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
历史试卷(A)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2.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 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 3.《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 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表明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4.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 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5. 1700年,当清政府商讨出兵新疆平叛时,康熙帝认为“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路远,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遂“敕所司留意”。材料主要表明康熙帝 A.认为出兵新疆劳民伤财将激化社会矛盾 B.从维护新疆安定角度考虑屯田问题 C.命令户部尽力为出兵新疆做好物资准备
D.力主屯田西北以促进边疆开发
6.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 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 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 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 7.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8.“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由此可见该局的兴办
A.推动民间兴起办厂高潮 B.带动中国股份制公司的普及 C.冲击了传统企业经营模式 D.迅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9.观察1843年与1858年英国向中国进口棉花及出口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上述变化
A. 促使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导致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C.表明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冲击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10.五四前后一些先进青年自发组成各种小团体和社团,如女子攻读互助团。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华国民女子救国团、妇女救亡会等。这表明当时
A.广大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 D.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11.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一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1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1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14.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 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 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 D.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 15.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说:“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并不是自然形成的。然而自然的律令(指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却不是人们约定的;法律所确定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这位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普罗泰格拉 D.柏拉图 16.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C.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度 D.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17.据统计,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佣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 9%。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主要反映了
A.社会发展使妇女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B.民主政治增强妇女的参政意识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的改变 D.科学发展提高了妇女的自主意识
18.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19.自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重要法律;20世纪初,《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等法律又先后出台。这类法律的制定反映了当时英国
A.以法律手段普及社会福利 B.社会贫困化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对皇帝的权位都充满憧憬,所以德皇威廉二世的言行举止都成为男士们争相仿效的榜样,有数百万的男士模仿皇帝蓄着胡子。这表明当时德国
A.政治影响国民日常生活 B.小农皇权思想严重
C.民间盛行军国主义思潮 D.专制政体有强大的社会基础
21. 1928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28%,到了1933年已降至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97%下降到20%,零售商业则从24%下降到零。这表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
C.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
22.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
“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 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 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3.下列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A.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 的重大影响
B.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居世界 领先地位
24. 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B.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C.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 D.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
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8分)并说明其移民 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4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 同。(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 国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