教材编写的文化内容设计有两个难点:广度和深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文化内容分出不同层次,分别放在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中;关于文化内容的选取,主要几大方面——当代中国社会、传统中国、文化观念(代表性的是“和”的观念、中庸、文化包容和尚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要做到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结合,与人物的文化背景结合,把文化内容通过阅读材料、课文导入、课堂活动、练习等方式呈现出来。
在国际汉语教学视野下,“国别化”是汉语教学的必然趋势。李如龙14
(2012)认为,由于教学对象和要求不同,语言环境和教学条件也不同,国外的汉语教学需要更多的研究;除了进行语言的对比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要做到适应当地的国情、民情和地情,“要使汉语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10
张英.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 汉语学习, 2004, (1): 53 - 59.
11
赵宏勃.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 语言文字应用, 2005, (9): 69 - 71. 刘月华. 中文教材的课文和语法[C]. 中文教材与教学研究, 2006 : 26 - 52
娄毅. 关于AP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 2006, (6): 93 - 98. 李如龙. 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 (5): 11 – 17.
12
13
14
3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都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班”;要从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本土师资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在地化”。针对国别化教材,于海阔、李如龙(2012)15强调“针对性”是国别化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在文化取向、母语和目的语对比、教学组织安排等方面切实做到针对当地情况,以更好地编写出适合海外的教材。郑通涛(2012)16认为,目前主流汉语教材缺乏对其他民族各方面背景的考虑,因此国别化教材必须“与当地文化教育习俗相结合”,因地制宜,衡量教材的标准是教学效果;应当以教学效果为基础,教材的编写遵循“兴趣”和“频率”两个原则。王帅臣(2011)17从教材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了四套国别化汉语教材的外部环境因素(适用对象、所在地教学制度)和内部环境因素(教材的语言、文化、目录和课文、汉字安排),认为要做好教材设计必须兼顾内外部环境因素,做好前期调研,确保针对性,还要科学、巧妙地安排教材中的语言场景、中国文化、汉字等。方丽娜(2010)18以新加坡教师实际编写华文教材为例,从行动研究的结果出发,提出如何进行国别化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在处理教材中本土语言与文化的互动问题上,要重视本土文化,尊重跨文化,考虑重复率和实用性等原则;重视跨国合作编写教材的模式,进行“有弹性地不断修正”;教师培训与教材编写要互相结合。此外,以国别化为出发点,部分学者还强调汉语国际教育需要关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以更好地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亓华(2007)19指出,“尊重对象国及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研究对象国与学习者的文化心理,从而使汉语教师成为文化沟通的媒介与桥梁”;在教学中要突破文化“定型观念”,全面而实际地介绍中国文化和语言;要求同存异,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沟通来代替狭隘的“文化依附”。
说到针对汉语非母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目前的瓶颈主要体现在过度侧重以直接讲解的“照本宣科”方式教授文化知识,对于中国文化的主题式探究
15
于海阔 李如龙.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12, (6): 91 - 97.
16
郑通涛. 以效果为基础的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J]. 国际汉语学报, 2012, (1): 1 - 9. 王帅臣. “国别化”汉语教材环境因素试析[J]. 国际汉语学报, 2011, (2): 210 - 216.
17
18
方丽娜. 国别化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以《悦读华文,细品文化》为例[J]. 国际汉语学报, 2010: 45 - 56.
19
亓华. 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18 - 125.
4
第一章 绪论
(包括中外对比、深层思想以及当代影响)涉及得还不够,学生的理解度不高;对于孔子、老子等人物有所介绍,但他们的代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则很少涉及,更不用说源自异域的佛教思想及其文化意义;可以说,关于中国佛教文化与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实属凤毛麟角。目前,中文文献库中能搜索到的相关论文屈指可数,其中论述得较为详细的有丁睿的硕士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佛教文化及佛教词语教学策略》20。该论文尝试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佛教文化教学策略和词汇教学策略两部分主要内容。关于佛教文化教学,该论文提出三个具体策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佛教世俗化,阅读佛学典故,游览佛教胜地。在佛教词汇与教学策略部分,该论文总结了佛教对中国语言学及汉语词汇的影响,并列举出汉语中常用的佛教词汇(心地、心境、平等、境界、翻译、一尘不染、自由自在、味同嚼蜡、皆大欢喜、顺水推舟),还提出植入传统文化观念和还原历史文化语境的佛教相关词汇教学具体策略。该论文的主要思路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外汉语教学普遍原则为基础,尝试提出针对中国佛教的相关汉语教学策略。关于佛教与对外汉语教学,该论文的出发点和研究方向可以说比较新颖,属于创新性课题,直接相关的前人研究比较少;同时,该论文肯定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明确了佛教相关内容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该论文还结合了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体现了可靠性和真实性。但是该论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在文章内容方面过于侧重对前人文献的综合性总结,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法或指导原则,略显空洞;论文涉及文化教学和词汇教学两大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探讨得还不够透彻、清晰。
虽然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国内外学界其他相关领域对于中国佛教思想与文化的研究却日益丰富。在佛教文化研究方面,方立天在其专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21中,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中国佛教的由来、发展、变化和影响,切入角度包括典籍、制度仪轨、寺庙殿堂、名胜古迹、政治、伦理、哲学、文学等等。他还分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即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中国佛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古代某些社会思潮进行了不同的融合、吸收,尤其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相互吸收,此乃中国佛教的
20
丁睿. 对外汉语教学中佛教文化及佛教词语教学策略[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2. 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1
5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调和性”;从佛教内部来说,不同派别之间也相互融合、协调,形成了较高的统一性,体现为中国佛教的“融摄性”;中国佛教在千百年的历史洗涤之后,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可以说是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二宗又以其简明、直截的修行和阐释为特点,区别于印度佛教,因此可以说中国佛教还具有“简易性”。赵朴初在普及读物《佛教常识问答》22中,采用答问的形式,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部分佛教文化现象、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都作了详细的表述。孙昌武从文学角度出发,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他的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学》23针对佛典翻译、佛教与文人、佛教与文学创作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四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例证,认为佛教的东传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来说极为重要,佛教对中国文学和文化都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影响。另外,不少国内外学者从中国佛教思想中提炼出对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哲理智慧,以期为现代社会难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在海外汉学界,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呈现逐步升温的趋势。池田大作与汤因比的对话中曾预言,在当今社会,大乘佛教思想将对拯救全人类的未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中国佛教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是传播中国文化,对于全球伦理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把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融合到国际汉语教学中去,进行中国佛教文化的教学,就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第二节 中国佛教文化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国家汉办于2007年研制并出台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4。该标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文化与交际意识,了解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其中,在“文化与交际”部分的第3.2条,标准要求“教师应了解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的基本知识, 并运用于教学”,在该标准的说明中还标明了,关于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基本概念范畴包括中国佛教和中国宗教现状。针对国际汉语教师基本能力,标准还要求
22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 孙昌武. 佛教与中国文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3
24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15 - 24.
6
第一章 绪论
各位教师:1、应具有有关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准确、客观地介绍和讲授;2、能深入浅出地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的基本常识;3、能根据具体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学习者的文化宗教背景以及语言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4、能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有关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5、能掌握中国主要哲学思想、宗教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的联系;6、能了解并介绍中国宗教的现状。可见,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不单是国际汉语教师应当掌握的中国文化项目,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是满足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方案的需要。
另外,《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还从跨文化角度提出了教师所应当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第4.3条指出,“教师应理解世界主要宗教派别与主要哲学思想”,包括:世界主要宗教及其重要人物;世界主要宗教的教义、信仰与神话;世界主要宗教的礼仪、节日与圣地;世界著名宗教古迹与建筑;世界主要哲学派别及代表人物;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异同。该标准还提出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1、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和主要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体现;2、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礼仪、节日等,理解与尊重各种宗教习俗,并能适当运用于教学与交际;3、了解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异同,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以体现;4、能与持不同宗教观与哲学观的人士进行友好交流25。可以看出,作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要想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单要掌握一定的中国宗教哲学思想,也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哲学思想,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和文化交流。既然泰国是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国家,孔子学院总部每年派往泰国进行汉语教学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一千五百名,因此要想更好地在泰国开展汉语教学,了解中泰佛教思想和文化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国别化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本论文的出发点之一。
第三节 中国佛教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中国佛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使得中国文化被描述为佛家与儒家、道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同时中国佛教思想也是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一方面对内
25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15 - 24.
7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包括佛学思想中有益的、积极的部分,使我国的文化传统能在青年人中间生根开花;另一方面,对外展现当代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精髓对全球文明发展起到相当的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道家道教和佛教。三者互动融合,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佛教虽然来源于异域,但是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教借鉴儒家、道家道教思想和当时当地的思潮与人们需求,不断同化、发展,在多方面接受来自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只有辩证地看待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辩证地总结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来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
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而软实力仍然比较薄弱,虽然旨在宣传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但是“孔子学院无孔子”的批评尚未消失。如何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中,更好、更全面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提升中国软实力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作为中国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传播中国文化中自然也不能缺少中国佛教思想的介绍。部分学者已经提出,中国佛教思想并不是迷信的同义词,抽取其核心思想,淡化其宗教特色,对于当代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外宣传中国文化都是极其必要和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善”、“友爱”等思想,不仅存在于儒家、道家,也存在于佛教智慧中。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精神基础,从全球视野来看,也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和影响力,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泰国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国家,佛教对泰国的影响渗入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到艺术,从经济到政治,泰国的历史一直都是伴随着佛教而发展的。同时,泰国和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都是友好邻邦,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互助合作,在文化交流方面更是有着悠久的友谊。虽然泰国佛教基本上属于南传小乘佛教,中国汉地佛教主要是北传大乘佛教,但两国佛教也一直保持着学术交流,增进了两国佛教界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泰国政府在教育方面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都加强了政策上的倾斜,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其中一部分学习者还表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包括中国的大乘佛教。鉴于泰国是佛教国家,而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
8
第一章 绪论
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针对泰国的学习者,将佛教和中国文化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总的来说,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了解中国佛教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各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佛教思想中的精华对于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正确认识中国佛教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泰国是传统的佛教国家,而中泰两国一直以来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往,在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日益蓬勃的今天,针对泰国进行中国佛教文化的教学和推广是名副其实的,必将对中泰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9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第一节 泰国佛教概况
佛教最初诞生于古印度,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由释迦牟尼创建。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的父亲是净饭王。净饭王在释迦牟尼小的时候听到别人的预言,说释迦牟尼如果不出家的话,就能成为以后的转法轮王,兴盛国家,造福百姓;于是,身为父亲的净饭王想尽一切办法避免释迦牟尼走上出家之路。但是,由于苦苦思考关于生、老、病、死的痛苦之谜而不得其解,释迦牟尼开始追寻人生的智慧,最后他还是决心出家,探求痛苦的根源,以期为人们解除痛苦。后来,释迦牟尼先是出家跟人学习,最终自己创立了独特的佛教体系。释迦牟尼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印度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支持传统婆罗门教的思想和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想”此起彼伏,相互辩论,在这一场学术争鸣中,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的一种思想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原始佛教主张解脱,即摆脱人世间的各种苦,以涅槃为最高目标。在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逐渐发展、变化,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阶段,于13世纪左右在印度逐渐走向衰落。
泰国佛教属于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以巴利语为基础。泰国自从立国700多年以来,佛教一直在泰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宪法规定,泰国国王必须是佛教徒,而信仰佛教的人数一直以来都占泰国总人口的92%以上。根据泰国教育部的调查显示26,2001年泰国的总人口为6千万左右,其中佛教徒比例达94.57%。泰国国旗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红色、蓝色和白色,其中红色代表国家,蓝色代表国王,白色代表宗教,象征佛教的纯洁。泰国现在使用的历法也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并不是采用绝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纪年,而是使用佛历纪年,即以释迦牟尼逝世为元年,比公元早543年,举例来说2012年为佛历2555年。人们称泰国为“黄袍佛国”,就是因为泰国僧侣众多,他们身穿黄色袈裟,享有较高的地位,并深受普通民众的尊敬,在泰国随处可见老百姓向僧人致敬、礼拜的场景。总的来说,佛教深入到泰国整
26
Buddha Dharma Education Association. Buddhism in Thailand [M]. Thailand: The World Buddhist University, 2002: 122.
10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泰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有重要作用。
泰国和中国一样,信仰佛教的主要有两大团体,一是僧伽,即我们说的和尚和尼姑,但是泰国只有和尚(比丘和沙弥),没有尼姑(比丘尼);二是在家的信众。泰国僧团有着非常严密的组织,其最高领导为僧王,由时任国王任命。另外,泰国还设有宗教事务厅、高僧委员会和两所佛教大学,专门管理或研究泰国佛教27。泰国宗教司的调查表明,截至2001年,泰国共有寺庙32710所,僧人约27万名,沙弥约10万名。泰国佛教主要属于小乘佛教,也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它的主要理想表现在追求个人修行,以达到断绝痛苦,得道涅槃的目的。在修行方面,主张严格修行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在具体日常修行方面还保持着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等早期印度佛教的戒律。
要说泰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这是无可厚非的。一直以来,泰国的统治者,包括政府和皇室,都鼓励和支持佛教的发展,积极修建佛寺并给予佛寺各种必需品和设施,对于佛学的推广和研究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资金赞助,这使得佛教在泰国不断巩固、发展,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及的。实际上,泰国统治阶级也深深了解——佛教是维系百姓与国家、皇室的重要纽带,对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统治阶级对于佛教向来只有支持和帮助,在某些重要的政治场合也会邀请僧王或佛教团体代表参加,以示尊敬。
从经济角度来看,泰国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到泰国旅游的人对于“黄袍佛国”泰国浓厚的佛教色彩都抱有深刻的印象。在泰国的旅行热门地中,佛寺也占据相当大的数量,仅仅是首都曼谷就有金佛寺、黎明寺、卧佛寺和玉佛寺等等多个炙手可热的佛寺旅游景点,由此可以说,佛教和佛寺对于泰国旅游业和国家经济也起到了推助作用。
在人民的生活和习俗方面,佛教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显而易见。每天清晨,不少泰国人民等在寺庙或家门口,等待给予僧人布施饭食。每逢周末,很多家庭纷纷前往寺庙拜佛、上香,有些虔诚的佛教徒还会跪坐在僧人身旁,聆听僧人念佛、释道;如果恰逢佛节,寺庙里更是人山人海。在泰国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男性必须在有生之年到寺庙里剃度出家一段时间,时间由3天至
27
姜永仁, 傅增有.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2: 169.
11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3个月不等,也可以自行决定,意为为佛敬献,还俗后将得到周围人们的尊敬。如果某个男子一生当中没有出过家,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人看不起,甚至对于结婚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可以说出家当和尚在泰国是一件人们庆贺和鼓励的好事。在泰国,不少庆典和仪式都少不了僧人的出席,比如结婚、乔迁、丧礼和商店开业,人们往往会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僧人参加,请僧人为他们念诵佛经,以祈求佛祖赐福保佑。在一些教育落后的地区,佛寺还兼有学校的作用,成年僧人为当地贫苦家庭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实际上,在过去的泰国大多数乡村学校都是由寺庙承建的。学生在寺庙里既接受普通的基础学科教育,也接受佛教文化(如佛教经典)的学习。
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在国内畅销的心灵书籍中,几本热销的如《关于这颗心》、《无常》、《森林中的法语》等均来自于泰国的高僧阿姜查(Ajarn Chah Subhaddo, 1918-1992),他被泰国人公认为当代的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的经典思想也可以反映出泰国佛教的特色,例如他认为教法最重要的元素是正见和戒28,认为只有了解戒律和严格持戒才能真正地达到正见的目的,这与小乘佛教强调戒律的特点相吻合。关于如何达到正见,阿姜查则认为了解无常是基础29;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常的,要认识到无常,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除痛苦。在记录阿姜查开示的书籍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偏重于个人内心的修炼和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但是几乎没有类似中国佛教中的普度众生的思想,可见泰国佛教确实传承的是小乘佛教的衣钵,忠实继承了小乘佛教关于修行的最终理想,即个人的解脱、成佛。另外,他的教导方式侧重与自然为伴,在森林中进行禅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乘佛教继承印度佛教原始修行方式的特点。阿姜查不愧是泰国佛教大师,他对于中国禅宗也有一定研究,并在教导的过程中曾经引用过禅宗的例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中泰佛教的思想交流是有先例的,两者并不排斥,这对于我们设计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来说是有利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阿姜查的思想在中国得到欢迎,这就说明了中泰两国在佛教乃至心灵哲学方面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也有值得彼此借
28
阿姜查. 关于这颗心[M]. 海南: 海南出版社, 2008: 18 阿姜查. 无常[M]. 广东: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8.
29
12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鉴、学习的地方,从更高的层面来说,在中国文化教学中加入佛教文化的教学,也是旨在为促进人类不同文化的优秀思想交流做出一些贡献。
总而言之,佛教对于泰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很深影响,恕篇幅所限,不再多做说明。总的来说,从上述内容来看,既然佛教对于泰国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以泰国为试点,将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融入到对泰国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中,不论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角度来说,都是极其合理和必须的。
那么,要做好国别化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首先就要对双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做比较;只有在了解双方异同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因此,为了更好地从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角度来探究中泰佛教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提取文化教学点,本人从52位泰国皇太后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的“中国哲学”课程上关于中泰佛教对比的作业中提取了相关词汇,其中排名前十位的词汇或短语如下表:
表1 佛教相关词汇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频率
词汇或短语(含同义词) 戒律 佛教的社会作用 僧侣服饰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饮食 佛教的伦理作用 四圣谛 禅 佛教的教育作用 出现的篇数 51 45 36 35 35 34 33 32 30 30 占全部篇数的比例 98.08% 86.54% 69.23% 67.31% 67.31% 65.38% 63.46% 61.54% 57.69% 57.69% (注1:表1中的资料总共有52篇,每个佛教词汇或同义词出现在某篇作业中出现一次则计为1,重复出现多次不另计。)
另外,将学生作业出现的内容按主题类别进行整合后,按照相关词汇或短语(含同义词)在作业中出现的净次数(即同一文本中出现一次则计有效,多次重复仍计为1)来统计总频数,然后计算各主题的权重,以展示大主题下的
13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各项目重要性分布,并试图揭示学生的倾向性和可能的兴趣点。统计后,可以得到如下的主题列表:
表2 学生作业中关于中泰佛教文化主题的统计
主题 内容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异同、四圣谛、涅槃、众生平等、因果、轮回、禅宗、八正道、十二因缘、空、六度、三法印、心性、顿悟、生命观、宇宙观、缘起 戒律、服饰、饮食、出行、比丘尼、劳作、与女众的接触 总频数 定量权重 佛教思想 僧侣特色 299 45.45% 161 29.09% 佛教与伦伦理教化作用、道德、关于善恶的认识和理 实践、对出家的理解 佛教与民布施行善、节日、礼节、放生、祈祷、旅俗 游休闲 佛教与教育、佛教与政治、佛教与社会、佛教与语言、佛教中国化、佛教的未来发展 79 16.36% 59 1.82% 其他 76 7.27% (注2:表1和表2的资料提供者为泰国皇太后大学汉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共52人,平均年龄21岁;文本提取自“中国哲学”课程作业,题目是“对比中泰两国佛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式为开放式答题。时间:2012年3月)
对于中泰两国而言,佛教均为异国传入的宗教,但在各自的本土化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改变,从而发展出独特的佛教文化。简单来说,中泰佛教在佛教主题思想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寺庙戒律、相关民俗、伦理观方面,由于受到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影响,双方则多有细微差异,各具特色。根据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并结合本人的思考和整合,以下将从中泰佛教思想、寺庙生活与戒律、民间风俗、家庭伦理观以及佛教与当代社会五大方面,对中泰佛教文化做大略的比较。
第二节 中泰佛教主要思想
中泰两国佛教在分类上各属不同类型,中国佛教(主要指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泰国佛教则属于小乘佛教。根据佛教从印度向各地传播路线的不同,
14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中国大乘佛教也被认为是北传佛教,而泰国佛教则是南传佛教,又叫上座部佛教。基于这一点,中泰佛教最大的异同其实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间的异同。
先看大小乘佛教的相同点。事实上,佛教各派别之间相通之处归结于佛教缘起论和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先看缘起论:一提到佛教,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轮回因果——其背后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缘起论。所谓因果,指的是世间万事万物均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有造成其的因和所能引起的果;脱离了因,就产生不了相应的果;果的出现必然依赖引发其的因。因果论在佛教里又叫“缘起论”。缘起的“缘”,指的就是事物和现象存在的原因、条件,而“起”就是生起的意思。佛教中有一句话可以来说明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缘起就是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宇宙万物都处在因果相连的关系中,彼此息息相关;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合共生的。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大部分,因指的是因素,缘指的是条件,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有了因和缘的共同作用,才会生成相应的果。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依靠因、缘和合才能有果。可见,缘起论或者说因果说主要涉及的就是因、缘、果三者的关系,此三者相依相存,不能独立存在。
四圣谛即四个至上的真理,佛教归结为“苦、集、灭、道”四字,其中的“苦”是第一圣谛,也是佛教所有思想的起点。那么,什么是苦?佛教用四个字解释苦,“有漏皆苦“。漏,指的是烦恼。简单地理解,如果人生没有烦恼了,那就没有痛苦了,有痛苦就是因为还有烦恼,此谓“有漏皆苦”。那么,这些烦恼从哪里来?人生最主要的痛苦又来自于哪里?佛教认为,人生的苦主要是生、老、病、死(四苦),若再具体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前四苦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个连续不同的痛苦组成的过程;第五苦是“怨憎会苦”,指的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自己怨恨和厌憎的人和事,所谓“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第六苦是“爱离别苦”,即人们总要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比如父母、儿女、夫妻、朋友,但最终免不了还是要分离;第七苦乃“求不得苦”,指的是人们的欲望、要求得不到满足,愈求之愈得不到,愈苦;最后一苦是“五取蕴苦”,佛教说“五蕴皆苦”,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
15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感受,而“取”指的是执着,连起来说就是执着于身心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映和欲求,从而痛苦不止。既然人生是痛苦的,那么要怎么办呢?佛教四圣谛的其他三个要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先是集,集取、招集的意思——痛苦不是没有来源的,要摆脱痛苦就要认识它的根源。灭,就是消灭、解除。道,即道路、方法;在佛教中指的脱离痛苦的方法,归根结底即是戒定慧三学。“苦、集、灭、道”这四圣谛,就组成了佛教关于如何看待人生痛苦的现象、痛苦产生的原因、如何消灭痛苦的基本思想和主张,以“苦”为主展开佛教人生观的系统阐释。
中泰两国佛教均信奉缘起论和四圣谛为真理,两者的不同最主要体现在修行主体与最高目标方面。泰国佛教所属的小乘佛教以自身修得正果为最终目标,求的是个人的解脱;中国佛教所属的大乘佛教则从个人出发,渡人渡己,以众生解脱为终极目标。虽然泰国的僧人也对外讲课,用佛法帮助他人,但这其实是僧人的社会角色之要求,僧人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证得解脱之道,摆脱痛苦,自身得正果,至于其他人是否能修行成功,则靠他人的自行精进修炼了。在泰国,虽然佛教被奉为国教,但是其他宗教的信徒也受到他人同样的尊重,并没有出现不同教徒间的争论和排斥,这也是与泰国小乘佛教特点紧密相关的:追求个人的修行和成就,他人的功课要靠他人自己去做,管好自己就足够了。相比之下,中国僧人更注重天下苍生,认为自己得到正果还不够,要帮助众生都渡过智慧彼岸,这才是佛的真正精神和意义,所谓“菩萨道”;正因如此,以普度众生为根本的“慈悲”概念与中国佛教紧密联系,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慈悲,就是对一切众生都饱含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大乘佛教里是普度众生、达成菩萨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大乘佛教的观念里,远离尘世、自我修行固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果位,但还不是最高的境界,因为释迦牟尼佛如果只顾自己,在完成觉悟后不向普罗大众传法,帮助他人证悟,那么他也就不可能被世人传唱至今。因此,要达到像释迦牟尼那样的境界——佛陀、菩萨,那就必须要帮助世界上的所有人解除烦恼、离弃痛苦、悟到智慧,最终到达智慧的彼岸。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重视集体和个人协调的思想,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乘佛教这种自利利他的精神在中国得到很大的肯定,正是顺应了中国文化中一视同仁的大家情怀。中国大乘佛教认为,缺少慈悲,空谈所谓的智慧是一种狭隘的行为;有了慈悲,智慧才能突显它的作用。
16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例如,中国僧侣及信徒所信奉的“六度”就是中国大乘佛教注重普罗大众的典型,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虽然这些因素在小乘佛教中也存在,但是大乘佛教突出了它们的社会性,重视将这六个要素贯穿到与他人的交往乃至自然万物的教化中去,着重要求对众生的关怀。“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以大慈大悲、济度众生为道德的出发点,以克制自我,救助他人为行为的准则”30。因此我们可以说,中泰两国佛教最明显的差异应该在于“一”与“多”的差异,是一人成道,还是众人成道。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佛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极具中国特色、在世界佛教中占有重要一席的中国化佛教——禅宗。可以说,不了解禅宗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形成大概于唐朝,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惠能。相传禅宗大师六祖惠能当年因为偶然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深受打动并略有领悟,之后北上拜五祖为师;在五祖圆寂前,惠能的一首偈句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深打动了五祖;于是在继承五祖衣钵后,惠能南下传法,建立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深、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为标志的禅宗。惠能所提倡的“顿悟说”,通过佛性把每个人与成佛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佛性,都具备成为觉悟者的可能性。这种平易近人的思想在民众间得到广泛认可,虽然一反传统佛教刻苦修行和严格要求的形象,但禅宗在中国历史上却受到极大的欢迎和传播,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到如今形成了世界佛教范围内独特的一宗。
第三节 中泰寺庙生活与戒律
在寺庙生活与戒律方面,中泰佛教各有千秋,既有相通点,也不乏独特之处。例如泰国学生往往很惊奇为什么中国和尚和尼姑可以穿鞋,这也是两国佛教在细节之处各有差异的体现之一。本节从戒律、仪容服饰、出行方式和饮食等方面,简单介绍中泰佛教的异同点。
先看戒律,佛教三学即“戒、定、慧”,戒律是僧人和信徒所必须遵守的第一条原则。佛教的基本戒律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针对出家人的戒律和规定,
30
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97
17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第二类是针对在家信众的戒律。中国佛教和泰国佛教在基本戒律上大致相同,最基础的是五戒,不管出家还是在家都需要遵守,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从五戒出发,加上戒香华、戒坐卧高床、戒非时食这三戒,就构成在家男女于一日一夜(斋日)内所应当遵守的八戒斋。至于出家僧人所需修持的戒律,中国佛教主要有250条比丘戒之说,泰国佛教则主要有227条戒律。
至于僧人的仪容服饰,由于地理条件不同,中泰佛教在服饰穿戴上各有特色。中国汉地佛教的僧服形式多样,有常服和法衣之分,常见颜色有黄、褐、黑、灰,藏传密教僧人穿红色僧服,而泰国大部分僧人穿的是黄色僧服,款式统一,袒露右肩。同时由于地理气候原因,中国僧人可以穿鞋,而泰国大多数僧人终年赤足、不穿鞋袜。从这一点上看,泰国佛教更接近于古代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则颇具创造性,富于变化。在仪表方面,两国僧人皆需削发,泰国僧人甚至还剃眉,以示对外相的不执。另外,泰国僧人在仪容上还有一点显著区别于中国僧人,那就是刺青。刺青,又叫纹身。在泰国,可以看到不少僧人在裸露的右肩上纹有青黑色图案,一般来说是泰国佛教的经文、传统佛像或纹饰,例如咒符、神兽、八方法轮等。然而,中国佛教受中国传统伦理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烦恼丝发尚可削去,纹身则不可为之。加上刺青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邪道或非正派,一般人印象中只有不良人士或潮流明星偶有纹身,中国僧人则几乎都没有纹身的情况。
除了服饰穿戴,中泰两国僧人在出行方面也有一定差异。虽然中泰两国僧人都可以外出,寺庙也提倡外出,但泰国僧人的出行属于必不可少的例行项目,因为每天的餐饮求食都需要他们走出寺庙,到民众中间去领受奉献。中国僧人相比之下早已没有化缘的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出行最大的作用是另一种形式的修行,因为实践不脱离世间实际,要通过见识和体悟来增进智慧。在外出过程中,泰国绝大部分僧人仍保持赤脚行走,中国的僧人则大多着僧鞋。另外,由于泰国佛教坚持雨季安居的传统,僧人不得在雨季期间外出,以免在外出步行中误杀生灵(如蚂蚁),因此泰国僧人在雨季期间足不出寺。与此相比,中国佛教早已淡化了原始佛教的雨季安居说,在中国几乎已经看不到僧人雨季守夏的场景了。反而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提倡随时随地修禅(禅蕴藏在生活的一切细节中),认为步行也算是一种极好的禅修方式,在外出观察、或与人
18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考验自己,使自己学会把佛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中国常可以见到僧侣外出的情形。
在寺庙生活中,中泰两国佛教还有一处明显的差异——食素与食荤的差别。中国佛教里规定僧人必须食素,也是非常独特的。相传这一规定源自梁武帝,他作为佛教的忠实信徒,以身作则,每日只进食素菜,并曾经撰文提倡食素,由于他的帝王地位,这个习惯最后由众人效仿,最终形成了中国佛教里寺庙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定。泰国佛教则不然,由于僧人必须托钵求食,不能刻意要求在家人准备食物,因此对于食物的要求不太多;同时,佛教里要求的不吃荤,也并没有指向肉类,“荤”的本意指的是带辛辣味的蔬菜,例如葱、姜、蒜和韭菜。有意思的是,在泰国南部,每逢九皇斋节(相传由福建后裔带到泰国)到来,几乎所有地方都只提供素食,大部分人只吃斋,但实际上与大乘佛教的联系并不大,主要是庆祝节日的一部分,也是当地人民表达对身体健康的希望。一句话来说,中国僧人必须食素,泰国僧人不必要食素。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影响力非常广泛的文化结合现象——佛教武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少林寺。放眼看全球佛教,似乎只有中国佛教才衍生出如此独特的产物,因此不得不说佛教武术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佛教(尤其是禅宗)与武术两者的互动,既体现在佛教以禅指导武术的内外修炼,同时武术则演变成佛教僧人修行的方式之一。正是因为与佛教相结合,中国的武术普遍注重武德和心智的培养,认为武术练习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体悟;也正是有了武术这一载体,佛教的某些经典和含义也借由具象的武术动作和口诀传播开来,它们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延续。在历史上,少林武僧确实还曾起到过保家护国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使得少林武术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更深的影响。对比之下,泰国佛教乃至东南亚佛教显然没有发展出这样的现象,从寺庙生活的角度来说,泰国僧人严格按照印度原始佛教的修行方式和规矩,而中国佛教则善于结合当时当地的条件,在遵守戒律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固定的修行方式,从而演变、发展出类似佛教武术这样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现象。
19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第四节 佛教与中泰民间风俗
无论在中国还是泰国,佛教对民间风俗习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可能最初是由信徒流传到民间,最终逐渐扩大并演变成大范围的文化行为或习俗。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佛教相关的礼俗,二是节日。
说到泰国的风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见面时候的合十礼。合十礼来自于佛教,双手掌心相对而合十,手掌微微相靠却不紧贴,看上去像是一朵待放的莲花——佛教中涅槃成道的象征。这个礼节被众信徒认为是对于佛祖的恭敬,到如今被运用到日常问候当中,成为泰国人表达敬意的方式。见到僧人的时候,不仅要用上合十礼,更是要注意礼节,千万要低头,不能直视僧人,尤其是女性不能刻意直视僧人,否则就被视为不敬。女性如有需要向僧人敬献物品,必须通过其他男性或某些物品作为媒介,不能直接接触到僧人,不然该僧人则面临着退出僧侣生涯的问题,而该女性则被认为行为粗暴、没有礼貌。相比之下,中国民间在涉及佛教方面的硬性礼节规定相对较少,也较为灵活,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对僧人不需要行礼,心存敬意即可。
除了合十礼,泰国风俗中还有一条与佛教紧密相关,那就是成年男性短期出家的习俗。依照泰国传统,男性在成人后,一般要到寺庙出家一段时间,短至三天,长至三个月甚至一年。这也被认为是男性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泰国人认为,只有出过家,人生才完整,出过家的男性在邻里间、工作上甚至社会上都会得到更高的尊重。因此,大多数泰国男性选择在成人的时候或结婚之前,到寺庙去短期出家。另外,泰国人相信出家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出家可以给父母带来福报;一般家庭也认为,如果家里有人出家,必定能给家里带来幸福。
在节日方面,中泰两国佛教也各有特点。在中国,与佛教相关的节日大概有四大类型,第一种是与戒律相关,第二种是与超度或祭祀相关,第三种是对佛的庆祝与纪念,第四种则是与自然节岁相关(方广錩,2001)31。在中国,影响比较大的节日主要有盂兰盆节、浴佛节、观音诞和腊八节等等,庆祝这些节日的往往是忠实信徒。在泰国,不少佛教节日还成为了全国性的法定节日,比如万佛节、佛诞节、守夏节。在佛教节日期间,大多数泰国人纷纷前往寺庙,
31
方广錩. 中国佛教文化大观[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80.
20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或上香祈福,或静坐听讲,或放生行善。不少男性还会选择在佛教节日期间短期出家,部分善男信女也会在节日里选择遵守五戒或八戒。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佛教节日基本上只限于僧侣和忠实信徒,也并非法定的公众节日,民众熟识程度较低;泰国佛教节日则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其中一部分节日已成为全国性的、法定性的节日,全国上下禁止喝酒、赌博和杀生等违反佛教基本戒律的不良行为。
第五节 中泰佛教与家庭伦理观
从根源上说,佛教相对于中国和泰国都是外来宗教,但是佛教之所以在这两个国家得到认可和发展,其过程必然或多或少与当地文化思想进行了融合并以之自我修正,以符合当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群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逐步得到民众的接受和传播。在佛教中国化或泰国化的过程中,影响深远、且争议较大的当属佛教视野下的家庭伦理观,有可能会引起跨文化交际冲突或误解,特此单独探讨。
在如今的泰国,出家被看作是高尚的行为。虽然泰国僧人不能结婚,一旦出家后也必须割爱辞亲,但是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决意出家,父母一般没有阻挠,往往支持孩子出家;同时,出家的孩子也并不认为自己的决定是不孝顺的,反而认为自己出家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因为泰国人相信出家能给家庭带来福报。因此,大部分年轻男子选择短期出家,以报答家人;其中一小部分人在短期出家期间还会做出终身皈依佛门的决定。当然,这些人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会先就此决定征求父母的同意,泰国的父母大多不会反对。相比之下,中国历来以家为天下,家是最大的,加上中国人自古讲求孝道,对父母要善始善终,自己还要继承家业、生儿育女、光耀门楣,因此如果哪家的孩子要遁入空门,大多数人都会指责他不孝,父母也往往不支持这样的决定。为了缓和家庭伦理和信仰之间的矛盾,中国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通过有关学者翻译佛教经典,撰写文章和专论,编造佛经(所谓伪经)„„大力宣扬孝道论”32,以此来附和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家庭观念。中国佛教中著名的盂兰盆节及其故事,就是对孝道的宣扬。但是尽管如此,至今大多
32
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95
21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数中国人对于出家仍然保持否定态度,长辈看到晚辈出家,往往斥之不孝,还以之为消极、逃避的代表。因此,在教学中若涉及到佛教与家庭伦理时,有必要指出中泰两国在该方面的差异,以免引起误会。
第六节 佛教与当代社会
经历了历史的洗涤和沉淀,佛教演变成了中国和泰国文化里独具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对两国的经济、政治乃至人文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将继续发挥作用,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形成新的特色。以下就经济、政治和人文三个方面,浅谈佛教对于中国和泰国当代社会的影响。
泰国是著名的旅游国家,除了浓厚的热带风情,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黄袍佛国的佛教气息。毋庸置疑,尽管佛教是关乎信仰的宗教,但它带来的边际效应是很大的,佛教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早已超越了宗教的含义,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经济”。这种经济效应与佛教教义本身无关,借由佛教具象的艺术形式,衬托泰国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上佛教陶冶下独特的民间风俗,构成了泰国旅游经济中不可分离的关键要素。与佛教相关的副产品也给泰国的旅游和经济带来了一定刺激,如艺术化的佛像雕塑、神龛和佛牌等,吸引无数游客作为收藏或手礼购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佛教,泰国的旅游将会大幅失色。除了旅游业,佛教也促进了泰国出版业的发展。泰国的书店里琳琅满目地摆着与佛教有关的书籍,大多数是泰语书籍,部分英语书籍则是针对来泰国旅游的游客而设计的佛教书籍。不少大师也纷纷著书,他们的作品通常放在书店入口最显眼的地方,甚至连泰国当地最普及的便利店711也会销售佛教相关书籍,每隔几个月便会有新书上架,佛教出版品的销售率极高。由此可见,佛教深入泰国民心,其覆盖程度之广和影响之深显然给泰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
与泰国相似,佛教在中国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中国的不少旅游胜地皆是历史上的佛教胜地,例如佛教四大名山,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据最新报告显示33,2012年仅峨眉山景区就接待游客276.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大量投资。河南的少林寺更是因
33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Z]. 2013年3月: 9 - 10 .
22
第二章 泰国佛教及中泰佛教文化主要方面比较
为它的佛教武术而使得少林寺名声远扬,不单是游人来来往往,还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造访,“少林经济”的效应可见一斑。同时,佛教相关的出版品也在近年来慢慢丰富了中国的图书市场,由于越来越多现代人关注心灵修行,与佛教相关的新老作品纷纷出炉,可以说佛教也对中国的出版事业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出版业还积极引进国外的佛教书籍,不少来自泰国大师(例如阿姜查)和越南大师(例如一行禅师)的书籍作品也摆上了书店的柜台。佛教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侧面来说,不管对中国还是泰国,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政治方面,中泰两国佛教与政治的互动情况则各有特色,与两国历史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佛教在泰国的地位不可动摇,泰国国王本身也是忠实的佛教徒,他的一言一行随时影响着泰国政治的走向,同时也确保了佛教在泰国政治中不可或缺。虽然僧团不直接参与政治,但是不少政客常常以公开或私下的方式与高僧们保持联系,因此如果说佛教对泰国政治没有产生影响,是绝对不可能的。泰国某些大型的政治活动还会邀请僧王参加,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至今佛教对于泰国政治稳定来说依然是一颗重要的定心丸。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由一开始的被打压到被接受,然后到隋唐时期的鼎盛,接着是繁华后的平淡,其演变过程也跟中国的历史、政治条件密不可分。总的来说,“中国佛教的政治作用,最基本的是为专制统治服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专制王权的合理性提供神学论据;二是一些名僧直接为最高专制统治者出谋献计,参与军政决策;三是安抚人心,即通过宣扬一切皆空、超脱尘世、因果报应、天堂地狱、容忍调和和恭顺柔驯等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使之安分守己,不起来造反”34。到了当代,中国佛教对于政治方面的影响趋于减弱,除了佛教内部的交流,中国佛教主要是通过民间活动(如公益慈善)来保持与社会大众的联系。
在人文方面、尤其是教育方面,泰国佛教对泰国的国民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现代教育发展之前、也就是过去条件比较艰苦的年代,泰国的大小寺庙除了作为宗教的场所而存在,其第二大作用就是学校,是泰国人最早进行读书识字的地方;至今在泰国不少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当缺乏,寺庙依
34
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80
23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旧充当着基础教育学校的角色,直到如今“泰国设在佛寺内的中小学校占全国总数70%”35。泰国各大高等院校还经常举办由泰国当代高僧主讲的大型讲座,深受泰国学生欢迎。可以看出,泰国佛教对于泰国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视,早已渗透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地位不愧是无可取代的。另外,佛教对于泰国的语言文字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至今,泰国皇室所使用的皇语大多来自于梵文和巴利文;同时,泰国民间不少俗语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例如泰语中“在佛像背后贴金的人”就是做好事不求名的人,“因为在泰国流行为佛像贴金以积功德,而一般人总是把金箔贴在佛像的正面,很少有人贴在背面”,由此而产生了这个俗语,像这样的例子也还有很多36。对于中国来说,佛教在人文方面的作用则主要通过深厚的佛教哲学,体现在更纯粹的个人心灵修养方面。古代有一大批文人就佛理进行思索,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大多通过佛教经典及相关书籍来对佛教进行深入了解,部分人也亲自对佛教经典进行注解或进行文学创作,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心灵的思索和对理想的追求,著名人物包括季羡林、南怀瑾、赵朴初、任继愈等等。他们的作品为更广泛的大众提供了认识佛教的另一扇窗口,比起几十年前大多数人抱有对佛教误解,现代人逐渐以开放和谦虚的态度来接触佛教哲学和文化,不得不说这也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的象征。
35
姜永仁, 傅增有.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2: 217
孙广勇. 泰国佛教的起源及其现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 (3): 77 - 80.
36
24
第三章 针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针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毫无疑问,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也形影不离,相辅相成。正如张英37(1994)所指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一方面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不能代替文化教学;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的交叉关系又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不能完全分割。”因此,要处理好、进而利用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点。
随着中泰关系日益加强以及中国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高,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据估计已达60万人。中文或汉语专业也在泰国的很多高校中建立起来,对于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与其他国家一样,虽然学汉语的人非常多,但最后能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生只有少数,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在泰国本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每年仅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派往泰国的志愿者就超过一千五百人,而不少志愿者反映现有的语言、文化教材和教学方法在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上无法满足当地需求,因此“国别化”方针极为符合当地对改变泰国汉语教学现状、促进泰国汉语教学发展的急切需求,其中国别化的文化教学是本文的立足点。本章就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进行探讨,突出文化教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佛教文化教学内容和佛教文化教学方法。
第一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作为针对在泰的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其目标主要是通过两国文化间相似的文化主题,激发全体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并为一部分未来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以及有志于研究汉学的学生打下一定的感性基础。同时,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不同年龄层及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对该主题的需求和认知能力也不相同;考虑到该主题具备较高的哲学性,针对泰国学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小学或初级阶段,不进行教学;中学或中级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以武术、佛寺等具象文化要素为出发点,掌握相关实词
37
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J]. 汉语学习, 1994, (1): 46 - 50.
25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为主;大学或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在前,理性思考和对比为辅,综合比照中泰两国佛教文化,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理解。
综合上一章总结的中泰两国的佛教文化异同,以下文化项目结合了汉语国际教育和泰国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提取佛教文化中最基础和常见的内容,去粗取精,优化选择,最后得出适用于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内容可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佛教术语释义选编自《新编佛教辞典》38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39):
一、
中国佛教基本思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圣谛(苦集灭道)、
八苦、因果、轮回、缘起、十二因缘说、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慈悲、普度众生、渐悟、顿悟、明心见性、禅定、八正道、戒定慧三学、六度。
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人生有苦,集起烦恼、惑业,出离痛苦自有修行之道。四圣谛的要领被概括为: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八苦:众生普遍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取蕴。
因果:因是能够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结果,是一种前后相继的互相关系。
轮回:众生在生命的不同形式之间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是佛教教义的理论基石。万物必须依靠一定的条件才能生起。
十二因缘:众生生死流转过程中的十二个环节,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因果相续。
三法印:包括无常、无我和涅槃。无常,万物皆处在变化之中,不可常住。无我,世间一切现象没有独立存在的主宰。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即解除烦恼、无明之后的、脱离生死的安乐境界。
慈悲:普遍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
普度众生:基于慈悲的道德规范,万物平等,信佛者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38
陈兵. 新编佛教辞典[Z]. 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Z].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39
26
第三章 针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渐悟:与“顿悟”相对,通过长期的修行直到获得佛的智慧。 顿悟:顿然获得对空性、真如的了悟。
明心见性:来自禅宗,明了自心,见自心见佛性。 禅定:通过锻炼达到寂定而又意识清明的心境。
八正道:通向涅槃的八种正确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戒定慧三学:学佛者修行的三个方面,戒律、禅定、佛法智慧。
六度:大乘佛教修行的主要内容,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度。 二、
中国佛教胜地及遗产。主要有白马寺、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
山、峨眉山、九华山)、少林寺、大相国寺、灵隐寺、法门寺、布达拉宫、三大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四大禅林(山东灵岩寺、浙江国清寺、湖北玉泉寺、江苏栖霞寺)、敦煌艺术、观音像、弥勒佛像、佛指舍利。
三、
中国佛教历史与宗派: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简史;佛教与儒
家、道家道教的相互关系;佛教“十宗”,即成实宗、俱舍宗、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净土宗、密宗。
四、
中国僧侣僧团特色。相关内容包括服饰(色彩、型制、场合)、
戒律、日常课诵、出行、打七、坐禅、忏法、劳作、丛林、素食、武术。
五、
中国佛教与民间风俗。该部分内容涉及节庆和节日(如腊八节、
浴佛节、观音诞、盂兰盆节)、放生、禅茶、素食、礼仪。
六、
中国佛教与语言文学。代表性内容包括支遁、寒山、拾得、白居
易、王维、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词,佛教经典《金刚经》、《般若般罗密多心经》、《坛经》、《法华经》、《华严经》,寓言故事《百喻经》、《法句经》、《贤愚经》,小说《聊斋志异》、《西游记》、《红楼梦》、《天龙八部》,佛典成语和佛源俗语等等。
七、
相关代表人物:主要有惠能、玄奘、梁武帝、谢灵运、白居易、
王维、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八、
中国佛教与当代人类社会。基本内容涉及慈善、人间佛教、太虚
大师、南怀瑾、普世价值、池田大作等。
27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第二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方法建议
上述的几大主题涵盖了中国佛教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突出中国佛教的独特性,各主题既可以独立成章以为探索,也可以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式教学。泰国本土教师或熟悉泰国文化的中国老师也可以根据这八个主题,进行两国佛教文化比较,让学生在文化对比中认识到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内容首先针对每个专题做进一步解释,侧重以中国佛教文化本身为出发点,提出中国佛教文化教学策略;其次,从泰国学生特点出发,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中国佛教基本思想:要想真正了解中国佛教,就要对中国佛教的基本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在对泰教学中,中泰两国佛教共有的四圣谛、缘起论或因果轮回说、无常、无我、涅槃等可以做简单的介绍,这些内容是两国佛教中最基础的相通之处;根据课程需要,可以将以上内容进行拆分或组合,例如四圣谛中的苦、集、灭、道均可独立进行讲解与深入,或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整体教学。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相同或相似的佛教思想的教学,切勿过度,因为大部分泰国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均接受过有关佛教教义的学习,他们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较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佛教基本思想中不同于泰国的部分。那么,在强调中国佛教的特征时,要突出的应当是中国佛教的大乘特点——慈悲众生,这个特点还可以由中国大乘佛教认为的成道最高境界及其所提倡的六度修行体现出来。教师还可以介绍中国独特的本土佛教流派禅宗及其主张,突出介绍禅宗的明心见性和顿悟说,从禅宗的产生和发展看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历程,进一步理解中国大乘佛教所表现的普度信仰以及调和性与简易性。
第二,中国佛教遗产及名寺。介绍中国的佛教胜地和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学生理解中国物质文化的兴趣,也有利于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的学生对中国的人文地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从佛教四大名山、少林寺、白马寺等中外闻名的胜地入手,展现中国寺庙的风光和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大乘佛教追求禅静和谐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对比展示两国典型佛教建筑(泰国著名寺庙如玉佛寺、卧佛寺、双龙寺),归纳中国佛教建筑的特色,增加学生对中国佛教寺庙的感性认识。另外,佛寺里必有佛像,而传统的泰国寺庙大殿里仅供奉释迦牟尼佛,中国寺庙里却佛像众多,独具特色的有观音像和弥勒佛,
28
第三章 针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两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佛教人物的形象化思维,因此也可以向学生做简单介绍。
第三,中国佛教历史与宗派。相传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当时正值印度大乘佛教昌盛的时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汉地佛教以大乘为主的原因之一。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先是经历了东晋时期的趋于繁荣,到隋唐时期的鼎盛,到五代之后的逐步衰落,整个过程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强求学生记忆整个佛教传播史,教学目的应该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来了解中国佛教逐渐适应中国国情需要的过程,即佛教的中国化。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不可避免与儒家、道家道教产生相互作用与联系,既有斗争,也有融合。向学生介绍佛教中国化,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更全面和深入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三大思想的有机组合关系。关于中国佛教的宗派,简单地说中国佛教可分为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集中于云南省),具体来说可以用“十宗”来概括:成实宗、俱舍宗、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净土宗、密宗。其中,汉地佛教最能代表中国大乘佛教,禅宗和净土宗则是汉地佛教的代表。藏传佛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部分,属于佛教密宗,很多佛教经典都有藏语译本。中国的佛教宗派虽然各有差异,但在思想上均有相互借鉴、融通之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佛教派别,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第四,中国僧侣僧团特色。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大多数泰国学生来到中国后,在看到中国的和尚时都会大称惊奇,因为中泰两国僧侣从服饰、仪表和一些生活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利用这一点向泰国学生介绍中国佛教文化,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为什么中泰两国僧人在服饰上有如此大的区别,除了地理、历史原因,与大乘佛教富于灵活性、小乘佛教严格遵照传统的这一区别紧密相连,如此介绍中国佛教文化才能由表及里,才能切实揭示文化现象与内核的关系。可以进行对比教学的类似项目还有寺院戒律、劳作、出行、素食和武术等方面。值得单独指出的是,中国的佛教武术是世界佛教中独特的现象,鉴于大多泰国学生都对中国武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佛教武术为出发点引入相关的佛教思想,也是较好的文化切入点。该部分内容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误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中国的僧人可以随处走动,比丘也可以随意接
29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触女众,将这些误解归结于中国佛教的戒律比较不严格;这样以偏概全的理解是错误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做进一步的纠正和讲解。
第五,中国佛教与民间风俗。与中国佛教相关的民间风俗既可以展现中国佛教本土化的成果,也是展现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侧面。推荐介绍的相关风俗包括:节日、放生、素食、禅茶、礼节。在佛教节日方面,主要有腊八节、浴佛节、观音诞和盂兰盆节。受到佛教中严禁杀生规定的影响,佛门提倡放生行善和茹素,经过历史的发展,放生和素食成为大多佛教徒的行为习惯,并进而成为了广泛流传的民间习俗。禅茶来自于佛教的坐禅,茶叶的解乏功效有助于佛教徒清心提神。许多寺庙也提倡制茶、饮茶,名山、名刹、名茶成就了佛寺的三位一体,后来饮茶的风气传入民间,形成了民间普遍的品茶文化。中泰两国在佛教相关礼节方面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泰国民间讲究对僧人的尊敬和寺庙佛事方面的完整性,否则是对佛祖的不敬;比较之下,中国民间则相对较弱,除非是佛教徒,一般人对僧人和佛寺及相关活动不需刻意讲求大礼数。
第六,中国佛教与文学。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除了狭义的佛教文学(如佛典、译注),在文学方面发展了或促进了相关的诗歌、说唱文学、小说等,如禅理诗就曾经红极一时,诗僧代表人物有支遁、寒山、拾得,同时还影响了如王维、王安石、苏轼等的文学大家。这一部分作为给对中国佛教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准备的额外资料,或者可以用在中国哲学课的佛教部分,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中国佛教哲学,让学生在文学中探讨中国与佛教的关系。典型作品有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鹿柴》,还有经典小说《西游记》、《红楼梦》等。至于相关的成语和佛典词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选择有关词汇。杜道明(2008)40列出了一部分汉语中流行的佛教用语,包括“世界、境界、实际、平等、现在、刹那、相对、绝对、清规戒律、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一针见血、天花乱坠、头头是道、现身说法、心心相印、恍然大悟、想入非非、菩萨心肠”,以及相关的俗语,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仅供参考。其他参考资料可见《佛源俗语》。
40
杜道明.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概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7
30
第三章 针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七,相关代表人物。相关代表人物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佛教界人士,主要是玄奘和惠能,前者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乃至中外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后者是禅宗的代表人物,是真正将禅宗在中国大地上造成广泛影响的最重要之人,他提出的“明心见性”、“不立文字”,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第二类是非佛教界人士,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极大影响,这些影响也体现在一部分非佛教界人士身上,例如民间信徒代表人物梁武帝、白居易、王维、王安石等,从他们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响,也可以反映出当时风行的佛俗和社会思潮。这些人物的介绍不必要专题式教授,可以在中国文学或历史相关课程中有所关联,作为教师需要了解的是这些人物的思想很大程度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因此解读他们的作品和故事的时候要对佛教的因素有所考虑。例如提到王维,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表明自己对佛教的信仰,他的诗歌也颇具佛心禅意,《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明月、清泉等形象描绘出了禅意浓浓的秋夜图景。
第八,中国佛教与人类当代社会。该部分内容可供泰国高校汉学专业的师生或有志于研究汉学的相关人员参考,主要目的之一是掌握佛教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尤其是人间佛教的复兴与现当代佛学研究大家的相关作品,例如太虚法师、赵朴初、南怀瑾;人间佛教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自主能动,相比传统佛教来说具有积极的入世性,力图解决现代人的精神问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汉学得到更多的关注,在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交流中,佛教必然是个中主题之一,特别是中国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的相关问题。因此,这个话题还可以从人类的普世价值角度来看,进一步探讨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的作用甚至在全球道德建设方面的可能性,代表人物有日本的池田大作。
上述内容是从佛教相关主题出发,提出了与主题分类相对应的教学建议,还提出了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上的不同选择和取舍。同时,从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看中国佛教文化教学,我们还需要考虑教学对象、课程类型和教学手段,以更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首先从教学对象来看。泰国学生普遍较活泼,即使到了大学阶段的学生仍比较倾向于感性认知;对于抽象性很强的内容,他们的接受度不高。因此尽管中国佛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教师在面对泰国学生的时候,第一个要控制的就是避免向学生直接输出文化内涵,应当以归纳法为主。文化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紧紧相连的,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物质文化,
31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归纳性地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其中的精神文化意义。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选择文化教学方法的时候就要注意由浅入深,启发引导,归纳为主,演绎为辅。另外,如果有条件,可以设计一次有关佛教文化的展览活动,充分利用泰国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在活动中进行教学。本人曾在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该孔子学院于2013年2月举办了一次中国文化节,其中的“中国寺庙文化展”就是由该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参与制作,展品之精致,其内涵之丰富,获得了皇太后大学师生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从课程类型来看,大多数学校目前不可能开设专门的中国佛教文化课,换句话说就是在泰国,中国佛教文化的教学必须依赖其他文化内容或语言内容而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佛教文化的教学不是课程的重心,不能喧宾夺主,当然更不能为了简便省事,就直接忽略掉中国佛教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不同文化内容之间的协调关系,争取在有限的课时内,切实将主要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不是盲目填鸭,认为把所有内容一股脑教完就可以了。学生学不到,还不如不教;这就需要教师对泰国学生和中泰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熟悉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选择文化项目和内容,突出重点。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材料,如图片、视频和动画,通过这些多媒体材料加深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尤其是涉及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中差异比较明显的方面,例如僧人的穿着和佛教建筑等等,多媒体材料能够给学生带来即时刺激,这时再启发学生思考中泰两国间的相关差异以及可能的原因,其效果比单纯的授课来得更生动。
32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文化教学的设计包括诸多内容,常见的有教材设计、课堂设计等。本章以文化教材设计为主,试图通过展现教材样例起到对今后编写佛教文化教材的启发作用。
第一节 教材设计总思路
在教学中,最根本的一个要素是教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老师碰到不好的教材,也很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今,中国文化教学之所以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与缺少优秀的教材有关。在汉办和相关单位的努力下,近年来已出版了一批对泰汉语教材,例如《新实用汉语》、《体验汉语》和《汉语乐园》等,受到不少泰国学校的欢迎。然而,这些教材绝大多数属于语言类教材,侧重语言教学,文化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少,虽然教材在语言上是泰语版,但内容上并不具备国别性,在文化内容上也没有针对性。根据本人观察,泰国大多数大学在进行中国文化教学时往往让任课教师自编教材,可见在文化教材方面确实存在缺口。因此,要切实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在对当地情况切实了解的情况下,归纳出双方文化中异同的文化内容,并以此设计出一套合适的中国文化教材,并根据当地情况采取适用的教学策略。
那么如何针对泰国学生设计合适的文化教材呢?根据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将新信息与脑中原有的信息进行相互联系和消化的过程。在设计文化教材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两国文化对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联系新旧知识,强化对新知识、新文化的理解。本人建议,关于中国佛教的文化教材设计,从教材体例上可以设计成:1,纯粹的文化教材,以文化知识的输入为重点;2,文化语言相结合的教材,技能和知识并重。从学科分类上则可以分为:1,属于哲学文化教材范畴,突出其哲学性;2,侧重中国文化,突出其文化性。从跨文化的角度还可以分成:1,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文化对比占次要地位;2,两国文化对比并进,双线比较。当然,教材的编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一批有经验的汉语教师和专家共同努力,尤其是国别化的教
33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材,大多数学者的一致意见认为,较好的办法是采取中外合编。由于条件所限,本论文的教材样例由本人设计,不足和纰漏之处请多多指点。
针对泰国的汉语中级水平学习者,并参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兼顾教师的能力水平,本人拟提出以中国佛教文化为主的文化教材设计建议,由于篇章所限,本文仅举出两个样例,包括课文、练习及教师参考用书。该教材突出以文化为核心,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内容安排和编写。以下的第二节是教材编排说明,第三节是教材样例设计。简而言之,本人尝试结合文化和语言,突出文化性,设计一份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
第二节 汉语中级水平佛教文化教材编排说明
本教材以中泰佛教文化对比为基础,突出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侧重理解性,以此来引导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并掌握与此话题相关的汉语表达。
在选题上,本教材主要选取的是浩瀚佛教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与泰国学生现实生活或未来生活能够联系到一起的内容作为对象,兼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主要选题基本出自上述章节分析的几大话题。为了兼顾重复率以提升学习效果,教材所选的各主题之间并不独立分离,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部分内容在不同章节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因此课文和练习也会兼顾前后课程进行一定的复现。
教材共有12课,每课课文约有汉字800字,每课生词或短语约为30个。课文在内容上可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第一、二课,主要介绍中国的寺庙文化,包括名寺古迹、僧侣生活与特点等。
第二单元:第三、四课,主要介绍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包括基本发展脉络、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
第三单元:第五、六课,主要介绍中国佛教奇葩禅宗,包括禅宗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第四单元:第七、八课,主要介绍与中国佛教相关的民间风俗,包括节日和习俗等等。
第五单元:第九、十课,主要介绍中国佛教艺术,包括佛教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和主要名胜。
34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第六单元:第十一、十二课,主要介绍中国佛教与汉语,包括与佛教相关的词汇、俗语以及著名文学作品。
本教材的对象: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泰国汉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本教材的结构:根据主要选题,由浅入深,以短文或对话为课文的主要线索,以物质文化现象为引子,展开介绍中国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文化特色,同时还安排有生词、注释和练习共四大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课文:该部分既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承担了展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要作用。
词汇:选取课文中部分词语为生词;词语解释以书中使用的含义为主,不做其他解释,生词翻译包括英语和泰语,以便学生理解。
注释:对于某些意义较深的文化词语或短语,均列入注释。另外,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重要人物也列入注释之中。
练习:围绕课文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从词语理解、文化知识理解等方面设计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三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材样例
本教材样例基于突出中国文化以及中泰文化对比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同时突出情境,力图在模拟真实语境的条件下,解释中国佛教文化,启发学生感受两国佛教文化的不同,从而切实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
第一课 古今少林
课前提问:
1 你一定知道中国功夫,那么你听说过少林武术吗?你知道少林寺吗? 2 看完《功夫熊猫2》的片段,你认为师傅想教阿宝什么? 课文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嵩山,建于公元495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由于达摩是禅宗初祖,所以后人都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那么,少林武术怎么来的?据说僧人们最初修行的方法
35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腿静坐,极易疲劳,为了解除身体的不适,僧人们就开始练习武术来锻炼身体。达摩还给少林寺留下了两本密经《易筋经》和《洗髓经》,主要内容就是武术的口诀和心法。
慢慢地,少林武术和禅修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武禅”形式。少林僧人认为武术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禅定,动中求静,身动而心不动,从而让自己达到禅定的境界。他们这样的主张影响了很多习武者,中国的习武者无不认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动静结合。在历史上,少林僧人还曾经帮助朝廷多次赢得胜利,为保卫国家贡献了力量。一千多年来,少林僧人们严于律己,追求武术和禅修的完美合一,正是由于他们这样的精神,少林寺培养了不少著名的武僧大师,少林寺的名声也远扬海内外。现在,少林武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学习。
少林寺历史悠久,风光秀美,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中国目前有几千所寺庙,少林寺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其他的著名寺庙包括白马寺、灵隐寺、大相国寺等等。这些著名的寺庙大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中,遍布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包括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华山。在幽静的山林中,环境清幽,远离繁华和喧嚣,不仅有助于僧人们专注修行,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城市人前往游览,感受名山和名寺安静、平和的气氛。
在世界佛教中,没有哪个国家的佛教出现过像少林武术这样的佛教武术。不过,泰国虽然没有类似少林寺这样的武术寺庙,但是在北碧府却有一座神奇的“虎庙”。虎庙里养育了近百只老虎,同僧人朝夕相处,其乐融融。在这里,一人一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此平和的场景让人不禁赞叹:心的力量可以战胜恐惧。或许和少林寺的僧人一样,与武为友,与虎为邻,都是为了锻炼自身,接近智慧。
词汇
生词 距今 泰语 英语 Date back from now; before the present นมา ทีผา36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最初 修行 盘腿 疲劳 解除 不适 锻炼 禅定 从而 境界 主张 无不 曾经 朝廷 贡献 严于律己 精神 完美 合一 名声 联合国 世界遗产 遍布 清幽 繁华 喧嚣 不仅 专注 感受 气氛 แรกเริม การบ าเพ็ญฌาณ นังขัดสมาธิ อ่อนเพลีย ขจัด ไม่สบาย ฝึกฝน การท าสมาธิ ดังนันก็ อาณาจักร เสนอความเห็น, ข้อคิดเห็น ไม่มขอยกเว้น เคย ราชส านัก คุณปการ เข้มงวดเคร่งครัดต่อตนเอง จิต สมบูรณ์ รวมกันเป็นหนึง ชือเสียง สหประชาชาติ มรดกโลก กระจายไปทัว งดงามและเงียบสงบ เจริญรุงเรือง เสียงดังจอแจ ไม่เพียงแต่ ใจจดใจจ่อ รูสก บรรยากาศ 37
In the beginning Sandhana; to practice buddhist teaching Lotus position Fatigue Relieve Discomfort Exercise Samadhi and Dhyana; deep meditation Thereby; as a result Ideal state Assert; stand for All without exception Ever Royal court Make a contribution Be strict with oneself Essence, substance Perfect Combination Reputation, fame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Heritage All over Quiet and beautiful Prosperous Noisy Not only Concentrate Feel Ambience, atmosphere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朝夕相处 วอยูดยกันตลอดเวลา เต็มเปียมไปด้วยความสุข 其乐融融 Get along with something or somebody for all the time in life Happiness knows no bounds 注释
禅宗
是中国佛教最突出的一个派别,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不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是强调顿悟,认为人和佛只在一念之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是少林僧人普遍喜欢的一种修行方式。武禅以佛教信仰为基础,体现了佛教禅宗智慧。
中国佛教崇拜四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传说他们分别在中国的四座山讲经说法,这就是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和浙江的普陀山,这四座山合称佛教四大名山。
武禅
佛教四大名山
课后练习
1,
判断正误。
1) 少林寺是世界遗产,所以现在没有僧人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了。( 2) 少林僧人学习武术,是为了保卫国家。 (
)
)
3) 大多寺庙风景秀丽,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去寺庙感受安静的气氛。( ) 4) 中国所有的僧人都会武术。
(
)
)
5) 武术最高的境界是有力量,越快越好。 ( 2,
选词填空。
1) 僧人禅定的时候,通常是 。
A 静站 B 静坐 C 睡下
D 练武
2) 中国有几千所寺庙, 全中国。 A 散布 B 占领 C 传播 D 遍布 3,
根据课文,探索话题。 1) 你怎么看待武术和禅的关系?
38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2) 结合少林寺的武术与虎庙僧人养虎,举例说明什么是“心的力量”和
“智慧”。
4,
阅读短文,并完成填空。
每天清晨,阳光刚刚洒向大地,泰国的家家户户早已做好迎接僧人的准备。主妇们通常准备了果汁、米饭和简单的熟食,虔诚地在家门口等待着。僧人托钵经过,人们把打包好的食物放进钵里,还有一些人或许准备了鲜花,也一起供给僧人,然后目送僧人们离开。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小村庄,你都可以看到僧人托钵,人们供食,这个场面在泰国至少已经上演了七百年,或许还会继续下去。
同一时间,在中国的寺庙里,僧人们也已经起身,准备早课。现在,中国僧人已经不需要托钵求食,因此中国的街头也看不到僧人们托钵的场面。或许是中国四季分明,食物在夏季容易变质,在冬季容易冷却、很难进食;又或许是印度僧人们一来到中国就接受了君主的帮助,为的是专心翻译经书,于是逐渐淡化了这个习惯。托钵——这个古老的佛教传统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1)
每天 的时候,泰国的僧人们都开始外
出 。人们准备好食物, 地在家等待僧人的到来。 是在大城市 小村庄,你都可以看到僧人托钵的场面,或许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了。
(2)
有人问,中国的僧人们为什么不托钵求食?有两个原因,第一
个是中国的气候是 ,食物容易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印度僧人来中国的时候,为了 ,于是 了君主的帮助,后来淡化了托钵的习惯。
思考题
在世界佛教中,只有中国佛教出现了佛教武术,这是什么原因?你可以先猜一猜,学完这本书后,再回来想一想。
扩展阅读
两个玉佛寺
说到佛寺,玉佛寺(วัดพระศรีร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可以说是曼谷最重要的寺庙。它位于皇宫内,与皇宫一同建于1789年,一直以来是皇室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也
39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是泰国唯一没有僧人居住的寺庙。因为寺内供奉着玉佛(พระพุทธมหามณีรตนปฏิมากร/พระแกวมรกต),所以叫做玉佛寺。玉佛是泰国的国宝之一,高66厘米,是由一整块碧玉雕刻而成。每当换季时节,国王陛下都亲自为玉佛更衣,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恰巧的是,中国也有一个玉佛寺。玉佛禅寺位于上海安远路,建于公元1882年,不仅是上海名寺,也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佛教寺院。寺内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观音堂等。全寺建筑具有宋代佛寺建筑的风格。玉佛楼供玉佛坐像,高1.9米,重1吨,用整块白玉雕成,色泽晶莹,神态庄严。游客到此,无不赞叹玉佛雕琢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举世无双。
40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第二课 游览南普陀寺
课前提问:
你认为中国僧人与泰国僧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主人公介绍
马莉 林美心
泰国人,原名是MALLIKA 中国人,马莉的同学 对话
马莉 林美心
美心,你陪我去南普陀寺走走,怎么样?
没问题,你是泰国人,十有八九是佛教徒,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的寺庙。
马莉
这个佛看起来有点不一样……泰国大多数寺庙里只供一个佛,一些地方有观音,但这个胖胖的佛很少见,他叫什么?
林美心 马莉 林美心
这尊佛叫“弥勒佛”,是大乘佛教里的代表人物之一。 等等,大乘佛教?这是什么佛教?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就是佛陀逝世后,佛教逐步分为两大派别。其中一大派别由印度向南方传播,到达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老挝、柬埔寨等,称作”南传佛教”,也叫“小乘佛教”。
马莉
这我理解了,我们泰国流传的应该就是“南传佛教”。既然你说有两大派别,那么另一大派别就是向北方传播的“北传佛教”了吧,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教”,对吧?
41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林美心 是的,北传佛教最主要在中国,然后由中国又传播到日本马莉 林美心 马莉 林美心 马莉 林美心 马莉 林美心 马莉 林美心
和韩国。好了,换我考考你了,你能告诉我佛教有什么重要的思想吗?
这难不倒我。佛陀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才能脱离轮回的痛苦。我们还相信因果,所以泰国人看重言行,说好话、做好事,就像汉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你说的真好。快看,这是大雄宝殿,是和尚们每天早晚诵经修行的地方。
大殿建得很宏伟,气氛也非常庄严。不过我很好奇,这里的和尚们为什么都穿着鞋子和袜子?
是的,他们可以穿鞋子、袜子,不然冬天冷得很,不穿鞋怎么走路啊?厦门还好,东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度呢。
哈哈,也是啊,是我大惊小怪了。也就是说,到了冬天也可以穿厚衣服吧。
当然可以,不过他们可不能纹身啊。我从电视上看到泰国和尚手臂上有纹身,而且所有的寺庙都没有尼姑——这差别真大。
对,只有和尚,而且每个人都非常尊敬和尚,见到和尚的时候都会低头、双手合十。连总理见到和尚也得这样。对了,我听说中国的和尚不能吃肉?
是的,他们只能吃素,因为佛教规定不杀生。你看,这不就是“素食馆”吗?
和尚来这里吃饭?
不,和尚在斋堂吃饭,这是给信徒和游客准备的。实际
42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上,大多数信徒也保持吃素的习惯,不吃肉、不喝酒。
马莉
他们的身体一定很健康,哈哈!
词汇
生词 十有八九 佛教徒 供 观音 大乘佛教 代表人物 创始人 派别 传播 小乘佛教 流传 思想 脱离 轮回 因果 看重 言行 殿 诵经 宏伟 庄严 大惊小怪 泰语 英语 Ten to one, on nearly every occasion Budhhist Worship Avalokitesvara; Kwan-yin Mahayana Representative person Founder Sect, subdivision Spread Hinayana Circulate; handed down from ancestors Thinking; proposition Break away from Samsara;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Karma Think highly of Words and deeds Main hall Chant sutra; recite prays Grand, magnificent Solemn, majestic เกือบทังหมด พุทธศาสนิกชน นมัสการ เจ้าแม่กวนอิม พุทธศาสนามหายาน ตัวแทน ผูสถาปนา นิกาย เผยแพร่ พุทธศาสนาเถรวาท แพร่หลาย ความคิด แยกตัวออกมา สังสารวัฏ กรรม ให้ความส าคัญ ค าพูดและการกระท า โบสถ์ (วิหาร) การสวดมนต์ ใหญ่โตมโหฬาร เคร่งขรึม (กระต่ายตืนตูม) 43
ตืนตระหนกตกใจเป็นการใหญ่ Make a fuss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不然 礼节 吃素 素食 斋堂 信徒 มิฉะนัน ขนบธรรมเนียมประเพณี กินเจ อาหารเจ, อาหารมังสวิรต โรงเจ ศาสนิกชน Otherwise Etiquette, manners Be a vegetarian Vegetarian diet Dinning room in a Buddhist temple Believer or follower of a certain faith 注释
南普陀寺 厦门著名的古寺,建于唐代,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佛教胜地
之一。南普陀寺内有藏经阁、钟鼓楼、图书馆和佛学院等,它的佛学院是中国国内最早的佛学院。南普陀寺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素食。南普陀素菜味道清雅,色香味俱全,闻名国内外。 弥勒佛
弥勒佛被认为是“未来佛”,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常怀慈悲之心,深受民间喜爱。
大乘佛教 相对于小乘佛教而言,大乘佛教以解救一切众生为目的,
重慈悲,强调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同时,大乘佛教较为灵活开放,受到中国民众的认可;在中国的佛教里,大乘佛教占主要地位。 释迦牟尼 原名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某国的王子,父亲是净饭
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后人称他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 轮回
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果没有得到解脱,就必然生死相续,没有停止。
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比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佛教认为,前世造成的因,会给今生带来相应的果。
因果
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庙中,大雄宝殿就是大殿,是寺庙最重要的建
筑。大雄宝殿中供的是释迦牟尼佛,“宝”指的是佛教三宝:佛、法、僧。 和尚
在中国,男性僧人俗称“和尚”,女性僧人俗称“尼姑”。但是,如果见到僧人,直接称呼“和尚”或“尼
44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姑”都是不礼貌的;泰国人尊称僧人为“老师”(อาจารย์),在中国可以称僧人为“法师”。
课后练习
1, 判断正误。
1) 2) 3) 4) 5)
南普陀寺在北京。 (
)
)
中国的寺庙只供一尊佛——释迦牟尼佛。 ( 弥勒佛看起来很胖,满脸笑容。 泰国佛教属于南传佛教。
(
( )
)
由于天气和地理条件,中国的僧人可以穿鞋戴帽。 ( )
2, 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比 佛教派别 中国 大乘佛教;北传佛教 饮食 可以吃肉; 过午不食; 托钵乞食 可以穿鞋袜; 僧人 可以戴帽子; 3, 阅读下面的段落,并回答问题。
腊八节是中国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有一种说法,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俗称“佛成道节”。每逢腊八节,家家都要做腊八粥,花样繁多,一般有红枣、莲子、核桃、桂圆、花生、红豆等。腊八粥煮好后,还要赠送亲友,如果能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就是为自己积福。据说过去有的寺庙在腊八节时,把煮好的腊八粥送给穷人,因此穷人就把它叫做“佛粥”,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1) 每年什么时候是腊八节? (2) 腊八节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泰国 45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3) 腊八粥为什么叫做“佛粥”?
思考题
1. 2.
如果你的中国朋友到泰国来旅游,你会怎么介绍泰国的寺庙?
你认为中国僧人和泰国僧人有什么差别?尝试找一些图片或影片来做比较。
扩展阅读
一日几餐?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非常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不仅作息十分规律,连吃饭也必须遵守规定。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于社会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佛教流行的托钵乞食在中国没有得到流行。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僧人们不再依靠乞食来维持生活。唐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寺院的僧人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所以除了少数僧人能坚守“过午不食”的传统规定以外,大多数僧众则变成一日三餐。
和中国僧人一样,泰国僧人每日也要迎着晨光而早早起床,开始每天的修行生活——诵经、冥想、忏法。但是,由于小乘佛教还保持着印度佛教的规定,不允许生火做饭,僧人一早起来就要外出托钵求食。为了不给普通人添麻烦,僧人不能对食物有特殊要求,给素吃素,给荤吃荤,因此不像中国僧人必须吃素,泰国僧人也可以吃肉食。另外,他们的吃饭时间也要遵守规定,只有早晨和正午前可以进食,也就是一日两餐、过午不食。
46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第四节 中国佛教文化教师参考用书样例
针对上一节的教材内容,本节从教学的角度,设计一份以供教师参考的辅导用书。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教学步骤、参考答案、背景知识参考、中泰文化对比提示和相关资料推荐。本教师参考用书中的教学策略侧重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真实兴趣,达到文化学习的目标。
第一课 古今少林 一、
教学目标
话题:中国著名寺庙
文化语言点:少林寺、禅宗、武禅 二、
基本教学步骤
1) 导入:利用“课前提问”,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看学生对少林寺是否有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功夫熊猫2》的片段,要求学生回到第二个问题,教师尽可能接受所有答案,不予以最肯定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 生词学习:教师领读生词,将课文生词先熟悉一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生词,不要求学生一开始掌握生词,注重生词学习和课文学习相结合。 3) 课文第一段:本段的要点是少林寺以及少林武术的由来。教师可先通过少林寺相关的图片、视频来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提问学生“是否尝试过长时间的坐或站?是否感觉很累”,当学生正面回答后,解释武术与佛教结合的起点是为了缓解僧人们长时间禅坐带来的疲劳。接着过渡到达摩祖师,据说练武这个想法是达摩提出的,为此他还留下了两本经书来帮助后人更好地练习武术。
4) 课文第二段:本段的重点是武禅中的动静结合。教师可再次播放《功夫熊猫2》的判断,并提问学生“这样的功夫厉害吗?你认为最厉害的武术是什么样的?”,预计大部分学生对前者表示肯定,然后可顺势讲解武禅与动静结合的意思。
5) 课文第三段:本段提到中国的其他名山、名寺。可以结合图片,向学生展示中国寺庙幽静迷人的环境。详细参考内容见“背景知识参考”。
47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6) 课文第四段:本段以北碧府的虎庙为例,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见第五部分:相关资料推荐),对比少林寺和虎庙的共同点,即佛教中强调静心的作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虎庙的僧人不害怕老虎?为什么少林寺僧人坚持练武? 三、
参考答案 1. × 2. B D 3. (1) 清晨
还是
(2) 四季分明 接受
四、
背景知识参考
变质
专心翻译经书
托钵求食
虔诚
不管
×
√
×
×
1.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邀请天竺禅师建造。相传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来把少林寺称作禅宗祖庭。李世民征伐期间曾得到少林寺僧的帮助,从此少林武僧闻名遐迩,至今仍是中华佛教的武术中心。少林寺为大型建筑群,主要有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
2. 《易筋经》:少林寺的《易筋经》相传由达摩祖师留下,所谓外修之书,主要说明的是锻炼筋骨的方法,但由于流传时间长,而过去习武人不轻易外传经书,所以原法如何已经很难知晓。据统计,仅少林寺《易筋经》版本就有六十多种。
3. 《洗髓经》:被认为是少林内修之法,和《易筋经》共同组合以助练习者内修外练。
4. 常住院:即平常所说的少林寺,是少林僧人和信众活动的主要场所。 5. 塔林:少林寺塔林由历代高僧的墓塔组成。有名望的僧人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僧人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塔的层数不同,一般为一至七级。
6. 初祖庵:是宋代人为纪念初祖达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称“面壁庵”。三面临涧,古木掩映,为山中胜境。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之顶下10
48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米之山坡有达摩洞一处,此为天然石洞,传说是初祖达摩面壁九年之修行处。
7.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十公里,是中国汉地最早的佛寺,相传建于东汉年间。取名为“白马寺”,据说是因为汉明帝遣使求法,白马驮经而来。白马寺仿印度祗园精舍而建,内有砖塔。
8. 灵隐寺: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山。相传天竺僧慧理于东晋时期至此,谓对面之峰乃天竺鹫峰一小岭飞来,为“仙灵所隐”,遂面山建寺,名为灵隐。康熙赐名“云林禅寺”。寺区风景秀美,飞来峰岩石奇秀,山崖和山洞内外有多尊石刻佛像。
9. 大相国寺:在河南省开封市,原为战国信陵君故宅,于公元555年建寺,初名建国寺。唐代重建,赐额大相国寺,至今仍被奉为天下名刹。 10.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相
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方圆有五峰环抱,峰顶平坦宽广,故名五台。北魏时即建有佛寺,至今尚存寺庙及遗址百余处。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道场。 11.
普陀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传为观世
音菩萨道场,俗称“南海普陀”。这里海涛潮音,风光甚美,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为普陀三大寺,另有梵音洞、多宝塔等胜迹,皆为各国佛教徒朝圣之地。 12.
峨眉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相
传普贤菩萨在此传道,亦称光明山。主峰万佛顶海拔超过3000米,风光秀丽,金顶佛光尤为出名。山中有大小佛寺百余处,石洞四十个。峨眉山气候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成群结队向游客讨要食物,成为峨眉山一大特色。 13.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相传为地
藏菩萨道场。唐开元年间新罗僧金乔觉到此修行,始建庙宇,传为地藏化身。全产现存地藏肉身塔、地藏禅林、祗园寺等多处胜迹。九华山风景怡人,处处有景,令人流连忘返,被乾隆御赐金匾“东南第一山”。
49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五、 中泰文化对比提示
1. 佛教武术:是中国佛教的独特产物,其他国家佛教(包括泰国)几乎没有出现过武术。所以,佛教武术可以看做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代表。武术作为僧人修行的方式之一,注重品德和心智的培养,佛教的部分教义也通过武术传承下来。对比之下,泰国佛教之所以没有产生武术的原因在于严格按照印度佛教的修行规定;中国佛教则具有一定灵活性,根据不同条件演变出了不同的修行方式。
2. 戒律:虽然少林僧人可以学到高强的武术,但是他们不会轻易使用武术,即使使用也不会致命,因为佛教最基本的戒律里规定不杀生。中国、泰国佛教的基本戒律相同,常见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窃、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具体到详细的僧戒,中国佛教常见的有250条戒律,泰国主要有227条。 六、
相关资料推荐
1. 陈兵. 新编佛教辞典[M]. 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4.
2. John Stephenson. 功夫熊猫2[Z]. 北京: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08. 3. 央视纪录频道. 虎庙传奇[Z]. 北京:中央电视台, 2012年12月9日.
第二课 游览南普陀 一、
教学目标
话题:寺庙生活、僧侣特色
文化语言点: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轮回、因果、素食 二、
基本教学步骤
1) 导入:展示中国僧人的图片,启发学生从衣着、仪容的方面看中泰两国僧人的不同。中国僧人在服饰的颜色更为多样,有黄、褐、黑、灰等,常年着鞋袜。简单对比过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2) 生词学习:教师领读生词,将课文生词先熟悉一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生词,不要求学生一开始掌握生词,注重生词学习和课文学习相结合。 3) 对话学习:教师领读对话,遇到生词可以提问学生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
50
第四章 针对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教材设计
4) 文化点分析1:佛像,包括释迦牟尼佛像、观音佛像、弥勒佛像。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三种佛像的差别,不需要过分强调细节的不同,主要体会的是佛像外观的差异,避免学生混淆。
5) 文化点分析2: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简单介绍大小乘佛教的传播和分布——即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其历史发展和主要思想将在第三、四课中出现,可先略过不谈。
6) 文化点分析3:僧侣对比。结合导入部分,先对比两国僧人的服饰(颜色、种类),然后比较两国僧人在仪容方面的细微差异(泰国僧人剃眉)。 7) 文化点分析4:寺庙生活。中泰两国僧人都需要早晚课诵,在生活方面主要对比的是饮食,包括一日餐数、托钵乞食和荤素禁忌。对比后,可以带领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三、
参考答案 1. ×
×
√
√
√
2. (见下表)
对比 佛教派别 中国 泰国 大乘佛教;北传佛教 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上座部巴利语佛教) 只可以吃素; 可以一日三餐; 不需要外出乞食 可以吃肉; 过午不食; 托钵乞食 大多数不穿鞋袜; 不戴帽子 饮食 僧人 可以穿鞋袜; 可以戴帽子; 3. (1)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
(2) 传说中释迦牟尼在腊八节这一天成道。
(3) 由于一些寺庙把煮好的腊八粥送给穷人,因此就把腊八粥叫做“佛
粥”,认为吃了这种粥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51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四、
1.
背景知识参考
观音:又称为观世音、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观音悲心特深,化
身种种救度苦难众生,号为施无畏者。观音能化33种身度化众生,能免除各种苦恼、急难。经典形象有圣观音(一首二臂,持莲花或结定印的菩萨相)和千手观音。 2.
弥勒佛:梵文Maitreya的音译,相传为未来佛,将继承释迦牟尼而
在人间成佛。汉地寺庙中所供笑口常开的胖弥勒佛,相传是弥勒化身的五代契此和尚的形象。 3.
大雄宝殿:也叫做大殿,是汉地佛教寺庙的正殿。大雄是对佛的尊称。
一般于正中供释迦牟尼佛相。殿两侧多供十八罗汉。 五、
中泰文化对比提示
1. 僧侣服饰:泰国大部分僧人的僧服为黄色,款式统一,露右肩,大多赤足行走。由于地理气候原因,中国僧人可以穿戴鞋袜,僧服的样式较多,常见颜色有黄、褐、黑、灰,藏密僧人穿红色僧服。
2. 饮食:泰国僧人可以吃肉类,但必须遵守一日两餐、过午不食的规定。中国僧人不能吃肉,只允许吃素,由于僧人需要日常劳作,所以大部分僧人可以根据需要一日三餐。
3. 托钵:泰国僧人每天的饮食来自于托钵,每天早晨必须外出托钵乞食,不能够自己生火做饭,也不可以强求食物的种类和多少。中国僧人不需要托钵乞食,一般在寺庙内进食,但不允许吃荤。
4. 外出:泰国僧人外出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托钵乞食,第二个是修行;在雨季的时候,泰国僧人必须留在寺庙,也就是“雨季安居”。中国僧人外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行走中修行,寻找智慧;另外,中国僧人不需要雨季安居。
52
第五章 结语
第五章 结语
佛教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继承佛教的核心,思想上包括四圣谛和缘起因果论等,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发展出了侧重“慈悲”的中国化特色;在文化上,佛教同样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独特的色彩,在民间风俗、伦理道德、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泰国和中国是友好邻邦,泰国佛教是世界佛教的瑰宝,是上座部佛教的代表,更重要的是泰国佛教与泰国社会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深深影响着泰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中泰两国佛教文化的比较对揭示大小乘佛教内涵和两国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利用该对比成果进行中国佛教文化教学设计,也是对汉语国际教育倡导的国别化的一种尝试。
本文从中国和泰国两国的佛教文化入手,根据学生需求,归纳和总结出两国在佛教思想、寺庙和僧侣、民间习俗、家庭伦理观以及佛教与当代社会等方面的异同,详细揭示了两国佛教文化的特点,为针对泰国学生进行中国佛教文化教学打下了基础。
文化教学的目标是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此,本文根据中泰两国佛教文化的异同点,从文化对比的结果出发,反观中国佛教文化,归纳了适用于泰国的中国佛教文化内容,即以下八项内容:中国佛教基本思想、中国佛教胜地及遗产、中国佛教宗派、中国僧侣僧团特色、中国佛教与民间习俗、中国佛教与语言文学、相关代表人物、中国佛教与当代人类社会等八大主题。针对每一个主题进行了内容上的提炼并列出主要代表内容,这八大主题突出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以中国佛教为中心,有利于按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相应的中国佛教教学设计。
同时,本文还提出了面对泰国学生的中国佛教文化方法建议即教学策略。针对上述八大主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突出中国佛教文化的教学重点,并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指出将来可供参考的项目。另外,本文还从课程的教学角度出发,提出首先要考虑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其次要根据课程类型对佛教文化内容进行适当挑选和协调,在教学手段上则要充分利用好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直观性辅助材料。
53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佛教文化教学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针对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拟设计两课中国佛教文化教材样例。本文样例包括课文、练习、扩展阅读和教师参考用书。样例以中国寺庙和僧侣特点为主题,文化对比为线索,突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点,以期让学生在发现中国佛教特色的过程中,对中泰双方的文化都有新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参考用书中还加入了中泰文化对比提示,旨在帮助教师梳理相关主题下的中泰佛教文化特点,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答疑。
国别化教学是未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中国佛教文化教学的探讨,以文化对比为基础,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并设计了相关的教材样例,以期为针对泰国的中国文化教学有所助益。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限,在文化子项目的对比方面还存在不够详尽之处,在文化教材的设计方面也还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虽然如此,还是希望本文能对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教学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索,共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教学国别化的发展。
5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J]. 汉语学习, 1994, (1): 46 - 50.
[2] 胡明扬.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 (4): 103 - 108. [3] 王苹.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贵州大学学报, 1999, (6): 93 - 97. [4] 张慧芳, 陈海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文化因素[J]. 社会科学家,
2006, (3)增刊: 247 - 248. [5] 赵淑梅, 缴维. 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142 - 145. [6] 张英.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 汉语学习, 2006, (6): 59 - 64. [7] 王雅南. 如何突破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
[J]. 社会科学家, 2005, (5)增刊: 632 - 633. [8] 黑琨, 王凤苓.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48 - 50. [9] 赵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J]. 语言教学研究, 2007, (3): 98
- 99. [10]张英.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 汉语学习,
2004, (1): 53 - 59. [11]赵宏勃.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 语言文字应用, 2005, (9): 69 - 71. [12]刘月华. 中文教材的课文和语法[C]. 中文教材与教学研究, 2006 : 26 – 52. [13]娄毅. 关于AP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 2006,
(6): 93 - 98. [14]李如龙. 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 (5): 11 - 17. [15]于海阔 李如龙.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12, (6): 91 - 97. [16]郑通涛. 以效果为基础的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J]. 国际汉语学报, 2012, (1): 1
- 9. [17]王帅臣. “国别化”汉语教材环境因素试析[J]. 国际汉语学报, 2011, (2): 210 -
216. [18]方丽娜. 国别化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以《悦读华文,细品文化》为例[J]. 国际汉语
学报, 2010: 45 - 56. [19]亓华. 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18 - 125. [20]丁睿. 对外汉语教学中佛教文化及佛教词语教学策略[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2.
55
参考文献
[21]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2]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 [23]孙昌武. 佛教与中国文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4]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2007: 15 - 24. [25]Buddha Dharma Education Association. Buddhism in Thailand [M]. Thailand: The World
Buddhist University, 2002: 122. [26]阿姜查. 关于这颗心[M]. 海南: 海南出版社, 2008: 18. [27]阿姜查. 无常[M]. 广东: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8.
[28]方广錩. 中国佛教文化大观[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80.
[29]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Z]. 2013年3
月: 9 – 10. [30]姜永仁, 傅增有.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2: 169, 217. [31]孙广勇. 泰国佛教的起源及其现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 (3): 77 - 80. [32]陈兵. 新编佛教辞典[Z]. 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4.
[3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Z].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1988. [34]杜道明.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概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7. [35]John Stephenson. 功夫熊猫2[Z]. 北京: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08. [36]央视纪录频道. 虎庙传奇[Z]. 北京:中央电视台, 2012年12月9日.
56
后记
后记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非常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学科,进入到海外教育学院后,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不少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然而,最终决定将中国佛教文化和汉语国际教育结合起来,是因为泰国和自己的缘分。本科毕业时,本人曾到泰国担任一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又是机遇巧合,再次被派往泰国从事汉语教育。泰国是全球最典型的佛教国家,要针对泰国进行文化教学,就应当利用她最突出的特色,从双方文化共同的部分入手,由浅及深,进而让学习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
然而,由于参考资料确实较少,在泰任教和工作的时间也较为忙碌,论文资料搜集整理和写作的过程比较紧张。刚开始写作的几个月里,提纲几经修改,部分章节写了又删。在此特别感恩导师常大群教授的鼓励,一直支持我的进度和思路,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及建议。除此之外,常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也感染了我,在他身上我学习到了一名学者的慎思、求真精神,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
其次,我要感谢家人和朋友们。在这次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也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还要感谢远在泰国的朋友及时帮助完成了泰文部分的翻译。借此机会,我要对各位亲朋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此外,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论文答辩的专家们,感谢对本论文的意见和建议,使我能够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得以进步与提高。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