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报告⼈:熊杰裘超董炎
(温州⼤学⼼理学系,温州,325035)1 引⾔
绝对感觉阈限就是指最⼩可察觉的刺激量。即光、声、压⼒或其他物理量,能引起刚能察觉感觉所需的最⼩数量、刚刚引起感觉的
最⼩刺激量。感觉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检验感受性⼤⼩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感觉阈限是⼈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
刺激发⽣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成反⽐例关系。
绝对阈限⼜分为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下绝对阈限:刚能
引起感觉的最⼩刺激量。上绝对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刺激量。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关系。绝对阈限越低,即能引起感
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绝对感受性就越⾼,即对刺激越敏感。⽤S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阈限,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表⽰为:S=1/R其中:S表⽰绝对感受性,R表⽰绝对阈限。
最⼩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类反应到另⼀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感觉;或由⽆感觉变为有感觉。
最⼩变化法⼜称为极限法,最⼩差异法,最⼩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渐”两个序列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每⼀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够⼤的范围,能够确定从⼀类反应到另⼀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极限法便易产⽣四种误差: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本次实验就是通过使⽤最⼩变化法的⽅法对被试进⾏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从⽽研究被试⼿⼼触压觉的两点阈。2 ⽅法2.1被试
温州⼤学⼼理学系应⽤⼼理学本科⼤⼆男⽣⼀名,20岁,⾝⼼正常2.2材料及仪器
JGW-B型⼼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仪2.3步骤2.3.1
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亮点距离从0-10毫⽶,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2.3.2
被试、主试先联系实验5次,被试在⼼理试验台被试位置,左⼿伸⼊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向上平⽅在测试板⾯上,主试⽤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体纵向(即⼿指⽅向)垂直地,轻轻地(⽪肤变形要⼩,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上,并且两脚对⽪肤的压⼒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点”(练习结果不记录)。2.3.3
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亮点”则记“+”。要求每⼀系列都得到被试“⼀点”和
“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次报告“⼀点”之后,此系列⽅可停⽌,然后进⾏下⼀系列。2.3.4
主试在刺激前约1.5秒发出“预备”⼝令,两点阈测量计接触⽪肤时间2秒钟,每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2.3.5
被试仅做两种报告,“两点”和“⼀点”包含分不清“两点”还是“⼀点”的情况。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致,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2.3.6
每两系列测试完后,休息2分钟(可以做另⼀被试)3 结果
多组实验后测得该被试阈限为4.25,3.25,2.75,4.25,3.25,
4.25,3.25,2.75,3.75,3.75,2.25,4.25,4.25,4.25,4.75,4.75,3.75,3.75,4.25,4.25,平均数为3.84 讨论
有⼈说我们测得的两点感觉阈限是差别阈限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强度差。⼜称“最⼩可觉差”,⼈对刺激变化的感受性会随着刺激量的变化⽽变化。当刺激量变⼤的时候,对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变化的感受性也会随之提⾼。⽽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在步骤中明确提出,要让被试明确的感受到施加在⽪
肤上的触觉刺激。我们测量的是被试对“⼀点刺激”还是“两点刺激”的选择,⽽不是要求被试对“有刺激”和“⽆刺激”作出判断,并且,即使被试明确报
告说“两点”,也并不意味着这次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差就是刚刚能够引起被试感受刺激差别的最⼩强度差。所以我们测得的两点感觉阈限不是差别阈限,⽽是绝对阈限。5 结论
由实验数据可知,该名被试⼤致能够在3.8m m的两点距离开始能够有较准确的两点刺激判断,其个⼈⼿⼼触压觉两点的绝对感觉阈限⼤致在3.8m m以上。同时,练习对于触压觉的两点阈的变化存在着影响,两点阈可能因练习量的增加⽽减⼩,也可能因为疲劳⽽增⼤。6 参考⽂献
6.1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理学》北京⼤学出版社,1983,244—2486.2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理学》,⽢肃⼈民出版社,1988,87—886.3杨博民主编,《⼼理实验纲要》,京⼤学出版社,1989,83—856.4 郭秀艳,⼼⾥实验指导⼿册,⾼等教育出版社,2010,48—516.5 《普通⼼理学实验指导书》,天津师⼤教育系7 附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