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往往是和河流密切相关的(与河水有关,取“湿’之本意),浸润着深沉情感的(河水和情感之间有比喻色彩),鲜活、流动、有生命的(揭示“湿”之象征意味),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湿”与泪水及感动也紧密相关联)。 答题模式:(分四步)1、表面意思 2、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3、深层含义 4、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总想为你唱支歌》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案】(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文意的理解,须结合全文思考。 解答方法:(1)紧扣主旨(2)联系语境(3)解读修辞(4)抓关键词 二、“结构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一)、结构上的作用
⑴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⑵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
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⑶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提问方式:
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⒉某句(段)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从三个方面)1.结构上的作用2.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 3.作者情感态度(如果能表现)
【经典试题示例4】07年江西卷《泰山很大》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结构的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阐述内容)。 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响应,为下文做铺垫。 (二)、结构特点或方式
【经典试题示例】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答题模式:
1
1、指明结构特点或方式;2、具体分析;3、作用或效果 (三)行文思路
【经典试题】08年湖北《雾》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答: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其次写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中间写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最后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答题模式:(如果没有指出线索的,需要指出“线索是什么”) 1、如何开头;2、中间是如何展开的;3、如何乡结尾的。
(三)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赏析 (06湖南)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游记散文《在山阴道上》,构思严谨,布局巧妙,行文圆润流畅,给人清新自然、美不胜收之感。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作者写景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或车行,或步行,车辙足迹所到,笔底便展现一片美景;而所写之景都饱含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求和颂扬、对祖国壮丽山河美好今天的赞美之情,这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写景抒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别写了去绍兴路上、游绍兴和归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画面清晰,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主题鲜明。作者看景物不是漫无边际,而是情有独钟;写景不是照相似的狂拍滥照,而是有取舍有详略,精心裁剪,刻意描绘。有诗情画意的景物详写,与主题无关的略写。如车过钱塘江大桥所看到的壮丽景象和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时的情景,作者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以表达自己对鲁迅精神的追求和颂扬之情;又如归途中的小河两岸的水乡风光,浓缩了祖国今天的美好生活情景,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描绘。
前后照应,行文严谨。如写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之景与第二段“我”出发时的想象之情遥相呼应,归来时的“电灯通明”既是对出发时的“红日初升”在时间上的照应,又是具有象征意义(两种景象都是祖国现在未来无比美好的象征)的情景照应,同时还有点题、深化主题的作用。此外如“小河”中的“乌蓬船”“毡帽”与第二段提起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土谷祠”居民“啊Q”相照应。这些照应不仅使文脉清晰,而且使文意圆通深厚。
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游记散文《在山阴道上》,篇幅虽短,但意境深远,意蕴深刻,情致深婉,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这是作者巧用联想的结果。其巧妙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睹物思人。由人用过的物件联想到本人,以表达对人物的景仰之情。如写参观鲁迅故居,由方桌、条台、椅子联想到鲁迅先生及其成长过程;又如写参观三味书屋,由屋中的书桌及桌上的唐诗,联想到鲁迅读书时的情景。这些联想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
即眼前之景现文学作品之景。作者所到之处,总是由所见的现实生活情景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生活图景,激发读者多重美感。如写游历百草园,作者由眼前的小学生的跑、笑、寻觅,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写的拔何首乌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眼前的孩子的天真烂漫,同时也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儿时的天真可爱来。
抚今思惜。即由现实的美好生活联想到过去的苦难时代,如描写小河两岸“鱼米之乡”的美好生活图景之后,生发联想,想到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联想到“昏沉如夜的时代”,这种联想形成了今昔的鲜明对比,既点明了鲁迅精神的实质——追求美好,同时也深化了主题,对祖国今天的美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游记散文《在山阴道上》的作者,用生花妙笔为读者描绘了一道道山阴道上的亮丽风景,描绘了一幅幅“故乡”的动人画面,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虚实相济。如第二段写对“故乡”的想象之景,这是虚写;第二部分写参观鲁迅先生故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则是实写。前后虚实相济,遥相辉映。又如在直接描写小河两岸“鱼米之乡”的美丽图景之后,用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中的描写加以印证,虚实相生,美不胜收。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所写之景,之所以美丽动人,是因为作者把对鲁迅精神的追求与颂扬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祖国人民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寓于写景之中。如写车过钱塘江大桥所见的壮丽山河,极写其雄伟气象和阔大气势,意在突出山阴道上的人杰地灵,写出了此地人杰地灵,作者的景仰赞美之情便寓于其中。
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意蕴丰富。“风在欢笑”,以风拟人, 以物衬情。“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比喻形象,唤起读者的美感。“远处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2
是比喻,“城市之夜”如“光的海”;是象征,“光的海”象征祖国的未来更美好。 三、“人称使用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或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知识补充:
①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②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 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经典例题: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选材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2008年全国Ⅰ卷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试题设置:
如果考题从选材组材方面设题,则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试题类型: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 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2008年山东卷《歌德之勺》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 答案:(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 ②.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例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4、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3
⑴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⑴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⑵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经典例题:《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Ⅰ》第17题: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该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5、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 ①.起对比或衬托作用,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
②.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的作用 ③.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例如: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五、“概括归纳文中重要信息”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经典试题示例5】07年高考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6分) 答案:①美丽、纤弱、稚嫩②顽强、不怕困难③充满活力。
方法步骤: 1.审题干明确具体内容——找小花特点,这一特点应与“精灵”有相似点。 2.还原题干找出对应语句——找作者对小花盛赞的语句。(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顽强地举起美丽的萌芽;由纤纤的细径挑着,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纤细里充满着坚韧,孱弱里蕴藏这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
3.根据题干要求整合归纳要点——只保留符合要求的词汇,合并同类项,适当替换为更加符合要求的词汇。 六、“概括文章主旨”的答题模式 (一)、概括主旨解题指导
4
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
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定、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 3.关注标题、首尾、背景和文中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二)、答题模式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感情(赞美了···\\批判了···) (三)主题思想的赏析
答题技巧:①、首先归纳本文的主题。
②、其次答主题的作用、主题与主要事物或事理的关系、主题的展开形式等。 命题形式: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来考查主旨。如:《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Ⅰ》第17题: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该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艺术手法赏析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一)、表现手法赏析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题,则主要从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好处,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作用等方面设计问点。
1、 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2、 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5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 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6、 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7、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8、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9、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10、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11、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具有真实性,能够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增强艺术感染力。如2006年湖北卷第16题考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和好处。
12、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13、景物描写: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2006年安徽卷第17题考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好处。
例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第12题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14、以小见大: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可以以点带面地反映某种现象。
15、欲扬先抑:突出后文内容,使行文曲折有致等作用。如2005年全国卷I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就考了欲扬先抑手法所具有的突出下文内容的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 手法+效果+内涵+情感 几组手法区别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3、衬托和烘托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
6
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二)表达方式赏析类 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雨韵》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答案】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 【评分要点】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 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评分要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 (三)、赏析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1、指出使用的修辞;2、修辞效果+语句内容;3、作者的情感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八、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1、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2、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总想为你唱支歌》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案】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对所举事例的理解。 九、有关鉴赏文章标题的题型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